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丨中国—中东欧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中东欧“一带一路”项目疫情下的建设(来源:新华社)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2月9日在北京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峰会将以视频方式举行。

本次峰会是中国与中东欧17国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7+1合作”)框架下的一次最新互动,“17+1”又将产生怎样的倍增效应引发关注。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是“历史上的老朋友和现实中的新伙伴”。“17+1合作”不是简单的加法,而产生了远远大于18的效果。9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额达到1034.5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投资合作不断拓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指出,“2020年,我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额同比增长8.4%,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增幅和中欧贸易的增幅。截至2020年底,我国累计对中东欧国家全行业直接投资31.4亿美元,涉及能源、矿产、基础设施、物流、汽车零配件等领域。”

进入第9个年头,中国—中东欧合作形成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模式,涵盖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涵盖诸多领域的多元沟通交流方式。目前中国—中东欧合作已在20多个领域建立了50多个合作平台,在旅游、农业、林业等特定领域的合作已走向机制化,被业界人士称为最具活力、最有代表性跨区域合作机制之一。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融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承接带,17国与中国增进互联互通的需求奠定了双方务实合作的底色。匈塞铁路、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等“17+1合作”重要项目不仅方便了国与国之间的来往互通,也为当地民众带去实在的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中欧班列快速发展,2020年全年开行超1.2万列,向中东欧国家送去了急需的抗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也为中国运来了丰富的农副产品,已成为抗疫救援生命线和“一带一路”补给线。

▲2020年4月26日拍摄的载有防疫物资的中欧班列(无人机照片)。当日,载有2100万只防护手套的中欧班列在山东济南准备就绪,即将发往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来源:新华社)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已建立212对友好省市关系,政府层面交流之外,民间交流亦可圈可点。比如,许多“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鼹鼠的故事》就源于中东欧地区,塞尔维亚网球巨星德约科维奇、克罗地亚足球先生莫德里奇等中东欧国家体坛明星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还有布达佩斯、布拉格广场、瓦尔达尔河等中东欧地区美景令中国民众心向往之。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认为,随着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如期完成和《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签署,将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加大相互开放、打造高质量互利合作提供制度性保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经济暂时停摆,也让正处于提质升级新阶段的“17+1合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经济重启总体遇冷。中东欧国家经济出口导向型特征明显,严重依赖欧盟市场,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让中东欧国家经济重启困难重重。同时,英国脱欧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中东欧国家外部市场环境雪上加霜。

二是防疫形势寒意逼人。面对新一波疫情,波兰、捷克等中东欧国家感染人数明显增加。根据欧洲疾病与控制中心(ECDC)的预计,如果疫情持续蔓延,中东欧国家将面临病床和重症病房数量不足的局面。

▲2020年10月22日,捷克首都布拉格的瓦茨拉夫广场空空荡荡。由于近期疫情显著反弹,捷克政府宣布从22日起大部分商铺歇业并限制居民非必要出行。(来源:新华社)

三是公共债务开始上升。匈牙利财政部部长曾于2020年9月表示,匈牙利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将从2020年初的66%上升到2020年底的76%至7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波兰政府抗击疫情的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了其他欧盟国家平均水平,这或将把波兰政府的债务比率提高到不安全的水平,甚至超过宪法规定的60%GDP债务上限。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17+1合作”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合作并未陷入停滞。一方面,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不断深化防疫合作,中东欧国家防疫工作在欧洲国家中表现亮眼;另一方面,中国与部分中东欧国家贸易逆势上扬,这些都为2021年中东欧国家经济复苏注入了动力,也为后疫情时代“17+1合作”孕育了新机遇。

一是“健康丝绸之路”合作开拓新领域。未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疫苗合作、卫生医疗、生物医药等领域将有良好的合作前景。

二是“数字丝绸之路”合作注入新动力。2020年6月,在宁波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走上“云端”。通过贸易对接会、直播带货等一系列活动,中东欧国家找到了在疫情之下拓展中国市场的新渠道。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中东欧国家数字经济发展逆势上扬,中东欧国家普遍开始将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列入疫后重要议程。

三是“绿色丝绸之路”合作引领新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共同追求,也是双方创新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已经向全世界作出“2060年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中东欧国家则视疫情后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契机。未来,各方可充分借助“17+1”环保合作机制,鼓励地方间实施环保示范项目,扩大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联合开发,推动相关机构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等手段支持绿色经济合作项目,为“17+1合作”增添绿色含量。

四是“体育丝绸之路”合作迎来新机遇。中国将于2022年举办北京冬奥会,“3亿人上冰雪”不仅是中国政府的承诺,也是全球冰雪旅游产业的重大机遇。中东欧国家在冰雪项目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中国在体育产业、场馆设施、赛事组织、竞技体育、冰雪旅游等方面互补性强,疫后有望迎来新一轮中国—中东欧体育文旅合作新机遇。

回顾“17+1合作”的历程,务实合作一直是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核心要义,后疫情时代“17+1合作”必将更加突出一个“新”字,更重一个“实”字。各方只有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推动既有项目合作,在做深做实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着眼未来,积极拓展在数字经济、生命科学、生态环境、人文体育等领域的合作,才能实现“17+1合作”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来源丨中国新闻网、央广网、国际在线

责编丨张广琳 监制丨李申

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本文版权归“中国一带一路网”所有
转载请留言


许勤华:后疫情时代更要读懂“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

查道炯:中国新冠疫苗“走出去” 每一步都要走实

王义桅:中国疫苗与“一带一路”有两个相同之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