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申小龙|“没红之前,我好像也挺快乐的”——张小斐是不是应该说“红之前”?

语标 2023-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 Author 申小龙


新闻系01级的一位同学近日通过公众号来信,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张小斐:没红之前,我好像也挺快乐的。
 
然后有读者说,应该是红之前。
 
但是我仔细读了,发现红之前,没红之前,意思竟然是一样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看到新闻系01级这位同学的来信后,我收到新闻学院19级小田同学关于德里达学术思想的来信,其中也有这样一句话:

“在我未接触语言学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语言和文字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里的“未接触语言学之前”,是不是也应该是“接触语言学之前”?

 
这两个例子,在肯定和否定的两选中,都选择了否定表达。看来对某些类型的“……前”格式,将“前”和“没有”双重强调,这样的冗余性表达,是更自然的表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语料库做一个调查。
 
我在公众号回复新闻系01级这位同学:
 
“你说的现象常出现在否定表达中,例如‘(没)考上研究生之前’‘(没)睡觉前’,这个否定有点多余,是‘冗余否定’,但汉语并不介意,这是汉语‘以神统形’的特点。可以参考我的《汉语与中国文化》,这是语言与文化课的教材,你听课时,这本教材还在写呢”

 
“以神统形”,指的是汉语以意义和功能的理解统摄形式的理解,也就是说,意义第一,功能的整体性理解第一,形式第二。这样就造成了汉语语法的两个特点:
 
1.神形同构
 
神形同构,即语法的结构体现语义的结构,按照语义上的先后,大小,重轻等自然次序安排结构成分。
 
神与形的同构并不是由于二者的相互对待或对应,而是“文以意为主”的表现,是“意在笔先”,“以意役法”的结果。

 
中文在表意上“以意为主”的特点,赋予语言本身一种本体论的性质,即“文便是道”。古人云: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朱子语类》卷百三十九)
 
中国语言在表意上的这一特点,也使语法的研究难以获得独立的地位。因为在人们看来,
 
“传有之:‘三代无文人,六经无文法’。无文人者,动作威仪,人皆成文;无文法者,物理即文,而非法之可拘也。”(宋濂《宋学士文集》卷六十六)

 
好个“人皆成文”“物理即文”!在古人眼里,文法是天地之常,自然之律。文法即意法。

意之表达非“法”之可拘,而是“文成法立”,所以只要专注意义,就把握了语言的组织。
 
所以有范晔这样的论断:
 
“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狱中与诸甥书以自序》)
 
“芬芳”即语言组织之“气”,“金石”即语言组织之“律”,文气与节律体现语句的结构,它们都是在“意”的统摄下运作的。所以,“文辞有缓、有急,有轻,有重,皆生乎意也。”(陈骙《文则》)

 
在意义和功能的统摄下,汉语的语法结构呈现语义上的自然之序。汉语的并列结构就是如此。
 
语法学的研究还发现,汉语的动词性结构,按照经验的顺序排列结构成分。例如:
 
动作的始点总是在动词前,如“我从海岛来”。
 
动作的终点总是在动作后,如“我来到海岛”。
 
动作的方向总是在动作前,如“我到海岛去”。

 
施动者的位置总是在动作前,如“在海上打鱼”。
 
受动者的始受位置,也在动作前,如:“在门上起钉子”。
 
受动者的受动终点,就在动作后,如:“钉子钉在门上”。
 
只有经验结构才能解释“在锅里捞饺子”和“捞饺子在锅里”的不同;
 
也只有经验结构才能解释“在马背上跳”为什么不能说成“跳在马背上”。

 
2.神形异构
 
汉语语法的线性次序与经验结构和概念结构同构,这本质上是汉语语法“以意为主”,“以神统形”的结果。

汉语的意义既可以“模铸”形式,以形式为其“实象”,神形同构;也可以游离于形式之上,以形式为其“虚象”,神形异构。

这时候,形式就表现出灵活变化的特点。

这种灵活变化之所以不会引起误解,也正是以神统形,“得意忘言”的结果。

 
例如,在意义的统摄下,汉语的主语和宾语经常可以交换位置,虽然语法功能变了,但语义关系不变:
 
自行车走便道——便道走自行车
 
大脑袋戴小帽子——小帽子戴大脑袋
 
一条被子盖三个人——三个人盖一条被子
 
宣传栏贴满了广告——广告贴满了宣传栏
 
脑袋顶着天花板——天花板顶着脑袋

 
对这种主宾换位而语义不变的现象,吕淑湘先生说得很形象:
 
“一个名词可以在入句之前做动词的宾语,入句之后成为句子的主语,可是它和动词之间原有的语义关系并不因此而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宾语和主语可以互相转化。……似乎不妨说,主语只是动词的几个宾语之中提出来放在主题位置上的一个。好比一个委员会里几个委员各有职务,开会的时候可以轮流当主席,不过当主席的次数有人多有人少,有人老轮不上罢了。”
 
这种“神形异构”的表达之所以能够畅行无阻,正是由于汉语语法的理解是以神统形的。而新闻系01级同学提问的句子“没红之前,我好像也挺快乐的”,说的是汉语神形异构的另一个表现:冗余性的否定。

 
我的博士生曹婧一同学的硕士论文,研究的就是这类现象。她举的例子有:
 
修路大军(尚未)到达以前,这里只是一片荒漠,几乎没有什么人烟。
 
那眼泪大而圆,一下子落到颧骨上,不再往下流,挂在那儿,(不)一会儿便干了。
 
偌大的书包里就(没)几本书。
 
就差(没)和你商量了,所有的人都不反对。

 
在美洲的时候,她险些(没)被美洲虎吃掉。
 
刀枪又没长眼睛,舞起来保不准(不)伤着别人。
 
你应该(不)是喝高了吧。
 
(不会)是吹牛吧,10天通过司法考试。
 
看我(不)揍得你鬼哭狼嚎!
 
汉语中的形式如此“可有可无”,完全是中文理解以神统形的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中国古人所言“得意而忘言”,

不是西方语言学或所谓“现代语言学”眼里的荒谬,

而是西方语言学或所谓“现代语言学”视角的文化盲点。
 
中文及其文法的真谛,就在其中。



— END —
本期责编:李欧丽


往期回顾



安徽“六(liù)安”还是“(lù)安”?到底咋读规范?

2021-05-21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征集全球语言文字藏品公告

2021-05-20

姓氏:“萧”非“肖”,“傅”非“付”

2021-05-17

封面上书名的拼音标注

2021-05-16






扫码关注我们语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