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乡建≠形象工程,“内核”才是硬道理

城市设计 2023-02-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境鉴LeisureInsight Author S.H


导语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新时代乡村建设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艺术具有提升村容村貌、营销宣传、产业提质、精神文明塑造的优势,使得其在当下的乡村建设中受到了更多关注。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就已经出现对乡村建设的革新探索,梁漱溟发起“儒学下乡运动”,提倡用儒家思想改造农民思想与道德文化素质。后来晏阳初与陶行知通过教育与文化进行乡村建设改造。但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先进的思想与教育的文化运动都无法改变农村环境。


而当下的乡村建设,是在我国完成基本的经济积累,在乡村振兴政策引领下进行探索与实践,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目标。


艺术介入方式是艺术家们通过自身专业技能,将艺术运用到乡村发展建设之中这里的艺术不仅仅是视觉审美范畴的艺术形式,更是在经济上、精神上为乡村带来新活力的帮手。




艺术介入

会让凋敝的村庄变好吗?


迅速工业化之后,日本出现了乡村凋敝的情况,为赋能乡村,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启乡村建设,在完成基本的农业设施保障与产业发展之后,更加注重美学在乡村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管是濑户内海的艺术祭还是农产品的外包装设计的案例都可以看到,在农产品升级、旅游吸引、产业发展、村庄建设、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艺术的介入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乡村人口持续流出、产业脆弱、文化逐渐消失,乡村急需新型产业重塑、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人才吸引,以保障乡村的长久发展。当下情况与日本有一定的类似。


因此,在当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借用艺术乡建模式,为我国乡村赋能,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实践。


而艺术+产品/产业,凭借其美学价值高、产品溢价较高、艺术家知名度较高、受众消费能力较强的直接性优势,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一条高质量道路。




去掉光环

艺术能成为乡村发展中的一极吗?


受益于网络时代的快速传播与艺术的高视觉性与话题性,艺术类乡建广受好评,网络关注度高,容易产生爆款出圈的效果,但是流量不等于能量,乡村振兴项目必须扎实稳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艺术乡建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乡村长期发展的问题。


01

对艺术乡建的认知比较片面


部分观点认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只是在村容村貌提升、环境打造、旅游吸引方面有帮助,因此,部分地区仅仅关注艺术的展示价值,打造视觉经济,但是却忽略了对乡村产业的帮扶。我国农业产出效益低、产品溢价率低,农产品的包装就是短板之一,相比较日本精美的、可以当做伴手礼的农产品,我国逊色很多,还有农业、手工业、乡村生活等其他场景,艺术可以介入到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村貌外表。乡村振兴关系到乡村各方面的生产、经济与发展,艺术应该沉下心为乡村核心产业做出更多贡献。


02

艺术乡建对村庄的长期带动性有限


在我国艺术介入型乡建大多数都出于艺术家、部分学校机构、组织出于自发所做的事情。艺术家到来,为村庄做外立面的美化、开办工坊等,艺术产品赋予乡村艺术气质,然后通过艺术家本身的号召力,开展艺术类活动,引得喜爱艺术的人前来参观、参与,并在此期间提供基本的餐饮住宿服务,为村庄带来收益。但是,艺术活动较难维持较长时间,活动举办的频率也很难提高,并且,活动的举办情况还取决于艺术家,一旦艺术家停止了对乡村的援建,则失去了外力推动的乡村建设就有可能陷入停滞不前的局面。



03

部分艺术介入乡村活动与村民关系不大


在艺术介入乡村的过程中,艺术家改造房屋及其他公共空间,打造心目中的“理想主义乌托邦”,但是却忽略了村民的主体性。村民对艺术乡建的参与程度不高,受限于自身文化素养对艺术活动理解不够,活动的举办与外来人口与当地的交流沟通较少,村民从当地活动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与其他收获较少,乡村仅仅是一个承载城市活动的异质性场合,而当地农民成为艺术-旅游产业中的被动配套,村民难免会产生失落感,对此类活动有抵触情绪。


04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过程中商业导向严重


出于靠近城市的便利条件,城郊乡村具有发展旅游的优势条件。美丽乡村成为旅游吸引的金字招牌,村庄自身与资本投资纷纷打造艺术旅游休闲项目。以艺术氛围为噱头,与艺术家合作,对村庄进行外貌气质提升,打造艺术活动、节庆,追求网红效果,却不注重长期的积累与培育,在活动打造的过程中更侧重乡村的商业属性,村庄成为城市休闲场景的延伸,“拿来式”发展并没有为乡村打造扎实的基础产业,乡村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长久持续,比如项目的盈利引导着村民一哄而上的从事旅游相关产业,业态重复低端的同时,对村庄原产业也造成影响,对村庄发展本身产生消极影响。旅游热潮散去之后,徒留一地鸡毛。



乡村振兴是为了乡村长期发展,为了村民持久的幸福生活。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光环为村庄带来了繁荣的同时,更要赋予村庄自主繁荣的能力。通过对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吸引游客到来,通过艺术带给村民新认知、新技能,也通过与产业的结合为当地提供更多增收手段。在艺术家、政府的帮助之下,当地农民有能力之后更加能够自主建设乡村,促进美丽乡村的实现。



1+1>2

艺术乡建赋予乡村更多发展可能


艺术不仅仅具有视觉效果,在长期发展中,正是文化内涵、带给观者的视觉与心灵体验才使得其流传广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艺术凭借其广泛的表现形式与强跨界融合能力,可以为村庄的方方面面赋能。


当下,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可以分为三大类,本文分别从村貌治理、文化复兴、产业振兴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01

环境营造型:艺术让乡村更美丽


福建省住建厅曾发布过一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负面案例,列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种种形象工程:一些地方在整治建设过程中存在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等“形象工程”,偏离村庄整治重点;有的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有的甚至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等。而艺术介入乡村从景观再造的角度,通过室外装饰艺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展示当地传统文化等,改善乡村面貌,为村庄提供新“颜”,在千村一面的当下,为村庄带来了更多的艺术气质与独特文化气质。


△大田县**村口建设大牌坊


此外,像日本的濑户内海、越后妻有、韩国的釜山甘川洞村、我国甘肃的天水石节子村,艺术家们通过打造艺术品、艺术展示的方式,为颓败的村庄赋予艺术含义。


上述两种环境营造方式都通过艺术的表现吸引着外地访客来到乡村,产生一定的艺术消费与生活消费,为村庄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上述艺术环境营造也具有其自身的缺点,艺术家从自身理解角度出发,解构乡村文化与环境,打造出来的产品具有个人主义特征,因此,与本地文化可能会有割裂。并且,虽然通过艺术方式吸引了外地访客的到来,但是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却很少会发生直接关系,这难免会让当地居民对这种艺术介入的方式产生排斥。


未来,艺术治理型还是应该多挖掘在地资源,融合外来艺术与当地文化,通过创新方式展示,并联动当地政府、居民合力共建,打造“村民的新村庄”。



02

文化复兴型:艺术让村庄更有生命力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离开赖以生活的土地之后乡村产生乡村文化、生活的凋敝现象,这些无法依靠艺术环境营造而改变,乡村建设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不仅仅是景观的更新,更是在全球化浪潮下复兴乡土文化从而促进乡村的社会发展。


艺术家左靖、欧宁介入安徽黟县碧山村后开展的“碧山丰年祭”与“黟县百工”,旨在实现地方祭祀传统及优秀民间技艺的复兴和延续。艺术家渠岩介入山西和顺县许村发表“许村宣言”,着眼传统建筑的修复、手工艺的推广和节日与仪式的复兴,为“恢复一个有精神灵性、有基本的伦理规范、彼此关怀和仁德本性的现代中国乡村。”



上述乡建致力于通过对当地文化的挖掘与保护、传承,复兴传统文化来实现乡村活化。村庄进行文化复兴时形成以“文化+艺术+生活+高颜值建筑/特色节日/手工”为一体的目的地,受益于艺术家的高品位与高知名度,乡村凭借上述资源吸引到了外地访客,在保护文化的同时,对当地旅游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同样,文化复兴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艺术家并不是专业的乡村管理者,在乡村长远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外来企业资本、当地居民、艺术家等的共同努力,实现艺术与生活、本地人与外地人和谐发展、繁荣与共的村庄共同体。



03

产业发展型:艺术激发村庄内生活力


部分观点认为,乡村景观重建并非是乡村建设的要点,当地居民才是乡村建设的真正对象,乡村建设的关键是人心建设,只有让主体人群的生活更好、更有自发建设乡村的积极性,才能改变“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局面,才能真正兼顾村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富裕,才能真正振兴乡村。


就如同福建南屏龙潭村,艺术家林正碌从教乡民画画入手,把激发乡民的主体意识与自我价值感作为乡村建设的第一要务,使村民摆脱掉自己“被剩在乡村出不去”的消极心态。希望通过艺术改变村民,进而改变乡村。于是组织团队免费教村民画画,有的村民通过画画带来了收入,也有的村民通过艺术理念改变了自我认知,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村庄整体的艺术氛围也吸引了乐意学绘画、爱绘画的人,通过搭建渠道,龙潭村有了自己的画作交易中心。人群的集聚,也使得村庄有了商业的布局,比如民宿、餐饮等业态。龙潭村逐渐以绘画形成了产业。



此外,艺术介入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业品的流行,传统手工艺品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使用要求与价格要求,乡村传统手艺式微,而艺术的介入为其提供了新鲜养料,让当地传统手工变得时尚、潮流,能够以更多的面貌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艺术通过自己的方式,促进了传功手工的活化,而手工带来的收入与文化自信又能够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比如崇州竹艺村,竹编手艺式微,但在中央美院的定点帮助下,竹编有了新创意,手工艺的发展也吸引力更多热爱手工艺的人才聚集创业,新乡民回村传承发展手艺,外来游客体验,商业模式入驻。最终形成了以“乡村微度假+手工体验+竹编产业”的乡村发展新模式,带动了当地村庄的发展。



我国城乡之间经济收入、文化水平、教育程度方面差距仍然较大,从共同富裕的含义来看,乡村振兴要兼顾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实现全面发展。而艺术+产业的介入角度,既能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又能在精神层面上予以村民收获感、荣誉感、成就感,实践价值更高。


综上三种模式也可以看到,不论是哪种模式,最终都由于艺术产生了旅游吸引效果而受到欢迎。艺术乡建模式在保护传承发展在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收益,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成功的可借鉴案例。



结 语


艺术本身拥有巨大能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之下,艺术可以为日常生活生产赋能、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又能带给村民精神方面的富裕与富足。


在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产业发展过程中,艺术通过其高价值性可以快速为乡村带来改变,通过相关艺术产业、农业产业的发展,带来长期收益。


乡村振兴过程中,除了农村与农业,更重要的是农民的成长。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农民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部分过于理想化的艺术乡建会出现脱离乡村、脱离农民的情况而这并不符合真正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理念。艺术乡建在建设美丽乡村,带来产业与舒适的空间环境的同时,也应更注重使得当地农民也可以从艺术中受益。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近期热门文章 ▼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