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场|诗语深沉,哲语灵动——“文学,孩子,一起去爱”活动侧记


12月9日(周五)晚6点半,苏州城隍庙老树下,半书房,以“文学,孩子,一起去爱”为主题的活动如期举行。




虽然苏州的天气已然有些阴冷,但是40位家长和小朋友依然如约而至。这场活动是南北名师的对话,是文学与哲学的对话,也是教育与儿童的对话。


1

活动主要人物


蒿菜

主持人:半书房老粉、语文教师


陈羽飞

暖场朗诵:《小银我》之水池


顾小英

嘉宾:作家,吴中区作协副主席

文学——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阐述


张安仁

嘉宾:阅伴团队教研负责人

平和读书——从文学到哲学——一个老师和一群孩子的阅读历程


2

嘉宾分享/书友聆听


顾小英:柏拉图的洞穴


顾小英:吉尔吉斯古歌


张安仁:快乐的四种境界


张安仁:汉书下酒之乐


书友:端坐聆听


书友:端坐聆听


3

嘉宾对话/书友互动


两位嘉宾对话


书友提问


书友提问


山东教师“抢”话筒,回答其他书友的提问


初二男生提问


主持人蒿菜“抢”话筒


4

活动现场分享


|NO.1|

主持人蒿菜是张安仁老师的好友,专门从宁波赶来,自称“龙套主持”。在一段诙谐的开场白后,蒿菜请出了一位六年级的小书友陈羽飞,她为大家朗诵了希梅内斯《小银和我》的片段《水池》。小朋友用自己清灵而富于深情的朗诵,带我们到文学的美妙天地领略了一番。


| NO.2 |

第一个主讲的是顾小英老师。她是苏州市的名师,从事语文教学十多年,她也是一位诗人和作家。顾老师讲座的题目是《文学——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阐述》,关键词是“撕裂”和“弥补”。


首先,她从柏拉图的洞穴故事入手,向大家揭示了生活本身与认知之间的矛盾。我们就像柏拉图故事中所说的“穴中人”一样,常常在生活中无法认清生活的本质和真相。人要撕裂洞穴,展示生活的真相,弥补对于生活认知的缺憾。


接着,顾老师向在场的书友介绍了两本书:一本是法国作家圣·艾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另一本是俄国作家艾特玛托夫的《白帆船》。顾老师借这两本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向大家阐述了她如何撕裂生活中的洞,以及如何通过文学来弥补这种认知的缺憾。顾老师还当场给大家朗读了《白帆船》里的诗歌。


最后,顾老师借用文学理论总结自己的观点,她引用了几位作家的言论,说明“生活永远比文学精彩,比文学更有可能性。生活是条千疮百孔的破裤子。”她说,文学不应该粉饰这个世界,而是要去撕开那些洞,力求阐述那些可能性。她也表达了想带着孩子们一起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文学去撕裂和弥补生活、人性和世界的愿望。


顾老师是一位诗人,她的讲座却带着哲人的深刻与平静。


 | NO.3 |

第二位主讲的老师是来自北京的张安仁老师,主讲内容是哲学,却充满了文学的灵动与洒脱。安仁老师是语思学堂的创始人,带领学生游走于哲学与文学的天地,他还是互联网+时代开创陪伴式阅读课程——阅伴——的创业者。他讲座的题目是《平和读书——从文学到哲学》。


安仁老师首先提了一个问题:老被老师赶出的教室的小明是谁?并告诉大家答案就在讲座之中。

      

接着安仁老师从中、西学习传统的角度梳理了古代哲学家对快乐的阐释,并说明中西方的学习的最高目的都是寻求平和的快乐。


他特别讲到孔子与弟子坐而论道,还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或坐或走,或者在运动场上,或者在林间小路上,非常闲散的就开启了东西方两大文明的主要源流。并说他希望他与学生们也能达到这种境界。


安仁老师说他觉得学习只有三件事:读、想、玩。


孩子只有在读想玩中得到快乐,才能称得上真正是在学习。安仁老师区分了快乐的四种境界:生长阶段的童蒙嬉戏之乐、生存阶段的口腹之乐、生活阶段的才情激情之乐和生命阶段的自得之乐。


他说我们的教育导致我们的快乐大多停留在口腹之乐上,在孩子处在生长之乐的阶段时,就强行把他的人生目标、学习目标规定为考高分、找好工作,这实际上就是给他的人生盖了一个天花板,定在最低的生存境界。当他满足了生存需求之后,已经没能力寻求更高层次的快乐了。


对于如何从学习中获得平和的快乐,安仁老师提出三个关键词:自由、理性和宽容。


自由有形式、内容和思想的自由。安仁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阐述了这几种自由的内涵,以生动活泼又不乏哲理的语言说明了自由的力量。


他说自由的形式可以保证学习任何内容都是游戏,保证人的思维充分的展开。而管教和训练这样的形式只会把任何游戏和学习变成痛苦的过程。而他的课堂上只有一条限制:听别人说完话再说。


安仁老师认为任何内容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容。他用《武林外传》的片段讲解“哲学是什么”,用“其实我是一个哑巴”这个笑话讲解逻辑学中的“直言推理”。甚至他和学生开的玩笑、聊天记录都可以成为课堂材料。他的学生说“一考试就肚子痛”。然后这段话就成了哲学课程的考试内容,由此引出“真实的本质”、“如何确认感受、世界是真实的”、休谟对因果律的怀疑等问题。


在讲到思想的自由时,安仁老师举了自己教学中的几个事例。他告诉我们,因为学校里的教材、包括这些教科书,是不允许动脑子的,你一动脑子就发现它的漏洞了。听话的孩子要比厌学的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因为厌学的孩子的活力还没有完全被压抑,他之所以厌学就是他的生命在反抗违反天性的管教和训练。而听话的孩子的活力已经微弱到连反抗的念头都没有了。


在对理性的阐述中,安仁老师提出要拓展知识体系的深广程度,拓展思维思想的深广程度,这样才能区分真相与真实,事实与解释。


在这个环节,安仁老师揭晓了小明的真实身份,原来是典出《聊斋志异》。并由此引出知识体系扩展的现实局限要靠扩展思维思想的深广程度解决。


在做到了自由和理性之后,安仁老师说,我们还要做到宽容。人类的学习形式与接受信息的方式、思维方式是受已有的技术制约的,但技术不断发展,因此对不同学习形式要宽容,学习不只是去学校上课、阅读,将来互动式游戏化学习会更普遍;对不同文化要宽容,认识各种文化的优势,加以吸收。一个自由和理性的人,必然也会对别人有同情的理解,对自己诚实,对别人宽容。


最后,安仁老师以一段短小又含义深长的视频《love is love》结束了自己的讲座。他说他觉得这段视频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哲学可以帮助人找到快乐,因为它可以让人看到真实。不仅看到真实的世界,也看到真实的人,尤其是真实的孩子。看到真实,有助于我们获得平和的快乐。


| NO.4 |

两位老师的讲座各有其维度,却又在某些地方精神相通,柏拉图的洞穴故事、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真实的认知……文学灵性和哲学光辉在这里交织,而这背后体现的是两位老师对教育、孩子的思考关心。在古希腊语中,“教育”的词根就是“儿童”,而“教育”又和“玩耍”同源。今天的两位老师都回到了古希腊,都回到了儿童立场,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带领我们走出了洞穴。


| NO.5 |

最后是现场提问环节,同样精彩纷呈,还引发了一场“抢话筒”大战。


有一位小书友提问安仁老师放的最后的视频的含义,在安仁老师讲述的过程中,一位现场的听众示意自己要发言,主持人把话筒“抢”了过来,给了这位山东来的英语老师。这次活动提问的主力军是小书友们,他们争先提问,成为了抢话筒的“主力军”。台上的主讲老师也不甘示弱,面对观众的问题,也敢为人先,“抢”起了话筒。最后,连工作人员都没能忍住,“抢”过话筒问了一个问题。在这个“抢话筒”的热烈气氛中,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念

某个地方|半年光景

三五故人|茗茶读书

沙龙不断|思想碰撞

为心灵筑一个居所


半书房

有你才完整



出品|苏州半书房

文案编辑|半编团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苏州半书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