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UPI的故事 | 袁媛:亦师亦友,一路相伴——纪念《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

袁媛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为庆祝《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编辑部特别策划了增刊“我与《国际城市规划》的故事”,通过征文和邀稿等方式,我们最终收集并甄选出了55个故事。从8月19日开始,公众号推出“我与UPI的故事”连载,希望与读者们分享这40年来的珍贵点滴。

  


我与《国际城市规划》(当时是《国外城市规划》)相识、相知的过程,正是我在规划专业学习、工作一路成长的阶段,她是我的良师,更是我的挚友。与她相识的时候,我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读书,现已在中山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多年;初识时我是忠实的本科生读者,第一次真正结缘是作为研究生给她翻译英文文章和资料,而目前我在杂志编委的岗位上工作快5年了。20多年来,《国际城市规划》一路相伴,开启域外规划知识的窗口,提供学习发展的机遇,令我终生受益。


1997年,我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学完建筑初步—建筑设计等一系列建筑类课程,刚刚进入居住区规划课程,非常渴望阅读规划类的文章、书籍,希望了解国外相应的规划知识和动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学院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了她,越读越爱不释手,她正是我们想要的啊!从此,我就是她忠实的粉丝。我们读书的年代,互联网刚刚起步,无法及时查阅大量的外文文献,于是,她成为我们通晓域外规划知识的窗口,也为我们这一代规划学者、规划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我担任规划专业的老师后,必做的功课是将她写进教案的推荐期刊里,课上课下及时引荐杂志的新热点、新文章。即使到了信息急速爆炸的今天,学生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下载最新的外文文献来阅读,微信、微博的专业推送也铺天盖地,而她因为主题的前沿性、文章的深刻性和系统性,仍然是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学生链接国际知识的有效桥梁。


与她第一次合作是2001年底,我突然接到编辑部的邮件,说有一批英文文章紧急需要翻译成中文。对于从本科开始就一直读杂志的我,简直受宠若惊,来不及搞清楚编辑部为什么会选择我、或是哪位老师推荐了我,立刻回复邮件说愿意承担这份翻译工作。那是我第一次整篇、整章节地翻译原文、原著,深感巨大的挑战,请教老师,与同学讨论,一丝不苟、按时按量地完成了任务,默默地高兴了好几天。可是,我还没从高兴中回过神,很快就接到编辑部发来的校译稿,看着打开“修订”的word文件,满篇的红色修改痕迹,脸上一阵发热。我赶紧逐字逐句地研读,琢磨每个有修改痕迹的词句的精准意思,推敲选择恰当的用词,并根据标注要求逐一完善。之后的一年里,我又陆续接到翻译文章、书稿章节的任务,这些文章在2002—2004年先后发表,有《多样化集约式土地使用政策的制度构建:在大都市高度分化环境中的协调行动》《对可持续城镇的探索——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关于区域》等。这一阶段与杂志的互动,提升了我的外文文献深度阅读、精准理解的能力,体会到了专业文献翻译的技巧,对于日后自己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我于2014—2015年翻译了英国规划大师彼得·霍尔爵士的遗作——《更好的城市:寻找欧洲失落的城市生活艺术》,翻译过程顺利,出版后获得业界好评,也是得益于这一阶段的磨练。


2011年,我看到杂志里有下一年度主题策划的征稿启示。考虑到经历了快速城市化和深化改革后,中国城市的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空间重构,各类社会问题凸显并在特定地域集中,社会环境的变迁对城市规划提出新挑战,而规划领域内也出现了新类型规划,例如住房建设规划、社区规划、公共设施专项规划等,亟须从社会研究视角完善现有规划编制技术体系。我给杂志策划了一期“城市规划中的社会指标研究”的专辑,系统综述城市规划中的社会指标构成、内容、与社会政策的关系等理论,梳理社会指标的获取、数据处理等方法,讨论与规划编制和实施结合的实践,希冀有助于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制定能够针对性改善社区环境的公共政策。当时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编辑部秉承一贯的高效作风,很快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并邀请我做这期的特约编辑。对当时还只是副教授的我,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对第一次组织专辑的我,这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编辑部的老师们非常尽责尽力地帮助我,积极与国外出版公司或作者协商被选文章的版权,对本期的组稿和编辑工作提出了非常有益的建议,对稿件更是一遍一遍校核。经过编辑、作者、译者等多方沟通和修改,来回返修多次,前后历经大半年,当我拿到2012年第2期的杂志,心里满满的感激,并深深体会到了学术成长的甘甜。


2014年底,我拿到了《国际城市规划》编委会编委的聘书,虽然没有第一次接到杂志邮件的怦然心动,却感到沉甸甸的责任。而今,每每接到审稿、主题评审、报告邀约,仍然像初结缘时那样一丝不苟地完成。


与杂志结缘20多年,一次又一次被编辑部老师的尽职尽责、严谨认真、高效工作所感动,又在多次往来中与她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编辑部的孙志涛老师,常常为了一个学术或编辑问题,详尽认真地与我通上近1个小时的电话;平时生活中,她更像姐姐一样关心我们,周到细心地提醒节气变化,关照大家工作的同时不忘保重身体。正是编辑部老师们的工作特点,奠定了杂志独特的气质,既专业深刻,又细腻温婉。


《国际城市规划》伴我一路成长,她是我学业、工作上的良师,给予机会,不断磨练,像指路明灯;她更是我的挚友,在成长道路上提供无私、周到的帮助,与她同行,如沐春风。


正值《国际城市规划》杂志创刊40周年,衷心感谢她为中国一代代规划学者、从业者提供学习、交流和研讨的平台,诚挚感谢她给予青年规划学子们发展和成长的机会。预祝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有责任尽一己绵薄之力将她办得更好!


作者:袁媛,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相关阅读
罗震东:学术是坚持,兴趣,信仰——《国际城市规划》创刊40周年之际的谢与思
陈明:理想照进现实——结缘《国际城市规划》
王红扬:我们的历史和我们创造的历史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