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月1日,北京大学评选出了2023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18级经济学博士宋恒旭的学位论文《金融摩擦、企业异质性及不确定视角下的货币政策研究》获评“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的指导教师为王鹏飞教授


作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北大汇丰学子,他非常感谢导师的教诲、学院的培养,并第一时间分享了自己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希望帮助学弟学妹以及更多在学术道路上努力前行的青年学子,乘风破浪,广济沧海。



 守正待时 淬火成钢 

——博士论文写作心得分享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23届博士毕业生  宋恒旭


得知我的论文被评选成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心情自然是喜悦和激动的。不管如何,五年在平静中激荡的博士生涯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除此之外,我内心也夹杂着感激、怀念和期待之情。感激一路走来师长们如灯塔般的指引、如春风般的教诲,怀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读书时光,同时,更期待未来能够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求索的旅程。


历经五载,我深知读博的过程不亚于一场艰苦的修行。特别是对于理论经济学这种在常人看来似乎略显枯燥的学科来说,大部分时间都需要一个人沉浸在案牍之间翻阅文献、推演公式、处理数据以及修改论文,内心的想法或波涛汹涌、或持续搁浅,都难以显露于外。个中滋味,往往冷暖自知。因此,大多数时候学会与自己和解,学会集中精力不内耗,学会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收获启迪,是博士阶段开始做科研的第一步,也是博士生涯带给我们的重要一课。在此,我衷心地祝愿所有博士生都能够永远豁达、泛舟学海。


接下来,我主要就“选题”、“综述”、“架构”、“行文”、“排版”五个方面来分享博士论文的写作心得。其中,“选题”是博士低年级阶段需要积极去做的事,要做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综述”则伴随着整个科研生涯中个人研究体系的构建;“架构”是博士论文写作前要进行顶层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行文”是博士论文写作的核心,要做到“内外”兼顾,“内”要把握由核心假设延申出的一系列推导逻辑,“外”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及可能提出的问题;“排版”则是毕业阶段最后的百米冲刺。


PART01选题——大浪淘沙 方知返璞归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博士论文的选题,正是每个博士生颤颤巍巍要面临的第一个重要抉择。选题怎么选?选错了怎么办?相信每个博士生在低年级阶段都会有这些疑问。


关于怎么确定选题的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经历,自然有着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经济学理性人的角度来讲,更丰富的选择集合,一定会带来更优化的选择。虽然现实中会存在“选择困难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剧“过程的痛苦”,但从结果来看,多一项选择总比没有选择要好。因此,我认为在选题阶段,首要要做的应该是增加自己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至关重要。第一是要与导师和领域内前辈进行细致沟通。老师们风格有很多,有的老师兴趣广泛,那么能很快帮你建立起一个对该学科基本的认知;而有的老师会专注于某个领域,那么也能帮你排除掉很多该领域的“坑”。第二是在学会“专精”之前尽量先学会“博览”,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阅读综述性的文献、上各种感兴趣的课程,来丰富自己的基本认知。这些对长远的科研规划来看,也是大有裨益的。


关于担心选错题目的问题,可能会是大多数人焦虑的来源,每个博士生都可能担心因为选题不好而半路受挫,最终骑虎难下。我的经验有两点。第一是相比于不走路,不要怕走弯路。毕竟,选择了科研,就是选择了与概率相伴,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一条路一定能畅通无阻。这个时候,与其踌躇不前,不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第二是要学会控制风险,如果面前是一片迷雾,此时即使走了弯路也是在为学界排除错误选项,也是有重要价值的。可如果面前已经是死胡同,并且没有人成功走出来,这个时候依然坚持此选题就有些不理性了。学会控制风险,一定要边走边看,而不是低头走路。保证大方向不会错,即使遇到难题也总有办法解决的。


此外,选题也分为两种基本思路,一类是海纳百川、掌握技术之后再去主动发掘问题的“以锤子找钉子”流派,另一类是立足问题、集思广益、拼命解决的“以钉子找锤子” 流派。前者容易实现知识体系化,后者则专注于经世致用。两种流派,只要最终形成了逻辑的闭环,也都大同小异。而不管选择哪种流派,拓宽自己的选择集合、勇敢迈出第一步、并理性地控制风险,都是其基础。最终,选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才对自身能力和兴趣有着更为清醒的自我认知。


PART02综述——内化体系 才可信手拈来

综述部分,如同修炼内功,看似容易,实则伴随着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一生。在我刚接触科研时,有人曾对我说:“不要读那么多论文,读得多了就没有自己的思想了。”在我今天看来,这句话显然是不对的。其一在于没有足够的阅读量,是不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的,自己做的是不是原创性的工作?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学术界的定位如何?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很难进行自如的文献综述。其二在于不带思考的阅读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阅读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不带自我的思考。思考就是一个吸收和内化的过程。即使别人的总结再精美和完善,也一定要辩证地思考一番,并小心翼翼地纳入到自己独有的科研体系中去,从而实现内化。


搭建内化的综述体系,即使是现在,也是我在努力做的事情。我的经验是,先参考既有综述文章或博士论文,了解领域内有哪些经典论文和重要问题。再以经典论文为枝干、重要问题为节点进行体系化的串联,用自己习惯和擅长的方式制作思维导图。最后,将自己在科研中不断遇到的最新论文当成枝叶来不断丰富这样一套体系。当然,在搭建框架和丰富内容的同时,一定要经常辩证思考,这样自然地可以发现很多“华点”。


PART03架构——顶层设计 磨刀不误砍柴工

博士学位文章和小论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小论文往往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套路,从一个小问题展开,继而做出边际性的贡献即可。而博士论文不仅仅要求原创性贡献,对博士期间取得成果的体系化、逻辑化呈现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可以说,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学术成果的综合性体现。那么,在选题和一定的文献积累之后、正式写作之前,一定要有基本的架构,将论文的不同部分以及要解决的问题紧密地串联起来。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的一套顶层设计能够帮助我们在写博士论文时更加地从容不迫、有的放矢。我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即努力做到“归纳的全面化”、“逻辑的严谨化”和“结构的体系化”。首先说“归纳的全面化”。无论是既有问题的提出,还是现有方法的总结,以及原创性的解决方案,我都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出发,综合不同的方法,去做到全面分析,避免以偏概全或者遗漏重点。然后说“逻辑的严谨化”。在论文中,很容易出现跳跃性思维,而这种跳跃性思维往往隐含着一些重大的漏洞。而逻辑推演,最重要的就是严谨。这个过程不能怕麻烦,要把必要的假设条件、推导逻辑、结果检验罗列清楚,把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总结到位。特别是,在理论经济学中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逻辑问题,因为数学的逻辑推导是非常严格的。这样,关注的重心就可以放在基础假设以及结果检验上。最后是“结构的体系化”,前面两点分别说的是横向的归纳关系和纵向的演绎关系,而“结构的体系化”则是指块状关系的对应,包括文章的首尾呼应、现实问题与基本结论的呼应等,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论述体系。在打好如上的架构之后,论文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就一目了然了。


PART04行文——内外兼顾 厚积薄发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行文部分,也是写作博士论文需要花费最多的一部分。行文分为“内”和“外”,“内”要有干货,“外”要读得懂。“内”要把握由核心假设延申出的一系列推导逻辑,这个过程可能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我的研究为例,为了验证最基本的假设,实证部分我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去收集和整理数据、参考大量数据库文件和顶刊文献来弄清每个变量的含义和非常细节的处理方式、并做一系列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而模型部分我也需要花费时间去对现在最新的NKDSGE模型进行拓展和改进,以突出主要研究对象、简化次要研究对象,并且要身体力行编写代码进行数值仿真,期间的各种数值计算难题也要想办法攻克和解决。这样的过程,既需要大量的学习成本、也需要大量的实践成本,没有个几年时间是不行的。


至于“外”相对容易一点,但也需要换位思考,仔细琢磨。因为“外”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及可能提出的问题。在具体写作时,不仅仅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把逻辑表达清楚,更要把自己想象为读者,去体会他们的感受。如果读者是一位和这个领域不相干的人,那么你的摘要和结论是否能够让他也理解?如果读者是一位同行评议人,那么他可能会问什么样的专业问题?如果读者是第一次接触论文,怎么写绪论能够让他感兴趣?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对论文的书写进行针对性地调整,才能真正做到深入浅出。


PART05排版——见微知著 淬火成钢

上述过程需要在博士的前几年内妥善规划,而“行百里者半九十”,排版则是在临近毕业最后几个月要冲刺解决的问题。所谓见微知著,方能淬火成钢。排版的细节往往决定读者和评审老师的第一印象,也是展示博士论文成果最重要的“淬火”的一步。


这里我也有几个建议。首先,认真阅读并严格遵循学校的论文格式规范,确保每一句话都能理解其含义。其次,选择最合适的排版方式。这里我特别建议熟练掌握Latex排版技能,特别是对于数学公式多的博士论文,使用Latex排版可以非常完美地解决美化的问题,而且可以做到目录、引用和参考文献的自动调整与对应,能够节约大量时间与精力(注:overleaf上即有北大博士论文的标准模板)。另外,要对摘要、引言、结论等重点内容反复斟酌,对公式和图表进行认真校对,力求表达清晰准确。参考文献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对参考文献进行逐条校对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术负责的表现。最后,不要忘记最终答辩PPT的排版工作以及展示技巧的练习。这样,贯穿整个博士生涯的一篇立意新颖、综述完善、逻辑自洽、反复打磨的博士论文终于守正待时,淬火成钢!


其实,博士生涯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但读了博士之后,人生终究是有所不同。既往的荣誉、曾经的磨砺终会过去,但读博时培养出的心境、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对精神的追求,将会伴随终身。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总会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迷茫,如果能将学业选择和职业选择合二为一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即使受制于现实条件,毕业后不能从事科研工作,读博也会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选择集合,追求精神富足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一些。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便是承接了北大人文主义的内核。所以,愿每一位博士生都能够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乘风破浪,广济沧海。




文字:宋恒旭

编辑:木南、子菁

图片:悠米

排版:小半


北大汇丰智库招聘政策研究及经济分析实习生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一行调研北京大学英国校区




别忘了点+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