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年第5期期刊要览






本期内容提要



01

长三角金融发展影响城市群空间经济演变的时空异质性分析

——基于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双重维度的实证研究

倪进峰(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隗斌贤(浙江之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院)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2012—2019年长三角地区41座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测度城市群经济分布特征及演变轨迹的基础上,采用时空加权回归模型从城市金融与经济存在时空非平衡关系的视角,解释城市群经济时空演变轨迹形成的原因,并以传统金融和数字金融两种维度,实证检验两类金融业态驱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发现:(1)长三角空间经济呈现相对稳定但极化程度逐步减弱的“核心—外围”结构,伴随城际经济差距的拉大,经济分布主要向南北两端扩散;(2)传统金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促进效应较大的区域逐渐由苏南等次核心区向周边城市迁移,显示其对城市群经济向北、向西扩散具有重要作用;(3)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受空间异质性主导,促进效应较大的城市主要是上海及上海以南的浙江城市,表明数字金融是拉动城市群经济向南扩散的主要力量。


02

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如何影响经济协动

——理论机理与经验证据

文   武 、黄海蓉(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袁佳煜(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价值环流特征识别内需主导型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深化程度,考察其对国际经济协动的影响。主要结论有:一是深化内需主导型GVC分工将通过转换增加值创造的动力结构,为宏观经济带来独立于国外经济低迷的利益及滞后于国外经济繁荣的弊端,但利大于弊,可助力经济平稳运行;二是依靠外包中间品环节构建内需主导型GVC将抑制上述经济独立利益,尤其当向发达国家外包该环节时,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同时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内需主导型GVC并不能使其独立于国外经济低迷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则相反;三是深化内需主导型GVC可通过增强内生增长动力的方式加速一国经济增长,进而弥补以上弊端,但该作用随着内需主导型GVC分工深化而递减。上述结论可为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维稳政策制定与风险防范提供依据。


03

政治发展视野中

权力三重特性的理论探微

巩建青(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乔耀章(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

权力问题历来是政治学研究的“圣杯”。从政治发展视野出发,权力普遍存在共生非平衡性、意向有效性与时态场域性三大特性。共生非平衡性体现的是权力的共生秩序与非平衡的权力分布;意向有效性体现的是权力倾向性的隐性表达与“适应性偏好”的权力塑造;时态场域性体现的是权力坐标的时空限度。面对权力大众日益的政治觉醒,传统以私有制为主体经济基础的社会制度,其权力精英虚假统治的“遮羞布”只会越来越受到权力大众“思想和行动”的不断抵制。相对而言,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权力大众的人民真正享有人民主权,真正享有真实有效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而能够不断赢得人民的普遍信赖。


04

容错机制“局部空转”的诱发因素

及其有效治理

——基于扎根理论的尝试性分析

陈   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对容错机制问题的讨论不再是要不要构建容错机制,而是要深入分析其实际应用情况。从其实际运行情况看,容错机制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政策文本积极推进与实际运行受阻的矛盾。对于容错机制的这种“局部空转”问题,可以运用扎根理论从“主体-内容-策略”的三维角度来作出分析。从主体维度看,具体执行部门不明确、当事人态度模糊;从内容维度看,政策文本同质化、边界不明、尺度标准难以拿捏;从策略维度看,程序不周全、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典型案例匮乏。基于这三重维度,当前亟需从明确谁来容错、容什么错、何以容错三大层面作出规范,以防容错机制陷入“局部空转”。


05

行政协议合法性审查对协议效力的影响

——基于征收补偿协议的考察

陈无风(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

行政协议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后,严格的合法性审查是否会影响协议效力的稳定性?实证研究表明,至少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领域,没有证据显示诉讼渠道的差异对协议效力判断结果有显著影响。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考察也都表明行政协议的合法性要求是弱化版的,合法性与合意性存在调和空间。在此前提下,协议审查可适用的法律规则上,宜以行政法律规则为主轴,采用嫁接法整合形成行政协议合法性与效力的判断规则。


06

行政允诺裁判思路的体系整合

张怡静(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内容提要:

学界和实务界的通常观点认为,行政允诺的司法审查是在将行政允诺认定为单方行政行为,并且在允诺本身和兑现允诺相分离的基础上进行的履责之诉。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在公报案例上的崔龙书诉丰县人民政府行政允诺一案,法院打破了行政允诺基于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二分法审查框架,将行政允诺直接认定为行政协议,进而适用行政协议的相关规则展开审查,法院由此形成了基于行政法律关系的一分法审查模式。行政允诺与行政协议具有共通性,以行政协议的相关规定审查行政允诺有其适用逻辑。法院以行政允诺法律关系—履行义务之诉的框架审查行政允诺更具妥当性,能够更好地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衡平行政允诺双方的法律地位,实现行政允诺的公共服务或者行政管理目标。在该审查框架之下,行政机关首次判断权理论不会成为法院认定行政允诺法律关系成立的阻碍;在履行允诺义务判决中,法院判决的具体内容依据是否存在裁量空间以及裁量空间的大小而作出。


07

从技术赋能到系统重塑:

数字时代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郁建兴(浙江工商大学)

陈韶晖(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

在风险社会与数字时代的双重背景下,应用数字技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通过数字化发展推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成为不二选择。已有研究与实践多从技术赋能视角出发,较为忽视应急管理能力提升背后的治理模式变迁与制度再生产。技术赋能与互动调适为数字时代的模式创新进行了前期探索,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系统变迁奠定了基础;而系统重塑则主要依托顶层设计来完成,通过总结前期变革的经验与成果,从被动适应转向自主变革。一方面,数字技术具有海量数据汇聚、算法模型驱动、开源生态建构等关键特性,能够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机制互动调适,衍生出“清晰治理”、“关口前移”、“开放共享”等模式创新;另一方面,为消弭数字化发展与已有制度体系之间的张力,公共部门应遵循平台逻辑推动制度重塑。平台可以依托调适性的权力结构、灵活的分工重组与包容性的参与形式,建立更具适应性与成长性的弹性体制,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应急管理信息机制与协作机制的结构性转变。


08

公民共同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环境治理的多层次分析

吴结兵、钱倩严慧(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

推动公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是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方面,因此,探究公民共同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对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公民环境共同生产行为的多层分析框架,基于CGSS2010和CGSS2013数据,采用HLM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了地区层面因素和个体层面因素对公民共同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公民共同生产行为同时受益于地区和个体两个层面的贡献:在地区层面,地方政府的环境宣传教育对公民的环境共同生产行为产生了直接的正向影响;在个体层面,个体的共同生产能力与共同生产心理都正向作用于共同生产行为,相较于能力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对共同生产行为的影响更强。研究结果在理论上扩充了共同生产激励因素的解释框架,在实践上有助于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创新。


09

“社会性市场”+数字化:

一条共同致富的路径

——基于黄岩“瓜农天下”实践的考察

冯   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


内容提要:

共同富裕既离不开市场,也不能完全听凭市场的自发作用。基于对市场“嵌入于”社会的认识,基于对市场所具有的正反两重性的自觉,黄岩政府和瓜农协会一方面尊重瓜农作为市场行为主体的权利,不干预他们在市场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自主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则通过为作为市场行为主体的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如帮助跨越进入市场的门槛、帮助获取必要的市场资信、帮助化解可能的市场风险、帮助化解社会纠纷等等,将一个自发性的市场,塑造成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社会性市场”,从而在最大限度地控制住自发性市场通常很容易表现出来的弱肉强食、分化排斥等负面效应的同时,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市场在发现、创造和分享高效创富、共同致富的机会的功能。数字化赋能了这个“社会性市场”。共同富裕需要一次、二次、三次分配的协力作用,但关键还是在于由市场机制主导的一次分配。作为一种在市场中实现的主动、积极的共同致富方式,黄岩“瓜农天下”实践所呈现的“社会性市场”+数字化的路径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


10

自 然 与 道

——论海德格尔思想中的自然问题

陈   勇(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内容提要: 

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对于自然的规定也发生了一次“转折”(Kehre)。在其早期思想中,自然被规定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这与康德哲学中世界概念的实践转向一脉相承,它们都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对于自然的规定。在其后期思想中,自然则被规定为“涌现”与“道”。发生这个转折的原因在于前一种自然概念依然属于主体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意味着对于自然之本义的遗忘,而在后一种自然概念中自然则开启并保持为道。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对于自然以及道的规定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性差异。


11

马克思生活主体的三种样态

高炳亮(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侨大学研究基地)


内容提要:

在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旧时代里,人类生活的真实主体样态被形形色色的生活理论所遮蔽,生活主体在虚构的生活世界中被边缘化、工具化。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生活世界时,紧紧抓住“人”这个根本,从日常生活、现实社会生活、理想生活三个维度,拨开了笼罩于生活主体之上的层层迷雾。他以“现实的人”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揭示了人作为生活主体的三种样态:一是从历史大尺度考察一般生活的主体,揭示了“现实的人”是日常生活的承担者;二是从现实生活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主体,揭示了“打上阶级烙印的人”——无产阶级的历史方位与历史使命;三是从理论前瞻角度考察理想生活的创建者,揭示了“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发展路径。马克思关于生活主体样态的深刻阐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思想的深厚理论渊源,为紧紧依靠人民创建美好生活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12

审美与生活:康德美学理论的现代应用

金   丹(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提要:

“什么是好生活”是西方哲学长久以来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虽然每个人对于好生活的理解多有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好生活是虚无的、相对的。通过对康德审美理论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人们想要实现一种好生活,一种善与福相统一的生活,就应该对这一生活进行美学分析。好生活与美存在着紧密联系,要想真正理解好生活,我们必须首先理解什么是美。我们知道美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依据自我自爱的根据而判断的,也不是依照某一确定性的知性概念构建起来的,而是一种无概念的、无利害的、具有必然普遍愉悦的主观合目的性的对象的东西。基于对美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对于好生活概念与美的概念之间在理解方式上具有内在相通性,好生活也应该是一种带有普遍愉悦性的美的生活,并且是不依赖于任何私人目的的好生活,好生活与美都预设了共通感作为可能性的条件,这是使人相互理解、感知的基础,也是建立好生活的实践信念。


浙学研究


13

始创新经学的大师:

王国维经学研究述论

宫云维(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内容提要: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学术大师。其治经,跳出了清代以来的今古文之争,把经学还原为独立科学研究的对象,用最新的考古材料来与古经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其方法胡适称之为“科学的治经方法”,其人胡适称之为“始创新经学的大师”。王国维以经证史,在古史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反过来,以史治经,也为古经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4

从语言生态看语言与贫困的

作用特点及路径

张先亮(浙江师范大学语言生态研究院)

席俊杰   王   倩(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内容提要:

贫困作为全球“三P”(pollution污染,population人口,poverty贫困)问题之一,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当下,我国正从“脱贫攻坚”迈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我们去正视和思考语言与贫困的相互作用及路径,以便更好发挥语言在“乡村振兴”中的特殊功能。语言生态系统强调重视语言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的相关性,作为一种有机整体,语言系统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能反作用于外部环境。从语言生态视角来看,语言和贫困主要是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各相关因子作用的联动和叠加,使语言生态与贫困的运动呈现双向性、层次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15

美国还是“整个世界”?

——爱伦·坡与美国民族文学建构新论

王二磊(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容提要:

爱伦·坡在19世纪40年代与纽约文学民族主义组织“青年美国”的短暂结盟和他对新英格兰诗人亨利·朗费罗的严厉批判,常被视为其主动建构美国民族文学的力据。事实上,在这两个看似独立、实为密切关联的事件中,爱伦·坡与前者的交好和与后者的交恶并非以铸造美国性、凝聚民族认同和构建民族叙事为鹄的,而是源自于个人利益的驱使、对公平竞争的坚守和对美学原则的捍卫。就民族与文学的关系而言,爱伦·坡批驳美国19世纪主流文学唯民族主题的狭隘性,将“整个世界”视为“唯一合法”的创作舞台,展现出他对世界文学与人类共同命运思索的高瞻意识和博大情怀。


16

井头山遗址在世界史前史研究中的意义

童   杰、龚缨晏(宁波大学东海战略研究院)


内容提要:

距今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是中国现今所知最早的贝丘遗址。它不仅为深入研究史前全球海平面的升降过程提供了难得的材料,而且也为研究世界史前史提供了珍贵的实例。井头山遗址表明,当时浙江沿海曾经生活着一批“滨海狩猎-采集-渔捞者”,他们已经利用独木舟之类的“早期水上航行器”在附近的浅海上活动。史前浙江文化的璀璨全图,就是由包括贝丘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共同构成的。井头山遗址还表明,中华文明在来源上来说是多元的、开放的、包容的。


17

家庭教育资本与家长教育焦虑

——家庭氛围和家校沟通的链式中介作用

张墨涵、季诚钧(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

梁晶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

张   冉(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内容提要:

纾解家长的教育焦虑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关切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本研究采用二阶聚类分析法和链式中介模型探究家庭教育资本对中小学家长教育焦虑的影响机制,通过对50533名中小学家长的调查研究发现:(1)家庭教育资本负向影响家长教育焦虑,家庭教育资本越丰富的家长教育焦虑程度较低,家庭教育资本越匮乏的家长教育焦虑程度较高;(2)参照家庭教育资本弱势组,教育资本中等偏上的家长可通过家庭氛围转化教育焦虑;(3)参照家庭教育资本弱势组,教育资本中等偏上的家长可通过家校沟通影响教育焦虑;(4)家庭氛围和家校沟通在家庭教育资本和家长教育焦虑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建议中小学家长通过增加家庭书籍、学习资源等教育拥有物,营造和谐、进取的家庭氛围;落实“双减”政策,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合作育人网络,提升沟通质量,合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根本上缓解教育焦虑。


学术随笔


18

“为了存在,须有缺陷”

蒋承勇(浙江工商大学西方文学与文化研究院)


内容提要:

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审视中世纪的宗教生活,揭示了宗教环境里人的无奈和灵魂的无形压抑,尤其是宗教教义制约下神职人员的悲剧式“宿命”,从而体现了小说批判教会和质疑教义的深刻内涵,表现了对个性自由、人性解放、人性完美的呼唤与追求。尤其是,小说在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照演绎中表达着人性与人生之完美和缺陷的寓意。雨果认为,有存在,必有缺陷,“为了存在,须有缺陷”;但是,世界虽然有缺陷,丑就在美的旁边,人有神与兽的两重性,若能施之以仁爱,人就会在循环的阶梯中向善和美飞升,善良也必将胜利,所以,不要担心世界以及人的缺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