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宇明 | 新时代的语言规范——序刘楚群《新词语构造与规范研究》

语标 2023-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Author 李宇明

《新词语构造与规范研究》

刘楚群 著






新时代的语言规范



—— 序刘楚群《新词语构造与规范研究》

作者:李宇明


刘楚群的《新词语构造与规范研究》,是他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的研究成果。楚群2012年至2015年入教育部语用所博士后流动站,跟我和苏金智教授一起做博士后研究,进站之初即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他本想在博后期间完成这个项目,但我当时更关心老年语言学问题,于是他便“一心二用”,同时做两个课题。楚群的博士后出站报告是《老年人口语非流利现象研究》,2018年还获批老年语言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但这也没有太影响他的语言规范研究,可说是“双丰收”。

楚群对新词语的造词效能和社会效应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描写和规则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和诚雅”的语言规范观。这一规范观与古来的“雅正”“中庸”观念相通,与当今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理念相通,是很有价值的。

语言规范的理念、目标及具体内容,总与特定的国家语情、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相契合相关联。中国的语言规范活动可上溯周秦,规范成果主要体现在蒙学课本、字书辞书及经典文章之中,教育与科举是语言规范的两大发力处。读书人、做官人的语言规范观,上传承文脉,下影响社会,形成社会语言荣辱感的基础。现代语言规范活动起于清末,贯穿民国,语言规范的主要追求是言文一致、语言统一,意在通过语文现代化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1949年以来,语言规范承前以完成时代使命,启后而适应时代发展。70年间推广普通话,改革整理汉字,制定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实现语言生活管理的法制化。国家语言资源初步得到保护,语言生活尽力追求和谐,国家和公民语言能力不断提升。

2020年是农历的庚子年,国内外形势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两种思潮在新冠疫情、经济合作、意识形态等领域激烈碰撞;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维持与摈弃,新文化的创造与适应,同时积聚在一个历史时刻。在这个新时代,语言规范的民智基础、社会条件和目标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反思也需要前瞻。


第一,语言规范需要“百年反思”。

清末至今,现代语言规划走过了百余年路程,功绩巨大,史册早存。但是处在新的历史拐点上,也必须回顾百年之路,有所反思,有所校正。比如,语言的工具功能与文化功能的关系,语言的历史传承作用与对现实、未来的适应性,语言的人文功能与经济功能等。这些问题,牵涉到如何看待普通话与其他语言、方言的关系,如何看待汉字的前途命运,如何看待汉语拼音的功用,如何看待汉语与外语的关系等。特别是对百余年来发生的语言、文化争论,须站在当今历史制高点上给以新观察,有个新说法。当然,有些争论是周期性反复发生的,比如关于语言的历史传承作用与对现实、未来的适应性的争论,从清末、五四以来反复发生,有时连核心话语都成套再现。这些周期性轮发的有关“古今”“中外”“雅俗”的笔墨官司,不可能在今日了结,但也应有今日的看法。


第二,语言规范需要“高瞻远瞩”。

语言规范虽然规范的都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现象,但也都有一定的语言目的和社会目标,语言规范是有理想的,不只是技术操作。语言规范是一种“评价-选择”活动,当某种语言现象具有表达分歧时,就需要评判这些分歧对语言活动的影响,需要确定诸分歧中的“优势变项”,需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把优势变项推荐给社会。这种“评价-选择”活动,需要对语言内外的相关因素做出各种分析评价,而要评价得当,选择合适,必须了解语言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明察现状,洞察未来,需要登高望远。

当前,语言规范最需考虑的语言使用因素,主要有二:其一,语言生活是一个生态系统。各种语言及其变体同处共生,形成了一定的语言秩序和依存关系。语言规范须有语言生态系统意识,在规范某一具体语言现象时,须考虑与之有关的其他语言现象。其二,语言应用是多媒体、双空间、双“物种”的。语言使用的媒体条件发展迅速,有平面媒体、有声媒体和网络媒体,这些不同媒体正在快速地结合与融合,形成“全媒体、融媒体”的新局面。语言活动并不只发生在现实空间,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已经非常重要,并直接影响着、牵引着现实语言生活的发展变迁。语言交际多数是“人-机-机-人”模式,语言智能的发展已经将机器带入与人时时对话的生活状态,语言不仅是人类的,也是智能机器这个“物种”的。语言规范必须统筹考虑语言应用的多媒体、双空间、双“物种”这一新现实,不能只用“平面媒体意识、现实空间意识、‘唯人’意识”去做语言规范。

语言规范最需考虑的社会因素,主要有四:其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的信息畅通、国家认同的功能,通过语言规范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也要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和各民族语言的关系。其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关乎着民族的根脉,体现着文化自信,把传统看作包袱的观念已成历史。语言规范应当保留着古今通道,而不能削弱甚至切断古今文化的联系。其三,促进信息时代发展。信息时代是人们对工业时代之后的时代称谓,其实,它的社会形态和运作机理人们并不清楚,现在能够看到的是,语言智能将高度发达,社会空间、物理空间和“智能机器空间”(亦即常说的“虚拟空间、网络空间、信息空间”)的万事万物相互关联,甚至是通过自然语言进行关联。语言规范需要适应信息化,更要能够促进信息化。其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语言规范需要有国际视野,重视语言规范的国际合作。积极将汉语等语言规范国际化,以利于汉语及中国其他语言的国际学习和国际应用,同时也需要注意外语在中国的学习和使用规范。

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反思历史,展望未来,校正路向,充分考虑前述的两大语言使用因素和四大社会因素,做好新时代的语言规范。语言规范需要“中和诚雅”的观念,对需要规范的语言现象要科学地“评价-选择”,同时还要有“资本意识”。依照社会学和经济语言学的观点看,语言规范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本。规范的语言可以提升语言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良性的语言规范是提升语言资本的社会行为。个人掌握规范的语言,会增加自己的社会与文化资本;国家拥有规范的语言,会提升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资本。认识到语言规范的资本价值,才能更有信心地做好语言规范工作。


2020年8月8日
序于北京惧闲聊斋


往期推荐

五以下的“小数字”,为何古今中外都受人青睐?

识破“全场X折起”的文字游戏

李宇明 |《领导干部必备:说话的艺术》

“上厕所”可以,“下厕所”不行,但是“下馆子”可以,原因是?

苏轼与苏辙的名字里,藏着什么秘密?


本期责编:张打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