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科技

Z Potentials | 张佳圆,95后离开字节创业AI搜索,三个月达超百万月访

Z Potentials Z Potentials 2024-04-17

“开发者不存在了”,“我也能当开发者了”。生成式AI时代,开发者这个原本小众的群体突然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服务开发者的生成式AI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张佳圆和他创造的Devv AI就是其中一个。这位95后的年轻人,刚创业就拿到了顶尖风投的资金支持,创业中途历经3次痛苦的pivot,终于找到PMF,在四个月内快速获得了500K用户。创业之外,他还是一个知名的推特大V,他写的RAG系列分享更是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赏。


今天,抛开诸多的外部标签,我们和佳圆聊了聊他创业一年多的历程。这位从步步高学习机开始自学成才的技术极客说,创业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做好的事。那些踩过的坑,人性中难以避免的侥幸,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和柳暗花明的正反馈。让我们一起走进佳圆和Devv AI的故事。Enjoy!


01 从步步高学习机编程开始,自学成才的技术极客

Devv AI创始人张佳圆

ZP:首先请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张佳圆:大家好,我叫张佳圆,现在是Devv.AI的创始人兼CEO。我最早在爱奇艺做工程师,2020年加入TikTok,加入的时候正好遇到了抖音和TikTok的拆分,我也在这种机缘下成为了TikTok社交业务的早期员工,主要负责社交互动相关的业务。在TikTok工作两年后,2022年10月出来创业。
我自己读书阶段有两件比较重要的事。第一件是我初中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编程,家里为了让我更好地学英语给我买了一个步步高的学习机,我发现它是可以玩游戏的,而且可以通过一门叫BBK Basic的语言自己写游戏,这是我最早接触编程的契机。因为我比较喜欢自己创造东西,就开始自学编程,最早是通过Basic语言入门。在大学之前,我已经自学了CS相关的很多内容。这段自学编程的经历让我在大学之前就比较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明确了自己之后想要从事编程或软件开发相关的工作。
第二件是我通过学习北美高校的公开课来构建了自己的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读大学的时候,我是在一家普通的国内大学读的CS,但是大学期间我把北美CS四大名校的很多公开课都自学了一遍,很多课程都开放了视频、教材以及 Labs,这一点特别重要。通过自学北美的课程帮我很好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我发现通过自学我可以掌握任何一门知识或技能,后来我在创业和开发AI产品时也是遵循这种理念:如果我需要学习一个东西,我就会寻找最前沿、一手的资料来“自学”。

ZP:感觉你是对计算机很有天赋的人。

张佳圆:我认为主要是有兴趣,目的驱动地去学习编程。比如为步步高学习机编程的时候,我需要了解很多底层知识,包括操作系统,甚至需要自己调试汇编语言,这些学习更多是目的驱动的,我学习它们是因为我需要解决特定问题。
在大学之前,我能接触到的整体资源相对有限,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学习得比较浅显。但大学之后,我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写了很多 toy project,例如实现 Lisp 的解释器(UCB CS61A 的一个大作业),完成了一个类似 XV6 的简易操作系统等等。
我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从小我就喜欢折腾电脑,最开始是娱乐驱动的,想玩各种游戏。但渐渐地发现计算机有很多有趣的事情。

ZP:我们的读者里可能有不少都是你的推特粉丝,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经历,能否分享一下最早在推特分享内容的初衷和目前的感受。

张佳圆:最开始我在推特上分享内容,并不是为了刻意追求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成为一个专门的AI博主。我开始系统地在推特上发布内容是在2022年,主要是分享我日常的学习经验,比如读过的书或了解的技术,更多是一种learn in public。类似地,我自己很早就开始写博客,我很喜欢分享我的学习过程。

2022年生成式AI火了之后,我开始定期分享自己的认知,又因为这个行业发展迅速,很多一手信息都来自论文或顶尖研究者的公开内容。我自己会阅读这些论文并提炼重点分享出来,我也是因为这个获得了很大的关注。

这也是跟随纳瓦尔的建议:构建自己的影响力。如果你的工作出色,也需要让人们看到你做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推特上持续发内容。等到开始创业后,更多的就是一种build in public的方式,这样能直接接触到目标用户,通过Twitter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公司的早期增长。

ZP:Twitter大V这个身份对你做公司的帮助大吗?

张佳圆:我认为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假设你拥有一定的影响力,Twitter可以帮助产品快速冷启动,获取一波早期用户,这是比较重要的。但我不建议仅仅只是为了创业而专门创建推特账号进行推广,这可能并不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除了推特,还有很多其他方式可以获取用户,比如付费营销或者社区推广。Twitter这种需要长期运营的社交媒体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你可以通过任何其他社交平台,包括国内的社交媒体,建立影响力,这取决于你的目标。如果你是只是为了创业而专门在推特上增长,那可能意义不大。

ZP:回到创业这个话题,你很年轻就开始创业了,决定创业的动力是什么?创业的种子是什么时候种下的?

张佳圆:实际上我一直都有创业的想法。在上大学之前就阅读了很多关于创业的书籍、文章和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YC创始人Paul Graham的《黑客与画家》,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了解到了YC这个创业孵化器及其孵化的公司的故事。

工作后,我也一直想着创业这件事,但感觉时机还不成熟。我觉得人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必须有明确的产品idea或合适的时机才行。2022年,我开始关注生成式AI的发展,特别是在年中的时候,DALLE·2发布,七八月份Stable Diffusion也开源了。虽然那时候还是一个早期阶段,但我当时就认为生成式AI有很大发展前景,特别是对我们95后这一代人来说,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机会之一。我们错过了移动互联网这种比较大的机会,现在这次生成式AI的机会要好好把握。

创业是是一件高风险高回报的事情,赔率非常高。现在我还处于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即使创业失败,可能也只是损耗几年的积蓄,我认为这个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权衡风险和回报后,我决定出来all in创业。

创业这件事我也受到了其他人的影响,比如纳瓦尔,他提到打工是时间换取收益的线性过程,而创业是一个可能在后期实现指数级增长的复利过程,这是在大厂打工和创业的本质区别。创业还可以使用多种杠杆,包括劳动力杠杆(出卖时间)、金钱杠杆(融资)和影响力杠杆。我从纳瓦尔身上学到了许多,也坚定了创业的决心。

02 三次Pivot终于找到PMF,4个月获得500K用户

ZP: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目前做的产品吧。

张佳圆:Devv的产品形态非常简单,本质上是面向开发者的搜索引擎。它满足的是开发者在日常工作中的信息检索需求。过去,开发者主要通过Google搜索关键词或在Stack Overflow提问的方式来寻找解决bug的方案,或者是阅读文档来查询函数、理解技术内部原理;现在有了AI,可以更好地帮助开发者进行信息检索。以往开发者需要从各种信息源中寻找答案,而Devv则直接提取和总结出所需的答案,简化了信息检索的过程。

ZP:你之前不是做这个方向的,怎么想到做目前的方向的?

张佳圆:我们很早就有了做生成式搜索引擎的想法。2022年底,我们已经在考虑做一个搜索引擎,当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模型生成的内容存在严重的幻觉问题,经常产生错误答案。后来我们读到了一篇Meta 2020年发表的关于RAG的论文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for Knowledge-Intensive NLP Tasks,这个论文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向模型提供外部数据源来减少幻觉问题。

在GPT-3和Google Search的API基础上,我们创建了一个跑在Jupyter Notebook中的简单demo。当时只做了后端的系统,没有做前端的界面,后面之所以没有继续做这个产品就是认为这个事本质上很简单,产品的核心能力太薄弱,所以我们转向继续开发Copilot Hub。

在切换到Devv这个大方向之前,我们没有着急做产品,而是先了解开发者的需求和痛点。我们访谈了50多名开发者,发现尽管大多数开发者已经在使用AI工具提高效率(比如使用ChatGPT、 Copilot进行代码补全),但他们仍然依赖Google、Stack Overflow和文档进行信息检索。有开发者反馈,ChatGPT在生成代码或提供开发相关答案的时候幻觉还是比较严重,实际运行起来错误率相当高,还需要反过头来debug,不仅没有提高效率,反而降低了效率。

此外,模型的训练数据还存在时间截断问题,比如GPT-4的数据可能只到去年某个时间点,这限制了它提供最新知识的能力。从开发者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了当前未被GPT类产品充分满足的多个需求点,结合之前做生成式搜索引擎的想法,我们选择了更垂直的、专注于开发者的场景。垂直的好处是可以针对性地构建index,Devv的底层包括了开发文档、代码,也包括搜索引擎里的一些数据,这是它和general search engine的区别。

ZP:你的创业经历过pivot,可以回到创业开始的那一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最开始的时候想做什么,做了什么,什么时候决定pivot,这一路的经历、心态和想法。

张佳圆:回到2023年初,当时想要做的事是Copilot Hub,这是一个帮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创建各种各样AI助手的平台,有点类似今天的GPTs Store。我们大概是在2023年1月份左右就发布了这个产品。Copilot Hub这个事做到了2023年年中,虽然每个月保持增长,但是我自己隐约觉得这个事不太work,主要是基于:1.这是一个比较general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创建各种各样的copilot。理论上所有的用户都是你的目标用户,但是可能也说明所有用户都不是你的目标用户。你能做到五六十分,但是你无法把一些需求点做到八九十分。2.我们在做的事情本质上会和OpenAI做的事有点冲突,后面OpenAI确实自己推出了GPTs Store。我认为general平台这个赛道最终只会有一两家能真正留下,例如OpenAI,还有做的不错的Poe。破局的方式可能是要去做垂类产品。

2023年年中的时候决定pivot,至于要做什么不太确定,所以我们做了几个尝试。第一个尝试是教育方向的,我们想做一个帮助学生根据自己需求创建AI Assistant的平台,可以帮学生读论文、解题,但是在邀请一些学生做了测试后发现效果不是很好,所以转向了第二个方向。

但在第二方向上我们犯了创业的一个典型错误,就是想当然。没有站在用户真实需求上,而只是拿着锤子找钉子。当时我们内部brainstorming的一个想法是,我们认为上一代的知识问答平台(比如知乎、Quora等)可能都会被AI代替,所以我们做了一个AI版的Quora,上面有各种各样的AI角色,比如Steve Jobs、Sam Altman,我们基于他们过往发布的文章和其他信息训练出这些角色。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去问相关的问题,然后邀请某一个AI来回答。

我们花了一到两周时间就把这个“AI版Quora”完整地搭建起来了,这个idea我自认为听起来是ok的,但是实际上体验后发现还是有一些问题:一方面,AI整体回答的效果不能像真人那么自然;另一方面,用户既然已经在向AI提问了,为什么还要通过异步的方式邀请一个AI来回答,完全可以用同步聊天这样的方式。所以我认为这个也是不work的。这就是我们中间pivot的两次尝试。

ZP:你提到的第一个方向,当时是怎么选定教育这个方向的?又是为什么做完之后觉得不work?

张佳圆:我们当时对Copilot Hub的用户群做了分析,发现上面最大的两个用户群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开发者。所以我们首先选择针对学生群体做教育这个方向。至于为什么做完之后觉得这个事情不work,一方面是我们当时做了一个功能,比如用户可以拍一个题目,然后让AI去解题。

AI语言模型本质上是一个基于统计学的系统,它其实并不是一个形式化论证的系统,尤其是在解一些需要去做形式化论证的题目上错误率会比较高。其次,我们做了一个帮助用户更好地阅读论文和各种材料的助手,但本身读论文这个事其实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需求,可能大学生都不会读论文,只有研究生或者科研工作者才会真正有读论文的需求,整个的用户体量其实非常小。还有一点是我们对于教育这个行业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熟悉,我们团队本身就已经脱离学生这个群体了,对于北美的教育市场也缺乏认知。

ZP:当时尝试了学生群体后为什么没有再试试开发者?

张佳圆:这是一个创业公司早期会遇到的问题:当你发现一个投入很长时间的事不work之后,你需要进入到一个决策阶段,当时Copilot Hub还在增长,但是你必须决定,是继续投资在这个项目上,还是要做一些舍弃并转向新的方向?这对早期创业者来说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尤其是你上一个产品还在增长。大多数创始人会抱有一种侥幸心理,希望市场情况会变,或者产品还可以改进,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增长。但是,大部分创始人心里很明白,当你内心觉得这个事可能不work的时候,他可能就是真的不work。

这时你需要做出一些决策,虽然这些决策可能非常痛苦。比如,你可能发现转变方向后的产品继续失败,就像我们pivot后两个产品都失败了,其实非常打击团队士气,可能也是创业过程中最迷茫和痛苦的阶段。我们为什么没有直接转向开发者方向,可能是因为pivot一次之后又认为不work,整个团队的决策上有一些偏移。

我们内部进行了很多头脑风暴,有时会把希望寄托在一个amazing的想法上,希望做出来之后可以直接go viral,当时可能也有这些侥幸心理,没有冷静分析用户需求和市场情况,这也是踩的坑之一。在第二次做AI版Quora时,即使我们已经编写了近上万行代码,建立了整个前端后端系统,发现它不work,我们就立刻把它放弃了。

ZP:你说的很真实。AI行业本身在快速变化中,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判断技术和场景之间的gap是一个临时性的问题还是长期问题?

张佳圆:抛开技术和其他所有因素,做产品的一个重要点是,你的产品是否真正解决了用户的需求。你可能先拥有一个强大的底层模型,然后再思考在这之上能做什么事,这就像拿着锤子找钉子,我们在开发AI版Quora时,就处于这样的状况,可能它只是一个伪需求。

如何判断技术与产品之间的gap,一方面要了解底层模型能够做什么,边界在哪里,这些信息很重要;另一方面是模型未来能做什么,虽然很难预测一两年后模型的能力,但我们可以预估六个月后的能力边界,然后判断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否仍有价值。这是当前做AI相关产品时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问题。

ZP:目前这个产品的想法是怎么产生的?可能很多读者都会好奇,Devv和Perplexity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张佳圆:假如用户想用LangChain写一个程序,Perplexity会根据搜索问题的关键词找到相关的网页,让AI基于这些网页做生成式回答。而Devv做的事情是先推断出现在用的框架是LangChain,会根据问题的语义在Github上的code base中找到代码片段,基于代码片段和互联网的数据做Source的整合,再生成最后的答案,相对来说准确性更高。

Devv:代码优化类问题的回答
Perplexity:代码优化类问题的回答

Devv:代码生成类问题的回答

Perplexity:代码生成类问题的回答

ZP:对Devv未来的预期是怎样的?怎么看待这个赛道的天花板?

张佳圆: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我们的计划就是把搜索这件事做好,包括提高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和构建更加强大的底层index,这是我们半年内的核心关注点,而不是推出新产品。从五年的长期维度看,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L5级别的软件开发自动化。虽然这与我们当前的工作本质上不是一个事情,但我们希望通过目前的工作慢慢实现这一愿景。

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我们希望把Devv搜索变成开发者工具的入口。信息检索是开发者日常最频繁的需求之一,我们想让Devv成为开发者工具链的一个入口点。开发者大约只有30%的时间是在代码编辑器中编写代码,其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做信息检索、debug或测试等任务,如果这些任务可以通过共享相同的上下文来更有效地结合AI技术,那么开发者的整体效率将大大提升。

如果从开发者搜索的场景来看,天花板并不是很高;但是从整个开发者赛道来看,天花板是很高的。据我们估算,谷歌大约5%的流量与开发相关,虽然5%这个比例看上去不高,但是对比Bing只有全球1%的份额,每年却还能有20亿美金的收入。从整个开发者赛道来看,这个天花板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在生成式AI的加持下,未来整个开发者生态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长期愿景是利用AI重新构建developer tools,Devv只是我们切入这个领域的起点。

ZP:赛道里已经有Phind这样的公司,怎么看待赛道的竞争,以及Devv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张佳圆:Phind是我们的直接竞争对手,他们也在做面向开发者的搜索,大概是2023年3月份发布的。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到十年维度,我们之间的时间差距基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我们看到有了Phind之后还要做Devv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在体验过后,我们发现Phind的产品能力并不强,包括整体的UI、UX和使用体验,它是一个偏技术性的产品;第二点,Phind虽然是在一个比较垂直的领域做生成式搜索,但是Phind并没有针对开发者场景的index做特别处理,但是理论上做垂直类的搜索引擎最重要的就是index,这关系到整个搜索的结果,垂直搜索引擎最大的差异点就在于能够基于场景更好地构建index,这是我们认为Phind没有做好的。

Devv的竞争优势在于:第一,产品能力比模型能力更重要,用户实际使用的是产品而不是模型。Devv区别于Phind、Perplexity的地方在于Devv刻意模糊了底层使用的模型,在产品界面上不会让用户选择模型。现在大部分基于AI的产品会让用户选择模型,这是非常愚蠢的设计,这就好比在用电脑打开app时,系统让用户选择应该用哪一块CPU。不能把用哪个模型的问题交给用户去决定,而应该是做产品的时候决定的,Devv会根据用户需求场景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模型。

第二,我们构建了Devv专有的索引,我们花费了大量精力爬取和分析与开发相关的网站和代码仓库,以及进行代码分析以理解代码结构和函数调用链,这是垂直搜索引擎需要构建的index的能力。

最后,Devv的长期愿景不仅限于搜索,例如最近发布的Agent Mode,它将搜索引擎扩展为一个解决多步骤问题的工具,这是我们和general search engine等其他产品的核心差异点。

我们目前不会和Github Copilot这种代码生成产品有直接竞争,因为我们现在并没有把自己的产品线扩展到代码生成领域,但未来可能会有潜在的竞争风险,包括未来也可能和许多其他开发者工具产品(比如Cody AI)产生一定的竞争。

ZP:Devv这个产品要做好,技术上的难点是什么?

张佳圆:技术难点在于,当前RAG在架构和技术上没有一套确定的最佳方案。这意味着需要自己去探索和测试,找出最佳的做法。做一个60分水平的RAG完全可以通过包装一些外部的LangChain组件来实现,但如果要做到八九十分的RAG系统,需要做的优化点会非常多。

一个基本的RAG系统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底层模型、外部知识的索引和每次用户查询时获取的一小部分外部资源。下面这张图把Devv的RAG System分成了6个步骤,首先是外部知识,包括搜索引擎数据、开发文档和代码仓库数据。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来提取有效信息并减少噪音,进而构建专有的索引,编码方式不同,构建索引的方式可能也不同。有了这些index之后,每次用户提出的问题都会在索引中解码并检索最相关的资源。然后,根据当前的场景,对这些资源进行排序,最后由底层模型使用这些资源来生成答案。这就是整个RAG System核心的工作方式,每一步都有很多可以优化的点。

目前只能在单场景下对RAG进行较好的优化,主要原因是在优化过程中有很多dirty work需要做。因为外部数据本质上是非结构化的,不同的网页有不同的数据类型,需要做大量的数据解析,所以很难对每个场景进行优化,这也是为什么目前general search engine在一些简单问题上有不错的表现,但是在专业问题上处理得不好的原因。当前Devv在开发者领域已经做得不错,但是上升的空间还有很多,目前我给它打70分。从index建构到数据的爬取处理,包括编码方式,我认为还有许多地方可以优化。目前市面上大家的RAG水平都差不多,因为这个技术本身并不是特别复杂,更多的是一些dirty work。

现在大部分用户用Perplexity是做信息检索,但信息检索本质上并不需要做index的特殊优化,因为Google或Bing已经把搜索引擎的 Index 做得很好了,完全可以基于他们已经完成的工作做生成。但如果是一些专有场景,例如金融类的搜索,如果要查一家公司的融资历史的具体信息,搜索引擎可能无法很好地解决,必须要构建针对金融的index,同时要爬取类似于crunchbase、bloomberg等垂类数据库的数据。

03 “Good artists copy,great artists steal”

ZP:你怎么观察和评估用户的需求,有什么方法论把需求转化成产品?

张佳圆: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没有接受过体系化训练的产品经理,没有太多流程化的技巧,更多做的就是和用户聊,看用户的反馈。用户在访谈的过程中提供的更多是需要哪些功能、哪些功能做的不够好、应该模仿什么产品做什么事。对于我而言,如果用户提了一个需求,我会思考用户需求的背后到底是要去解决什么问题,他的痛点在哪里,当前这个痛点别的产品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得很好,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我会用第一性原理从底层做一些分析。在解决问题之后,需要学习大量其他优秀产品的设计。“Good artists copy,great artists steal”。我还常用产品经理比较熟悉的一些网站,比如Mobbin、Pinterest、Dribbble,上面汇集了大部分产品的UI、workflow、user flow、设计等等,我经常会参考。

微观层面上,我会大量参考其他优秀的产品是怎么做的;宏观层面上,我们每个季度或者每半年会有一个计划,构思我们的产品方向。比如Q1的核心目标就是launch Agent Mode,这个我们已经完成了;Q2的核心目标就是launch Devv for teams。

ZP:除了把产品本身做好以外,还有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分享一下这部分的心得体会。

张佳圆:增长。如何让更多人知道这个产品、让更多人付费,也是我们下一阶段核心关注的点。

我认为增长可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其实就是冷启动阶段,就是有了产品之后如何去找到最开始的那一批用户,比如说前1000个用户,这是很多产品早期需要关注的一个事情。我的一些经验是,在早期阶段可以使用一些手动方式(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比如我们在做Devv或之前的产品时,都是直接联系一些用户,让他们使用产品,并从他们那里收集反馈。这种方式在产品非常早期时就能够获取用户反馈,并且成本相对低。

一旦过了冷启动阶段,可能就需要构建整个增长框架了。我最近学习到的一种方法是可以把增长看作一个赛车模型。赛车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比如引擎提供动力,氮气提供短期推进能力,润滑剂让各部分更好运作,燃料持续供能。类似地,通过SEO、病毒式营销或内容营销持续带来增长(增长引擎);而短期活动如PR能带来短期爆发式增长(氮气),新增用户转化为注册用户的留存率也至关重要(润滑剂);最后,内容可以推动长期增长(燃料),例如要做内容营销,除了资金还需要有内容。

ZP:你对开发者需求的观察很细致,除了目前做的Devv,你还有比较看好的服务开发者的产品吗?除了Devv以外,还有什么产品是你想做的?

张佳圆:我最近比较喜欢的产品是一款代码编辑器Cursor,它在一个VS code的编辑器基础上增加了一些AI原生功能(主要是代码补全、生成),并把这些功能集成到了整个开发和编辑的过程中,比VS code插件体验更好。

ZP: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开发者可能不存在了;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未来人人都是开发者。你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基于开发者的产品未来的发展?

张佳圆: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指向的是同一个行业趋势。用自动驾驶来类比,假设达到L5级别的自动驾驶,未来人人都不需要考驾照了,人人都可以开车,仅需在地图上输入目的地。这时,虽然坐在驾驶位上的人不会开车,但每个人都能坐在驾驶位上,司机的概念就被模糊了。

开发者的层面也是同样的,如果未来达到了L5级别的自动化软件开发,开发者这一概念可能也会被重新定义,不仅仅是我们现在说的前端、后端、算法工程师这样的开发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AI做一些开发的工作。

我认为针对开发者的工具并不会消失,这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未来可能会出现AI完成大部分开发工作的情况,那我们可能需要构建针对AI或AI Agent的开发者工具,这可能是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人和AI共同参与开发的过程。

04 创业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做好的事

ZP:创业和你想的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

张佳圆:在创业之前,我阅读了大量与创业相关的书籍和内容,包括YC的课程。尽管认为自己通过阅读和学习已经了解了许多,自认为可以避免一些坑,但实际创业过程中有一些坑要自己踩了之后才会印象深刻。比如,YC非常早就建议要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要基于用户需求去做产品,解决用户的真实问题。但在我们的产品开发过程中还是有拿着锤子找钉子的过程。很多道理没有亲身经历过,是没办法明白道理背后的原因,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创业本质上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做好的事,它涉及的变量太多。

ZP:后悔创业吗?目前创业最痛苦的时刻是什么?

张佳圆:创业是我做过比较正确的决定之一。我能够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所以我就去做这样的一个事情。整个创业的过程中,虽然肯定比之前在大厂工作累很多个级别,包括要思考的事、要做的事、要学习的事都是不一样的,但整体上比较充实。

最痛苦的是pivot的那段时间,尝试了两个方向都失败了,那段时间是最迷茫最痛苦的。如果没法处理痛苦的情绪,对于创业来说可能是不好的;如果能从这些痛苦中反思一些事,是比较好的。因为创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坚持下去,因为创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困难实在是太多了。可以通过和家里人沟通,或者读一些书来消解痛苦情绪。

05 快问快答

ZP:对AI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张佳圆:最大的期待有几点,第一是期待2024年能够出现更多的上层应用,比如本地模型已经发展的已经很好了,期待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应用。第二是看到一家叫answer.ai的公司,他们在做开源的训练框架,能够在家用级别的GPU(比如4090)上训练大模型,这让分布式训练成为一种可能。第三是期待今年看到对标GPT4的开源模型。

ZP:给我们的读者推荐你最近在看的书/印象深刻的文章/有意思的人。

张佳圆:我推荐几本最近在看的书,一本是YC的联合创始人Jessica写的Founders at Work,采访了许多公司的创始人,还有一些公司的早期故事,比如Paypal甚至一些非常远古的公司,这些公司访谈还是挺有意思的。另一本书是所有第一次当创始人的CEO可以读的,叫作The Great CEO Within,作者是硅谷很有名的CEO Coach,曾经帮助过Sam Altman、Stripe的创始人、Airbnb的创始人,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南。还有一本增长相关的书《硅谷增长黑客实战笔记》,这本书也写得非常好。另外做产品和增长的同学一定要去看看Lenny's Newsletter。

ZP:日常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张佳圆:整体上比较宅,创业之后空余时间不多,偶尔的娱乐活动是去玩德扑,或者重刷一些剧,比如《绝命毒师》。

彩蛋来啦!devv.ai 招人 ing 🙌🏻
公司介绍:Devv.AI 正在构建面向开发者的垂直 AI 搜索引擎,目前已获得头部美元基金天使轮融资,产品发布 4 个月即获得 50 万+ 开发者用户。
这两个岗位均为 remote 的岗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发送简历到 join@devv.ai ,并注明职位。
具体的 JD 👇
职位一:产品运营实习生
职责:
1. 参与官方账号、社区、邮件的日常运营工作;
2. 参与对应的产品文案、发布流程;
3. 参与用户、合作方的对接;
4. 参与部分产品 & 设计相关的工作;
要求:
- 目前本科/Master/PhD 在读,CS 相关专业优先;
- 熟练使用英文;
- 熟悉 Figma 等工具,拥有基本的产品技能,能独立完成基本设计和 PRD。
职位二:前端开发实习生 / 全栈开发实习生
职责:
- 参与 Devv 及内部系统的开发与维护
要求:
- 目前本科/Master/PhD 在读,CS 相关专业优先;
- 熟悉 React/Next.js/Go 等相关技术栈;
→ join@devv.ai
请注意,此次访谈内容已经过精心编辑,并得到了张佳圆的认可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访问Devv AI的官网https://devv.ai/,我们也欢迎读者通过留言互动,分享您对本访谈的看法。

Z Potentials 将继续提供更多关于人工智能、全球化市场、机器人技术等领域的创业者访谈。我们诚邀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您加入我们的社群,与我们共同分享、学习、成长。

-----------END-----------



关于Z Potentials

🚀Z 系列正在招新一期的Z Explorer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