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黎是如何成为“巴黎”?

麦田 城市设计 2023-02-06

巴黎17世纪地图 /来源:Oldmapsofparis

如果你出生在17世纪初的巴黎,也许会经历这样的城市生活:


01

你出生不久,刚结束宗教战争的亨利四世准备重建巴黎。

亨利四世修建了一座石桥,叫做“新桥”。以往巴黎的桥都是木桥,这是巴黎第一次修建石桥。桥大约有312米,宽度23米,比那时候的任何一条城市街道都要宽敞,后来的期刊说新桥是世界上第一条城市步行道

桥上,马车、男人、女人混杂,贵族和平民不分彼此地穿行;桥下,坐满了沐浴阳光的人,不时地就出现不穿衣服的男子,警察常常在那里制止裸体派对的出现。

朱塞佩·卡内拉(Giuseppe Canella)形象的巴黎 /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新桥是你见过的第一座铺设鹅卵石桥梁,从那以后,巴黎所有街道也铺满了鹅卵石。
 
它把两岸的景色都融入巴黎人的视野中。为了观赏这两岸的景色,马车和行人都喜欢驻足停留,桥总是堵得水泄不通。原本为了舒缓交通的宽阔道路,变得更加拥挤。

除了眺望巴黎景色,桥上还堆满了各种地铺、演说家、卖艺的人。

还有很多演员和歌手会在那表演新奇的文艺节目,乘坐马车的贵族索性就把马车当成是流动的包厢,仿佛自己坐在室内观看表演。在专业剧场诞生之前,这里都是巴黎的戏剧中心。
 
新桥, Nicolas-Jean-Baptiste Raguenet /来源:Wikipedia

后来你也不怎么在新桥逗留,因为这里的贼太多了。那时候巴黎的照明还不普及。夜晚,小偷们专门偷行人的斗篷,所以被叫做“偷斗篷的贼”,贵族出门要带上保镖,保护的是斗篷而不是自己。

巴黎新桥,查尔斯·梅里昂 /来源:TIME
 
信息、谣言、八卦在新桥传播。新闻里出现的关键人物总是被粘贴在桥上。新桥孕育着城市的声音,每当有大事发生,整个巴黎的人都会自发地聚集在新桥,反对君主的人被称为“新桥的投石党”,新桥成了骚乱的摇篮。
 
在你的童年里,新桥是巴黎最重要的象征。当然如果你活在的是19世纪末的巴黎,会发现人们对埃菲尔铁塔的自豪感和和两百年前新桥给巴黎人带来的震撼是一样的。


02
 
等你再大一点,一座广场成为巴黎人的焦点。

1612年4月5日,你会和父母与大约七万的巴黎人在现场观看广场的落成仪式。它被叫做“皇家广场”。
 
广场上四四方方,什么都没有,不像以前绘画里面的罗马和中世纪广场那么威严。

最开始的“皇家广场”并没有要求巴黎人对皇家产生敬畏,直到几十年后,这里才竖立了路易十四的雕像,不过等到那时,这个广场也不再热闹,变成了一个封闭的居住地了。

1612年4月5日,6日和7月7日路易十三与因凡塔·安妮(Infanta Anne)交战的情况下举行了大型旋转木马- 罗马荣耀骑士旋转木马的开幕式  /来源:Musée Carnavalet

场上有许多商铺,你逛商铺时会发现,商铺风格都很统一,甚至对面的塔楼也必须用整齐的装饰。
 
国王下过命令,巴黎的房子必须有协调的立面,所以你后来看到的巴黎城市的房子统一又美观,塔楼都有着一致的石板斜面屋顶,里面都是红色砖块和金色石块混合。

刚建成的广场又把让蠢蠢欲动的巴黎人吸引来了。贵族来这里骑马练剑,商贩摆摊吆喝,平民在此游荡闲逛,皇家广场成了真正的“城市客厅”。

国王在皇家广场上的马车通过,大约1660年  /来源:Musée Carnavalet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不能在进入这个广场。大人们说政府与出资的丝绸商合同到期了。也许丝绸商贩们没有得到想要的回报,不想再续约了。投资商赶走了摆摊的手艺人,并不断地把商铺出卖。最后,这里完全被贵族们接手。
 
后来路易十四的雕像在这里竖起,终于它不再是属于所有巴黎人的广场,而是封闭且真正意义的“皇家广场”,广场铺满了景观和草毯,这里也从喧闹亲民变得宁静而庄严。

18世纪的皇家广场,后来被改名“孚日广场”  /来源:CLAUDE UCAS
 
在那三十年后,人们更喜欢开放的花园和宽阔的步行道。皇家广场越来越成为小部分人的后院,贵族们在这周围建房子,出租给年轻人,并把这里叫做“玛莱区”。但也因为如此,年轻的作家喜欢在这里安静地创作,玛莱区逐渐变成一个文化的诞生地。
 
而在巴黎这些作家的笔下,它逐渐变成浪漫的代名词。
 

03
 
你四十多岁时,巴黎发生了内乱。巴黎法院的官员被政府禁闭,巴黎贵族、商人、平民,团结一心,要对抗政府。其实并不是为了什么自由,而是大家都不能忍受政府的高昂税收。
 
这场“投石党运动”最终还是王室获得胜利。巴黎人民一开始踌躇满志,但是战争后,反而让很多暴徒在混乱里劫掠,不少商人倾家荡产。巴黎从天堂变成随时致命的地狱。

你每天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混乱持续了一段时间,巴黎人民恳求路易十四的回归。那时,巴黎已经有四分之一的人丧失了生命。

投石党运动  /来源:Wikipedia

战乱驱使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战争发生前,你了解最重大的事情都是通过演讲台上的人大声宣扬出来。但是这次内战时,他每天出门,都会在各个角落看到张贴的版画,三十多种报纸周刊在那时候传阅。当这些纸布满人来人往的街头,任何事情都会变成全城皆知的事件。

投石党运动时期一位投石党人对市民演讲 /来源:Weaveagarland

天还没亮,就有专门的杂役挨家挨户地发放布告。还有一种5寸左右的小纸票在街上到处飘。

很快,政治变成了一种娱乐,新桥上每天都飘荡着滑稽的政治讽刺歌曲和政治戏剧的声音。
 
一千多人在街头发放一种叫《马萨林被捕》的期刊,上面用写着“《法国政府无能》,快来看看!”这种夺人眼目的标题。
 
当你回忆起这段时期,会想起那个时候的报纸和过去看过的书似乎不是同一种东西。

投石党运动时期宣传画  /来源:Musée National

在那场战争前,只要写在纸上的东西都是严肃、冷峻,甚至让人畏惧的。但战争时贴满大街小巷的公告、私下传递的口袋书,以及明目张胆的期刊文章既是娱乐方式,也是动员工具。

报纸想传达什么,巴黎城的舆论就会变成什么。媒体控制着巴黎人内心的火焰,它黯淡的时候,这些带着文字的纸张就开始浇上油,大家又变得激情四射。

投石党首领向路易十四投降的报道  /来源:Bridgeman Education

战争随着路易十四的回归终止了,但是这些传播的方式和技术好像从来没有停止,反而不断向欧洲扩散,以至于后来巴黎的形象总比其他城市高大。
 
它们开始把巴黎塑造成一个宇宙之都、浪漫之都,当罗马和伦敦们的《旅游指南》还只是告诉人们哪里有古老的建筑时,巴黎的《指南》却告诉游客,哪里有最好吃的食物,哪里有最时髦的服饰,哪里是最适合接吻的地点等等。这些信息使得全欧洲人相信巴黎街上都是贵族。
 
路易十四重建了巴黎,而媒体们重塑了巴黎。
 
 
04
 
你拖着老迈的身子和年轻人们一起,在巴黎的城门处看到路易十四带着他的新娘,一位西班牙的公主,回到巴黎。这时你已经60多岁。
 
路易十四在经过内战和争权之后,在城市建设上一发不可收拾。林荫道、花园、公共马车、街道灯火,还有制造时尚的皇宫百货、宏伟的建筑、古典的园林,逐渐塑造了后来人潜意识里的巴黎。

路易十四穿越新桥 /来源:Wikipedia

17世纪的巴黎  /来源:French Friends

巴黎17世纪地图 /来源:Oldmapsofparis

70岁时你和子孙常散步在塞纳河边上的步行道。你给孙子们讲,小时候生活的街道都是又窄又暗,虽然那时亨利四世给巴黎人新添了几条街,也在新桥建造了第一条步行街,但巴黎从整体上看依然和以前的城市一样。

现在,路易十四实现了亨利四世的规划。他下令拆除巴黎的城墙,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巴黎都是没有城墙的城市。一排排榆树代替了冰冷的堡垒,透过边界树木的缝隙还可以望见巴黎乡下一望无际的田野。

大特里亚农宫,Jean-Baptiste Martin /来源:Wikipedia

在皇室指挥下,巴黎内部所有的街道宽度都不能小于6米,每条街道都被打通,互相连接,街道上都布满鹅卵石,种满了榆树。

街道建好后,四千多个巴黎人一同打扫门前的道路。他们在每条被拆除的街道上竖起一尊雕像,说是要提醒巴黎人从雕像里想起这个地方的记忆。

巴黎创造了“在林荫大道上”这样的单词。他们从林荫大道走到同样被美化工程选中的杜乐丽花园。贵族夫人们坐在花园的长凳上,摆弄着扇子,画家们观察这这些全欧洲最招摇的女性,把它们刻画在纸上。

期刊杂志上把这些法国贵族女人的衣服和装饰解剖得无比详细,而且这些服饰在皇宫百货里卖得并不贵。平民们也穿着同样搭配的服饰前来杜乐丽花园,仿佛只要来到这里,就成了贵族。

和新桥刚建立的时候一样,花园模糊了社会阶层,所有人的活动都交织在一起,分不清贵族和平民,进而变成了巴黎人都是贵族的整体印象。

《情书》,Francois Boucher /来源:Wikipedia
 
每天早上,你会往邮箱里投递信件,给相隔几个公里的姐姐说起昨天发生的事情,到了晚上,就能收到姐姐的回信。巴黎每条街道都能立马找到邮筒。邮件一天分三次收集,住在巴黎的人习惯往邮筒里投递信件。
 
投完信你便出门了,在路边等待着马车的到来。路边的墙上公告里贴满了宣传公共马车的海报。

几分钟后,公共马车来了。上车的费用只要5苏,大部分人都可以承担。但是上去的人很多。这辆车只能容得下8个人,他看到像是贵族的女人和粗布衣服的男子一同挤上了车。
 
又等了七八分钟,下一辆公共马车就到了,你上了车。车子到达卢浮宫时,换到另一条路线的马车上。然后就在一个交叉路口下车,走到小时候经常去的皇家广场。广场比起过去冷清了许多,因为现在的人更喜欢在林荫道和花园里漫步。

巴黎公共马车,Louis LéopoldBoilly /来源:Louvre

你在塞纳河边的林荫道又走了很久,傍晚时分,街上的店都亮起了灯火。

你还记得小时候街上黑压压一片,道路又窄,很阴沉。那时候大家很爱去走刚建好的新桥,但是只有贵族们能带着提灯的仆人出来。因为街上看不清人,巴黎的小偷特别多。
 
现在巴黎是全欧洲最明亮的灯火之城了。政府雇佣大量的火炬手在街上提灯,照亮行人,即使没有仆人也能找到回家的路。后来他们还在商铺前布置了路灯。再也没人刚明目张胆地偷斗篷。

每天黄昏,当一个男人在街道上摇起铃铛,听到响铃,房屋主人就要点起路灯的蜡烛。三千多盏灯在九百多条街道上亮起,整个巴黎真正的高潮才刚开始。

每盏灯都是金属打造,报纸上说一盏大约12里弗,一只蜡烛每晚上需要耗费2苏。这笔高昂的费用由皇室承担,可是实际上他们会收一种名为灯光税的税收。巴黎人并不在意这份多出的税收,因为他们觉得灯火便是巴黎的象征。

巴黎街灯夜景(参考)Charles Courtney Curran /来源:Quadrogiz

灯火和信息传播塑造了巴黎的浪漫。

夜晚,司法宫附近的皇宫百货挤满了女人。过去逛商场的都是男人,因为那时候商场主要卖的五金之类的商品,现在已经成为了服装饰品。

巴黎格兰杰商店,Bosse  /来源:Societexviie


巴黎的潮流刊物向国外介绍巴黎的服饰,国外的人争先来此购买,巴黎政府也把这些服饰卖到其他国家。巴黎人靠着贩卖奢侈不断地累积财富。然后用这些钱继续建造奢侈的建筑,继续吸引全欧洲的人来此旅游购物。
 
从林荫道上顺着蔓延的灯火走回家,你开始感叹着自己虽然经历了一场内战,在现在终究是活在了一个自由的年代,而你的子孙们将会享受更多的自由。

17世纪的巴黎  /来源:Wikipedia

两个世纪后,国王拿破仑三世和一个叫奥斯曼的长官规划新的巴黎,一条更宽更长的林荫道撕裂了这座城市。
 
如果过去的林荫道是为了让所有人享受散步的自由,那么这条宽阔的大道更像是为了把富人和穷人更清晰的归类。

古老的居民区被拆毁,建筑又恢复了象征着帝王威严的蒙萨屋顶。外部战争和帝国的式微让这座城市再次竖起高高的城墙。
 
波德莱尔在《天鹅》里写道,“不在了,这古老的巴黎。”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原创文章 ▼


本文是城市设计原创编辑的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转载规则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城市设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了解城市设计特约编辑招募计划,后台回复“特约编辑”。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