查看原文
其他

声音 | 陈刘荣:拯救客家话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4-09-12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赣州市行政区划图


        每当唱到“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时,方知祖国原来有如此丰富的语言资源(编按:中国境内现有五大语系129种语言,其中汉藏语系76种、阿尔泰语系21种、南岛语系16种、南亚语系9种、印欧语系1种、混合语系5种,此外还有1种朝鲜语系属未定;另一说为中国境内有80多种语言分布)。每当读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时,感慨万分,心中有太多遐想。“吴音”就是吴地方言,学术上叫吴语,至今在吴语地区仍扮演着重要的交流沟通作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乡音、乡愁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是一道靓丽的名片。但如今,方言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大人不向自己的子女传授方言,认为小孩只要掌握普通话即可。甚至大人和大人交流用方言,明明刚刚讲着方言,和子女交流时立马转为普通话,导致全程在普通话下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当地方言,或者能说一点,或者根本不会讲,或者只能听懂但讲不来,或者认为是土话不好意思开口,等等,这些都是方言式微的一个缩影,归根结底是观念和教育理念造成的,客家话也不例外。以下从几方面叙述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


一、客家话和普通话应相辅相成

(1)普通话的作用:普通话是民族融合、祖国统一的象征,对民族间的交流互动功不可没。不同地区的人交流,存在诸多困难,难以理解。因此,国家推广普通话,也是基于这点考量,人人掌握普通话,方便各地人民交流,促进民族之间交流,作用毋庸置疑。推广普通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民生福祉,利国利民!

(2)客家话和普通话的关系:乡音、乡愁是客观存在的,承载着方言区人们的记忆,是前人留给后辈的精神财富,有其独特的历史和作用,记载着人口迁移、不同文化的演变,是语言的活化石。方言和普通话皆为汉语,都是重要的交流用语,应相辅相成,在各自场合中发光发热。推普,不是以普通话来取代客家话,而是既要掌握普通话,又要掌握方言。客家话应从小教起,在客家居住区域的日常生活中应首先讲客家话,不能为了普通话而不学、不说客家话,单纯选择普通话,会导致客家话的断代断层。


二、客家话历史悠久

(1)汉语的分支:汉语的方言大致分为七大方言,即官话、吴语、闽语、粤语、湘语、客家话、赣语这七大方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身为中国人,天天讲日日讲,每天都会讲其中一种或几种。这七大方言,又诞生了很多分支。客家话由于人口迁移,不同批次先后到达的原因,分为老客家和新客家。每一种汉语方言都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添砖加瓦,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因为有了方言的存在而更加辉煌,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都有独特的魅力,都在推动人类进步。

(2)客家话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客家地区,大部分属于楚国、岭南,那时是楚国文化和岭南文化圈。古称赣州为虔州,虔州靠近岭南,是中原前往岭南的必经之地,地域虽大,那时未得到有效开发,荆棘杂草丛生。岭南地域潮湿,靠近海边,台风频仍,海患常发,古时属蛮荒之地。随着秦始皇征战诸侯六国的统一进程,战争不可避免,有了战争就有了人口迁移,有了人口迁移就有了民族融合、语言融合,由此产生了语言新鲜血液,有了新鲜血液就有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分支。秦军征岭南的过程,虔州是客家迁徙的第一站,中原秦军与虔州当地土著杂居、联姻,语言中有大量中原词汇、语调,同时土著语音融入中原汉语,形成客家话雏形。经过几次大迁徙,客家人来到了南方,但中原汉语的格式、规则都得到良好的传承,在各地生根发芽。客家话就此形成,赣、粤、闽三省交界处的广大地区为客家区域,并向全国其他地区辐射。


三、客家话的现状

(1)主要客家地区:赣州是客家摇篮,梅州是世界客都。在福建、江西、广东很多地区,广西、湖南、台湾、四川等部分地区,都分布着客家人,在这些区域,无时无刻都能听见客家话,客家话与客家人融为一体。无论走到何地,都能听见地道的客家话,客家话伴随着客家人,与生产劳动、艺术、戏曲相结合。

(2)赣州客家话的使用现状大致可作以下分层:

<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只会客家话,不会普通话,或者普通话水准很低;

<2>40-59岁的壮年人,既会地道的客家话又会普通话,切换自如无缝衔接,但母语水平略逊于上一类;

<3>20-39岁的青壮年,既会客家话又会普通话,切换自如,客家话水准有所衰退,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

<4>10-19岁的青少年,大部分会客家话,少数人根本不谙客家话只会普通话;

<5>10岁以下的孩童,有半数略多会基础的客家话,另一小半则清一色使用普通话。

根据上面5点分析,现阶段使用客家话的人群普遍是壮年至老年人,孩童群体只有60%左右在使用。现阶段的客家话,已基本沦为家庭使用的语言。


四、客家话衰退的原因

(1)推普是我们的国策,但有些人误以为普通话取代客家话:国家推广普通话,是让每一位中国人,都要掌握普通话,方便各地群众的交流。但推广普通话,不是取代方言,不是取代客家话,而是要两者兼备,既掌握客家话又掌握普通话,两者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取代”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客家话的使用。

(2)认为教小孩说客家话,会妨碍学习普通话:有人认为,从小教小孩说客家话,会影响普通话的流利程度。其实,客家话与普通话并无矛盾,只要老师教育得当,普通话是可以很好掌握的。

(3)认为客家话是土话、过时话,拿不上台面,不好意思开口:本地客家话确实有人叫它土话,这是一种俗称。叫客家话也好,土话也罢,但土话不是土气之意,而是指土生土长的语言,是一个地域的人文标志,是语言上靓丽的名片。还有人说:“客家话能用来演讲或表演吗?”笔者认为:客家话有客家话生存土壤,在客家地区,用客家话交流是最亲切的,表达的语气最贴切,用来演讲、表演也是可以的。还有人说:“别人家的小孩在说普通话,我的小孩也跟着说普通话,说普通话是时代要求,难道说普通话也有错?”笔者认为:说普通话本身没有错,但也要分清场合,该说普通话就说普通话,该讲客家话就讲客家话。

(5)认为客家话只是语言交际工具,丢失了没有影响:客家话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又不像物质一样,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丢失了客家话无所谓。请问,语言能用物质来比较吗?物质是实实在在的,语言是无形的,每种语言的背后,都有特定的文化、历史,客家话有客家的精气神,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体现之一。

(6)部分人士的片面理解,值得商榷:

    <1> “客家话兴亡与我无关”大概是不少人的心理,认为丢失客家话对生活又没什么影响,还不是照样全国旅行,照样做生意、找工作,他们觉得身为客家人又如何,我能讲一口地道的客家话,普通话也会,为什么好运没有降临在我头上,还不是碌碌无为?我的小孩,应接受良好的教育,上好的学校,讲最标准的普通话,在良好的教育熏陶下,长大后定能出类拔萃。笔者不禁要反问:“难道从小习得客家话的小孩,长大后就不出类拔萃?普通话便不流利了吗?”这只能说明他们看问题太片面。

    <2>客家话的衰落,是经济不平衡,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全国经济水平不平衡,许多客家人不得不远离家乡,外出闯荡,如果经济水平相对平衡,在老家就能过上体面生活的话,大家都各自待在家乡,哪来客家话衰落呢?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确实,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汇集了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讲各种语言的都有,因而普通话使用非常频繁。近些年,不仅仅是客语衰落,闽南语、潮汕话、粤语等等,使用人群都呈现一定程度的减少。事实摆在那,事实就是事实。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既能很好和不同人群交流,又能很好保护当地方言,一举两得的办法呢?

    <3>客家话的传承纯属杞人忧天:有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法则,担忧客家话无人传承属杞人忧天。这些观念似乎不错,但用在客家话的传承上,则不适合。客家话与普通话都是汉语,在各自场合分工职责不同,各具优势,起到互相补充、扬长避短的作用。

在以前,纯客语地区人人都使用客语交流,客家话能一代一代自然传承,是不用担心传承问题的。但是,现阶段由于思想观念的不同,即使在家中,大人都和小孩讲普通话,导致在孩童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清一色普通话了。为什么会出现本应能讲地道客家话,却只会普通话呢?道理不言而喻,就是大人过分迁就小孩造成的,小孩子讲客家话的渠道、机会越来越少,客家话自然就丢失。所以客话传承问题并非杞人忧天。

    <4>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人认为,居住在客家地区,自己的小孩不会客家话,其他小孩会讲客家话就行,客家话依然能传承,客家话的传承与我无关,何必掌握客家话呢?有这种想法的成年人,肯定不少。正因有了这样的狭隘想法,客家话的式微态势在不断强化。


五、客家话失传的后果

(1)为什么客家话不该消亡:有人认为:“客家话是一个地方的方言,客家话又不能通行全国,假如小孩学会了客家话,以后的工作又不在客家地区,岂非毫无用武之地?为何要让小孩学客家话?”表面看来冠冕堂皇,言之确凿。确实,客家话有一定局限性,用客家话和非客家地区的人交流,还是很困难的。但客家话在客家地区使用,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特有的表达方式,以及令人难忘的语音语调。近20年左右,客家话使用人口急剧下降。衰退速度飞快,应引起反思。殊不知客家话才是脆弱的语言。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孩只要上学,普通话在学校会教会学,课堂上课用普通话,普通话自然能掌握。反观客家话,现阶段需要客家地区人民自觉在生活中、家庭中坚持使用,特别是要用客家话跟小孩交流,客家话才能很好传承。方言是客观存在的,丢掉了方言,方言背后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也一并丢失了,其后果是严重的。让方言和普通话共存,让它们都为国人服务,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2)客家话失传的后果:采用客家话进行创作的著名音乐作品,数不胜数:广东梅州山歌《破镜重圆》、五华《长潭行出公王陂》、《九峰山歌》、《白口莲山歌》等,欢快悠扬的曲调,描绘了爱情、抗日救国、劳动生活的一幅幅生动画面;赣州地区的《赣南采茶戏》、《三斤狗变三伯公》、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安远山歌《天下冇崖咁风流》等,以采茶叶的生活画面,描绘茶叶丰收的喜悦,语言诙谐幽默,让人回味无穷。这些经典的歌曲,用客家话唱出来的,才显原汁原味,都应后继有人。客家话俗语,极为传神,如形容身无分文,客家话表达为“老凯都冇敢朝,灰里gei猫公样,苦里屁都冇打”(指极度贫困)。

总之,客家话与客家戏曲一起,都应该好好传承,让我们的后辈继续能用地道的客家语交流,能用客家话演唱,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六、拯救客家话的措施

    客家话的传承,仅靠民间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从制度上保证,站在战略高度,在客家地区立法保护,制定奖惩细则,客家话的传承才更有希望。让客家话与普通话一起,更好为国人服务,客家话与普通话的关系,不该是单选题,而该是双选题,只选任意一种,都不够完美。如果既掌握客家话,能用客家话交流,是多么亲切,可以充分理解、传承客家文化;又掌握普通话,能与全国各区的人们自由交往,发挥普通话、方言的最大效益,和谐共存。

    (1)学校采用双语“当地客家话+普通话”教学:考虑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客家话,虽然基本一样,讲法、格式等大同小异,但还是有所区别的。比如,新客家与老客家语调就有区别,相互之间走在一起,能正常交流,不存在语言障碍。客家话的传承,不要像普通话一样,制定统一标准,当地的语音语调就是当地的标准,没必要强求统一。小学、初中阶段学校采用“当地客家话+普通话”教学模式,兼顾当地客家话的传承,保留原有特色,语言的多样性得以尽情展现。这样充分体现了求同存异,保留了当地的语言特色。因此,建议每周 二,全校师生统一用客家话交流,鼓励学生之间讲客家话,老师和学生也使用客家话。除语文课之外,美术、劳动、综合、政治、数学等课,老师可以用客家话教学,对于不会客家话的老师,不作这方面的要求。每个学校配备当地客家话教师,把招聘当地客家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硬性条件。让客家话进入校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了客家文化的传承性。只有学生会讲客家话,客家话的传承才有保障。

(2)拯救细则:

<1>小学、初中采用双语教学,见上。

<2>每个市县区、乡镇设立客家文化传承人:由其宣讲客家文化知识,促使客家话基因深入人心。

<3>政府加强引导:包括政府报告、人大会议等,建议用双语翻译:主持会议的人员用双语,会议的开头、结尾用双语,显示了政府为传承客家文化的意志和决心。设立客家电台电视台,播放客家话节目。政府派遣调研员,深入民间走访,察看客家话的分布情况,了解客家话的使用熟练程度,推动客家山歌、客家人文故事进校园。

<4>设立传承口号:如:宁卖祖宗田,不忘客家言;普通话+客家话是客家地区的最优选择。

    (3)制定《保护细则》:不能停留在口号,不能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设立表扬和批评机制。因为客家话的传承需要客语区人们的共同参与,一个两个人或只保留语种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客家话的传承是全体客语区人们的义务和责任。

    客家话重现繁荣,需要客语区人人参与,客语兴衰匹夫有责,防范未然胜于拯救。虽然现时客语环境还算繁荣,客语环境基本没变,已变的是孩童群体,但到严重断代、断层时,再来拯救也许迟了。客语地区掌握客家话,不用付出经济成本,不用单独消耗时间,只要在生活中,跟小孩用客家话交流即可,就这么简单,何乐而不为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一熟悉的方言场景,可能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而消失。如果不重视传承,还处在“客家话天生就会,普通话才要学”的温柔乡里,客家话的断代断层将不可避免。我们要时时追问:你家小孩会客家话吗?在生活中你是用客家话跟小孩交流吗?你家小孩使用客家话回答你吗?这三问,需要每位客家人认真回答。保护和传承客家话,需要客语区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关爱客家文化的有识之士推动下,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客家文化将迎来美好的明天,永远为人类添砖加瓦,欣欣向荣,焕发出勃勃生机。

    总之,唤醒每一位客家人的语保意识,落实客家话的保护和传承,宜尽早提上议程并从制度上予以完善。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客家话断层现象已相当明显。因此之故,保护、传承、拯救客家话,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未来的客家话才能与普通话一道,在正确的航道上驶向更美好的远方,更加完美地传递中华文化!



2022.7.17 

(撰文:陈刘荣,来自江西赣州兴国县,

致力于客家文化传承的民间人士)


       注:此文系作者在某研讨会上的发言,体现了民间人士对家乡方言的拳拳爱护之心,但由于文章较长,本公众号对有些内容进行了删节,文字也做了若干改动。本号刊发该文,只是提供自由讨论的园地,并不代表同意作者的观点,特此说明!



编辑丨林晓明 

本期审读丨林晓明

责任编辑丨甘于恩

投稿邮箱丨jnufyzx@163.com


      日更新多篇不同方言背景的推文不容易,希望各位读者多多支持。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的习惯,在此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语言保护工作就有希望!感谢各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资源快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