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黄河三大古渡、长城六口

行政区 2022-04-01

自2017年以来,山西作出了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战略决策。九曲黄河、古塞长城、巍巍太行,江山如此多娇。可你知道山西境内的黄河三大古渡、长城六口、太行八陉各是什么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黄河三大古渡

在黄河北岸的山西省境内,从上流到下流,相继有风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自古到今,为晋陕豫的交通要冲和军事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风陵渡】

风陵渡位于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处于黄河从北到南,继而从西折东的转折处。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风陵渡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这里,走入秦晋。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大禹渡】

大禹渡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南端。相传大禹治水时,休息于柏树之下俯察河势,并乘船东下,凿开三门,导河入海。后人将此树称为神柏,并建庙以祀,其地则称“大禹渡”。大禹渡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系山西南大门,历史上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地,水陆交通要冲,是历代驿道和盐运的必经要道。

【茅津渡】

茅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城南。历史上曾名陕津渡、茅城渡、会兴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险要,历史悠久,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也是万里黄河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渡口,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有“铁码头”之称。

长城六口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前沿,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在山西境内留下的历代长城约有3500公里,分布在全省9个市40余个县。其中,分布于长城上的六个关口历代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大同市灵丘县同忻州市繁峙县交界的平型岭上,形势险要,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

【偏头关】

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而得名。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

【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宁武关】

宁武关,是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屯兵于此,北可挡朔州、大同之锐,南可护忻州、太原之安,两侧可策应雁门关、偏头关之急。

【娘子关】

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

【杀虎口关】

杀虎口关,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明时称杀胡口。明朝时蒙古贵族南侵长城,多次以此口为突破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