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刊导览 | 【连载】《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四)




相关阅读

《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一)

《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二)

《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三)


【编者按】日本,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近邻,从古代对中国的亦步亦趋,到明治维新的奋发图强,再到二战时悍然发动侵略最终自身遭受重创,直至今天以倡导和平为主流,日本的形象似乎一直在变化着,不那么容易看清楚。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经历了“奇迹”式的增长,无论是科技制造、城市建设还是文化教育、环境保护,日本几乎达到了全方位的先进。这几十年里,日本究竟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其中的成功经验和迷惑反思都值得我们一再探究和学习。在组织“日本城市史漫谈”系列的同时,编辑部将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展开深度合作,进一步从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日本。近期,我们将围绕《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这本书展开一个小系列,了解日本不同城市在不同年代的规划实践对城市规划的深远影响。最后,衷心感谢南京大学翟国方教授的引介和建工社刘文昕编辑的大力支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解读日本城市规划——60年获奖实例回顾》,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授权转载


1970年代案例:香筑波研究学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以国际化大规模教育研究机构为核心功能而成功规划的独立新城

 

照片1 研究学园城市的变迁(1993年摄)


1 时代背景及项目意义

 

1946年9月,为了推进战后灾害复兴项目,日本政府公布了特别城市规划法。在推进复兴项目的东京都计划科长石川荣耀的未来计划中,将东京地区人口从战前的约650万人控制到350万人,同时发展40~50km圈内的10万人规模卫星城市以及50km以外20万人规模的外围城市,以容纳此后流入的约400万人。虽然这一构想已经考虑到了如今的首都圈范围,但由于没有官方正式决定而没能实现。1955年23区人口便已达到了700万。

 

1958年,首都圈调整委员会(简称首都委)基于首都圈调整基本规划(后简称首都圈规划)公布的《关于首都圈建成区限制工业等的法律》(1959年)可以看作是石川构想的延续。

 

1960年,池田内阁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加入了“关于可否建成新首都的讨论”,1961年,首都委经过“首都改造畅谈会”的探讨,于同年4月提出了《学园都市方案》,5月提出了《行政机构都市方案》《首都圈卫星城市建设公团案》,同年9月1日内阁会议通过了《关于行政机构搬迁》的决议。

 

收到内阁会议决议后,相关7省厅事务副长官会议召开,同年10月27日作出了《行政机构搬迁的选址方针》《伴随行政机构整体搬迁的改造方针》(①新城市位于首都外70~100km;②人口规模10万~18万人)的决定。

 

同年11月,工业技术院决定以提升9个试验研究所的设施水平、改善科研环境为由实行集体搬迁。同时,行政管理厅向各省厅发出了《行政机构搬迁的选址方针》,并进行了可能搬迁单位的意向调查。根据当年12月10日的统计结果,可能搬迁的附属单位有39个,其中试验研究机构有22个。

 

1962年7月,科学技术厅的咨询机关“科学技术会议”向首相具体阐述了《国立试验研究机构的集中搬迁》方案。就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现首都委构想的《行政机构都市方案》的可能性。

 

1963年,首都委设立“首都圈基本问题畅谈会”,将距离首都70~100km处的富士山麓、赤城山麓、那须高原、筑波山麓作为候选地。

 

同年8月27日,首都委委员长在内阁会议上汇报了筑波地区的搬迁方案,并得到原则同意。

 

同年8月,成立了由茨城县与相关市町村组成的“筑波地区新城市吸引促进协议会”。


图1 NVT案2)


图2 布局委员会案2)

 

同年9月6日,在“首都圈基本问题畅谈会”上,指定日本住宅公团尽早着手收购用地,并将报告书汇编成册,同年10月4日,首都委在确定建设规划草案“筑波新城市”(规划区域面积5527h㎡,其中决定了记为绿地的“农地”1579h㎡,市区面积3668h㎡,地域外道路280h㎡)的基础上,向茨城县县事和当地镇村长提出了土地利用方针图(NVT案:Nouvelle Ville de Tsukuba)。

 

正值方案被提出之际,首都委常任委员友末常治向常阳报纸透露,“希望能够与县、村镇协商,达成包括农业振兴政策在内的为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为此,方案可以从零开始考虑”。接到这样积极的建议后,茨城县提出了“新都市建设用地方案”。1964年5月28日,首都委召开了由相关省厅责任人组成的搬迁机构布局秘书处会议,全盘采用茨城县建设用地方案,发表了“首都委布局委员会方案”,即首都委的规划与茨城县规划一致的方案,作为首都圈规划制定实施。

 

首都圈规划制定之前,全国大规模开发项目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工业基础设施扩充、住宅供应等单一功能的大量供给方面,而首都圈规划的登场使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开发提上日程,这在日本的规划领域前所未有。这样的广域规划成为了据点综合开发领域的切入口。

 

2 项目特征

 

2.1 开发场所的决定过程

 

1961年9月1日“官厅转移”内阁会议之前的筑波地区主要依赖观光产业,没有人想到过这样大规模的开发。查阅常阳报纸“筑波报道1954~1999年”(以下记为“报道”)便可以弄清楚整个建设过程。

 

1954年11月23日:在筑波山上重修了索道,市区连续几天有1万观光客到访。

 

1955年9月16日:铫子、筑波山、大洗观光地被指定为国家公园的可能性较大(1959年3月被指定)。

 

1960年9月27日:设立筑波山开发畅谈会。

 

1961年2月26日:不要错过矢田部町议会吸引汽车高速试验场的机会。

 

“报道”在1961年9月1日“官厅搬迁”内阁会议决议之后内容为之一变。

 

1962年12月15日:岩上知事等迎接河野建设相视察现场,并提出招商引资申请书。

 

1963年8月16日:县会全体协议会决定,由9个市镇村结成筑波新城市促进委员会,推动中央政府的工作。

 

1963年10月4日茨城县知事及当地镇村长提出《筑波新都市》方案,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首都委对此事反应的报道。

 

1963年12月8日:岩上知事谈话“以新城开发为契机,希望能实现向近代农业地区的转型。为了实现总体规划,应该为需要搬迁的农家开辟新的土地”。

 

1963年12月10日:县政府向议会阐明了学园城市规划大纲,县会也设立了特别委员会,决定推进土地收购。

 

县镇村一致决定实施土地收购,并正式应对开发反对者,甚至出现了如下报道。

 

1964年3月13日:反对学园城市开发的领袖决定将项目转移海外。由县征收其土地,处理乳牛,并在巴西准备1000h㎡的土地。

 

如此,集合了市町村全部力量的茨城县终于获准了这项国家工程。

 

2.2 为实现总体规划的努力

 

在岩上知事对于NVT方案的谈话中“以新城市开发为契机,希望能实现向近代农业地区的转型”(1963年12月8日的报道)表明了知事的总体计划正是“向近代农业地区的转型”。不过,“布局委员会方案”只规划决定了机构搬迁的地点,并未包括农业振兴地区,也没有正式通过作为国家与县共同目标的农业振兴政策。1961年的“相关7省厅事务副长官会议”并没有农林省的参与,因为对茨城县选出的赤城农林大臣是有所期待,没参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工作失误,遗漏了。

 

另外试着思考一下1963年9月6日被“首都圈基本问题畅谈会”指定实施用地收购事务的日本住宅公团的总体规划。

 

查阅“项目”的相关记录可以知晓,1964年久保田诚三就任学园城市开发办公室室长,石黑俊夫(从开始到最后一直执掌规划部门)进入公团任职,总体规划被委托给都市计划学会。1965年,负责高藏寺新城规划的土肥博至转职,与东京大学高山研究室共同推进这一项目。久保田室长后来回忆说:“年轻人的方案,对交通量进行了过度预测,提出100m的道路,我们费了很大功夫才将其缩小至50m。”2)另一方面土肥博至则说:“因为‘想尽可能成为接近于设计师的规划师’的想法而转职,继续进行项目。”3)室长与室员之间也许曾有过莫大的争论。这个专家与新人的自由议论中诞生的空间规划,便是公团制定的总体规划。因此,公团的总体规划,作为项目的所有参加职员的理念结晶,带有像DNA一样传承的特征。这个“理念的结晶”在1966年1月,作为都市计划学会第1次和第2次总体规划进行了答辩。

 

第1次总体规划:在中心区配置住宅区,通过两条宽幅道路连接分散的研究机构与教育机构的城市构造,修正无视NVT方案的“Layout委员会方案”。

 

第2次总体规划:将第1次方案的中心住宅区与国立大学及工业技术院一体化,按照紧凑的城市区域配置成为独立城市的核心。

 

紧凑的城市区域体现在南北方向的中心区分布研究、文化功能,北部是大学,南部是工业技术院,东西方向中心区分布商业服务功能。分散的研究机构则通过宽阔的道路与服务高度集中的城区相连。

 

以第2次总体规划为基础,专家组在第3次总体规划(参考“纪要”p.51)中,由1967年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委员会(专家、建设省、茨城县构成)总结提出了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之后有所修正。

 

1968年的第4次总体规划,优先考虑转移研究机构方面的条件,于1969年5月得以确立。当时还是高山研究室研究生的土田旭说出了与第3次方案决定性的相异4),“虽然第3次方案在紧凑城区北端安排给大学165h㎡的空间是可能的,但大学当局主张要200h㎡以上,最后移动到1km以北区域。这样‘成为独立城市核心的紧凑城区’的构想就崩溃了”。不过,公团项目区域还是确定了。1970年5月《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建设法》公布,分成“研究学园地区”与“周边开发地区”两部分,确保了“研究学园地区”研究机关的先行建设和改造资金,一气呵成推进建设项目。到1978年,主要研究机构和大学的搬迁工作就完成了,“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已初步建成”的消息也被公之于众。至此被称为是筑波研究学园

城市开发项目的第1阶段。

 

1977年度的都市计划学会奖,高度评价了那些协调疏导以上复杂利害关系的相关人士们的计划与协调能力。石川充作为统筹规划部门代表,今野博作为项目部门代表接受了奖章。第1阶段的工作,正是依靠这些兼容并包的规划师的存在才得以顺利展开。

 

3 项目后续:对未来发展作出预想的“都市营造”的萌芽

 

1985年的科学世博会,标志着“周边开发地区”国立研究机构搬迁项目的全面完工。1978~1985年之间的设施改造项目是城市规划的第2阶段。

 

1985年的首都改造规划中,筑波研究学园城市被指定为就业核心城市,县政府出台了《新筑波规划》。按照这个规划,筑波高速铁路计划被提出并实施。1998年,基于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建设法,学园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规划发生变更,第3阶段建设展开。所谓第3阶段,是恢复第2阶段总体规划中独立城市的核心功能,周边地区方向性渐现的“规划工作的DNA”的活化过程。


图3 第1次总体规划的城市构造图2)


图4 第2次总体规划的城市构造图2)

 

图5 第2次方案的中心区构造图2)


图6 第4次总体规划2)

 

随着常盘新线沿线开发以及首都圈中央联络道路的确定,联结葛城站与筑波站的东西轴线上新商业、工作、城市型娱乐功能逐渐充实,南北轴的中心则增设了国际性科学技术交流设施,轴线北部能容纳4000名学生的筑波大学宿舍作为田园的核心已然成形。进而在北部的周边地区,居民的“筑波独特产业与文化”也正在培育4)

 

全国的国立研究机构有125所,迁移到筑波研究学园都市的就有106所,通过派遣专家组项目等形式,尝试使12000名科技工作者集中发挥作用5)

 

2010年11月20日,以“筑波高铁城镇——中根和金田台的绿、住、农永久镶嵌的城镇营造”为主题的研讨会在新加坡举行。随着“绿住农开发模式”的登场,规划已确定向第4阶段迈进。

 

以熟知筑波优势的酒井泉(当地出生的物理学家)为中心,当地人仔细研究了开发的本义,明确揭示出活用开发的环境创造理念,开始转向由居民主导的居民、都市再生机构和政府协动的城市营造活动6-8)

 

虽然有说法强调城市顺其自然地发展比较好,但在重视利益的市场经济政策作用下,仍有可能导致环境的不可逆变化。筑波研究学园都市的开发是排除了这种可能的伟大项目。它时刻优先考虑当地情况,在妥协中推进城市规划,成为了地方分权型开发的典范。

 

同时,国家、县、市町村各个层面都对项目进行构想,在参与项目各方不断提出设想、修正特殊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工作,在参与各方不同开发理念间的激烈论战中,产生出一种为始终贯彻共通的理念,即:①独立城市的确立;②研究、教育、农业并存的科学城的形成。

 

◆参考資料

1) 石田頼房(2004):『日本近現代都市計画の展開』,自治体研究社.

2) 都市基盤整備公団茨城地域支社(2002):『筑波研究学園都市開発事業の記録』.

3) 土肥博至:TUTCLibrary-23(シンポジウム).

4) つくばヒューマンヒストリー研究会(1996):『つくば30 年 101 人の証言つくば実験/情熱劇場』,常陽新聞社.

5) 岡田雅年:TUTCLibrary-23「21 世紀に向かって,つくばを考える座談会」

6) 酒井 泉(1998):『常磐新線沿線開発·土壇場での解決策』.

7) 都市再生機構茨城地域支社(2005):『報告書:中根·金田台地区緑農住に係る意向調査関連資料作成義務』.

8) NPO 美しい街住まい倶楽部:『「まちづくり事業者」登録のご案内』;http://big-garden.jp/jigyo/panf_jigyo_re.pdf


识别二维码,马上购买本书


订阅号排版:赵大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