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阳历史地位研究》概述

行政区 2022-04-02


南阳在中国之中的区位优势示意图

中国核心腹地

  

  南阳地处东经110°58′—113°49′,北纬32°17′—33°48′。面积2.66万平方公里。这里西依秦岭,北枕伏牛,南蹬江汉水系,东抚桐柏山脉,向南开阔,形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马蹄状盆地。众多河流,遍布于盆地之中。水藏量,人均水量及亩均水量都居全省首位。南阳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带,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南北气候、自然植被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从域内穿过,属典型的季风型大陆半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冬寒夏热,春暖秋凉,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等特点;中国中西部南北分界线经过这里,同秦岭淮河分界线构成东西南北的十字交叉点,是东西南北中线交汇点,处在国土板块的核心腹地。

  

  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

  

  约800万年前至公元前2000年间,是中华民族的史前文明阶段。南阳是中原地区有史前文明的重要地区之一。1978年发现的“南召猿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与北京猿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证明南阳是中华民族远古猿人生息繁衍的重要地区之一,是中原乃至中国华夏民族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大约一万年前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南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百余处,氏族部落众多,村落密布,人口比较密集。从考古发掘看,农业生产劳动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形式,粮食成了重要的生活来源。社会文明进程已走在同时代的前列。

  

  中国始都地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中国古代社会进入夏王朝统治时期。据史书记载,南阳是夏王朝早期夏禹之国的诞生地和始都地。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唐代史学家杜佑的《通典》等史籍中都记载说,南阳和颍川是夏人居住的地方,是早期的夏禹之国所在地,邓林是夏禹国的都城,邓被称为禹都。早期的夏人生活在南阳、颍川一带,这里是夏之根,是夏王朝的诞生地,夏人初期立国并建都于此。

  

  商朝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476年),南阳是拱卫王朝的南方门户,也是统一南方诸方国的交通要道。商朝立国后,南阳境内出现了谢、邓等几个方国。这些方国位于王朝的南部边缘地带,被视为南方的门户。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服王事”,向商王朝交纳贡品,南阳是商朝时重要的纳贡地区和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商朝第二十二个帝王武丁以南阳为根据地,“奋伐荆楚”,先后消灭了南方众多的小方国,又北上达黄河流域统一中国。今日中国的版图范围由此基本奠定。

  

  楚文化摇篮

  

  楚人的先祖是祝融。祝融部落是崇火尊凤的原始农业部落。夏朝末年,殷人由东向西推进,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祝融部落南迁至商朝南境,即南乡,指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一带的中原南部地区,因这一带灌木丛生。殷人称祝融部落为荆。殷人南下,迫使荆人南迁,后又西迁。到商末周初,荆人部落季连的芈(mi)姓后人,已迁徙到丹水和淅水一带,以丹阳为中心,以鬻熊为酋长。鬻熊亲附方兴的周人,后被周文王封为“鬻子”。周成王时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于楚蛮之地,从此有了楚这个正式的国名兼族名。荆人变楚人,楚人在丹淅之地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

  

  西周早期也就是楚国的始封之时,楚文化进入滥觞时期。熊绎被周王封为“子男”,辖区方园五十里。从此,熊绎“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一事天子。”奔波于丹阳镐京之间,为天子效力。熊绎五世传至熊渠。熊渠整军经武,成效卓著。他趁周夷王时中原动乱的良机,向南征讨蛮夷,扩大了楚国的疆土,揭开了吸收蛮夷文化的序幕。这时的楚人非夏非夷,正处于祝融的农耕文化与蛮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的发展时期。

  

  春秋早期,居于淅川丹江流域的楚族开始形成国家。第一个称王的是熊通,熊通即楚武王,国名楚国,都城丹阳(今淅川李官桥)。

  

  随着楚国力量的强大,欲北图中原。楚武王之子楚文王将都城迁到湖北郢(今湖北江陵),凭借汉水和长江天险,称雄江汉,在南部中国形成了强大的楚国

  

  公元前688年,楚王率兵北上,首图南阳境内的申、邓,于公元前679年灭掉申国,将申都城定名为“宛”,这就是“宛”的由来。之后又灭掉了南阳地区的鄀、廖等国,南阳境内全部被楚国控制。

  

  楚人在南阳之地再一次融入先进的中原文化之中。同时令申人“内迁”,即将南阳的申人迁到南部(楚国内地)的荆地。又在楚国北部边境修筑长城,使泌阳、社旗、方城、南召、内乡、邓州一线以南的广大区域形成一个与北方文化相隔断的独立的文化区域。这个文化区域以楚人自身的苗巫文化、蛮夷文化为主,兼容中原先进文化,形成了地域性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影响南部中国甚至全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在华夏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楚文化。

  

  东汉 隋龙兴之地

  

  西汉末年,王莽改制,社会混乱。加上天灾不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地皇三年(公元22年)以刘玄、刘秀、刘縯为首的南阳刘氏组织武装力量起兵反莽,在白河滩上拥立更始将军刘玄为皇帝,建立更始政权。更始政权派军队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刘秀统一全国,南阳人是其主要的幕僚和主将,著名的二十八宿中有十一宿都是南阳人。他们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及东汉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光武帝刘秀及其后代的统治集团中,大多宫廷要员、皇亲国戚都是南阳人,南阳因此而成为 “南都”“帝乡”。南阳是东汉政权的发迹地。

  

  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南阳为北周所辖。杨忠之子杨坚掌握实权,操持国政。他把南阳作为他代周的基地,于公元579年强胁周宣帝将新野郡、南阳郡、隋州郡、淮安郡等20个郡册封为他的封地,并将封地定名为隋国。两年后,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王朝。

  

  汉文化的繁荣之地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也是南阳古代历史上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所占地位最为显要的时期。这里是汉文化的繁荣之地。

  

  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南阳郡保留下来,郡治由穰迁至宛城。南阳郡是全国36郡之一,辖鄂西、鄂北、豫西及南阳盆地广大地区,为全国最大郡。宛城成为秦时全国大都会之一。

  

  秦“迁六国不轨之民于宛”。这些“不轨之民” “俗杂好事,业多贾”。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南阳 “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南阳成为全国闻名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

  

  汉代的南阳是全国最重要的冶铁重心,是全国的钢铁基地和经济重心之一。南阳冶铁工业具有规模大、技术高超、工艺精良的特点。中央政府在南阳设置工官、铁官。工官制作金、银、铜、漆器,铁官生产各种铁器。南阳这两个部门的生产者,据统计有47547户,足见南阳手工业的兴盛和手工业经济的繁荣。

  

  西汉时期,南阳人口已达近200万,下辖36县,为全国最大郡,在全国15个郡中排名第四,为中央政府的直辖市。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南阳“功臣将相继世而隆”。东汉时任职三公,位居宰相的南阳人有27人,被封王侯的有120多人(不包括宗室诸王);有10个南阳人娶公主为妻,与皇室联姻;出现了5位皇后和1个贵人;有近60人任职地方郡守和州刺史;任职侍中、谒者、将、大夫、郎者不计其数。南阳在全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政治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具体表现在:

  

  文学的高度发展。诗赋文学形式多样。采集于民间的乐府诗,是社会大众文学的代表也是汉代文学普及的体现,一大批诗人、辞赋大家的出现,代表了汉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如辞赋大家张衡,他的《二京赋》是汉赋的长篇极轨,《温泉赋》、《思玄赋》、《归田赋》等 抒情小赋为辞赋发展开辟了新境界。张衡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为“汉赋四大家”。著名诗人有朱穆,散文作家有延笃、刘毅、刘苍、刘珍、左雄、刘复等,他们是汉代文学繁荣的重要力量。

  

  绘画雕刻艺术代表了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以汉画像石、画像砖为载体的艺术佳品,不仅代表了汉代绘画艺术的普及和社会化,而且堪称古代艺术的最高水平,很多艺术表现形式至今无人能超越。

  

  汉代的文化娱乐形式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以百戏著称的各种文化娱乐形式包括音乐、舞蹈、艺术、戏曲、曲艺、体育、杂技、武术、马戏、斗兽等应有尽有,这些娱乐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普及,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文化思想活跃。以刘縯、刘秀、刘隆、邓禹、阴识等为代表的儒学博士,对儒家经典深入研究,著述立说,完善了儒家思想和儒家理论体系。以直不疑、杜周、杜延、张释之、宁成等为代表的法学界人士,促成了两汉法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繁荣。刘秀、左雄、张衡等政治思想界人物,对选官任官制度进行了思考。

  

  科技文化发达。南阳是汉代科技之乡,以张衡、张仲景为代表的科技圣人,是南阳科技文化引领汉代社会科技发展方向的旗帜,代表汉代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张衡是优秀的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数学家,被称为“科学之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张仲景在医学方面贡献巨大,他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人尊为“万代医宗”、“医圣”。

  

  南阳高超的的冶铁技术是科技文化的另一种表现,瓦房庄冶铁遗址是保留至今全国最大的冶铁遗址,冶铁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鼓风冶炼技术和最先进的铸铁脱碳钢、球墨铸铁冶炼技术,这种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温冶炼技术,所炼出的铁与现代的钢几乎完全一样。这里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相当于现代国家的重工业生产基地。

  

  汉代文化繁荣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各个方面,包括文字的隶化,书法艺术的兴盛,建筑的艺术形式化等。

  

  汉代是南阳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最为辉煌、发达的时期。南阳当时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心之一。

  

  西晋司马炎灭吴之后,为强化南阳的战略地位,改南阳郡为“南阳国”,这是南阳政治历史舞台上的唯一。

  

  “四圣”与中国最早智库

  

  南阳“四圣”即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

  

  范蠡( 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别名陶朱公、鸱夷子皮,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他辅佐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灭掉吴国,统一并称霸于中国东南地区。之后转而更名经商,累资巨万。曾三散其财,扶贫济弱,仗义疏财,誉满天下,堪称中国历史上慈善第一人。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的造诣是广博而精深的:文学艺术上有他的优秀作品,天文历算上有他的综合研究,机械制造上有他的特殊技巧。在学术思想上坚持无神论,反对图谶,在政治实践上倡导进步的选官入仕制度。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发明制造了世界最早的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衡还是古代绘画艺术评论家。

  

  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将9092号小行星命名为“南阳星”。这些都是因张衡而名,是人类对张衡在天文方面的伟大贡献的缅怀纪念。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人。

  

  张仲景怀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济世救贫的大爱思想,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辩证治疗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和灵魂所在,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从晋朝至今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这在世界医学史上实属罕见。

  

  张仲景开坐堂行医之先河。

  

  诸葛亮 (公元181年-234年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因躲避战乱而辗转隐居南阳卧龙岗,并在此躬耕潜读。其好友徐庶、崔州平向刘备荐贤,刘备三顾草庐,谋三分天下。《三国志》说:“凡三往,乃见”。诸葛亮辅佐刘备,经过几年的争战,塑就三国鼎立格局。

  

  两汉三国时期,张衡、张仲景、诸葛亮三位影响世界的著名人物的出现,标志着南阳成为高端人才的出产地。诸葛亮博览群书,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其治国理念和策略为刘备所用并获成功。当时的卧龙岗茅庐堪称中国最早的智库。从某种意义上说南阳堪称中国最早的智库。

  

  历代文人墨客向往颂赞之地

  

  南阳适宜人居的自然环境和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这里不仅成为各级官吏为官的优先选择,而且是历代文人墨客追逐向往的地方。

  

  史籍中可以见到颂赞南阳的辞赋诗篇非常多,最早对南阳做出重要描述的《诗经•大雅•嵩高》, 主要是颂扬申伯把申国治理得富饶美丽,四方向往。

  

  东汉张衡的《南都赋》,用辞赋的形式对南阳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是目前对南阳描绘最全面、水平最高的辞赋佳作。

  

  唐代诗人李白堪称是游历吟咏南阳最多的诗人。他在《南都行》中写道:“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在《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中写道:“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李白一生来南阳有翔实记载的有四次,在这里留下了十多篇吟咏南阳山川胜迹、都市风貌及凭吊先贤遗迹、颂叹离情别绪的诗篇。

  

  清代乔泰运在他的《蹬城楼》中有“水得雍容气,山含磊落姿”,“文物南都盛,风流尽我师”等佳句,歌颂南阳的人杰地灵。

  

  史书中可以查到的历史上各个时代游历南阳的名人或南阳本地人所书写南阳的著名篇章有170余人,近300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成了南阳宝贵的人文财富,丰富了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大别山革命老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建立的唐河县苏维埃政权是中原屈指可数的苏维埃政权之一;这里曾经转战和产生过渭华起义部队、红四方面军、红三军、红九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等大小九支队伍,留下了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刘伯承、陈毅等一代伟人的足迹;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开创了桐柏山区红色游击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时,毛泽东调遣三军会师桐柏,解放了桐柏、唐河、新野、枣阳,开辟了包括豫南、鄂北、鄂东北、宛南地区的桐柏解放区,成功实施了“坚守中原,牵制敌人,制止内战”的战略方针,为解放战争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瞩目南阳,运筹南阳战场,先后向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等发电令至少89个,亲自指挥南阳战事。逐鹿中原的解放大军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正剧。

  

  南阳涌现出一大批革命英雄人物。如武昌首义的徐万年单枪匹马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号称中州七侠之首的景国昭等。土地革命时期的郭以青、袁宝华等。大革命时期的周邦彩、张星江、郭庠生、彭雪枫等。还有一批为革命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如冯友兰、丁声树、董作宾、杨廷宝、彭雪枫等。1948年1月邓州解放,毛泽东致电祝贺。1948年11月4日,南阳城解放。毛泽东亲自执笔,为新华社撰文《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祝贺南阳解放。

  

  2015年6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国务院同意印发《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南阳市的桐柏县、唐河县列入规划。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源地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库总面积846平方千米,被称为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有“亚洲天池”之美誉。

  

  中国第一渠首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村。1969年元月,南阳地区以“远景南水北调,近期引丹灌溉”为蓝图,动用7县10多万群众,展开了陶岔大会战。历时六年,建成了引丹工程。工程主要包括库区引渠、渠首闸、输水总干渠、下洼枢纽和清泉沟泵站五个部分,素有“天下第一闸”之美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2014年12月12日14时32分,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四省市的20多座城市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有效缓解了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

  

  作为水源地,为了让沿线人民喝上放心水,南阳市倾全市之力,以忠诚担当、大爱报国,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为南水北调做出了重大贡献。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论证开始到2013年,丹江库区内先后三批30多万人移民到全国各地,其中第一批迁移至新疆。有数千人牺牲在丹江水库建设工地或移民途中。

  

  集中于2010年、2011年的移民工作,四年任务两年内完成16.5万人的搬迁安置。搬迁安置强度和人口数量在国内和世界上均创历史纪录,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前所未有。同时还完成了全是流域内的治理污染、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发展环保产业、构筑生态屏障等工作,为南水北调工作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南阳历史地位研究》着重研究的是南阳历史上不同时期在民族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种重要地位有的时期是全面的,有的时期是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的。其中还涉及到众多对人类历史作出重大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涉及到在华夏文明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涉及到南阳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涉及到南阳历史上几个时期人才群体集中出现的历史背景、人才群体形成原因、人才特点等史实及分析。目的是帮助读者更为深入了解南阳过去的辉煌与成就,曾经的衰落与灾难,了解南阳人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南阳人为华夏文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了解南阳这个地方几千年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与奋斗进取精神,从而为今天的南阳提供镜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