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我们造了这些“大国重器”

SELF格致论道讲坛 格致论道讲坛 2022-05-18

含蓄、低调的中国埋藏着怎样的尖端科技?中国在世界上立足的硬核科技是什么?从一无所有,到构建起完备、成熟的技术体系,这一切既坎坷曲折,又波澜壮阔!科技报国70年,致敬大国重器建设者们!


中国“人造太阳”永久解决能源问题

李建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建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磁约束聚变专家委员会召集人,《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主编。长期从事聚变研究,在超导托卡马克工程系统的设计、关键技术、建设、集成、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


化石能源时代终将结束,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替代能源?作为地球生命之源的太阳,它的能量来自于中心的核聚变,那么我们能否控制并利用核聚变,人为地制造“太阳”?过去50年来,科学家们孜孜以求,渴望在地球上实现太阳内部核聚变的模拟。从大科学装置托卡马克HT-7(合肥超环)、EAST(东方超环)到ITER计划,再到未来独立自主建设的聚变工程堆,我国科学家正逐渐把“人造太阳”从梦想变为现实。


中国“人造太阳”实现1亿度运行,这是可能永久解决能源问题的黑科技 | 李建刚


高铁!中国制造最亮的名片

杨国伟

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


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计算流体力学、气动弹性和优化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负责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和Cluster项目负责人。发展了基于多块结构网格和混合网格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流场分析软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跨声速非线性气动弹性方法研究,为我国新一代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军民用飞机气动弹性设计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高铁的出现实现了人们日行千里的梦想,而中国的高铁在短短几十年内的发展更令世界咋舌。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从“八纵八横”到“一带一路”,中国高铁式的惊喜不断上演。中国高铁高居“中国新四大发明”榜首,成了外国青年最想带回家的“中国特产”。


可能五年后,我们就可以坐上中国600公里磁浮高铁回家过年了 | 杨国伟


探索宇宙中高达95%的暗物质

常进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常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兼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实验室主任、暗物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主任、探月天文应用分系统主任设计师、863-703项目和973子项负责人。2018年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天文学奖”。


在我们身边,每分每秒都有无数的暗物质粒子穿越人体和其他物质,但我们却感觉不到。根据科学家研究,宇宙中约分布着68%的暗能量和27%暗物质。而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普通物质仅占5%,就如同深沉夜幕中几颗闪光的星星。为捕捉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后留下的痕迹,为寻找宇宙射线的起源,中国首颗暗物质卫星“悟空”于2015年12月发射升空。“悟空”的火眼金睛如何炼成?有哪些最新发现?听常进一一道来。


地球装满暗物质只有几公斤,找到暗物质很难,所以我们让“悟空”到天上去 | 常进


北斗完全不输GPS


徐颖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


徐颖,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在职期间个人承担的项目总经费超过5000万元,结合中国科学院导航总体部在国家二代导航专项中承担的任务,以完成工程任务为主线,研究了复杂环境下辅助北斗系统实现连续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导航增强技术,在多源信息/信号辅助卫星导航增强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算法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工作。 


“我们研制的北斗完全不输GPS,甚至更可靠!”徐颖有理有据地说明了北斗为什么可靠,而传言中被破解的是本来就要被公布的“民码”,直言“想破解北斗还不如造时光机”。靠着这次耿直回应,徐颖被好多人认识了。那之后,所有关于北斗的新闻,大家总想听听她怎么说。


徐颖:北斗系统从诞生到现在,精度和可靠性完全不输GPS导航系统 

走进新量子革命

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陆朝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致力于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技术的研究,成果四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他和同事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入选了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年度突破之榜首,高品质单光子源和光学量子计算的成果两次入选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年度国际光学重要进展。获得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等荣誉。


引发从小娃娃到大企业这么高兴趣的量子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用?我国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且听陆朝阳为我们带来的量子盛宴。


我国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研究经历了什么过程?现在是什么水平?| 陆朝阳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的梦

 林巍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高级工程师


林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分部的设计师,海底隧道设计分项负责人,来自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包括工程可行性深化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与现场配合。

2018年10月份,港珠澳大桥开始通车,大桥中有一段是用“沉管法”建造的六公里长的海底隧道。沉管隧道是充分借用大自然水之力的一种工程方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方法风险很大,全世界的沉管隧道加起来也就两三百条,而我们做到了。这个工程也被称为四千多人集体走钢丝的工程。在SELF讲坛,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高级工程师林巍为我们讲述了修建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背后的故事。

在港珠澳大桥工作的那十年,我在海底修隧道 | 林巍


下五洋捉鳖

崔维成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蛟龙号”现场海试副总指挥

     

崔维成,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海试现场海试副总指挥,三位试航员之一。1993年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聘为高级工程师和硕士生导师,1999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2002年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任命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所长。2013年加盟上海海洋大学,首次引入“国家支持+民间投入”“科学家+企业家”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现已全职加入西湖大学,受聘为前沿技术研究所深海技术讲席教授,同时兼任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一个梦想。在马里亚纳海沟,“张謇号”深入深渊,探索海底世界。在SELF讲坛上,驰骋“蛟龙”的深潜英雄崔维成将给我们讲述,他走向深渊的历程以及背后的故事。

作为试航员,我曾9次潜入深海,那里十分荒芜,却有种奇异的美感 | 崔维成


FAST造价只是一公里的地铁

姜鹏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FAST总工程师


姜鹏,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总工程师。2009年加入“天眼”工程的项目建设。2019年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于2016年9月落成启用,历时22年,它是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的、具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如今,它已经聆听到了来自遥远的脉冲星婴儿心跳般的声音,“FAST具有超高的灵敏度和大覆盖天区,它是宇宙最精确的灯塔,然而它的造价只相当于一公里的高铁”,FAST总工程师姜鹏如是说。


FAST望远镜有4450块反射面,作为调试组长我有点崩溃 | 姜鹏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直达原文

“SELF格致论道”讲坛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致力于精英思想的跨界传播,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缩写,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获取更多信息:SELFtalks、SELF格致论道讲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