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理性和人本的胜利:详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古巴导弹危机往事……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10-03
前言
谈论俄乌战争受核战争威胁态势扑朔迷离,很多朋友留言问及详细因果。于是,我想起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往事。 本文以全新视角,详说冷战时代的核威慑、核竞赛、核政治及核大国等往事及底层逻辑。以史为鉴,且为朋友们观察、认知俄乌战争供一个参考。 本文涉及线索繁多,期间收集资料,与友交流细节,熬夜写作近周,至今完稿。 全文约2万字,全程干货,心血原创,却不适合大众阅读。因而设置赠阅,以一颗白菜价格,谢君阅读,三点一转。

俄乌战争观察全集及俄乌战争谈:现实、虚拟和抽象的战场的全面对抗

俄乌战争综述全集及俄乌战争综述之三十:乌东与七月的攻略猜想

俄乌战争观察:乌军的转型和反攻

俄乌战争观察:千年成精的土耳其或成俄乌战争最大受益者

俄乌战争观察:北顿涅茨克战场和苏沃金走廊

俄乌战争观察:战场之外的战略对抗

俄乌战争观察:赖西昌斯克,一颗极具政略、战略价值的“弃子”

俄乌战争观察:谁来决定斯拉维扬斯克的决战?

俄乌战争观察:乌军的七月攻势……

俄乌战争观察:这场无聊、单调和漫无目的战争,还要继续多久

俄乌战争观察:顿巴斯战场的“天王山”之战

俄乌战争谈:从“1981-西方81演习”可见,俄军与苏军完全没有可比性



最近,网络上相关核战争和核战争爆发的逃生教学视频比较流行。


不过,这些视频作者似乎对二战、冷战这些历史几乎没有横店影视剧以外的记忆,类似视频说起核战争,完全是气贯长虹、有我无他、人定胜天的无畏斗争精神。虽然视频台词提气,不过具体介绍相关核战争细节,扑面而来却又是甜白、单纯、以及完全无知核战争的气息。


须知,现在核弹,已经不再是二战广岛、长崎丢下的原子弹。


现在如是真的爆发核战争,像美、俄、中、英、法等国,出手必然是数以百万吨级、千万吨级的热核炸弹,威力足以毁天灭地。


如此大势之下,想要幸存,不妨扪心自问,是否荒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会使用棍子和石头”。


这句话意喻了核战争将会对世界及人类文明造成极大的破坏。


其实,根据人类现在的核武器威力及存量,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其实非常乐观了。现在如是爆发核战争,基本就可以宣告人类历史划上句号。人类绝无使用棍子和石头继续第四次大战的可能。


如此现实残酷,世界核大国顶层精英无不深刻认识。


尤其是克里姆林宫和白宫那些控制着世界核武器总量约97%的决策者们,他们非常了解核战争的威力和后果,因而为核武器赋定了四大实用价值:


其一,保持全球战略核衡势及核大国席位。

其二,对国内民众和友邦打鸡血。

其三,危机或战争态势下的核威慑。

其四,世界危机爆发及应变危机,核大国达成政治妥协。


核武器的威力并非发射,这是全球核武国家心照不宣的国际游戏规则。


至于网络经常可见酸爽爆文,说起核武国家被逼山穷水尽,是否会把核武器丢出去,给全球人民来一个干净彻底的玉石俱焚。我对此均认为是孩子气的想当然的作文。


请相信那些控制核武器的决策者们的起码智商和起码生活档次。


能够混到他们这个档次,娇妻儿子幸福生活按下不表,仅是他们的智商、阅历、见识和眼光,绝不会简单沦落到甜白、简单、亢奋、鸡血的网络野生“国师”的档次。


在他们的手里,核武器最后战略价值无一例外必然通过“达成政治妥协”而兑现。


与低端、守旧的“战场上得不到的,别指望谈判桌上得到”惯性思维相反,从朝鲜战争至今,每逢爆发世界性危机及应变危机,世界各个核大国的顶层精英为实现己方政治目标,无一例外都是首选谈判、妥协,而非选择冲突、战争。


核武器出现以来,包括朝鲜战争在内的所有战争,只要核大国介入,无一例外就会没有绝对的军事胜家,这时,战争也就出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就在谈判桌上得到”的现象。


正在进行的俄乌战争亦然。


俄乌战事最紧张的时期,美军、俄军紧急开通两军热线,相互通报军情,即是一种为避免核大国擦枪走火的妥协。


在60年前的冷战期间,美军和苏军全面对峙,更是经常出现脚踩核战争红线的生死时刻。那时,美国和苏联同样是通过谈判和妥协,最终化解了危机。


本文就此详述相关1962年10月16日到10月28日的冷战时期爆发古巴导弹危机往事,史称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


第三次柏林危机的肯尼迪与赫鲁晓夫。


美英法苏占领柏林分区图。


综述这段往事,还是要从1961年6月3日、4日,苏联老大赫鲁晓夫与新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维也纳会谈说起。


在这两天,世界传媒镜头下,美苏元首轮换出席奥地利政府、美国大使馆和苏联大使馆精心安排的盛宴。这时,冷战已经渐进高潮,美苏两大阵营开动宣传机器,双方底层军民相互敌视、仇恨。不过,此刻他们绝却没有想到,美苏最高领导人此刻正在灯红酒绿的宴席上,势如哥们,推杯把盏,气氛融洽


相互认识、近在咫尺的苏美最高领导人彼此谈笑风生。


互不认识、相距千里的苏美底层民众却又相互苦大仇深。


这是苏美冷战的政治趣点。


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关于柏林问题的谈判多在宴席之间展开,期间两人畅谈甚欢,宛如老友。根据肯尼迪好友的威廉·曼彻斯特在回忆录《光辉的瞬间》记载,在连续两天的美苏元首会晤、谈判中,肯尼迪夫妇与赫鲁晓夫会谈气氛融洽。


但是,等到赫鲁晓夫再提1958年11月苏联单方面向英美法三国发出照会问题,宴会陡然跌入冰点。


赫鲁晓夫要求英美法三国撤出西柏林驻军,使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需先得东德同意。


数次欢宴、数次谈判,两人意见始终相左相持,最终,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相互讪然,只好挥手作别。


然而,人们并没有想到,正是维也纳会谈失败,最终激化、刺激柏林问题升级为冷战时期著名的第三次柏林危机。


赫鲁晓夫回国以后,即在1961年7月初宣布苏联率先增加军费三分之一,并要求军队暂停复员。


旋即,美国强硬反应,增加32.5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征召部份后备役人员及国民警卫队入伍,增加西柏林驻军,并且开始扩大修建民防工程。


8月13日,苏联及东德联合封锁了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


西柏林位于东德腹地,以苏联强大的坦克集群,夺取柏林全境不过弹指之间。然而,苏联却没有采取军事行动。


何故?


原来,早在第一次、第二次柏林危机,美国即公开柏林防御战略,声称苏军如是以其常规军队封锁和强攻柏林,美国将有发动核战争还击的可能。


为此,苏联方面慎重应对,直到15日,苏联及东德方面这才突然动作,开始沿东西柏林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筑起柏林墙。


同日,苏联及东德规定,从西柏林进入东柏林,都需经过边境站的检查并办理入境手续。


苏联既不封锁,也不强攻,而是出其不意砌墙搞检查,西方国家茫然无对,就此柏林墙和检查站既成事实。


显然,苏联轻松赢得了第三次柏林危机的第一回合。


8月29日,在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可能因为第一回合赢得轻松,赫鲁晓夫还想玩票更大的游戏,苏联索性撕毁了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协议,恢复了并进行了超百万吨级的核武器试验。


美国毫不示弱,在数天之内也宣布重启地下核试验。


冷战结束后的解密资料显示,美国方面为此通过了从1962年至1963年的扩军预算。


根据这个预案,美国拟将扩军部署13个阿特拉斯式中队约129枚洲际弹道导弹,12个大力神式中队约108枚洲际弹道导弹,及200枚民兵式洲际弹道导弹,共计洲际弹道导弹约1037枚。此外,还计划增加部署潜射北极星导弹约656枚。


按照当时标准,这些洲际弹道导弹能够运载的核武器数量,折算TNT当量约等于当时地球人口人均分摊10吨以上的TNT当量。


仿佛每一只小小的蚂蚁,身边都放有一枚硕大的二踢脚。


至于谁过春节,谁会不会点爆二踢脚,其实无关紧要。


紧要的是,我们应该相信常识:


只要二踢脚点燃,任何一只聪明伶俐的蚂蚁,纵算如何联想翩翩,最终,绝无一线生机。


冷战时期,部署东欧的苏联坦克集群。


在第三次柏林危机及古巴危机期间,美国的核爆能力和核运载、投放能力都是以5-7倍优势,遥遥领先苏联。这个情况比较类似现在的美国遥遥领先俄国的情况。不过,当时和现在一样,美国高层鉴于清醒认识热核武器毁天灭地的强大威力,以及清醒认识二踢脚与一只蚂蚁的关系,因此即便占有绝对核武优势,同样不敢丝毫怠慢眼前危局。


至于苏联,在核军备竞赛处在下风,当然就更不会松懈。


就此,苏美既同样承受高压,却又你追我赶着,又掀开了空前规模的军备竞赛的新高潮。


现在再转到冷战宏观战略及地理、历史的视角来看柏林。


柏林及东西德国为欧洲中心,又是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核心,利益核心。


因此,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如果在柏林及东、西德国区域发生危机,彼此再无回旋余地,势同绝地“梭哈”。


因而,对苏美任意方而言,莽撞升级柏林危机,纯属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为此,冷战爆发以来,苏美两大阵营都是极为慎重和非常狡猾地化解、应对在柏林及东、西德国爆发的危机。


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当时,苏美两大阵营在临近热战边缘的危急时刻,即将矛盾转移远东地区,最终,通过分裂德国为东、西德国,以及外溢热战风险诱发了朝鲜战争,成功消化了欧洲爆发热战风险。


1958年11月,赫鲁晓夫上台当年,苏联单方面照会英、法、美三国,要求三国在6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


就此,双方因此关系激化,引爆第二次柏林危机。


不过,苏美双方在6个月内期限结束后并没有采取进一步对立举措,因而,第二次柏林危机得以暂时搁浅。


连贯观察这段冷战历史不难发现,第三次柏林危机其实可以看作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延续。


然而,第三次柏林危机刚才开始,直接就被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玩嗨了、玩大了。


第三次柏林危机为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延续,因而淤积美苏两大阵营多年矛盾,再加上赫鲁晓夫和肯尼迪都是上台初期,两人及其高层团队都想急欲建功,因而双边在应对柏林危机之时用力过猛,绝地“梭哈”,一出手,双边就甩出了“热核武器试验”的王炸,形成了“谁不杠上是儿子,谁不动手是孙子”的骑虎难下的窘境。


不过,肯尼迪与赫鲁晓夫都是冰雪聪明。


他们很快稍微冷静,即判读认清了眼前的“梭哈”窘境。


俄乌双方如是继续针尖麦芒,在柏林危机善后事宜上稍微不慎、不妥,即可引发欧洲一旦爆发热战。而这时爆发在美苏之间的热战,将大概率不会是如二战欧战、朝鲜战争这般的常规热战,而可能是毁天灭地的核战争。


然而,双方互拱纠缠正紧,想要撒手,确属不易。


如此僵局、危局,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及其高层伙伴、幕僚们看似脸上不动声色,实则却是内心打鼓、两耳齐鸣,虚汗乱冒,仿佛身体被掏空的样子。


显然,在这样的形势下,仿效善后第一次柏林危机,尽快将冷战对峙风险转移离开欧洲,也就成为苏美阵营高层人物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卡斯特罗和他的兄弟在集会上。


这时,赫鲁晓夫无日不在愁眉苦脸胡思冥想。


然而,就苏联如何在核爆能力、核武器投放与运载能力都远不如美国的现实情况下,苏联既要深度刺激美国、互动美国,又要博弈美国,转移柏林危机风险离开欧洲,实属难以周全。


忽然,赫鲁晓夫灵光一闪,他想起了在远离欧洲的古巴,以及当时打榜全球的反美第一条好汉卡斯特罗。


1959年,32岁的革命家卡斯特罗率领游击队攻占哈瓦那,在美国的后院建成了古巴新政权。


建政早期,卡斯特罗满怀建设新古巴的激情,亲自带队访问美国,欲求得到美国支持。


然而,艾森豪威尔政府当时重在关注欧洲、亚洲事务,既没有注意、更没有在乎到自己后院,已经突然性绽放了一朵妖冶的品种未定的玫瑰。


于是,满心向往美国的年轻的卡斯特罗的花朵一般的热脸,被美国硕大的冷屁股无情坐碎。


卡斯特罗自尊大大受伤,内心愤然因而索性打道回府。


回国不久,卡斯特罗新仇旧恨热血算账,当即宣布革命,遂将境内包括166家美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外资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开始联络苏联,准备建设红色古巴。


美国惊觉不妙,愕然眼见古巴强收外企俨然木已成舟,只好强硬到底,宣布全面制裁古巴。


美、古两国关系就此急遽恶化。


很快,到了艾森豪威尔下台和肯尼迪上台期间,美中央情报局和军方为一劳永逸拔掉刺在美国腹背的这颗红色钉子,即在尼加拉瓜招募古巴流亡分子组建“古巴旅”,秘密策划“十字军行动”,企图武装颠覆卡斯特罗的红色古巴。


1961年4月,就在肯尼迪上任美国总统不久,美中央情报局和军方即派遣“古巴旅”匆匆发起行动。


不过,这次行动因为美国政府、军方、中情局及“古巴旅”缺乏深度配合,再加上行动事机不密,“古巴旅”出事不顺,即在刚刚在古巴中部的拉斯维利亚斯省南部长滩、吉隆滩登陆,遭到卡斯特罗及其亲密战友切·格瓦拉联袂指挥优势万余革命军队的反击。


三天激战,千余人的“古巴旅”,除却30余人死于激战,余者全部被俘,全军覆灭。


这即是冷战史上著名的猪湾事件。


受猪湾事件刺激,古巴与美国势同水火,正式宣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则因为反美和古巴革命,双双名噪全球。


此后,美国对古巴继续实施严苛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战略,两国关系日愈恶化。


——后来,苏联阵营的多国媒体坊传,当时的美国中央情报局耗费重金,无数次策划刺杀卡斯特罗的秘密行动。据古巴安全部门公布数据,卡斯特罗一生被计划暗杀达634次多,平摊他在执政期间,每月至少躲过一次刺杀。


卡斯特罗被暗杀次数最多,远超本拉登、萨达姆和卡扎菲之流,却安然一生,享受一生。现在再看,这个数据更像是娱乐,其实无需考虑真实。


(本文以全新视角,详说冷战时代的核威慑、核竞赛、核政治及核大国等往事及底层逻辑。以史为鉴,且为朋友们观察、认知俄乌战争供一个参考。

本文涉及线索繁多,期间收集资料,与友交流细节,熬夜写作近周,至今完稿。

全文约2万字,全程干货,心血原创,却不适合大众阅读。因而设置赠阅,以一颗白菜价格,谢君阅读,三点一转。



然而,从这段往事即可清楚,卡斯特罗一生仇恨美国,反美情绪持续高涨,实属情理之中。


久而久之,在苏联阵营和反美国家的眼里,有着特殊经历的卡斯特罗和处在美国后院最佳位置的古巴,就舍我其谁地挂上了全球反美的头号招牌。


苏联方面更是非常清楚,如是得到卡斯特罗和古巴的助力,冷不防间将苏美冷战对峙的“主战场”摆到美国的后院,必然进逼肯尼迪措手不及,从而为解决柏林危机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