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实录 |『汇智沙龙No.1』赵星烁:美国新城新区发展回顾与借鉴

赵星烁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相关阅读

《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开张了!

汇智沙龙No.1——新城新区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7.2期】赵星烁 杨滔 | 美国新城新区发展回顾与借鉴

【编者按】今年4月和6月,本刊分别结合当期杂志的专辑组织了“汇智沙龙”,这两次线下学术交流获得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沙龙之后,编辑部对沙龙上的嘉宾发言进行了精心整理,在此后的2周里将陆续呈现给大家,希望您喜欢(喜欢请转发哦)。


新城新区提起来很新,但实际上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完美城邦,到工业革命的企业城市,再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以及美国的汽车小镇、科技城,还有我国各类新城新区的建设,可以看出追求理想的居住场所和生活场所,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懈的努力,所以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事物,而是长久以来进行的实践活动。

 

1  为什么研究美国的新城新区?

 

我们之所以选择美国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到美国是一个比较崇尚市场经济效益的国家,这跟我们比较熟悉的政府主导的开发活动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研究时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下问题:在这样一个崇尚市场经济效率的国家,其新城新区的发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在美国,与我国新城新区对应的概念为“规划建设的社区”(planned community)或“规划建设的城市”(planned city)。一般而言,是指在原来未开发利用的地方,从一开始就经过精心规划设计而建设的社区或者城市。

 

基于一些具体的新社区的发展案例,我们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大致总结出八个发展阶段。依据的是斯科特·坎贝尔(Scott Campell)教授总结的规划史时间线,有不少是关于新社区发展的,我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对它进行了梳理,归纳了以下发展阶段。

 

2  美国新城新区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2.1  19 和20 世纪之交:企业城镇的出现

 

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内战结束了,随后开始快速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城市的生活环境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住房紧缺,跟我们现在的城市病有一些相似之处。城市并没有被完美地规划,而是自然发展形成的产物,这个时候人们就产生了一种逃离城市,向往田园生活的倾向。开发商看出了商机,在郊区进行了新社区的开发。典型的案例是新泽西州的卢埃林花园(Llewellyn Park, 1857)和伊利诺伊州的河边社区(Riverside, 1868)。这一阶段的特征如下。

 

(1)建设目的是跳出大城市,逃离拥堵、污染、嘈杂的环境,寻求优美宜人恬静的乡村生活空间;


(2)在区位上与大城市保持较近的距离,在追求田园生活的同时,享受城市带来的种种便利;


(3)社区开发为纯市场行为;


(4)注重规划,开发商聘请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等,前期开展充分的选址工作,并进行整体社区、建筑和景观设计,创造宜居的景观,营造乡村感;


(5)面向富裕的中产阶级。

 

2.2  19和20世纪之交:企业城镇的出现

 

第二个阶段是19、20世纪之交,企业城镇出现了。工业化过程中,一些大型企业主动承担起了为职工提供住房、建造新城镇、提供基本服务的职责。例如英国萨泰尔工人镇(Saltaire, 1851)、美国伊利诺伊州普曼镇(Pullman, 1880)和印第安纳州盖瑞市(Gary, 1906)。这一阶段的特征如下。

 

(1)企业城镇的产生都是企业主动行为。企业为解决职工生活问题,不仅关注生产,而且关注职工生活,为其建设住宅。


(2)企业城镇的发展,直接与企业(产业)的兴衰挂钩,折射出企业办社会存在的可持续性的问题。例如印第安纳州的盖瑞市在钢铁产业发展最好的时候,曾为2.5万人提供就业,1960年盖瑞市有近18万人口,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的倒闭,到2010年仅剩约8万人,目前饱受鬼城困扰。2013年NBC有一个报道,盖瑞市有1500处房屋被舍弃,现在拍卖起价是一美元。事实上我国也有一些相似的案例,比如说有一些原来的老工业基地,很多企业破产重组,跟美国还是有一定的类似性。

 

2.3  20世纪早期:田园城市影响下的新城新区开发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早期,我们归纳为田园城市影响下的新城新区的开发。1898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1903年英国出现第一个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3年美国区域规划协会(RPAA)成立,推崇“分散”。美国开始出现更多的郊区新社区,例如纽约州森林小丘花园(Forest Hills Garden, 1909)、阳光花园(Sunyside Gardens, 1924-1928)和新泽西州雷德朋(Radburn, 1929)。这一阶段的特征如下。

 

(1)进一步强化美国本已出现的居住区郊区化和园区化的倾向。


(2)不仅是市场主导的行为,美国的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等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923年成立的美国区域规划协会大力宣扬田园城市的理念,规划师、建筑师联合开发商动手创造经典范例。


(3)规划理念创新,建筑前后布局花园、提供多样住房选择、增加开敞空间、引入了“大街区”(Super-block)的概念、人车分流、尽端式(cul-de-sac)路网等,成为美国今后一段时期居住区设计的典范。

 

2.4  1930年代:联邦政府首次参与新城建设

 

第四个阶段是1930年代,联邦政府首次参与新城建设。在“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的框架下,联邦政府成立重新安置局(RA: Resettlement Administration),并由联邦政府出资实施了“绿带城镇”(Greenbelt Towns)项目。例如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Greenbelt, Maryland)、威斯康星州格林代尔(Greendale, Wisconsin)和俄亥俄州的格林希尔斯(Greenhills, Ohio)。这一阶段的特征如下。

 

(1)靠近大城市,从而确保居民的就业机会,几个新城分别位于华盛顿特区北19km、密尔沃基市西南方向19km、辛辛那提北30km。


(2)每个城镇都设有社区商业中心、社区学校和活动中心、政府办公室,住宅分布在这些中心周围,周边布局广阔绿地。


(3)社区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可支付住房。


(4)住宅到社区中心之间通过步道连接,交通设计考虑安全因素。

 

2.5  二战后:郊区批量式生产的居住社区

 

第五个阶段是二战后,郊区批量式生产的居住社区开始出现了,这也是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1950和1960年代经济发展迅速,中产阶级住房需求提升,加上“婴儿潮”和联邦政府抵押贷款政策激励,白人开始外迁。主要案例是纽约长岛的列维城(Levittown)。这一阶段的特征如下。

 

(1)每栋住宅体量小、造价低、结构简单,配备有家具和厨卫设施。


(2)住宅建造流程化,推动了房屋建造业工业化。运用预先制造的房屋半成品,工人最快能够在16分钟内将半成品组装成房屋。


(3)因其单调、重复、缺乏特征的规划设计风格、不同用途土地利用的割裂和缺乏联系,以及其存在的种族隔离问题受到广泛的批判。

 

2.6  1950年代:美国新城发展的三个新形式

 

第六个阶段是1950年代,美国新城发展出现了三个形式。三种新社区均为市场挖掘出新的增长点,专业化与特色化是其重点。

 

(1)依托城郊购物中心发展的新城。大型郊区购物中心吸引顾客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围绕着购物中心逐渐发育形成小城镇。代表了典型“边缘城市”(edge city)的发育过程。例如华盛顿特区495环路旁泰森角购物中心(TysonsCorner, 1962)。


(2)依托大学建设的高科技产业城。一是时机,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和研究对于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二是与大学的合作;三是规模;四是坚持,需要10年20年的较长发展。例如斯坦福大学城和北卡金三角。


(3)老龄城。退休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例如亚利桑那州杨镇(Young Town)和太阳城(Sun City)。

 

2.7  1960年代和1970年代:私人开发的综合新城的成功和政府造城运动的失败

 

第七阶段是1960—1970年代,可归纳为私人开发的综合新城的成功和政府造城运动的失败。约翰逊总统“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关注社会贫困、住房问题、民权问题。联邦政府根据1970年的立法,总共为13个新城提供了贷款和拨款,这13个新城中,仅有得克萨斯州的伍德兰兹(Woodlands)撑到了规划中期,由于选址和设计上的问题,其他新城都在经济萧条时期失败了。市场的成功案例有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Reston)和马里兰州哥伦比亚社区(Columbia)。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如下。

 

(1)类似早期案例,区位重要,两个成功案例都依托华盛顿特区大都市区。


(2)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交通条件重要,成功的新社区必然需要靠近高速公路作为保障。


(3)广泛参与下的精心规划,由于目标是打造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城镇,规划的内容比以往更加复杂,广泛的参与和合理的规划过程就十分重要。


(4)商业和企业以及其提供的就业是新城成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2.8  1980 年代:新城市主义带来传统的复苏

 

最后一个阶段是1980年代,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带来的传统复苏,但社会问题较多,人际关系淡漠,公民精神衰落。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如下。

 

(1)复兴传统街区模式,倡导高密度的紧凑社区,用方格路网取代尽端路。


(2)强调多样化的住房选择,提倡混合型土地利用开发,引入商业服务业。


(3)营造步行环境,鼓励绿色交通,增加社区连片开敞绿色空间。


(4)创造地方归属感,通过规划设计增加社区居民互动,应对人际关系淡漠、地方社团组织减少、公民精神衰落的问题。

 

3  结论和思考

 

从这些历程来看,具有乡村优点的城镇一直是美国建设开发的目标,这也反映了规划理念不断演变的过程,从最开始要跳出原来的城市逃往乡村,再到后来回归传统,从低密度到高密度,倡导公交等绿色生活方式等等,折射了社会大背景、经济发展还有理念的一些变化。那么这些发展过程对我国有什么启示呢?我们结合中国目前新城新区的发展的现状,归纳了以下六点。

 

(1)新城新区发展要注重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美国的经验表明,通过市场即可建立成功发展的新城新区,而不需要政府过多的投入。政府在主导新城发展时尤其要慎重,必须尊重市场规律,防止盲目追求规模,应加强对公共投资的论证和监管。

 

(2)区位、规模对新城新区发展成功与否有着重要影响。成功的新城新区要与主要城市接近,与机场接近,与良好环境接近,区位因素非常关键;更多地考虑效率,新城新区的规模不宜过大。

 

(3)将就业作为新城新区发展的核心,以综合化发展为方向。不能只看重房地产开发的短期利益,必须考虑城镇长远发展。没有就业就没有经济发展,曾经辉煌的城市也可能成为鬼城。

 

(4)企业和政府应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美国的经验反映出企业办社会、企业建新城的倾向。事实上,在需求和利润的驱动下,企业投入于城市建设是一种必然。更何况一些企业也有理念与抱负。政府的作用更多应该是引导和对重要资源和空间的管控。

 

(5)要有耐心。城市建设发展非一朝一夕,需要时间来检验。从美国经验看,一个成功社区的发展需要几十年。美国区域规划协会的开发商亚历山大·宾有一句名言:如果仅仅基于投资获利的考虑,新区建设永远不会成功。这是由于新城新区建设需要对社区和社会建设的长期投入,而不是短期的土地投资或房地产开发,这样才会最终形成由人构建的新城新区社会。

 

(6)美国的经验反映其工业化后期的发展问题和应对措施,对我国下一个阶段的城镇化有预警作用。如郊区化、小汽车带来的城市扩张、居住需求膨胀带来的住宅快速建设,以及由高速公路网、铁路网、轨道交通的发展带来的“边缘城市”的出现等。例如,功能过于单一的住宅区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尚不突出,但随着居住区档次的拉开,保障性住宅的集中建设,旧城低收入居民的集体搬迁,社会隔离和贫困人群的聚集很可能会成为我们今后需要面对的问题;再如人际关系的淡漠、城市居民老龄化等问题,事实上已经迫在眉睫。


报告人:赵星烁,博士,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副研究员


发言文字稿经报告人审阅并授权发布


文字稿整理:许玫

订阅号排版:祝美琪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