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 | 分论坛二:Play@儿童友好环境

城市设计 2023-02-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同济风景园林 Author TJLA

2022年10月22日、10月23日由同济大学主办、奥雅股份协办的儿童健康环境研究国际会议成功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的形式,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近四十位研究人员,共同探讨学术思想、分享研究成果,合计参会人员900余人。


其中分论坛二:Play@儿童友好环境于10月23日上午9:30召开,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主任董楠楠副教授与奥雅股份 洛嘉儿童事业部总经理郭钟秀女士联席主持,探讨不同场景下的儿童友好环境设计实践。 

与会嘉宾包括奥雅股份 洛嘉儿童项目总监李淑芸女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悦来副教授及其研究助理谢宛芸女士、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熊洁副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立立老师、厦门大学创意与创新学院黄智副教授、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季冬兰总工程师  。



01



当我们谈儿童友好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和设计体现在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它并非简单的在城市中添置育儿设施和游乐场。

近年来,儿童友好发展的议题备受关注,郭钟秀女士以当我们谈儿童友好为主题,介绍了洛嘉儿童的发展历程与品牌理念,对中国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历程、国内外儿童友好型政策及行动进行解读。她提到从空间友好,到政策友好,再到后期服务保障友好,从近期、中期、远期逐步构建儿童友好体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根据研究郭钟秀女士总结了儿童友好体系建设模板,依据周边情况,以居民、学生为主要服务群体,以儿童公园为核心分布的口袋公园与周边道路系统串联形成完善的儿童友好社区组团。

在这个过程中,奥雅&洛嘉也在全方位、多维度的探索儿童友好环境,郭钟秀女士以中国唐山皮影主题乐园、武汉欢乐谷玛雅“杉林奇遇”、广州中海观澜府海宝乐园等项目及乌镇·横港国际艺术村、2022檀谷·自然艺术季·夏令营等各类自然教育活动为例分享洛嘉儿童在城市公共空间—社区街道空间—社区及室内空间不同维度的实践。这种探索不仅体现在设计方面,而且将亲子板块延伸,提供亲子文旅和儿童活动空间整体解决方案,努力参与到中国儿童友好环境的提升中,践行品牌的初心和社会责任。



02



2021 SUSAS 城市空间艺术季

 

以安全出行、公共空间、社区配套设施、健康管理、意见参与、文化创造六个方面打造儿童友好城市。


李淑芸女士以2021 SUSA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新华街道儿童友好建设、云南省弥勒市儿童友好街道中山示范段为例进行儿童友好实践分享。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洛嘉儿童在新华街道开展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经过多次走访以及问卷调查,最终以“Be kid - N - Be kind”即“玩乐间”为主题在社区儿童接苗点、新华幼儿园门前、复旦小学城市少年宫门前、“宜居 • 玩乐间”主题展墙以及红庄居委会活动室门前小广场进行,并在建成后开展了一系列“演绎式 + 体验式 +参与式”的活动与“延时式+永久式”的展览。

在云南省弥勒市洛嘉儿童打造了理想成长街道,植入多民族文化,让孩子对未来的职业产生认知,多感官互动体验,带给孩子家门口的可持续的快乐。



03



将主动权归还儿童


 

儿童应该从一个被服务的 “ 消费者 ” 的身份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的主题世界的自我生产者。


在儿童友好的主题下我们应该深度思考什么是儿童友好,刘悦来副教授认为儿童友好意味着儿童自然而然、有序的成长。社区花园是绿色的起点、民众共建共享的开放空间,儿童可以在家门口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真正成为空间的小主人。儿童参与是社区花园行动的关键力量,也是儿童主动权表达的象征。儿童的主动权是什么?又如何获得?刘悦来副教授表示儿童的主动权是儿童自主的内生的力量在外部世界的表达,在空间方面,可以是自己创作的作品的公共空间呈现,通过还权、归位、赋能让儿童拥有主动权。

社区花园背后拥有实验与科学的基础,刘悦来副教授希望把他们所研究的儿童友好、儿童主动权通过社会组织的力量达到秩序化。同时要对资本、权力的力量保持警惕,以儿童主体性价值与行动平衡、抵抗权力与资本对最柔弱但是来自未来力量的自然成长阵地的覆盖与挤压。

 

一味的考虑如何让环境变得更加安全,不如让儿童在真实的游戏环节中学会如何应对危险、防范风险、懂得与风险相处、自我保护。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研究助理谢宛芸女士继续分享社区花园对儿童成长的空间赋能实验,她讲到社区花园作为共建共享的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实验,是儿童友好型、包容性社区建设的第一步,儿童友好视角下参与式社区营造可以通过三个要点实践:一.以社区非正式儿童活动空间的塑造为关键切入点;二.把握儿童参与的核心方法;三.始终把增强邻里交往、构建和谐社区作为重要目标。并从空间的营造、社区的营造、话语的营造三个方面以创智农园、百草园、小小规划师活动为案例讲述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实践引导下的儿童参与式社区规划。结合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开展实践项目,儿童参与促进社区花园发展可从构建高效的参与流程及反馈机制;通过自然教育,延伸儿童参与景观设计营造;搭建多元合作的自然教育网络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04



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共环境塑造

从儿童的感知和行为出发


 

探索儿童的内在特点和内化需求,避免儿童参与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单一化、集中化、空间形式同质化、表面化。


熊洁副教授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享,一是基于身边的空间交流儿童友好环境的看法,另一方面提出公共艺术是作为儿童友好公共环境的一种策略。学校是儿童最重要的公共环境,她首先以重庆的学校为案例分析儿童友好公共空间建设的问题:我们仍在以成人视角为儿童设计空间,提出儿童相关的公共空间应该以儿童为使用群体,探索儿童内需。

她提出公共艺术可以作为一种儿童友好型公共环境策略,公共艺术遵从儿童的内在特点和内化需求,从空间异质、感知本身、特殊体验等方面吸引儿童理解自然、社会、文化、环保等,鼓励儿童自主式的参与和探索,并以不同地区的案例表达公共艺术有助于儿童感知自然和生命;感知历史和文化;感知科学与技术。



05



在公共绿地中创建活动型儿童游戏场所

 
面向儿童的游戏空间是场所活化最具人气的手段。


儿童友好大多数发生在学校、社区等小型空间,公共开放的大型景观项目儿童友好设计较少。在日常生活中,公共绿地较少有人参与进去,怎样提升使用频次,刘立立老师认为有必要在规定的区域设置儿童游戏场所,儿童的参与使用会带来大量人流。

在大型公园中的设计中,我们会更多的考虑成人需求,但成人的活动场所对儿童而言不一定是友善的环境,比如滨水的空间、局部尖锐的道路等,他提议城市的美化空间需要赋能,用参与式、沉浸式的活动为绿地带来活力,同时专门的游戏场所可以为儿童提供安全的空间,而后以淘淘乐园、胶州步行天桥项目为例分享如何打造儿童友好空间。


06



老旧社区下的儿童友好环境探索



 

拆除建筑质量差、不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透光见绿,为社区的儿童和老人营造一个舒适的户外空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公共设施逐渐落后,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居民的生活需求,老旧社区是一个痛点,黄智副教授讲到老旧社区缺乏完善的基础环境,缺乏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建筑密度大,生活品质低,因此,在老旧社区急需释放更多的公共空间,满足老人和小孩户外活动、健康生活的需要,力争做到“10分钟公共空间体验网络”和“半小时公园体验圈”。

根据老旧城区的问题,厦门出台了一些政策,例如见缝插绿,规划在街区建设形成面积不大,细致小巧的街头绿地和开放空间系统。通过对老城区的调研,黄智副教授提出透光见绿,拆除留白,通过对老城区建筑的梳理,逐步释放老城公共空间改造成口袋公园、社区广场,服务于社区的老人和小孩。以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的城市微更新为例分享老旧社区下的儿童友好环境探索,总结了老旧城区的儿童友好建设经验,希望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为儿童营造更多安全健康的生长环境。


07



成长.陪伴.安全守护

《儿童户外游憩场地设计导则》编写心得


 
确保儿童户外游憩活动的安全,科学合理地设计符合儿童行为特点的场地,规范户外儿童游憩场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儿童的活动需求是大家十分关注的,儿童需要适度冒险,作为风景园林师如何保证儿童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季冬兰女士从调查中发现,国内缺少相应的标准,由此展开了《儿童户外游憩场地设计导则》的编写,此次分享也从导则编写的缘起、过程与展望三个方面进行。

季冬兰女士讲到《儿童户外游憩场地设计导则》的编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历经3年,19个阶段,设计院、高校、专家团队都参与进来,多次征集意见及修改,整体分为几个关键性阶段,同时在其中展开了精彩的论坛。而后季冬兰女士讲解了团标的相关的要求;行业的标准现状;对儿童友好进行研究以及分析;标准的简介。提出儿童友好建设的要点:提升游憩场地的数量和服务半径,补齐短板;增加游憩场地的创意和近自然性,提升品质;构建适合的标准,完善建设机制和体制,确保长效性,愿风景园林,营造更美好的儿童成长空间。

对 谈 讨 论


与会嘉宾针对目前国内儿童友好建设的背景、现状,结合自身所在的领域,分享建议与想法。
刘悦来副教授认为玩耍是儿童健康成长所需,随着社会的发展,玩耍、游戏被简化为某种事件,儿童友好建设应避免大量的设施化、产业化,要保留游戏的天然本质;李淑芸女士认为不仅要关注儿童友好,也要关注老人友好,最终达到全龄友好;刘立立老师认为儿童友好是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对于设计来说我们要广泛的运用,而不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做。游戏本身更值得注重,儿童游乐设施需要厂家的支持,多使用成品并使得设施与环境相互结合,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并保障儿童游乐环境的安全性;黄智副教授认为老旧社区的儿童友好建设容易遭到忽视,我们应鼓励儿童从室内走向室外,给儿童提供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让儿童更多地认识自然、接触自然,多专业协同进行儿童友好环境建设;熊洁副教授认为应多从儿童的本质、成长需求探索儿童友好成长空间,关注全龄参与,提倡公共艺术介入,链接儿童与自然,让儿童产生探索的兴趣;季冬兰女士认为提升游憩场地的数量和服务半径是十分重要的,增加游憩场地的创意与近自然性,鼓励儿童参与共创,其次各空间应统筹发展,构建适合的标准,完善机制,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本次会议联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以关于城市建成环境研究为基础,联合儿童发展发育研究领域、以及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公共健康等多学科,共同关注中国儿童的健康成长,探讨在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健康具有更好支持能力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策略。进了不同领域儿童健康环境建设经验的交流,探索了儿童友好环境未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让儿童友好的理念深入人心,惠及更多的儿童与家庭。

编辑 / Aurora

图片 / 同济大学论坛直播截图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