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社会与文化

“润学”杂谈:有些词最终就只配用来嬉笑怒骂

周二 堪培拉的金翅鸟 2023-08-19
从去年四月开始,润学大行其道。在某些场合,“润”字几乎取代了中性的“移民”二字,用来指代“离开中国”这件事。同时,很多以前对移民话题不感兴趣的人也开始对“润”津津乐道。
流行词的出现反映的是当时、当地的社会心理,它的含义不靠谁来定义,而是在人们的使用中逐渐定型。
时至今日,“润”字已经经过了一年多的进化。我的观察是:它的含义已经与去年四月有了不小的差异。最初它出现在事件频发的一个特定时期,充当“移民”的同义词。它能在短时间内风行全国是因为其词义、读音都恰好契合那个时期人们焦虑的心理。但随着特定时期的结束,“润”字本身所蕴含的中文和英文字义渗透进了移民语境,限制了它所能指涉的范围。发展到现在,“润”只能代表有着共同特点的某些移民形式,与“移民”二字互相替换着使用显得越来越勉强。

“润”字自带特定含义

先说英文。
润代表着“run”,但严格来说它取的意思并不是英语中run(跑步、运行),而是词组run away,表示“逃离某个地方、某个人或某种情况” (leave or escape from a place, person, or situation),为的是“避免面对某种困难的情况”(try to avoid facing up to a difficult situation)。所以,从英语单词run转化过来“润”字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来处,是他要逃离的对象,而不是他要奔赴的目标。
再说中文。
中文中的“润”字,显而易见与水有关。水曰润下——润代表着水向下流动。用润字组成的词组也都有着水一般的质地,比如温润,圆润,滋润,润滑。用在移民话题上,这种“似水”的感觉至少可以引申为两层含义:
第一层:可走可留,来去自由
不同于有去无回、受限于人的“流亡”或“被放逐”,虽然本质上同样强调逃跑,润主打的却是一个自由:老子想走走想留留,我的一切我做主。
第二层:全程无痛感
摩西出埃及你不敢说他是带着希伯来人“润”过了红海;伍子胥一夜白头你也不好说他胆战心惊“润”出了昭关。“润”自动帮你忽略了阻力——当时当下润得毫无痛感,润的结果也必不会给未来带来任何损害。这样看来,能称之为“润”的大概就只有韦小宝:

师父皇上神龙教,

通吃岛上通吃掉。

脚底抹油快点跑,

七个老婆度良宵。

“润”指代的是“移民”的一种形式

正因为“润”字有以上这么多层的含义,并不是所有移民都适合用它来表示。能用它指代的移民方式以下几个特点必取其一:
第一种:姿势讲究的凹凸型
润的姿势不能太难看,为此奋斗努力很多年是绝对不可能的。完美的姿势是:在不知不觉中我就已经满足了润的所有条件,不需要为了它再去刻意努力。相应地,看移民广告的时候会更容易被有关“移民不需要什么”的信息所吸引(比如不需要英语成绩,不需要工作经验)
第二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圆润型
对某些人而言,润的世界是锦上添花,是在我已经拥有的所有好东西基础上再加一些好东西。
“身份,我所欲也;繁花似锦的生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成年人才做选择,人家还是个宝宝呢。”
第三种:看重timing的丝滑型
润的最佳时机是风险来临之前一秒。人生三大喜事并不是什么金榜题名他乡故知洞房花烛,而是昨天封城我前天润了,今天着火我昨天润了,明天发水我今天润了。事情过去了我再丝滑地回来,马照跑舞照跳。
第四种:刺激-反应下的横跳型
这种类型非常多见,特点是一受刺激就喊润,刺激减弱立马停,如此反复横跳。
隔壁王二润了——我要润!
楼下开了新馆子——中国人中国胃,我不润了。
公司减薪——我要润!
爱豆来开演唱会了——爱了爱了,我不润了。
行业被锤——不管哪国,能润就行!
运动员夺冠了——我自豪,我才不润呢。

口润之人何其多

真正愿意将自己的移民经历概括为“润”的人应该不多,嘴一撅舌头一卷轻易发出的这个音节没有办法概括他们为移民付出的代价。张爱玲再世多半也会对润学祖师奶奶的桂冠嗤之以鼻。
润学热度不减,是因为更多不想润、不敢润、不能润的人非常喜欢这个字,成天把它挂在嘴边。我称他们为“口润人”。
有些口润人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中从不谈论“移民”,一方面不了解、怕露怯,另一方面骨子里有些不屑。现在他们可以随意谈论别人的润与不润,因为这个词自带的轻巧之义规避了所有严肃的讨论,又在无形中表达了居高临下的轻蔑。
更多的口润人是在网络上。他们爱死了“润”这个字,他们对离开者的口诛笔伐因为它而更加简洁有力、朗朗上口:
交250随便润,润人哪有他们自己想的那么重要?
应润尽润,给活人腾地方!
快点润,记得润前交税!
……


小部分人意淫着“润”,大部分人讥讽着“润”。润学的命运不过如此。
若历史待它不薄,它也许会因为带有太多负能量而被封杀,经由“水闰”“水王门”“水一土门”最终变成一堆需要解码才能懂的符号组合,就像三年的时间可以被简化为一副😷。

六十年后,只有长寿且学识渊博的人才能从记忆深处挖掘出“润”的含义:

时间:2084年8月19日

地点:杨柳北里18号202室

人物:傅明(68岁)、孙女圆圆(10岁)、儿媳和平(38岁)、亲家母老和(65岁)

已经退休多年的傅明老人在客厅沙发上午睡,突然惊醒大叫:“老胡算什么!会说英语算什么!想当年,你爸爸我也是有机会的”。

圆圆不嫌事儿大地嚷嚷:“妈,爷爷又说胡话了。”

和平乍着手,不知所措状。

老和同志一个箭步上前:“快,快去报告居委会陈大妈,就说:老傅有反动言论了!”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