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干货: 网大的钱真这么好赚吗?

朱婷 网娱观察 2019-05-06


作者 / 朱婷


低成本的情况下,怎么样把网络电影的品质能够做好?

院线从业者下沉到网大,为啥会水土不服?

网大工业标准的现状娱未来是什么?

……


带着一系列对于网大行业的窥探,在第三届金海鸥电影节上,吾道南来联合网娱观察(ID:wldygc2016)主办了“探讨网大工业标准的现状与未来”的主题沙龙。


 

沙龙现场,吾道南来创始人刘朝晖(江湖人称小黄瓜)、众乐乐影视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导演和监制林珍钊、项氏兄弟CEO、导演项水柳以及主持人(一起拍电影全媒体矩阵内容总监)曹乐溪共同上演了“一出网大好戏”。

 

 

为什么网大需要工业标准

 

网大发展四年,很多人都把2018年当成一个分水岭。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网上线网大共计651部,相较于2016、2017年,数量大幅度减少也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会这样?”刘朝晖率先发言,今年全行业遭遇资本寒冬。简单说,就是没钱,资本捂的很紧,能投网大的钱比以前少了很多。

 

诚然,很多人会评价片子不好,什么叫不好?刘朝晖直言“好与不好”是一个很感性的认知。真实情况来讲,它一定有某一个环节的工业标准没有达标,或者说它大量的工业标准基本没有达标。

 

他分享了一个实际的案例。一个强特效公司,很有钱。他有一套系统,能够做大量的特效,能够把军事科幻类的题材用更低的成本拍下来,报价也很低,三百多万,一般的团队可能得花七八百万。本来是个很不错的合作。

 

最终讨论了很久,吾道还是对这个项目比较担忧。恰恰就是对方引以为豪的十天就可以拍好这个片子。在早期,十天拍一部电影,很多制片团队觉得很可以了,这个团队能省钱很能优化成本。“但其实,没有一个人,能把90分钟的片子,用十天的拍摄期就承诺拍出一部好作品。”

 

他的观点是,任何一部合格的电影不管是网络的还是院线的,如果低于10天的拍摄周期的话,这个片子的品质是很难保证的。一部片子投了钱,却和想象中的差很远。为什么会这样?现实是这个片子原来三百万投资,但实际到导演手上只有250万左右。过程中还会有一些损耗,以至于这个片子在预想中,打了一个九折。

 

再往下,就开始一条不归路。比如13天,砍为11天,一点点加起来,影片标准全部缩水。刘朝晖调侃道:“这个片子不是打九折,而是粉碎性骨折。”

 

刘朝晖认为文化产品因为艺术的标准不便确定所以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第一部作品赚钱了,但同系列的第二部可能会亏,而提高工业标准可以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吾道南来的首部作品《狄仁杰之幽冥道》也即将在10月2日上线爱奇艺,这部影片正是刘朝晖口中“网大工业标准”的一个有力佐证。


刘朝晖坦言《狄仁杰之幽冥道》的工业标准是从源头开始的,他花费十万买下原著小说版权,精心打磨剧本后,在故事的完成度、曲折性上是狄仁杰题材网大的佼佼者。同时,在制作团队的选择上,他与代表目前网大制作最高水准之一的林珍钊团队合作,强强联手打造出一部工业标准达标的作品。



“对工业标准的呼唤是发自内心的。”中国电影流行“家班”,家族意识或者团队意识。刘朝晖觉得,“家班就是混的很熟的人一起在做这个事情”,他始终同意,标准存在,零部件可以随意抽换,不一定非是“家班”的人,有更好的随时可以顶替。

 

从互联网内容的1.0时代到现在互联网电影蓬勃发展,林珍钊表示他们真的经历过五万块,必须要拍出一个完整电影的时代。“几万块钱要完成一个非常强的命题作品,还要面对广告商。”他把这个当成是对制片团队、导演的历练。

 

在他看来,那个不叫作品,顶多是拍的一条片子。如果你超一天,你势必就要亏钱。换句话来说,市场会逼着你去完成一个在制片层面要非常成熟的一套流程。他理解的工业标准首先是制片层面的一个完善,预算、周期、演员、场景的费用等。

 

微电影时期,三天一部片子,流程和大电影没有太大区别,“但整个周期上,对我们来说创作空间更大了”。从最早期的十天到现在将近20天。电影也逐渐净化为一百万、两百万甚至一千多万的投资,拿到一个题材去创作的时候,心态从不能做蜕变为怎么做。    

 

最近在业内备受瞩目的《大蛇》,导演正是林珍钊。对他而言,《大蛇》是一个实验片,像这类电影,重点就是如何完成工业标准,即特效和实景的结合。

 

项氏最早就是做微电影,项水柳说在微电影没有商业模式时期,他们学会了花最少的钱做电影,确保在每个环节都能用合理的资金投入。


 

网络电影的出现给了他们进一步生存的机会,至少票房分账是一大保障。谈及工业化问题,他表示网大的发展比想象中快很多,几百上千万的投资,如果你没有一个相对系统、合理的流程去把控,亏的机率会大很多。

 

至于为什么要做所谓的网络电影的工业化标准?

 

他觉得最重要的是把控风险。站在投资人角度,有这样的标准去支撑,可以非常大程度上降低投资人的风险,至少保证失败率更低,甚至挣钱的机会会更大;站在创作者或生产者角度,建立工业标准,解决失控的问题。

 


工业标准有哪些维度 ?

 

一定维度上来看,网大从几万、十几万,从一年两千部片子80%的亏本到现在开始出现三千万、四千万票房,如果对标院线,基本上是一个亿以上的票房。

 

在刘朝晖看来,现阶段网大,归根到底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工业标准,一个是商业卖点。

 

商业卖点是什么?类型化。比如《大蛇》、《齐天大圣》这一类更加迎合移动端观影,充满视觉刺激,新奇特的影片;而工业标准,则是平台特别在意的一个点,集中体现在一部影片的声光电。

 

林珍钊则表示,他们在做每一部网络电影之前,会有一个大数据分析的流程,参考一些香港早期、甚至是北美早期的电影类型。他觉得数据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不是唯一。“我不迷信数据,更多在于创作者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更感性选择一些题材。”



他分享了大蛇的创作过程。之所以决定拍《大蛇》,是因为中国现在缺有强代入感的类型片。他认为,决定拍什么类型,应该在工业流程的策划端就针对观众做剖析。哪怕只有一个片名和一张海报,放在优酷、爱奇艺、腾讯上面,他们愿意去点击,这就是观众心理最初期的一个判断。也因此他和团队选择了五毒里面最毒的蛇,很多人对蛇有恐惧,他们用的是互联网电影思维。要么多,要么大,或者更诡异。

 

他坦言,很多团队的创作,在很早期就迷失了。做决定的人太多了,电影最后失控。在策划段想清楚你的电影要拍什么类型,你的卖点是什么,这是非常关键的。林珍钊接着说,“所有的服务都应该是为了这个卖点,甚至预算调配,因为网络电影属于小成本投资,把钱花在刀刃上,这很关键。”

 

容易聚焦某一个类型是网大的一个趋势。比如魔幻动作、古装,它们都是现阶段网大的标高,而在这个类型线上比的就是工业标准。    

 

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剧本。正如刘朝晖所言,网大的剧本,严重不达标。一个明显的现象,300—500万的片子,剧本费最多也只是五到十万,比例不协调。“源头的工业标准不达标,会把所有投资作为陪葬品。”

 

林珍钊很认同这个观点。大部分的项目在剧本这个环节很欠缺。所谓的工业流程,摄影、美术、任何一个部门再厉害,也只是去完成一个梦想。本末倒置,大部分人都只做了一个很好看的烂片。

    

对于网络电影来讲,故事是最核心的,电影里所有的元素都应该是服务于故事的。“我们花了更多力气在故事上”,作为网大行业的先行者,从《降龙大师》到《万妖之城》,一定程度上来说,项氏兄弟的成长也是网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具体怎么做的?

 

他直言,早期更多是头脑风暴,遵循剧本的创作规律。比如三幕式,15节拍,用已经验证过的逻辑去创作自身想讲的故事,“目前会理性大于主观。”


 

说到底,工业标准问题涉及一部电影的方方面面。作为沙龙的发起人,刘朝晖还有一个别名叫“工业标准哥”。他表示,尽管这个词现阶段对很多草创的团队来讲还是很遥远的东西,但这个行业要做大,必然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中国院线的工业标准尚且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网大一定要有一套适应现阶段的一套行业规范,这个东西不仅是经验值,也是一种强制性约束。

 

标准可以量化。比如剧本,好莱坞讲究起承转合,节奏、结构,几分钟有一个high点。他的方法很简单,15万的本子,基本上能达标。“但不是说任何一个编剧都值这个价格,一定是要这个人的本子得到过市场认可”。

 

比如演员工业化达标。首先是科班毕业或者有一定拍摄经验的演员,再就是拍摄周期不能低于20天;又比如动画CG在一个古装魔幻片里面,它的占比至少不低于多少…可能在成熟的头部团队已经慢慢成为一个基本依据,但还不够,它应该成为一个整体的行业规范。

   

项水柳坦言,大家其实多少都有工业标准这个意识,有一个另外的叫法:“大计划”。他的观点是,除了大计划,还需要制定一个可视化的生产流程。具体来说,每个部门、每个人、每天的进度是要及时反馈给到制作人和导演,这就是可视化。因为没有落实到每一天完成的量,导致返修率特别高。

 

 “你必须要通过故事板、分镜头,去严格控制你的镜头量,这是很有必要的。”林珍钊补充说道,只有可视化了分镜头脚本,特效、摄影、美术,各个部门才会很清晰的通过画面去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甚至可以通过分镜头直接算出一部影片的成本,拍摄的天数。

 

其实,以上不论是剧本、分镜头还是画面、演员等方法的研究,都可视为自发性的工业达标

 


传统与院线从业者对现有从业者

是否有降维打击

 

网络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补充,一方面体现在电影元素上,另外则是电影人的培养。近两年,陆续开始有院线电影团队下沉到网络电影。

 

“是好事”。 林珍钊的理由是,互联网电影现在还没有达到整个市场的饱和,还需要配合,需要好作品去让观众适应互联网的观影方式,以此带动整个市场的发展。

 

他们是否对原生的网络电影的团队造成一些影响?林珍钊也没有避讳,“还是会的”,尤其对二三线的小团队。一方面是影片片量上来了,与之对应的是平台的排期是有限的,优胜劣汰、马尾效应会越发明显。随即又补充说道:“我自己的话,觉得还好,压力不大。”(笑)

 

短期来看,原生网络电影还是有一些优势,最核心的就是片子的性价比。同样的资金去做,操过大盘子的去操三五八百万的片子,资金调动可能不太适应,周期可能无法完成他们原来既定的完整故事。  



项水柳表示,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操作方式不一样,不会受影响的。“我非常有信心,觉得不一定他们做的比我们好”。他的理由是,可能院线那套标准相对来讲比较成熟了,但是二者的受众在本质上来说,现阶段还是不一样。

 

林珍钊用了一个词形容:网络电影的审美。他认为他们是跟着互联网观众一起成长的,对网络电影审美长在骨子里头。这是院线团队无法去弥补的,最终比的还是审美。对观众的了解,对题材的敏感,还有对故事里面很多细节的设置。

 

再有就是心态上的优势。项水柳分析道,像院线电影至少三个月,而网大二十来天完成,许多院线导演内心就已经有一些不舒服。具体落实到执行层面,可能很多都会扛不住。

 

作为一个从湖南卫视工作了近20年再转战互联网的刘朝晖,直言他有一段非常痛苦的转型期,13年到15年做了两年直播,生不如死。

 

在他看来,经验值意味着讲故事的能力越来越强,3—5年以后,中国院线导演这个序列里面,至少有40%到50%一定来自网生导演。他们第一有超高的经验值,第二讲故事的能力。需要明确的是,小屏观影,如果你讲不好,人家分分钟可以离开的。

 

针对该问题,项水柳做了简短的总结,降维不是打击,更多还是动力。对于真正想做好内容的,想进步的团队来讲,可能他进步的速度会更快。因为看到前面有竞争对手了,追求数量的同时也完善自己的工业标准。



诚然,正如主持人曹乐溪所说,2018年对网大而言,是充满拐点性的一年。票房突破四千万,随着优酷入局、腾讯分帐体系的公布,从各个角度来讲,网大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对于接下来网大的发展前景几何?各位嘉宾也给出了一些展望。


项水柳:各家平台都有新的政策,说明网络电影具备可观的商业性,有观众需要。对于内容提供商来讲,未来需要做的是,如何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出高质量的产品,并且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影片。“这就需要回到今天的主题,建立一个网络电影工业化的标准。”    

 

林珍钊:网大有一个非常好的未来。在未来,平台和观众,已经给了很大的空间,接下来就是大家要一起把这个标准做的更加完善。

 

刘朝晖:这个市场当然会更加繁荣。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好的挤泡沫过程,工业标准不达标、没有办法作出好作品的团队,会迅速被淘汰出局。届时,这个市场将得以扩清。而优质的团队会更加如履薄冰的,把每部片子做的越来越好,无形之中把工业标准抬的更高。


最后,希望在寒冬期,网大从业者能够证明自己有挺过去的能力,有继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市场洗牌,让这个市场竞争更加良性。




近期热文


《凉生》狮系营销 董洁专访 | 流量艺人

《明日之子》 《延禧》成绩复盘 | TF二代团

笑果文化 |  新片场《鬼吹灯》 合心传媒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约稿

请联系微信ID:

tingting1521380492   hanyang1515

    1028627745   64977817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