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泸州市:守正创新 砥砺前行 奏响中医药强市最强音


      这是一个中医药发展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泸州市“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开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推进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建设”的发展要求,无不昭示着中医药发展迎来春天,同时也赋予每个泸州中医药人使命和重任。


      泸州市委、市政府把中医药工作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突出位置,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突出中医“治未病”理念,将中医药工作融入全民预防保健、健康城市建设,推动中医药发展取得新进展,许多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在1月27日召开的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刘强作为唯一一个市州代表作了交流发言。


      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泸州中医药人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奏响了中医药强市最强音: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医疗机构4707家,其中中医类别医疗机构533家,而在5家三甲医院之中中医类别有2家、6家三乙医院之中中医类别有2家;拥有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6649人,较2015年增加69%;拥有床位5421张,较2015年增加37.4%。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多数中医医院业务量仍有增长,总诊疗量214.42万人次,较2015年增加17.6%。这些成绩,是泸州中医药人围绕打造区域医药健康中心谋发展、苦干实干的积淀。


泸州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六大行动


一、实施能力提升行动,强健中医药服务体系


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夯实中医药基层服务阵地;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支撑能力。


二、实施优势凸显行动,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


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增强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


三、实施产业培育行动,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资源保护与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优化中药制剂配制使用。


四、实施岐黄优才行动,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五、实施文化传承行动,促进中医药开放创新发展


挖掘和传承泸州中医药文化精髓;积极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六、实施扶持发展行动,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机制


统筹推进中医药全行业管理;完善支持保障机制;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强化中医药监督管理。


发展之基


以机制、体系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泸州市委、市政府成立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机构改革中,市、县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均挂中医药管理局牌子,在全省率先组建成立市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统筹推进中医药工作。印发了《关于实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六大行动的意见》,明确39项具体措施。市财政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经费。强化政策扶持,取消医保对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部位和数量限制(全省唯一),上调155项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同时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体现中医药服务价值。


      做大做强骨干中医医疗机构。近五年来,泸州市实施中医医疗机构重大项目9个,总投资18.26亿元,新建、改扩建业务用房41.89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医疗条件。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传承创新大楼投入使用,市中医医院城南分院建成,泸县、叙永、合江、古蔺、纳溪5个区县中医医院进行新(改)扩建。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市七个区县均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现142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能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服务,92.42%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占比达48.51%。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100%设有中医科。


      加强重点专科建设。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省级35个、市级39个,是省内拥有国家级、省级中医重点专科较多的市州。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市现有中医博士70人、高级职称680人,省名中医37名、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5名、市名中医30人。开展省级、市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组织开展市县两级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近5年培训人员近万人次。举办两期西学中班,首期结业考核合格人员数居全省第一(占比42.7%)。


      改善中医医疗服务。针对医保全面放开限制,规范中医非药物治疗技术服务。开展中药饮片药事管理培训和专项检查,确保中药饮片质量,规范中药配方颗粒使用。在市卫健委官方网站、“健康泸州”微信公众号开设“酒城名中医”专栏,发布泸州的省市名中医、学科技术带头人信息和中医名科地图,方便群众看中医。


发展之机


“疫情防控”“未病先防”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泸州市化危为机,把中医药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加强统筹调度,坚持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全程参与、中西医深度结合开展防控工作。组建市级新冠肺炎救治中医专家组,接管市传染病院轻症组,对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100%中西医结合治愈出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研制的新冠0号、1号院内制剂在武汉、甘孜州等地推广使用,服用近5000人次。组织市内13位名医大家研讨,形成“中医抗疫共识九条”,拍摄成9个专题短片通过电视、微信、微博、客户端推送,对公众广泛宣传中医药健康知识和防疫知识,指导健康养生保健、个人情志调节。对医学留观人员、一线志愿者、干部群众等积极使用中医药,免费发放中药“大锅汤”20多万人份。


      “未病先防”,以远见超越未见。


      泸州市在“未病先防”中创新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泸州是全国首批32个健康城市试点市之一,从2016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将中医药融入健康细胞建设、健康文化、全民健身、优生优育等专项行动,推广中医养生保健的健康生活方式。突出中医“未病先防”理念,实施全民预防保健。对全市常住人口实施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全覆盖建立健康档案、全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探索出一条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新路径,实现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卫生事业得发展、党委政府得民心的多赢局面。


      在全民预防保健中,泸州市注重使用中医药维护群众身体健康,按国家要求做实老年人和儿童等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管理率达到73.6%。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全人群开展中医药保健服务,分年龄段开展中医药健康指导、中医体质辨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制定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的77.46岁上升到2019年的78.53岁。


发展之计


以“特色”促中医药产业发展、文化融合


      泸州市依托全省中药材重点产区、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等平台,加快建设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利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西南医科大学成果转化基地、川渝医药行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医药产品研发,加快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以金钗石斛、赶黄草、佛手等道地药材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精深加工、中药制剂研发生产,打造中药道地区域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全市拥有中药材资源1144种,药用植物174科,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产量7.5万吨,年产值5.6亿元,其中川产道地药材10种。在合江县、泸县分别建成1000亩“川佛手国家GAP种植基地”、1万亩“枳壳枳实国家GAP种植基地”核心区域。全市有天植中药、百草堂、天寿药业、肝苏、绿叶、锦云堂等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9家,实现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


      泸州市委宣传部、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广播旅游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和保障措施。


      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编印中医药文化教育读本《木木奇遇记》4万本,下发到全市各小学校。组织专家拍摄小学版、中学版中医药抗疫公开课视频,全市71万中小学生集中收看后反响强烈,被《学习强国》永久纳入慕课知识库。各级各类学校将传统健身运动纳入学生体育课课程并形成机制,让每一名学生至少掌握一套传统健身运动。


      制作泸州道地中药材腊叶标本,在市、区县中医院和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展示,营造中医药文化。举办中医药文化岐黄读书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分别对政府部门和卫生健康行业管理者、中高级中医医师进行培训,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激发对中医药事业的热情。举办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八段锦全员培训、比赛,推广传统健身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来源:泸州日报

  党史学习教育 四川中医药人这样做!
  铭记历史 感恩英雄——四川中医药人走进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田兴军: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医药强省建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