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点赞的评价意义和评价行为探究

语标 2023-07-17

转自公众号:新语NewLang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2年第4期

李战子  屈静雯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微信点赞的评价意义和评价行为探究
摘要:微信点赞是新媒体时代重要的交际方式之一。与此同时,微信点赞也具有丰富的多模态符号资源,具备多模态话语的语言学特征。本文以微信点赞为研究对象,从评价系统出发对微信点赞的评价意义和评价行为特征进行考察。研究发现:1)微信点赞的评价意义在评价系统的子系统之间游移,具有多重含义;2)点赞简化了级差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使评价越来越两极化;3)点赞的评价空间受制于微信的技术特点和设置;4)点赞作为评价行为对语言的评价意义和交际实践具有一定的冲击。以上发现有助于识别评价系统在新媒体语篇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为新媒体评价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1. 引言近二十年来,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系统上线后 (Martin 2000; 王振华 2001),在话语分析领域出现了大量依据评价系统对各类语篇的评价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的研究论文。评价系统所关注的态度资源、介入资源和级差资源在不同语类的语篇中,具有不同的组合呈现方式。因此,基于评价系统的话语分析,通过关注这些资源的展示和积累,对话语的人际意义可做出深入的揭示,对话语的立场和定位可做出鲜明的描述,受到研究者的欢迎。 在多模态话语日益流行的当下,评价系统的适用性如何?评价的手段有什么变化?随着微信朋友圈成为无数手机用户日常生活的新场域,微信点赞作为新的人际互动模式也开始受到传播学等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评价系统出发探究微信点赞的评价意义和评价行为特征,并讨论评价理论在新媒体语篇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为评价理论的拓展提供思路。 



2. 评价系统应用新发展与微信点赞研究概览 

2.1 评价系统应用新发展目前基于评价系统的话语分析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涉及政治话语、商业话语、教学话语、个人叙事话语等;具体话题包含国家形象、个人身份、群体身份、性 别角色、创伤叙事、政治决策、广告营销等;话语类型涵盖新闻报道、社交媒体评论、个人博客、公共演讲、专题教材、课堂对话等。现有研究呈现以下特点:首先是应用评价系统对新媒体话语进行分析。例如Mayo和Taboada (2017) 以《大都会》(Cosmopolitan) 杂志运营的专题网站CosmoVotes为研究对象,收集网站上发布的文章和读者留言,并借助评价系统对比分析了网站文章和读者留言之间的意识形态定位差异。研究发现读者留言体现了高度极端化的情绪和强烈的消极判定,而网站上的文章则有意规避极端表达,展现出较为缓和的态度和微妙的政治立场。Inwood和Zappavigna (2021) 以社交媒体Youtube的评论为研究对象,描绘了社交媒体的交互方式和话语特征,借助评价系统解释了社交媒体成为虚假信息“重灾区”的原因和机制,以及社交媒体如何扩大了虚假信息的社会危害。 其次是从人际意义层面出发(李战子 2002),在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拓展评价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借助社会符号学的相关理论,非语言模态逐渐纳入评价分析的研究范畴。Toh (2014) 以动画电影中的角色为研究对象,将评价系统与Lim (2004, 2011) 的姿态分析框架相结合,搭建了描绘与分析角色塑造的视觉评价分析模型。通过对影片中两个场景的对比,Toh发现语言与姿态间的模态关系从协同转为分歧,并识别出叙事语境对模态间关系的具体影响。Teo (2021) 将评价系统用于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以新加坡教育部教师培训视频为语料,综合运用视觉语法 (Kress & van Leeuwen 2006)、评价系统 (Martin & White 2005)、视觉评价系统 (Economou 2009) 和电影分析 (Bateman & Schmidt 2012),对培训视频进行逐帧分析,并重点关注情感价值。研究发现情感价值不仅内嵌于视频主人公的行为、面部表情、姿态和言语,还可以通过聚焦、视角、照明、背景音、场景设置等进行构建。 观察以上文献可以发现评价研究对新媒体和多模态语篇的关注,但现有研究仍以实例分析为主,侧重传统问题导向的话语分析,在理论探索和建构方面还很欠缺,也尚未涉及新媒体话语特有的话语形态和传播规律 2.2 微信点赞研究概览随着新媒体作为跨学科领域的兴起,国际期刊对“点赞”的关注集中在脸书(Facebook)、照片墙 (Instagram)、推特 (Twitter) 等社交媒体,主要从网络与媒体的角度研究不同社交软件点赞功能的技术特点,用户的使用动机和行为规律,对现代交际和经济的影响等。例如 Ozanne等 (2017) 通过深度访谈,对比了不同文化背景用户的点赞动机;Zhu和Miao (2021) 聚焦于点赞的社会性使用,借助驯化理论的分析框架,采取深度访谈和扎根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在中国的工作场合中,点赞行为背后的深层文化、心理动机,以及点赞行为对工作场合中人际交往的影响。现有研究显示点赞是社交媒体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义性特征,也显示了研究者对点赞的持续关注。 国内对微信点赞的探讨集中于传播学视域下的新媒体研究,重点关注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特征及心理动机,虚拟网络社区的传播机制,以及点赞行为对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影响等。陈剑等 (2017) 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图,构建了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模型。王玲宁和兰娟 (2017) 在自我呈现的相关理论框架下,采用虚拟民族志的研究范式,对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行为进行描绘,并结合青年群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解释了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和意义。胡仙等(2020)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微信朋友圈用户点赞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将用户进行点赞的动机概括为自我效能、关系维持、自我呈现、消遣娱乐以及社会影响。张爱军和孙玉寻 (2021) 从政治心理分析的视角解析了用户政治性点赞的心理动机,并认为政治性点赞是个体心理与外部环境合力互动的结果。 梳理现有文献可以发现,点赞看似简单却蕴含了丰富且复杂的人际意义,并对个人及群体的交际心理、社交行为和社会身份等有着一定的影响,是新媒体时期最重要的交际方式之一。微信点赞既是多模态现象 (artefact),也是评价行为,但还未有研究从语言学的视角考察其符号资源特征和具体的意义产生机制,同时微信点赞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也需进一步厘清。因此本文将从评价意义和评价行为两个方面对微信的评价特征进行系统梳理,并探讨评价系统在新媒体话语中的适用性,为丰富该理论的构建模式提供新的启示。 3. 研究方法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半开放”的平台,只有微信好友能直接观察到朋友圈动态及点赞情况,因此对点赞的考察需要相对“内部”的观察渠道,并结合朋友圈的内容和具体语境进行解读。 媒介人类学的路径是为了考察人们如何理解和使用媒介技术,围绕媒体社会实践来做文化上的阐释,研究方法上形成媒介人类学的一系列“文化方法”,如观察、访谈、田野笔记、叙事等,强调研究者需要进入到特定社会和文化情境中,特别是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中,采用田野和民族志的方法,进而完成阐释人们媒介实践活动和文化意义的任务”(孙信茹 2019)。研究发现可以揭示传播与人们社会生活互构的关系。这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关注话语和社会文化的界面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是殊途同归的。 微信朋友圈的场域是融合的,作为研究评价的对象,微信朋友圈是理想的多模态动态话语语料,笔者作为发布动态的主体,可以看到每一条动态被点赞的情况,同时作为阅读者和点赞者,可以看到其他人的动态被点赞的情况。笔者作为点赞者和被点赞者同时出现在朋友圈,这就使笔者反思和审视本人使用朋友圈的实践成为媒介人类学的良好视角。 因此,本文借鉴媒介人类学的研究范式,通过回顾和观察笔者自身及微信好友使用新媒体的情境,对朋友圈的发布、朋友圈动态导语特征、点赞的使用、收到点赞和自身给出点赞的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微信点赞作为评价资源和评价行为的具体特征 4. 微信点赞中的多模态评价特征 4.1 多重评价意义的纠缠判定系统指基于一系列规范对人类行为进行肯定和否定评价的意义。和判定有关的社会规范有规则和规定、社会期待和价值系统等。一个行为可以被判定为: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合法的或不合法的,社会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以及正常的或不正常的 (胡壮麟等 2017)。在新媒体中,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中,一些评价性词语的评价范畴发生了迁移。以“美”这一常见评价为例。常见的“大美中国”、“大美江苏”等赞美地域的评价,是典型的作为鉴别的评价。当作为鉴别的评价被用于“大美警花”、“大美医生”等新的语境之中,便成为对他们行为的判定,甚至以后者为更多,这就是评价的子范畴发生了迁移,迁移的方向是从鉴别到判定。此时“大美”既可以是对警花、医生等的鉴赏,也可以是对其能力和品质的判定,具有了多重的评价意义。 与之类似,在社交媒体的虚拟交际场景中,由于被评价对象的不确定性,微信点赞的评价范畴也会发生迁移,这就使点赞含义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多变性。例如发布的朋友圈是一篇转引的文章,点赞可以是对文章所讨论内容的鉴赏,或是对文章中角色行为的肯定,或是因为文章的某个观点而感到欣喜,亦或是对发帖者分享行为的情感认同。由此可见,点赞的评价意义在不同的子范畴之间游移,具有多重的评价意义。 点赞多重评价意义的纠缠还体现在朋友圈发布者、点赞者和读者之间对点赞含义的认知错位。以对一幅美食照片进行点赞为例,点赞者可能是对美食表示肯定的鉴赏,收获赞的动态发布者可能将好友点赞理解为对自身厨艺的肯定判定,而未参与点赞的旁观读者可能将点赞理解为对动态发布者的情感支持。点赞的具体含义受限于不同角色参与者对交际语境的判断和理解,并缺失统一的判定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在朋友圈的点赞区域,形成了评价意义杂糅的虚拟交际空间,体现出数字社交语境矛盾、不确切的交际特点 (吕冬青 2016)。点赞将多重评价意义简化为一个心形图标,将复杂且充满不确定的交际过程简化为便捷的点击操作,使人际意义的表达大为简化和显性化,但发布者或读者需自行厘清众多评价维度中的一个或多个选项,并删除不必要的选项,实际上却增加了交际参与者的认知负荷。于是点赞的具体含义不再是交际过程中的重点,虽然交际参与者并未对某一点赞的意义形成共识,但并不影响交际的进程,点赞也不会因此而中断。于是点赞更多的是建立发布者、点赞者和读者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点赞短暂拥有共享的群体身份,从而获得积极的交际体验。 通过对点赞多重评价意义的分析可以发现,简化的心形图标带来歧义和矛盾,新媒体环境下的交际体现出复杂意义与单一符号之间的冲突,而这一重要特点及其对交际的影响,在现有的评价研究中尚未进行充分的讨论,也是新媒体环境下评价研究扩展所应着重关注的方向。 4.2 过度词汇化与评价的分级评价系统中的级差子系统指的是一系列用于实现言语的容量分级 (提高或降低) 和描述语义类型模糊或清晰的评价资源。级差不限于任何一个次领域,而是可以对横跨整个评价系统的人际意义进行着色,其中重复和使用同近义词是常用的加强手段之一 (胡壮麟等 2017) 。李战子和庞超伟 (2010) 曾对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功能进行分析,发现网络语言具有 “过度词汇化”的特征。过度词汇化指使用大量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描述或表达特定的经验,并且存在于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 (李战子、庞超伟 2010:30) 。在此基础上,网络语言还可以通过一些身体化的隐喻,加强判定或鉴赏的强度,例如用“贴贴”表示亲近和喜欢,“扎心了”表示失望、沮丧等。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中的评价级差呈现过度词汇化和隐喻化的特征。 就微信点赞而言,由于朋友圈没有重复点赞的机制,点赞区只会依据点赞的先后顺序以微信名的方式依次进行排列。因此,从点赞者的角度而言,无法通过点赞本身实现不同程度的评价。点赞者只能在评论区,用三个大拇指、三朵玫瑰、三颗星星等各种微信图标,来加强点赞的含义。这样的点赞虽然出现在评论区,但点赞者并没有提供任何文字类的说明,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点赞行为。虽然微信提供了多种图标,但图标的重复和排列成为主要的级差资源,微信点赞的分级也呈现出“过度词汇化”的特征。 此外,梅洛·庞蒂所谓的意向具体化 (incarnation),即“肉身化”(张尧均 2006: 101),在微信点赞中也非常明显。传统点赞的心形图标可以被大拇指、拳头、“OK”或“V型”样式的手势等替换或叠加,借鉴了身体化的隐喻表达,加强肯定鉴别或肯定判定。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点赞中的级差资源是单向的,评价可以通过图标的叠加而不断加强和聚焦,比如通过罗列愤怒表情图标加强不满情绪,或使用叠加的大拇指图标强调对物品的极度欣赏或对行为的无比佩服,但缺乏相应的减弱和模糊资源。于是评价只能向极端化的方向延伸,而不再是一个包含不同程度的连续体。 通过对点赞评价的级差子系统的梳理可以发现,新媒体的多模态特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符号资源,但同时又简化了级差实现的途径和手段,使评价越来越两极化,可见新媒体语境对意义产生和交换的影响是复杂且多面的。现阶段研究对以上问题尚缺乏足够的关注。随着社交软件版本的更新和功能的优化,点赞及社交平台其他的互动方式对评价有着怎样的影响,与语言评论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又体现了怎样的模态间关系,这些都是新媒体语境下评价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 4.3 评价空间的限制与扩展在朋友圈中,用户只能看共同好友的评论或赞,也就是说点赞的意图可能会因为能看到点赞的人而变化,即评价的视线取决于评价的可及性,这也是现有评价研究尚未涉及的内容。动态发布者可以设置某些内容的浏览权限,例如设置朋友圈内容仅在一段时间内可见,或仅对部分好友开放,甚至是设置为仅对自己可见,那么点赞便只能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和人群范围之间产生,评价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缩。 但点赞的技术设置在另一方面也扩展了评价空间的可及性。由于点赞行为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动态不被删除或不被收回浏览权限,动态发布者可以持续收到其他好友的点赞,而点赞者也会收到该动态所有更新的信息,包括新增点赞者和新增评论。动态发布者具有“全景”的观察视角,可以观测到点赞的累积过程和评论中的信息交互。随着点赞增多,点赞的含义愈发复杂和模糊,既可以是对动态发布者的判定,也可能是对已点赞者的认同,或者通过点赞获得与其他点赞者共有的身份。点赞看似是读者评价动态发布者的单向过程,但实际上点赞者不仅在评价动态发布者,点赞者之间也彼此评价,并对由点赞建立起的关系进行评估和感知。从这一角度来看,随着点赞数量的不断增多,原动态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可延展的语篇,在一定程度上点赞扩充了评价的空间和评价发生的维度。 点赞对评价空间的影响还体现在朋友圈动态的导言部分。由于朋友圈的设计,在微信的导言部分,并没有点赞的图标和功能。而在朋友圈点赞和评论,尤其是评论框架中可以使用全部图标。这样的设计将标准点赞符号限制为互动和回应式的点赞,使标准点赞的人际意义更为突出,这也是在评价系统中没有区分的自评价或作者自述,自行作出的没有立刻反馈的评价和人际互动中的评价。虽然功能语言学潜在地汲取了巴赫金 (Bakhtin 1981) 的对话性,尤其是在对人际意义的讨论中,但由于口头话语是被记录下来后再作为研究语料的,或加工后的口头话语,以及呈现为书面话语的口头话语,语篇在时间维度上的展开已经无法重现,因此无法对即刻的在线的和一对多的互动性评价作出观测。而朋友圈则提供了这样的理想场景。动态发布者和朋友圈的好友呈现出一对多,并且在某一个时刻是一对一、点对点的动态系统。这时,点赞功能的设计——即点击点赞后在动态下面出现心形图标和点赞者名字,简化了评价话语潜在实现方式,从互动方式来看,大大丰富了评价系统所研究的书面话语和口头话语。 通过对评价可及性的梳理可以发现,微信的软件设计和用户的个人偏好设置与评价空间和评价实践有着直接的关联:微信提供了区别于口语或书面语的新型虚拟评价空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原帖和不断更新的点赞共同构成了持续发展的动态语篇,但同时语篇的流通范围又受到朋友圈浏览权限和时限的限制。Poulsen等 (2018) 曾组织专刊,借助“符号技术”的概念 (Moschini 2018; van Leeuwen et al. 2013) 讨论社交媒体的技术设置、软件的使用及交际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主张在探讨多模态语篇的符号资源和意义形成机制时,不应忽略语篇产生和流动的平台的技术特征。那么,在考察点赞的评价空间的可及性时,或者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考察新媒体对人际意义的影响时,也应包含对新媒体技术元素的关注。 5. 微信点赞作为评价行为微信最初上线朋友圈功能时,将朋友圈定位为记录个人生活的相册,鼓励用户将“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让所有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看到,他们还可以对照片评论和点赞。”随着微信版本的升级和朋友圈功能的扩展,朋友圈可以发布图文动态、音乐、视频等,并逐渐发展成为私人动态分享和公共议题讨论相结合的综合网络社区 (欧健 2019)。点赞成为流行的交际方式,含义也愈发多样和复杂。点赞作为多模态现象 (artefact) 具有多重的评价意义,同时作为最常用的社交互动方式之一,点赞也是一种评价行为,为观测新媒体环境中的社交实践提供了观测窗口。        “在语言的原初意义和我们所赋予它的意义之间,词语还有一种在其历史流传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般意义,这种意义已经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另存为了主体间可通行的意义货币”(张尧均 2006: 101) 。与之类似,点赞作为评价行为,是共识分享与形成的过程。但共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成员就所有的问题达成一致,而意味着一种人际互动的氛围 (罗森布勒 2015: 118, 119)。于是在人们熟悉的社交媒体虚拟网络社区,围绕点赞已形成一种新的“规约”(new norms),微信点赞也成为这样的意义货币,含义可能非常含混,却可以流通。 在媒介化社会的考察中,人们生活在媒介设定的时空中,媒介消费时间不断增加,媒介行为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 (夏瓦 2018) 。当微信点赞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内容的时候,点赞作为评价资源是否会弱化语言的评价意义?点赞作为评价行为线下人际互动模式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在现有的新媒体评价研究中尚未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深入的讨论。 韩礼德在《科学语言》(2015) 中论及语篇的逻辑关系时指出,当PPT把所有的逻辑关系都以智能艺术的图表模板呈现出来的时候,人们的逻辑能力并非增强了,反而可能会减弱, 因为有很大一部分是强加上去的逻辑关系,如用图形表示的分层关系和分类关系等。借助多模态,人们获得了这些关系的意识,但话语实践中逻辑能力的提高,并不能完全依据这些模板。同理,点赞的资源让我们获得了评价的便利,但实现人际意义的语言也可能因此受到冲击。点赞将多样化的意义简化为一个符号,将复杂的互动降格为界面上头像的排列,类似快餐式的点赞和阅览并没有植入和产生真正的意义 (刘一鸥、陈肖静 2015: 99)。人们热衷于点赞只是期待以最小的成本换取认同的最大化,而实际上点赞弱化了用户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加深了用户对现实世界的疏离 (张冠文、刘红心 2018: 48)。从网络语言的微笑符号出现到如今逐渐泛滥的微信点赞,这些多模态符号对语言符号、对使用者与社会的互构关系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宜过度夸大。点赞只是人际互动的一个示意或姿态,无法代表真正的人际互动。 6. 结语本文从评价资源和评价行为两个方面对微信点赞的评价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点赞作为一种评价资源,评价意义的实现受制于社交媒体的技术设置,点赞虽然提供了更多的符号选择,并且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但却表意模糊,弱化了评价的内涵,将复杂的情感交流简化为心形的符号,细微的情感差别弱化为单一符号的堆叠。点赞作为一种评价行为,对语言的评价意义和线下的人际交际带来了潜在的威胁,迫使我们思考数字化便捷和语言人文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本文围绕微信点赞考察了新媒体中评价手段的变化,为丰富该理论的建构模式做出了有益的理论探索。与此同时,本文还关注了多模态的评价形式对交际实践的影响,为研判数字化互动中的评价如何建构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细微的切入口,对多模态评价和新媒体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今后的研究可以采用基于大量多模态语料的量化统计分析,或开展基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或以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探索社交媒体点赞评价的规律和机制,推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往期推荐

社交新风 | 慎用“拟儿体”

“确凿”到底怎么读?

“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

这样发微信,你什么语气!

本期责编:饺子君

语标

你的语言风向标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