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腔才火了几年?老汉已经火了几十年了~~~

小品 老腔老调 2020-01-18

老  腔  老  调聆听远古之声音,弘扬传统之精神


有些艺术品种,或许只有保持它的小众,才能保持它的本色,正如田青老师在中国民歌大会上那段对口弦的评价中所传递的:有些声音它就是表达给自己,表达给土地,表达给苍天的!

老腔火了!可能坏了~~~

对了,差点忘了介绍标题中的老汉是谁了,他就是老腔名艺人王振中(白毛),俺的偶像!!!嘿嘿~


1993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老腔皮影戏录制片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54mcn3g5&width=500&height=375&auto=0

1995年王新生执导,陈道明出演的电影《桃花满天红》中王振中配音的老腔片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36enb0d9&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07年李杨执导的电影《盲山》中王振中演唱的老腔片尾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1577we1qo&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王振中(白毛)

王振中,1937年出生于华阴市太华办南寨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老腔名艺人。他不到10岁便开始学习秦腔眉户,后拜吕孝安为师开始学习华阴老腔。


人物经历

王振中的父亲叫王青山,唱秦腔。母亲也是戏迷。家里经常挤满了艺人,成天梆子乱弹王振中五六岁就能唱几板戏。他爱看皮影戏,还能仿刻皮影人物,晚上常和同伴在门楼下挂起床单,点亮油灯,捧起用葫芦瓢制成的小胡琴,边唱边拉,很是有板有眼。王振中六岁时进学堂读书。遗憾的是家里太穷,只读了三年就停学了,但他一有空就读书,这为他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十一岁时,父亲去世,艰难的处境迫使他学会了犁地、拉车、浇水等农活,肩负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他白天干活,晚上学戏。麦子一种上,更是一头扎进戏堆里,乐不知疲。

解放后,村里办起了农业合作社,兴办起了社会文化事业。当时社委会请了位叫曹永发的艺人教戏,王振中跟师父学会了不少板式和戏文。同时,他还跟一个叫杨和明的人学拉板胡,不长时间,他的唱腔和胡琴演奏都精熟起来。可是他并不满足,还跑到中山街小学拜见了学校的音乐教师高群华,跟他学风琴,学乐理,初步掌握了乐理知识。

1958年,县上成立了文工团,聘请他担任音乐教练。他为演员顺调,给乐队配乐。文工团解散后,王振中回家组织了自乐班,自制了月琴、梆子、钟铃等乐器,排演了不少坐场戏。这时,他拜老腔艺人吕孝安为师。进入吕孝安戏班子后不久,就能抱月琴说戏。吕孝安思想保守,戏本不轻易示人,王振中就偷抄戏本。有一次吕孝安病了,接下来的戏不能出演,王振中大着胆子,赶到事场顶替师父的名演出;不想旗开得胜,一板还没有唱完,就博得了台下观众的叫好。不久,吕孝安因腿病退出了灯影台子,王振中就领了李务林的箱,成立了“林胜班”,当上了主唱。他在著名迷胡艺人宁寿娃和王春荣的班社期间,把迷胡搬上了灯影舞台,又在老腔演唱中吸收了其他姊妹戏曲艺术的营养,使他的老腔戏在艺术展示上有所升华。但是由于民间艺术界保守势力的影响,一些人对他还存有偏见,说他是“野狐禅”。当时革新社已经成立,吸收的主演都是早有定论的较有资历的艺人,王振中自然被排斥在外。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自立门户,与革新社旗鼓对垒,活跃在民间。王振中嗓音浑厚,做戏入情。

1963年正月,他以初生之犊不怕虎的精神和张全生在城西对台,一个唱《薛丁山征西》,一个唱《马灵官三投胎》,对台演唱旗鼓相当,难分难解,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振中的演艺生涯是艰辛坎坷的。他经常要爬山涉水到穷山僻壤去演戏,通宵达旦,忍冻受累,甚至在途中遭遇过坏人的劫持。由于世俗观念的影响,他还往往遭人白眼,甚至挨骂受辱。有一次,他和吕孝安应约步行百十里山路,到洛南架鹿庙会演戏,途中下起了大雪,山路受阻,他们匍匐前行,几次连人和鼓乐滚下山坡。好不容易赶到了现场,但早已错过了敬神选定的时刻,王振中一班人遭到主事人的严酷刑罚,主事人不给他们一口饭吃,还要他们拖着遍体鳞伤的躯体,忍着难捱的饥寒唱到天明。王振中的日子虽然清苦些,但因有张月琴相伴,还是乐在其中。“文化革命”期间,他的演唱活动经常遭到干涉,甚至被冠以影响生产宣扬封建思想等罪名,遭到非难。往往是一开戏就有人来“压”,甚至被收了戏箱,使演出活动屡遭中断。为了能演戏,他只好顺应形势,张罗着给村里成立文艺宣传队。在宣传队里,王振中既担任组织工作,又主持排练,并创编了一些配合政治运动的节目,如《金花和银花》、《学毛选》、《十学焦裕禄》等,演出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可是,这并没有消除他对传统戏的依恋。在没人时,就偷偷地钻进黑房子里过一会传统戏的瘾。谁知他的这些“罪状”被红卫兵抓到了,就抄收了他的戏箱,并当着他的面烧毁在巷道。对着熊熊的火焰,王振中流下了心疼的眼泪。

1973年前后,他完成了《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的老腔移植工作,又协助陈增礼雕刻了这两本戏的新箱,并得以成功演出。但在当时的极“左”思潮下,他的演出还是遭到了兴师问罪,说他篡改样板戏,给英雄人物抹黑,他又不得不收了场。这一停竟是十年,直到拨乱反正,迎来了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1977年,王振中作为华阴恢复民间文艺活动后的第一个皮影班社,在原县体育场演出了原有的移植剧和新改编的《逼上梁山》,博得了群众的喝彩和文化部门的肯定。接着他又改编了《闹天宫》,创编了《三打白骨精》。

1980年,又创编了历史剧《李世民取明州》,接着又把张玉枫创作的华山神话故事《回心石》改编成老腔皮影戏。在1981年以后的几年里,还参与了《中国民间音乐集成》老腔卷和迷胡卷集成工作。这时,他的艺术生涯也步入了丰收的金秋时期。

1982年,他演出的《木阳城》在国家音乐会上被录制成电视艺术片,接着又为湖北剧目研究室改编演出了《碧游宫》,在湖北电台演播。

1984年,在陕西第一次民间音乐年会中,他唱的《访白袍》获得了二等奖。

1985年,他演的《宋江投朋》被渭南地区摄录播放。

1989年,他应邀参加“中国音乐学会第二届年会”,会上演唱了《陈宏逼宫》,夺取了陕西省“钟楼杯”一等奖。

1993年,他撷取了“华山杯”戏曲赛二等奖。同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又来华阴为他摄制了戏曲录像,后在中央电视台数次播映。

1993年,由芦苇编剧,张艺谋执导,葛优主演的电影《活着》开拍,聘请他作配音和戏曲指导。

1995年,西影又开拍了由芦苇编剧,王新生执导,陈道明、李云、古岚、长江等联袂出演的故事片《桃花满天红》,剧组又聘请他作了配音、配词,并参与了有关的场景。同时,还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绅士角色。

2005年,参加了话剧《白鹿原》的演唱。此后,他又为渭南电视台的“世相”节目配唱了片头,展示了自己的演艺风采。

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享受国家津贴。

主要贡献

在老腔伴奏中,王振中给其增加了一把二胡和一把高板,以增加伴奏音乐的层次,丰富音响效果。此外,改进了月琴的演奏技法,把以肘臂运力的传统硬拨弦法,改为以手腕运力的“弹技”法,采用三把固定指法演奏,使音阶准确,音律纯正,丰富了音色和表现力。他还不断从其他剧种、乐种中吸收营养,以丰富老腔曲牌和打击乐,改革唱腔,如曲牌(神仙之二)、(二流携慢板)、(道白过门)等,都是他吸收和自编的,很受广大群众和艺人欢迎。又如他根据时腔、秦腔的(扬句子)唱腔,把击乐、弦乐和唱腔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表现元帅、武将威武雄壮的气势,十分恰当。又如现代剧《杜鹃山》中柯湘的一段慢板,是他编的新板式,增强了音乐的旋律性、逻辑性,比较准确地刻划了柯湘的人物性格。在唱法上,他运用了强拍弱起和以拍起唱的新唱法,使演唱灵活多变,既符合剧情发展,又自然流畅,色彩丰富。这些探索和追求,使他对老腔的各种板式、曲牌、演技以及常用术语的含义等都了如指掌,并使华阴老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艺术提升。

“白毛”姓王却也是张氏一族老腔的传承。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老腔音乐唱腔作了改革,丰富了老腔的演出效果。1993年,张艺谋拍摄影片《活着》,王振中成为剧中老腔的演唱者,随着这部影片在国际电影节的获奖,慷慨激昂的老腔曲调也因而走向世界。从那以后,经常会有省外甚至国外的人,专程来到华阴市老腔艺人的家中,欣赏和了解老腔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在王老先生的家中有大量的手写曲谱,其中不乏有几十年历史的手写稿,很多曲子都是他自己创造的。


注: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欢迎原作者与我联系。


▲长按关注,开启您的传统文化之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