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湮灭的诺门坎:张鼓峰的喀秋莎(上)

2017-12-18 橡树 流浪的橡树


读者防失联加微信:zhuerduo1222

将军蒙尘:汤恩伯在河南

抗战,那些中国海军的军阀们啊

汤恩伯决战台儿庄

山海关大战,救了李自成,灭了明帝国

抗战,那些无名的,永恒的女神

国军那些“草包”和“饭桶”的将军们

《孟良崮战役的军事检讨——战前综述》

由《亮剑》,看日军一个大队

橡树 | 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上)

血染老山,1984春,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下)

抗战中的蒋经国

徐州会战和突围解析——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

七七事变,多视角,泛谈

祭奠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系列:

殇城——南京会战暨南京大屠杀始末(一)

殇城——南京会战暨南京大屠杀始末(二)

殇城——南京会战暨南京大屠杀始末(三)

警示与进步,重于仇恨——纪念南京大屠杀

抗战,那些中国海军的军阀们啊

在军事细节上,反思南京大屠杀

南京屠城,绝暗黑色中的民族英雄

南京屠城,是死难者,是牺牲者,更是战士


有时候,迷迷糊糊着,挺好。


心平气和,不容易生气。


当然,因为不太迷糊,所以,每次看到网络频繁出现各种柔媚讴歌“战斗民族”的时候,总有一种对“网络战史”毛骨悚然的感悟。


寒颤。


苏联,俄罗斯的前身,现在在网络,被流行成了“战斗民族”。可是,这个“战斗民族”,在二战前后,确实有不少乌七八糟的干活。


诸如战前卡廷屠杀,侵略、吞并波罗的海弱小国家;与德国大战,一溃千里;最后,在美国鼎力支持下,逢凶化吉,取得胜利,却乘胜顺势洗劫了东德、中国东北等等。


我实在想不出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有什么理由,会对“战斗民族”如此恭维。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一些不怎么专心的历史学家、专家的责任。放大“战斗民族”的功绩,掩盖或者选择性遗忘“战斗民族”的劣迹,以至如此。


很大程度,抗战暨二战时期,苏联对中国和日、德关系,对中国抗日战争有着极大的影响。


国人信奉“战斗民族”所谓对日的“横扫千军”,却遗忘、不齿着中国自己的浴血奋战。


比如,二战时期苏联和日本爆发的诺门罕战役,以及所谓百万红军横扫中国东北日本百万关东军的故事。


如今,历史锈迹斑斑,沉落史河。河面上,摇曳的依旧是传统的山歌。


颇吊诡——诺门坎旧战场遗址设立了专门纪念馆,纪念什么,费人思量。


反之,中国抗日战场诸多对日作战更壮烈的会战战场,却在熟视无睹之中,凋零、落寞。


张鼓峰会战中,日军缴获苏军的武器。


诺门坎会战,更是以"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败仗",误导了人们对这次会战的认识,以至于“战斗民族”光环更炽。


在中国抗日战场更壮烈,更宏大的对日大战,诸如淞沪会战,南京会战,甚至武汉会战、滇缅会战,往往被渲染成“一溃千里”。


“战斗民族”,自然有被一些不明白历史的人们去恭维、崇拜的原因。然而,历史真的不应该是这样背离真实,于历史大背景下,抠出事件碎片,自得其乐去解读。


放在中国抗战和二战大背景下,自作多情的虚拟的“战斗民族”的诸多“伟大战绩”,离不开其成功的两大基石:


一,苏联以利用、出卖和背叛中国抗日,夺得了该国的战略机动。


二,苏联以美国源源不断的租借物资,奠定了其对德作战的胜利基础。


这两点,目前“战斗民族”自己的历史,也是以选择性遗忘、淡漠、修饰予以否定——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非一人能力可以诠释。


所以,不妨以解读诺门坎会战,一睹“战斗民族”当年真实的风采。


在战争角度而言,这场爆发在1939年的“战斗民族”和日本的会战,“战斗民族”占据人数、武器、后勤、地利等绝对优势,仅仅不过取得战役惨胜。


与同期中国国军与日本类似规模的会战比较,“战斗民族”和日军三流师团在诺门坎会战,交战双方在战术、战斗中,漏洞百出,洋相出尽。颇为滑稽。


这是一场被西方军事观察评论为:两国在世界僻静地方,发泄莫名其妙愤怒的无意义的战争。


实则,这场第二次“日俄战争”,真相,到底如何?


我们不妨,把视角转向1939年。


1939年,旷日持久的武汉会战结束后不久,日军侵华主力华中机动集群开始实施“仁号作战”。


日军以冈村宁次指挥的日军第11军7个野战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向南浔一线中国国军主力发起攻势。


1939年2月6日,日军“华中派遣军”向第11军下达《对南昌作战要领》。


对于主要保障尚落在长江下游,攻击前驱已经拉长到武汉的日军而言,在战略上,其漫长的补给线,已经暴露在中国国军攻击之下。


然而,中国国军主力被日军正面挤压,虽然日军漫长补给线处处破绽,碍于工业落后,经济孱弱,中国无法武装更多的部队,实施对日军补给线有效攻击。


九江,是淞沪到武汉的重要节点。


九江之南,是南昌。那里是国军第九战区防区。也是日军淞沪到武汉战略补给线潜在的最具威胁的地带。


无疑,日军战略目的,是以截断南浔路,破碎第九战区完整,及割裂浙江、安徽、江西抗日军队联络,保障日军淞沪至武汉的战略补给线,占领南昌机场,加大对中国抗日力量无差别轰炸。


最终,日本迫使中国无力抗战甚至投降,得到“中国事变”的解决。


这次会战,日军第11军作战部队准备了一个以上会战份。


武汉会战中,国军重枪阵地。


在日本鼎盛时期,日军一个主力师团一个会战份,大约20个弹药基数和其他作战物资,合计物资大约一万吨。


当时,日军75MM山炮一个基数,大致2000发炮弹,105MM榴弹炮一个基数,大致1500左右。


南昌会战参战中国国军投入会战物资,乐观估计,不过区区二、三千吨。


这次会战,双方打得昏天黑地,你进我退,彼此恼火。


之所以说到诺门坎会战先说南昌会战,实则南昌会战有几大看点:


其一,冈村宁次指挥日军集中机械化集群,实施近距离突击战法——这是早于纳粹德军洗劫波兰的现代化作战。


欧美军史有不少论述,认为日本陆军在二战时期,战争理念泛泛可陈。实际上,日军在二战期间,并不遑德军多让。


其对美、英、中、苏多国作战,其大兵团作战、两栖作战和机械化作战,自有其特点。否则,日本也不会顽抗到1945年,不得已而喜迎原子弹。


其二,苏联援华飞行队部分参加了南昌会战。并且,有苏联飞行员牺牲在抗日战场。


苏联虽然有其不轨心思。但是,任何援华牺牲在中国的国际友人,无论政见,都应该是中国人纪念和感谢的烈士。


第三,中国国军以惨烈牺牲,再次在会战消耗了日军攻势。使得日军在南昌会战消耗之大,却如武汉会战一样,其战略、战役胜利之企图全部落空。


由武汉会战,到南昌会战,中国付出巨大战损,虽然丧失了主要城市,但是抗战主力依旧坚持在战区。中日战局相持不下日趋明显。


南昌会战之后,日本希望短期改变中日战争现状的企图再次落空,不得不再次加大对中国攻势。


同年,日军在广东开辟战场,加大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


中日战争战火几无休止,继续蔓延——看似日本继续猖獗,但是,日军在这一年,以举国大部分的精锐作战陆海军,维持着在中国的攻势。


更加漫长的战线,巨大的战争消耗,日本国力同样负重艰难。


让日本焦头烂额的是,中国抗战抵抗坚决,战场凌乱,战线漫长,全然看不到战争结束的希望。


日本近卫内阁各种努力,企图以外交改善日本当时的军事、战争环境。甚至,近卫内阁的这种努力与军方合作,不惜甘于下流,挖空心思策动汉奸投日,而以汉奸作为谈判对象。


汪精卫,自其早期于孙先生、苏联和后来蒋先生、日本之间来回摇摆,无疑货真价实大汉奸一枚。现在,偶尔有人为其“鸣冤”,可谓好笑。


日本成功诱降了汪精卫。——汪精卫,此人曾经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与苏联建立了一定的私人交情。


臭名昭著的汪伪政府紧锣密鼓正在筹备。日本急切企图于中国战争泥沼中脱身。


这一阶段,近卫内阁和裕仁天皇潜在的矛盾正在激化。为裕仁天皇信任的军部,以及更多渴望“建功立业”的日本军人么跃跃欲试。


用战争,解决战争,成为日本当时最为主流的声音。


就政治而言,近卫内阁可谓日本自全面侵华以来,稍微有点理性的内阁。然而,在天皇以下,全国都是愤青的时代,近卫内阁如要以外交解决中国战事,自然非常困难。


诱降汪精卫,策划筹建汪记伪政府之外,近卫内阁主要的外交就面临与苏联关系的破冰难题。


来自苏联远东和蒙古的军事压力,掣肘日军侵华战争。


假设,日军能够抽出手来,全力侵华,“教训”中国,那么,日本天皇、政府、军部和普通军民都非常自信得出一个结论,即:中国就会彻底战败,投降。


于是,在1939年,对苏联外交,解决伪满洲国安全问题,成为日本解决中国问题的主要前提。


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到抗战爆发之前,已经窃取蒙古的苏联,对已经窃取“满洲”的日本,尤其忌惮。


苏联在对华、对日的外交,手段耍尽,核心无非是为遏制日本在远东的急剧扩张。


苏联曾经对中国抗日情绪予以了庄严的口头承诺。后来,对中国抗战也确实予以过一定的支持。


武汉会战的作战物资半数以上基本来自苏联支援。至于南昌会战,则是苏联援华的最后一次大会战。


苏联善变。所以,苏联决不是单纯为“正义”而支持中国抗日那么简单。


在苏德战争全面爆发,苏联得到美国租借物资之前,苏军战力到底多强,至今也是迷。


在桌面下支持中国抗日的同时,苏联在中日之间,长袖善舞,不断对日本抛去媚眼。


对中国而言,日本作恶,苏联示好。于是,中国也就不得不对苏联——北方另外一个自我标榜的“正义”强国,寄以更大的希望。


中国完全忽视了苏联可能存在的两边讨巧的“唯利外交”。以至于在七七事变、淞沪事变等历史关头,往往激于抗日义愤,不免牺牲太大。


苏联标榜的“正义”,不过是国家利益的“商标”。其实,九一八事变之后,苏联就主动为“中东路事变”恶化的中苏外交,进行努力修正。


1935年3月23日,苏联就与日本达成了《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基本协议》。


这个协议,苏联以低于建设成本很多的白菜价,向日本出让了中东路。


更恶劣的是,苏联签订这个出让协议,在客观上,法律上,已经承认了日本傀儡伪满洲国“主权”。


同时,苏联继续就日本侵华可能,给予中国无限安慰。甚至包括斯大林向中国承诺:如果日本(侵华)将要取胜,苏联绝不坐视,将出兵参战。


现在看当年苏联外交本质,无非对中国虚以为蛇。


苏联不认为国力孱弱,分崩离析的中国会对他们的远东利益造成威胁。但拥有强大陆海军的日本不同。


苏联不清楚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可能的扩张、侵略和发展方向。为此,苏联非常紧张。


当时,苏联窃取蒙古。


事实上,苏联不仅对中国东北、华北形成了有力的战略控制地利,也保障了莫斯科至远东的西伯利亚补给线的战略纵深。


对几个五年计划频繁放出“超产卫星”的苏联,日本对其扩张、侵略和发展方向也很忌惮。


两个在日俄战争时期,在中国满洲干尽了偷鸡摸狗的勾当的有前科的强国,因为互不理解对方扩张、侵略方向,互相虎视眈眈。


此外,苏联于二十年代大力对亚洲“输出革命”,尤其苏联对日本本土的“输出革命”,危及日本天皇体制,更为日本敌视。


中东路旧址。中东路是沙俄侵略中国东北的主要通道。后来,中苏爆发中东路战争。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以极低的价格转让给日本和伪满洲国。


苏联以《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基本协议》献媚日本,并没有立刻换取到日本的好感。


1937年6月19日,七七事变前夕。在伪满洲(中国领土)与苏联边境,日本和苏联爆发武装冲突。


苏军边防部队偷偷登陆位于黑龙江主流中国一侧的干岔子岛和王阿木河岛。


日本和伪满洲国立刻向苏联抗议。


时任日本驻苏大使的重光葵唬脸威胁:按照国际河流划分的原则,苏联边防军已经入境,如不撤军,势必激发边境冲突。


6月30日,苏联扭捏再三,终于同意撤回军队和炮艇。


不料,当日,三艘苏军炮艇驶进干岔子岛以南河道进行巡逻,被日军愤青和伪满国军们一阵好揍。


当场击沉一艘,击伤一艘。苏军多有死伤。


苏联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事件平息。


7月2日,苏联很快便态度“诚恳”地向日本确认:该岛群属于“伪满洲国”。


这次确认,再次在国际惯例上承认了“伪满洲国”。日本兴高采烈,以此在本土和中国东北大肆宣传。


7月5日,苏军从干岔子岛等地全部撤退。


这个时间,如果日本认为苏联会由此给伪满洲国带来压力,无论如何也不会悍然寻衅中国,挑起七七事变。


可见,当时的苏联对日确实比较柔顺。也谈不上苏联一直支持中国抗战。


别说为了“正义”,当时假设苏联有几分不怕日军的胆色,敢调上几个师到边境溜达几圈,那么,不明苏联虚实的日军,可能为之干扰,七七事变这段历史,大有可能改写。


只是,在日本强大的陆、海军威胁下,苏联确实也非常希望爆发中日全面战争。这样,苏联自然就躲开日本的注意,也有了钻营中、日两边,赚取国家战略先机的空子。


七七事变爆发。


7月26日,朱总在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上撰文,谴责了日本“首先在堪察资及柴那摩哈两岛附近轰击苏联舰队。”


当然,在当时抗日大环境下,这样的谴责有利于抗日。


只是文中,误将干岔子、王阿木河两岛直呼为俄文名,到后来,苏联为中苏边境争端,再炒剩饭,可见“战斗民族”确实颇有心计。


因为策动伪满洲和伪蒙古的独立,苏联和日本自然内心不免做贼心虚。


由此,伪满洲国和苏联、蒙古的边境问题,苏联和日本外交外系一直比较紧张。


这种紧张延续到1938年,在日军重兵投入武汉会战后,苏联和日本再次在中国东北边境兵戈相见。


这场战争,和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首歌有着莫大的干系。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战斗民族”的《喀秋莎》,曲调优美,歌词清雅。这首民歌流行中国。


可惜,这首优美的民歌,却记载着历史上一段中国主权被苏联、日本战火蹂躏的悲哀。


张鼓峰战事爆发,日本和苏联混战,中国当地老百姓流离失所。其实,唱喀秋莎一歌,似乎不算厚道。


这首歌曲,至少对知道这段历史的中国人来说,本不算好歌。


这首歌,记叙的便是1938年苏联与日本的张鼓峰会战。


张鼓峰,历来是中国的领土。


沙俄在与清政府签署1858年《瑗珲条约》时,以满文、俄文不同文本,偷偷以俄文文本把这一地区窃取。


目前,张鼓峰被中俄一分为二,成为边境。


张鼓峰是图们江平缓地区的高地,遥瞰苏、中、朝,遏制图们江出海口,是地区性重要的战役要地。


1938年,苏联和德国签订了大量军事合作协议,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国力增强。随着苏德感情的升温,苏联自认也不再心虚德国的小兄弟。


于是,就苏联、日本在远东的扩张纠葛,苏联有了对日本进行试探,摸清虚实的胆量。


6月底,中国战场徐州会战结束,武汉会战外围作战已经开始。日军正处于集结重兵准备攻打汉口的前夜。


这时,苏军动机不明,突然占领了张鼓峰,并在山上构筑大量工事。


说是动机不明,是因为现在对这一战事的主流解读。


当时,苏联“肃反”运动如火如荼,苏联国家政治保安部长留希科夫大将被“革命”吓尿,借机在最后一次“视察”远东活动中,冒险尿遁,投靠伪满洲国。


他给日本带来了苏联肃反,军队惶惶不安,战力滑坡的“好消息”。这个好消息,在一定程度上,为日本的对苏联外交揭开了迷雾。


日本确认,苏军因肃反而战力下滑,可能不再是日本于远东的主要扩张竞争对手。


苏联心慌,既然对军队肃反知根知底留希科夫大将尿遁,那么,苏联远东军情已经外泄。


如此这般,不如索性搞点动静,让日本知道,工业发达起来的“战斗民族”,坚决不会在远东吃素。


坊传,苏联在张鼓峰会战与日本鏖战,目的是以战略上牵制日本全面侵华,实则是自欺欺人的误读。


于是,苏联在其远东方面军挑选出才换了新式武器的齐装满员的精锐部队,选择敏感,而又不利于大兵团展开作战的张鼓峰地区,做好了寻衅准备。


一边是所谓献身祖国的战士,一边是所谓献身天皇的勇士,互不相让,张鼓峰冲突持续升温。


在中国的土地上,两个无视中国主权的国家就此开火。


日军和伪满洲国军对越境的苏军开始袭击,边境冲突扩大——消息传到东京,裕仁天皇笑而不语,两手一摊:"事巳至此,无可奈何"。


苏联外长也随即强硬表态,苏联红军决心捍卫苏维埃领土的完整。战事迅速升温。


本篇文章,将系列解读在中国抗战期间,苏联和日本的诺门坎会战对中国抗战的影响,以及解读日本之所以选择“南下”的因果。个人之见,未免狭隘。


未完部分,请关注明天的(下)篇。


敬请留言朋友注意一下,本文仅作娱乐性交流。


娱乐解读:西安双十二

杨虎城将军被逮捕始末

黑色的羁押与暗杀——杨虎城将军最后时光

双十二,侧目一瞥张学良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远征军系列连载中:

第一次远征军《中国远征军,出战国门》《临危赴难》血战同古(上)血战同古(中)血战同古(下)

腾冲会战系列《血战高黎贡山》《浴血来凤山》《腾冲涅槃》

钢的花朵——宋美龄抗战断章

抗战,记住蒋经国

击败日本联合舰队的军刀——戴笠将军

翁达,黄埔四期的抗战名将

抗战战略魂——蒋方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