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献荐读 | 身处“消费社会”的你,正成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

学部君 中传新闻传播学部 2023-07-25


追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余脉

探访消费何以成为传播

学部君带你速览

《传播政治经济学》《消费社会》

核心观点、章节逻辑与重要内容

快来接受知识“滋养”吧~


01

传播政治经济学 


书  名:传播政治经济学

作  者:(加)文森特·莫斯可

译  者:胡春阳,黄红宇,姚建华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编号:9787532760466

出版时间:2013-6



0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传播政治经济学》一书出版于1996年,2009年出版修订版,该书详细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理论积累路径,并以此解析当今全球化、数字化、商业化的传播产业、传播制度和传播现象背后权力扮演的角色,是全球传播学界公认的批判传播理论的标志性作品。


本书作者文森特·莫斯可是加拿大皇后大学社会学系传播与社会研究员,国际著名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作为左翼学者,莫斯可在以美国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实证学派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的文化视角出发,开创了他的传播“三化”理论——商品化、结构化和空间化,并从西方社会“文化研究”与“政策语境”的角度考察传播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02

出版及社会影响


作为第一本从哲学角度总结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传播政治经济学》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与跨学科研究视野,图绘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谱系,拓宽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展现出这一研究取向的蓬勃生气。


03

核心观点


本书主要探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两个相互关联的议题:一是政治经济压力与限制如何影响传播与文化实践,以及资本如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左右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二是传播产业在信息化全球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上升地位。


进一步,本书认为建立传播政治经济学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从现实主义的,兼容并蓄的(即非本质主义的)、批判的认识论出发;二是采取社会过程和社会变革无处不在的本体论立场;三是发展建立在商品化、空间化、结构化过程之上的实质论观点。最终,莫斯可得出了“重返阶级权力”的结论。


04

章节逻辑


莫斯可所论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基于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基于这一问题,《传播政治经济学》可结构为四部分:理论基础,历史继承,核心观点和反思批判。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莫斯可通过“界定+解释”的方法,介绍了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及特征;并以对古典范式的批判为出发点,介绍了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流派。第四章聚焦传播的概念及其他社会和知识因素。第五章和第六章回顾了北美、欧洲及发展中国家的早期研究,以及当代传播学发展的新趋势。第七章至第九章绘制了指导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具体理论。第十章通过考察与相邻学科的区别与联系,对传播政治经济学自身进行反思与批判。


05

书中重要内容


本书重点阐释了传播“三化”理论——商品化、结构化和空间化。


“商品化”理论关注大众媒介对受众剩余价值的剥削。“商品化”是指将资本积累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以“传播”为例,其成为商品的路径是从内容商品化到受众商品化再到劳动商品化,而这一过程揭示了控制论的本质,资本在其中操控一切。


“空间化”理论关注全球化的等级体系。“空间化”是指资本主义的发展克服空间与时间限制的过程,具体表现有传播业中企业权力的制度延伸。


“结构化”理论关注传播对社会阶级、种族和社会性别的形塑。“结构化”描述的是一个过程,结构在这一过程中由人类能动行为来组建,而它又提供了组建所需要的“媒介”本身,其强调行为和能动力量。


06

精彩案例

在论述“空间化”理论时,作者具体谈到了传播业中企业权力的制度延伸。企业规模的增长与集中是当代传播业的核心特征,包括横向集中和纵向集中。横向集中是指一家媒体公司购买另一家媒体公司的主要股份,后者可能并不直接与前者的行业相关,或者其主要资金来源根本与媒介不相干;纵向集中是指相同产业生产线上的多家公司的集中,集中后的公司得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02

消费社会


书  名:消费社会

作  者:(加)让·鲍德里亚

译  者:刘成富,全志钢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编号:9787305133039

出版时间:2014-10



01

书籍及作者基本情况


让·鲍德里亚是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家、后现代理论家。20世纪70年代是鲍德里亚的学术高产期,他的“消费社会批判三部曲”接连出版,1970年出版的《消费社会》是其中第二本。


《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罗兰•巴特的文化符号学、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以及居伊•德波的国际情境主义,对当代消费社会进行了激进批判,围绕“符号价值”分析了当代消费社会和大众传媒是如何被符号和意义系统建构的


02

出版及社会影响


二战后,西方社会的生产能力已经足以满足大众的生存需求,消费逐渐表现为超越生存需求之外的欲望。随着消费的民主化转变,西方社会开始走向市场消费、大众消费阶段。最早关于消费社会的批判性理论观点出自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30-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在对“文化工业”的分析中率先把消费社会描述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一种新型结构,认为大众文化的发展导致了消费的异化和虚假需要。


二战后,鲍德里亚关注到西方社会从生产主体性到消费主体性的现代性转向,从一个全新视角分析了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消费社会》这本书从而出版。其社会影响主要在于,受巴特与勒斐伏尔影响,将符号学运用到消费社会的批判性分析中。马克思主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劳动过程进行了批判分析,此书对于消费社会的分析则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提供了符号学和社会学视角下的有益补充。


03

核心观点


《消费社会》主要从消费的符号编码逻辑出发,对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本质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中蕴含的社会区分逻辑,以及大众传媒发挥的作用。其核心观点可以用鲍德里亚的话概括为:“在消费社会中,我们消费的并不是物的有用性,而是通过消费体现着自己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的过程,因此消费是符号意义体系结构,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根据。”“人们在今天的资本主义消费中从来没有消费到物品真正的使用价值,而是消费了‘一种被消费的意象’,那是由光怪陆离的广告所制造出来的符号价值的幻境。”随着使用价值被符号价值取代,生产社会被消费社会取代,符号统治的最终结果将是文化的虚无。


04

章节逻辑


《消费社会》从内容结构上一共分为四章,前三章为鲍德里亚对消费现象和内在逻辑的分析,最后一章为结论。


第一章“物的形式礼拜仪式”,延续了《物体系》(1968)的观点,指出物品丰盛构成了消费神话的基础,使人们产生了对现实的幻象,然而恶性循环的危机不容忽视。


第二章“消费理论”,鲍德里亚将消费的社会逻辑同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区分开来,在理论层面进行了阐述。他不仅揭示了西方社会宣称的福利革命虚假神话,还指出消费行为的实质是一种符号消费,消费系统是建立在符号编码上的差异系统。此外,他还分析了消费社会的个性化悖论,即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商业化的差异系统实际上是排斥个性化的。


第三章“大众传媒、性与休闲”,鲍德里亚从如题所示的三方面出发,具体分析了消费社会的运作规律与表现。


最后一章为本书的结论“论当代异化或与魔鬼协议的终结”鲍德里亚指出,商品的符号编码逻辑支配着消费者个体和整个文化系统,消费世纪是彻底异化的世纪,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没有对此提出建议,而这也是《消费社会》的局限之处。


05

重要内容


物品的符号价值是指,物品的消费不再取决于它的物质性,即使用价值本身,而是基于它是一种符号,是一种“个性化”的、处于符号差异体系中的意义对象。被消费的不再是物品,而是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结构本身。


消费意识形态来源于人们基于差异性需要对商品符号价值产生的需求。具体而言,符号价值实质上是名誉、地位的象征,符号话语制造出关于社会区分的暗示性结构意义,使人们的消费欲望不断扩大,甚至陷入到对符号体系的无意识消费中。


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的无意识强制驱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对现实社会进行了大量符号解读,甚至否定真实。在其中,广告发挥了“象征和幻象”功能,制造出符号价值的幻境,对消费者进行了深层情境控制,不断刺激消费欲望的产生。


06

精彩案例


本书在分析消费社会时随处可见案例的运用,其中,第三章的案例分析最为详细。鲍德里亚用大量笔墨分析了大众传媒创造的幻境及其对消费的无意识强制驱动,尤其是广告的符号解读作用。此外,这一章具体批判了符号对身体消费、休闲时间消费的操纵。


重返阶级权力,深入传播政治经济学

透视消费社会,符号支配文化系统

让我们跟随系列荐读书目

提高理论素养吧!


猜你喜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指导/吴炜华

供  稿/李张帆   宋可心

编  辑/苗琨鹏 

主  编/韩   飞   杨丽萍

监  制/丰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