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DG 智享会 | 碳中和语境下的绿色建筑

社投盟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CASVI
2024-08-31


导  读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论是实现联合国计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1: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还是实现双碳目标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未来?绿色建筑或许是一个突破口。一方面,企业需充分重视从建筑的整体设计、选材、施工方式等多个角度实现零能耗,市场上的投资者也需充分重视相关建筑企业在生产研发上对政策动向的把握。另一方面,打造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需求,意味着城市将不能只关注减碳减排,还要关注如何适配城市本身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等。



本期SDG智享会,我们邀请到了USGBC & GBCI 北亚区总监王婧作为主讲嘉宾,上海浦东达峰碳中和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东晔远大集团副总裁兼远大芯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贤铭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副会长及深圳万都时代绿色建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志刚作为对话嘉宾。会上王婧女士以“碳中和语境下的绿色建筑”为分享主题进行内容分享,并与三位对话嘉宾围绕分享主题进行自由讨论和思想碰撞。



🎧本期播客也同步上线啦,欢迎收听






主讲嘉宾

王婧

USGBC & GBCI 北亚区总监


负责机构在北亚区的战略运营工作,致力于推广LEED在该区域的应用,目前中国是LEED在美国外最大的市场。主要负责拓展并维护战略客户和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市场转型,助力绿色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拥有曼彻斯特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及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专业资质。



对话嘉宾

张东晔

上海浦东达峰碳中和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长期致力于提供暖通、建筑节能解决方案,专注于双碳路径规划、碳资产开发、零碳园区建设等方面的咨询研究。目前在浦东新区政府支持下,积极打造碳中和实践园,分享碳中和实践案例与成果,推广双碳创新科技,建设综合性服务平台。


张贤铭

远大集团副总裁

远大芯建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位有着跨界设计思维和艺术创造思维的城市建筑师,保持着高度的纯粹和社会责任心,拥有丰富的自主创业经验。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建筑系(bachelor of architecture),Teri大学博士候选者、印度塔塔能源所大学公共政策系访问学者、柏林自由大学心理教育系访问学者。


苏志刚

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副会长

深圳万都时代绿色建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内绿色建筑领域最早从事绿色建筑研究实践的专家之一,国家住建部、广东省住建厅及深圳市绿色建筑专家,长期从事基于绿色价值的品质提升研究与实践,包括: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建筑性能、生态水环境、海绵城市、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等;发表论文超过10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




碳中和语境下的绿色建筑

以下内容根据王婧女士演讲内容整理


一、绿色建筑是什么


王婧女士通过介绍她所在的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及其创立并拥有的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标准来介绍什么是绿色建筑。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 成立于1993年,其最初是为了完成美国的一个白宫改造项目(Make the White House Green)而组织成立的志愿者组织。在白宫改造项目完成后,该组织考虑要把这一项目经验应用到其它民用建筑上。

USGBC是LEED绿色建筑和城市标准的拥有者,而 LEED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绿色建筑标准。


绿色建筑的核心不是绿色,也不是建筑,而是从本质上回归人的生存需要和生活品质。我们每人每天差不多有90%的时间都是在建筑中度过的。因此,我们的生活品质与建筑的设计、建造及运营息息相关。其实我们生活在很多不确定性之中,比如相伴两年多的新冠疫情以及频发的极端天气。当这些不确定性发生时,建筑作为我们的容身之所,是我们健康和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所以,生活在更好、更绿色、更有韧性的建筑中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好、更健康、更安全。


我们以LEED 为例,去看看绿色建筑到底是什么。为了衡量建筑的绿色程度,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设立了LEED ,它是当今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绿色建筑评级标准。目前有182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了LEED ,而中国是除了美国以外LEED 标准应用的最大市场。谈及绿色建筑,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是节能减排。而根据LEED 的标准来看,节能只是绿色建筑的必要不充分条件。LEED 满分是110分,除了能源板块,还包含整合过程、选址和交通等板块。


绿色建筑本质上是在倡导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一个真正全面的绿色建筑,是从人的体验出发,既不能忽略人的健康和舒适,也不能忽略建筑对地球的影响。


绿色建筑不仅仅是节能减排,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绿色建筑在企业战略中的应用


一些在可持续议题上领先的企业很早就将绿色建筑纳入了它们的ESG绩效,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建筑本身是其经营的必要场所。超过80%的世界500强企业建筑使用了LEED认证,其中超过45%的中国上榜企业(共130家)使用LEED 认证。 


使用LEED的企业


王婧女士用了麦当劳中国、台达电子所捐献的那玛夏民权小学、PRADA集团和高露洁工厂等4个知名企业实践案例说明了企业如何打造绿色建筑。 


麦当劳中国在2018年底宣布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绿色餐厅是该计划的一大方面,对于麦当劳中国来说,绿色餐厅不仅是实现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更是在倡导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

麦当劳绿色餐厅


台达电子将自身绿色建筑方面的技术充分运用到其捐献的那玛民权小学的建造中。台达电子将节能环保爱地球作为使命,不仅在产品上以绿色建筑为目标,其工厂、写字楼乃至一些捐建建筑都已经拿到了LEED认证。其捐献的那玛民权小学在设计中强调顺应当地的气候,融入了被动式、节能的设计及原住民文化,在建造中大量使用木结构及本地材料以减少运输、建造中产生的碳排放,并将台达电子的楼宇技术应用到小学建造中,配合台达电子的能源管理系统和储能设备使用太阳能、风能。该校舍已经投入使用超过10年,尽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其用电强度却不断下降,连续三年达到了净零能耗,并成功获得了LEED O+M 铂金级别的认证和LEED ZERO 零能耗认证。此外,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这所小学可实现7天水电自给自足。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兼具能源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正能量建筑。


那玛夏民权小学


PRADA 集团以“获得LEED金级”和“获得LEED 铂金级”的门店数量,作为其申请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的一个挂钩目标。PRADA 签署了奢侈品行业的首个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协议,其挂钩目标包含获得LEED 金级和铂金级别认证的门店的数量、员工培训时数、品牌产品系列中使用再生尼龙的情况等。

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是一个新兴的绿色金融产品。企业通过完成预先设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或ESG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即可获得贷款利率优惠。

PRADA集团签署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协议


高露洁积极回应消费者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期待,打造了一个获得4个LEED净零认证的项目——位于美国新泽西州伯灵顿市的高露洁工厂。作为一个消费品企业,它每天都要面对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需求,其中就包括对可持续发展的期待。


高露洁工厂


总结这以上案例,绿色建筑在企业中可以担任不同的角色。绿色建筑可以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如果企业的业务与建筑相关,那么绿色建筑可以作为一个业务实践。绿色建筑也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绿色融资。除此以外,绿色建筑还可以作为绩效证明来回应消费者的期待


绿色建筑在企业中的角色


在与绿色建筑紧密相关的房地产行业中,商业地产存在“绿色溢价”现象。仲量联行2021年的一个研究中指出,北上广深以及成都等地,具备LEED 认证的写字楼在租金及大宗交易售价上相比没有获得认证的写字楼更具溢价优势。在租金上,成都拥有LEED 认证的写字楼优势最明显,溢价将近14%;在售价上,深圳拥有LEED 认证的写字楼优势最明显,溢价将近15%。


商业地产中的“绿色溢价”


绿色建筑被认可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企业对ESG高涨的关注,以及投资机构对负责任投资积极的追随,让绿色建筑成为了一个硬通货。



三、绿色建筑如何助力碳中和


建筑业在中国及全球的零碳转型中需要做出快速而深远的变革。建筑业的碳排放规模很大。从中国数据来看,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占到全国总碳排的51%。从全球数据上来看,建筑相关的碳排放占到总碳排的40%。无论是在中国的2060碳中和目标下,还是全球零碳转型的背景下,建筑业的变革都刻不容缓。


建筑业在中国及全球的零碳转型中需要做出快速而深远的变革


政府部门对绿色建筑提出了加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2月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推动住房和城乡建筑高质量发展发布会上,发言人指出:从绿色建筑到绿色社区、绿色乡村、绿色建造等,都会纳入碳中和、碳达峰的规划范围内。从4月1日开始,所有新建建筑、既有建筑的改造项目,都将强制要求进行碳排放计算。


绿色建筑的发展呈现三个趋势。


第一,普适化。从原先应用较多的政府共建甲级写字楼,扩展到像工厂、数据中心等全面的建筑类型,从一二线城市往三四线城市甚至乡村渗透。


第二,规模化。从单体建筑到社区、城市,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都出现绿色化的要求。


第三,精细化。政府已经有了很多对超低能耗、净零能耗建筑的支持,今后对绿色建筑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细。而从LEED 体系的进化中也可以看出,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对隐含碳废弃物管理、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绿色建筑的新风口


结合世界经济论坛和仲量联行在2021年合作发行的一份行动方案——《绿色建筑原则:迈向零碳路径》中提出的一个零碳框架,王婧女士分享了她对绿色投资的一些看法。


根据这个框架:


首先,企业需要计算所有资产组合在最近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年的碳足迹,并且要确定零碳目标实现的年份。这一环节会涉及许多碳盘查、碳咨询的服务需求。

 

其次,企业需要减少隐含碳排放。这一举措贴近循环经济的原则,比如:尽量选择优化和再利用既有建筑,减少新建或拆除;在设计中融入拆卸原则,以便日后的更改和再利用;使用装配式建筑和场外安装等。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减少材料使用需求,另一方面使用新式环境友好型材料或回收水泥等。

 

另外,企业需要在运营中提高能源效率。现在一线城市的新建建筑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得比较好了,但中国的存量建筑很多都有二三十年以上的历史,都存在着绿色转型的需求。对这部分建筑进行节能设备的改造,会是一个较大的市场。

 

然后,企业需要增加场内可再生能源供应。关于如何做到这一点,王婧女士以韩国首尔乐天塔为例进行讲解。乐天塔使用了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BAPV(附着在建筑物上的光伏组件)、风能、地源热泵的技术,实现其场地内可再生能源能够提供14.5%的自身用能。乐天塔为超高层建筑如何增加可再生能源供应、如何使用场地内的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参考。

 

并且,企业需要抵消剩余碳,即偿还可再生能源采购。中国也有一些绿色电力采购案例,以太古地产为例,广州的太古汇、成都的太古里,都通过绿色电力的购买实现了100%的可再生能源的供电。


零碳框架


上文提到的技术很多已运用到了实践中:

 

产品端,BIPV是帮助企业实现净零的重要创新。香港零碳天地的彩色玻璃屋顶就是可发电的光伏,大同未来能源馆用了光伏幕墙组件代替了传统的幕墙,它们都非常美观和经济。

 

技术端,装配式/模块化建筑开始有了很多的应用。以香港科技园的人才公寓创新斗室为例,它先在厂房完成了组件预制,再在工地进行装嵌。这样不仅减少了建造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将建筑工人变成了产业工人,提高了工人的福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建筑工业化程度还没有那么高,但不少部门、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商业模式端,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创新,有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在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地产商,尤其是香港的一些开发商,在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债券的应用已经非常熟练了。举例来说,目前太古地产的绿色金融已占据其整体融资的30%;到2025年,香港领展基金的绿色融资将占到其整体融资的35%。


创新实践





智慧对话


张东晔

上海浦东达峰碳中和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婧老师分享的优质建筑赋予品质生活这个主题和我想表达的观点恰好高度吻合。我们做绿色建筑的这些年中,碰到的一个大问题是:对业主或投资人来说,为什么要做绿色建筑?所有的投资行为都是基于经济利益和回报的。对于投资者来讲,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好的机制或者回报,不是出于政策干预的话,一般情况下,投资人对于这份投资都会进行非常慎重的考虑。在环保行业,过去二三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其发展依靠政治家的决策、公益组织的呼吁以及公众人物的影响力这三个层面来推动。而在机制层面,以绿色建筑行业来讲,国家在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路程上走了很多年。我国装配式建筑从2016年开始缓慢发展,远大集团对装配式建筑的探索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些都依靠政策的推动。

 

首先,所有的建筑都是为人服务的,如果离开了享受建筑的人的参与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将变得漫长。如果我们做绿色建筑,让更多人在其中享受到品质生活,同时产生与经济生活或者投资相关的机制,那么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深圳去年年底出台了一个碳普惠机制,形成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的激励。上海也计划出台碳普惠相关机制。如果在做绿色建筑的同时,把碳普惠、碳积分、碳账户这些奖励的机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其提供便利,双碳目标的实现就会更容易。

 

其次,如何核算绿色建筑所形成的碳减排量是一个新难题。因为核算既不是基于节能的绝对值,也不是基于能耗的相对值,而是基于碳排放的绝对值。我们研究院正在和一些学术机构探讨这个话题,近期可能会启动这样一个研究项目,做一个试点,争取能为行业做出一点贡献。



苏志刚

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副会长

深圳万都时代绿色建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对本次分享会的三个主要议题很感兴趣,谈谈我的体会:


绿色建筑存在很多投资机会,比如节能隔声窗、外墙外保温、楼板撞击声隔声系统、遮阳装置、新风系统、智能垃圾投递系统、海绵科技等绿色建筑技术及产品;而要形成规模经济,行业尚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提升:第一,“真绿”;绿色建筑要能够真正落地,而且有比较好的运营效果;“美好生活”国策以及2019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一个引导、一个强制,将有力推进绿色建筑落地;当前许多城市立法推动绿色建筑更好发展,比如《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通过对绿色建筑运维提出要求以及建立使用者监督机制能更好指导、规范绿色建筑后续落地及持续运营;第二,绿色建筑的价值;包括三个层面:提升品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我们经常被问为什么要做绿色建筑?它对于客户及使用者有何价值?从2007年创业,我们就注重提供价值服务,用了10年时间创新探索实践,论证了在房地产产业链的各个链条都能体现绿色建筑的价值。


其次是绿色建筑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


我曾经负责过一家品牌地产的环境策略(绿色地产)的制定,其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第一,产品开发与活动——开发绿色建筑,成为房地产行业在环境工作方面的领跑者;第二,内部提高——持续关注环境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相关能力;第三,外部活动——与利益相关者共同促进中国环境工作的进步。一句话概括:作为可持续的企业,应努力取得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不论是2006、2014版,还是2019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都可概括为三个层次:提升品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017年十九大提出的“美好生活”国策、2019版绿色国标,指向健康、舒适的品质提升;“30碳达峰60碳中和”国策指向节能减排以及资源节约;“绿水青山”指向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近5年国家已完成了与绿色建筑紧密相关的顶层设计,将推动企业在绿色产品开发与活动、内部提高以及外部活动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能够助力碳中和吗?


早在2016年,住建部就出台了《民用建筑能耗设计标准》,对办公、酒店、商业等各建筑类型都有明确的建筑能耗的要求;我们提供技术服务获得深圳市绿色建筑示范、住建部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卓越后海金融中心、滨海云中心等项目在建筑能耗控制以及投资回报方面都有出色表现,而能耗控制是碳达峰的关键;2019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仅对节能提升、能耗控制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有相应的得分。绿色建筑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助力不言而喻。


对于太阳能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有三点建议:第一,关注投资回报,能够在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方面取得平衡;第二,关注设计效果,能够让建筑设计师主动参与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第三,关注运维,物业能够而且愿意将太阳能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真正长期应用起来。




张贤铭

远大集团副总裁

远大芯建有限公司总经理


刚刚张东晔老师有提到模块化建筑、装配式建筑,远大科技集团一直在加大这一块的投资力度,到今天累计有近70亿投资,包括项目、研发和地产示范案例,我们的目标是探索建筑的可能与不可能。在一些国际交流中,我发现很多人认为中国绿色建筑刚起步,但其实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绿色建筑市场,也有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力。远大之所以一直在模块化建筑上加大投资,是因为感受到了城市化对能源的直接消耗。对于模块化建筑,我们曾经的设计要求是被动房标准,而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满足国家最低能耗建筑标准,即净零能耗标准。


在远大集团的角度上,绿色建筑的本质问题是材料的问题。混凝土产业是碳排放巨大的产业,远大从三年前就开始打造完全不用混凝土的不锈钢建筑——“活楼”。远大首创的“活楼”28小时盖了11层,而从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来看,“活楼”能够让建筑碳排放减少80%-90%。


远大的贡献是在自身的生态系统中,通过工业的思维,用流水线的方式把模块化建筑和净零能耗建筑放到一个生产体系、制造体系,然后用系统的思维去向社会提供比现有的建筑便宜、和传统建筑成本相当的建筑产品。刚刚苏老师也提到效益,真正绿色的建筑是可以让住在其中的人省钱的,这样的绿色建筑才有市场。反之,昂贵的绿色建筑无法产业化,也不是远大所关注的领域。


从工业或者产业的角度来看,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期,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调整建筑模式、购买模式以及经营模式,发挥最大的效率以实现产业发展和碳中和目标。



问答环节


 碳中和语境和之前的语境有什么区别?新的语境带来了什么样的新思维?各位老师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展望?


王婧:从我的角度,对于碳中和语境下的绿色建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建筑当中的人将成为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我们刚才谈到的很多在行业范畴内的被动式建筑以及一些建筑产品,还有远大集团所做的科技开发都非常了不起,但建筑的使用者可能并不了解这些技术。可能普通建筑消费者都没有意识到,建筑行业的碳排占全国、全球总的碳排放很大一部分,不明白绿色建筑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对碳中和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当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去选择建筑时,我们并不会把绿色建筑为一个选择标准。所以,我觉得碳中和会是一个社会性的变革,每个人都将参与其中。让建筑从业人员以及消费者懂得绿色建筑对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好处,以及绿色建筑对我们2060的碳中和大业、全球应对气候危机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要。



张东晔:我先对被动房的机制进行补充。在德国,在法律上对建造房子有一些规定。比方说,为了建筑的节能,独立业主投资了一套更节能环保的设备,例如锅炉、空调系统等,那么这些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其每年的运行费用相对于不节能或者是能效低的设备要低,能够节省每年的运行费用。假设这套设备的投入回报期为20年,这一任业主在住了10年后把房子卖掉了,卖掉后这套设备的残值是可以转嫁给下一任业主的。这套体制下,会有第三方机构对房屋及其装备的设备的残值进行评定,评定后让下一任业主接任这些残值。


我们做建筑实际上一定要为人服务,人要参与进来。我们国家建筑的高峰发展期已经过去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走向是未知的。未来更年轻的一代人会如何选择自己的居住环境?是定制化还是由开发商统一建造?如果未来的房屋交易机制转变成:人发起建房需求、建筑师设计、再交由建造商建造,这个时候是不是就会有人愿意为了节省之后的运行费用,在建造之初就主动选择定制绿色建筑的方式。这就是我对交易机制的一个设想。


再来补充刚才王老师分享的投资机会。从现在开始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们对整个绿色投资的测算是139万亿元,其中与建筑有关的产业投资约为10万亿元。但是如果我们将行业外相关的投资算进去,可能就不止10万亿了。建筑在整个城市的能源和排放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意味着建筑对于整个产业的这种带头作用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消失。纵观整个社会的变革,建筑行业的变革是最缓慢的。所以我觉得在研究绿色建筑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以外,还要更多地去研究和个体生活相关的创新想法和制度。



苏志刚:30碳达峰60碳中和政策出台,我的一个反应是绿色行业还可以有40年的发展时光;同时,还有美好生活、绿水青山、新国标等国策和国标加持绿色建筑的发展......但是否我们绿色从业人员一定就有美好的未来呢?我希望如此,所以还想再强调下绿色建筑价值服务。20余年的绿色创新探索实践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技术服务只有持续展现绿色建筑的价值,让使用者有比较好的绿色体验,并形成比较广泛的共识,才能带来绿色消费,由此推动开发商主动进行绿色建筑开发......如此良性循环,我们才不会被市场抛弃;而目前对于绿色建筑技术服务的认知,很多人还局限在获得绿色建筑标识证书的层面;因此,我想呼吁行业积极探索践行绿色建筑的价值,这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深圳在绿色建筑方面的发展如何?


苏志刚:深圳一直被誉为绿色先锋城市,去年在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一。


政府层面,深圳通过政策标准规范绿色建筑规模发展,通过试点示范激励绿色建筑创新探索......日前,深圳正式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这部条例倾注了很多精力,广泛征求了行业意见,获得业内高度认可,体现了政府工作的高度务实。


行业组织层面,深圳于2008年大胆突破、创新性的成立全国首个绿色建筑领域的市级行业组织——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协会成立后,积极配合政府完成了许多有利于绿色建筑行业推广的工作,包括主承办国内国际绿色建筑论坛展览、组织行业专家参与标准编制和课题研究、常年开展行业培训和标识评审,并在全国创新开展绿色建筑工程师职称评审工作(目前仍是全国唯一),为绿色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等等。


项目层面,深圳绿色建筑项目数量和面积长年居于全国城市前列。深圳代表性的项目,比如深圳建科院的建科大楼及未来大厦,很好的体现了深圳绿色建筑行业持续创新的精神;早年建成的建科大楼是绿色建筑三星级项目,荣获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在被动式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其立体绿化也做得很有特色;新建成的未来大厦在“光储直柔”领域进行大胆尝试,实现了直流电在建筑中的全运用,在行业内是一个很好的前沿探索。


多年来,深圳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富于创新的绿色企业,它们为深圳、大湾区乃至全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希望,绿色建筑行业能在国家大政方针下发展的越来越好,让更多人享受健康、舒适、安全、节约的绿色美好生活;这后半句话也是万都时代的愿景,我们团队已经为此坚持创新探索实践了15年。



 对企业而言,绿色溢价和城市的限价政策都在影响其投入成本,在双碳目标出台后,绿色溢价造成的高成本投入是否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王婧:首先,你提到的溢价应该是住宅层面的,而我刚刚讲的是商业建筑,特指商业写字楼。因此这两个可能是不相关的话题。

 

其次,可能很多人觉得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很高,但我觉得需要从全生命周期来衡量其成本,即不仅看建造成本,也看运营成本。而很多研究都表明,绿色建筑在全生命周期里的成本低于非绿色建筑

 

还有一点,我虽然提到了绿色溢价,但我认为它是会被淡去的。相比绿色溢价(Green Premium),我觉得大家应该去关注棕色折价(Brown Discount)。也就是说,不是看当建筑是绿色建筑的时候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而是看当建筑不是绿色建筑的时候会带来什么样的坏处,这个坏处可能是企业的ESG绩效的无法完成,或者到之后碳排放要强制公布的时候,企业没有办法去满足这样的需求。



 对绿色建筑的未来有什么理解和展望?


张贤铭:以人为本是终极目标。建筑师应该是为人设计,但往往建筑师是为某种形象而设计。最糟糕的绿色可能就是漂绿(Green Washing),它和人没有任何关系。

 

我个人很关注元宇宙。这是一个很热的话题,现在是web 3.0 的时代。我关注的是:元宇宙对未来的城市会有什么影响?新一代的建筑师运用元宇宙的这些工具会怎么样构建新的社区?还有,现在比较火的NFT 可以怎样参与到绿色建筑或绿色社区、绿色家园的共识搭建上?可能人最终在建筑里面可以得到的是陪伴与聚集的价值。我相信有共同价值观的、热爱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年轻人会用全新的方式去构建这样的社区。而我们从一个产业的角度来看,元宇宙可能会是不能错过的一个方向,它可能是一种新形态、一个机遇。


文字 | 李雨晴

编辑 | 李雨晴


勇于担当、敢为人先

诚邀各位时代精英加入社投盟

2022会员权益全新升级!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简称“社投盟”)通过研发社会价值量化评估体系、建设聚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和投资标的的平台、倡导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的理念,以“践行义利并举,投向美好未来”。


点击图片获取更多社投盟介绍及详细入会流程



诚挚邀请您加入社投盟!加入国内最先锋的可持续金融社群,与我们一起共思、共盟、共议、共创、共闯!



加入会员即可获得👇


左右滑动查看权益详情



已聚集众多会员机构👇


更多资讯

添加社投盟秘书处咨询↓


扫码填写入会申请↓

申请渠道长期开放*





社投盟已入驻以上平台,欢迎关注!



对我们有任何问题?

长按二维码,扫码添加小盟,和我们聊聊!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SDG智享会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CASVI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