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枢纽地区的创新街区模式探索——以大阪站前综合体知识之都为例【抢先版】

刘泉 黄丁芳 等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枢纽地区的创新街区模式探索——以大阪站前综合体知识之都为例》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当前,城市轨道建设热潮高涨,轨道站点地区大多进行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模式甚至被称为是“下一代城市”的核心空间要素。不过国内实践重视对TOD基本原则的总结与拓展,而对于面向未来的TOD规划应该是什么样子,相关研究则不够充分。近年来,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国内外部分城市的TOD规划开始尝试与创新街区(innovation district)和智慧社区(smart community)等模式融合,进行规划建设模式的创新探索,成为一种趋势。
 
不同站点地区进行面向未来的TOD实践时,表现出来的空间形态并不相同,包括基于城市轨道站点、火车站及高铁站等不同类型。在这些规划建设实践案例中,日本大阪站前综合体(Grand Front Osaka)及其核心项目知识之都(Knowledge Capital)十分具有代表性(图1)。这一实践既是基于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和大城市中心区位形成面向未来的枢纽地区TOD模式,也应用了智慧技术,并符合创新街区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塑造了独有的策略方法和空间形态。

 

图1 大阪站前综合体和知识之都

 

大阪站前综合体以知识之都为核心项目,提出将感性知识与先进技术融合,以“交流型新事业创造节点”为目标,建设不仅包括科学技术,也与经济、产业、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广大领域内容融合,进行复合化、持续性创新的场所,形成了面向未来的空间建设模式探索。
 
2019年,笔者与公司同事在赴日考察时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独特开发项目的特色与魅力。智慧技术、创新活动与TOD模式的人性化空间在这一区域混合交融,不同领域的跨界尝试、丰富的技术体验使得这一综合体塑造了与以往综合交通枢纽地区TOD模式不同的形象(图2)。

图2  大阪站前综合体和知识之都的融合业态与体验功能
 
知识之都强调人群的混合,强调技术企业、市民与创新人群的融合,从而形成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和共同创造的理想模式(图3)。

图3  知识之都的人群组织概念
 
基于创新街区相关的理论总结和趋势认识,大阪知识之都符合创新街区的内涵,属于“锚定”模式,但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锚定”模式,具有依托大城市中心区位和综合交通枢纽统筹创新资源的特点。在空间组织上,其创新功能不仅体现在街区本身,而是形成的多层次复合结构,包括3个尺度。
 
一是城市层面创新资源统筹范围的扩大,形成依托综合交通枢纽10分钟、半径约7km【指借各类轨道公交出行的时空尺度,非步行尺度】范围的枢纽创新圈;二是街区层面创新街区空间形态的变化,形成高强度开发地区半径800m步行尺度范围内的TOD创新街区;三是建筑层面创新功能垂直方向的集聚,以综合体为载体进行创新要素集聚的综合体创新核(图4)。 

图4  大阪站前综合体枢纽地区创新街区模式
 
作为枢纽地区的锚定创新街区模式,大阪站前综合体知识之都既代表了城市中心地区依托综合交通枢纽站点形成TOD规划建设的新模式,也形成了高强度开发条件下创新街区空间组织的新形态,还为城市商业综合体、商务中心CBD、智慧城市等多种模式面向未来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独特的模式能够为中国城市条件近似的高强度开发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城市核心地区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值得持续跟踪和进一步研究解读。
 
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特此致谢!
 
作者:刘泉,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403474330@qq.com
黄丁芳,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师
钱征寒,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张莞莅,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师

 

延伸阅读

轨道交通TOD规划中开发强度的整体管控

我们真的懂TOD吗?

美国“创新城区”概念、实践及启示


编辑、排版 | 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