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俄乌战争观察:解说“暗箱妥协”形成的顿巴斯战场的“消耗战、持久战”……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3-04-03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从张艺谋拍电影,漫说宋高宗和刘阿斗那些历史……

南宋往事说:和谈,也是一种有效的抵抗……

高科技总体战与混合战争:流浪的橡树的俄乌战争全集(更新至3月9日)

回望1979年中越战事四十四周年:全面解读老街、谅山和高平战场…… 


(图1)2023年3月11日俄乌战争态势图(三个战场分划)。
红点为俄军基地或重要目标。乌克兰境内的深粉色为俄军控制区,无色为乌克兰控制区。在乌克兰控制区的篮圈,为俄军导弹、自杀无人机等袭击;在粉色和无色交界处的红色圆圈,为俄军地面进攻、一线炮火轰炸。3月9日,俄国防部称,为报复乌克兰“入侵”布良斯克地区,对乌克兰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并且使用了战略性武器金扎尔导弹。

2023年3月10日,俄乌战争持续第379天。

一年以来,俄乌战争催生“爱他国等于祖国”的独特、新颖的“民族情绪”持续升温,成为网络最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人文风景。

这类“民族情绪”每逢战争节点往往躁动不安,论及战争更是上纲上线,非要脚踩“道德钢丝”,显摆高人一头的摇摇晃晃的智商,这让我想起善意提醒各位“爱他国等于祖国”的朋友,是否应该适时重温我国近期对俄乌战争的基本言论、态度。

2月22日,中央外事办王毅主任访问莫斯科,不急不慢地对俄乌战争进行“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讲评,明确了我国居中俄乌立场的“劝和促谈”的基本态度。

3月7日,外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答中外记者问,指出乌克兰危机本质为欧洲安全治理矛盾的大爆发;冲突、制裁、施压解决不了问题,“现在需要的是冷静、理智、对话”。

他特别强调我国《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提出的12条主张。其核心就是劝和促谈。

秦刚外长还专门解释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是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上,既不对世界上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也不受任何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的“大国战略互信、邻里友好的相处之道”的战略合作关系。

可见,至少现在,中俄关系并非军事同盟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王毅主任、秦刚外长表达的中国声音,就是简明、堂正、居中的“劝和促谈”四个字。

这是我国现阶段的对俄乌战争的基本态度,也应该是我们这些“市井老乡”安守本分去观察、写作、闲聊俄乌战争的基本框架。

作为个人而言,每一位“老乡”难免都有自己的情绪倾向,这样情绪放射到俄乌战争,就会出现或者天生亲近尊崇“战斗民族”;又或者无限同情乌克兰抗战等等网络现象。

然而,无论内心如何洋溢、澎湃着各种情绪,在理性的、国家的“劝和促谈”基本框架,任何人都无理由以个人情绪去忘情升华自己的“老乡”身份,非要绑架“正义”、“道德”、“爱国”等等激烈主张,不惜对同胞观点不同喷涂狠话脏话……

同时,那些死在乌克兰战场的底层官兵,无论俄军乌军,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本该在和平时代平淡过完自己朴素的人生。

然而他们确实不幸,遇到了和被卷入了一场“宏大的政治叙事”,最终成为牺牲,成为被必然记载在冷暗史册的单调、抽象的阿拉伯数字。

这对他们和他们的亲人朋友而言,无疑为莫大悲剧。

既然都是普通人家的子弟,老乡,请别站位上帝视角阔论夸谈,我想,我们还是应该站回我们底层民众的位置,尽量理解、惋惜和同情他们。

这是我们对生命的最本分的态度。

回到俄乌战场。

早在八十年及百年前的一战、二战的大炮互轰模式,如今戏剧性地成为俄乌战地主要景观。


从战争爆发开始,即认为俄乌战争将会转向持久战、消耗战轨道,此后更多文章也就俄乌战争的持久战、消耗战视角进行综述、分析、推演。

(参考阅读《高科技总体战与混合战争:流浪的橡树的俄乌战争全集(更新至3月9日)》相关文章)。

实战确实如此。

在2022年10月,乌军发起利曼反攻取胜,一度夺得战略主动。

这时,人们普遍认为乌军继续反攻即可快速结束战争。然而,我依旧维持“持久战、消耗战”的战略判读。

期间,我撰写了《俄国的“核威慑”和乌军的战略大反攻》《核威慑的句号和克里姆林宫的隐忍》等多篇文章,论及全球核大国的“核衡势”政治利益、俄国核威慑战略,认为战争不会在短期内结束。

这样,俄国可能调整战略寻求扳回战场被动,同时可能利用扎波罗热核电厂危机、核资源可能扩散,以及通过朝鲜、伊朗作为外溢通道向西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等等手段,继续拖延战争。

此后,俄乌战争相关新闻爆出伊朗为俄国提供无人机等武器换取核技术的传闻,同时,美韩方面也在评估朝鲜核武库近期增长加大形成威胁,准备在朝鲜半岛进行多年来最大规模的“自由之盾”联合实地演习。

3月10日,朝鲜为反制美韩联合军演,以假定打击韩国机场等目标,进行了大规模导弹和炮兵实弹演习。

瞬间,相距俄乌战争万里之外的朝鲜半岛,也出现了几年来颇为紧张的局势。

显然,在俄乌战争之外,俄国一直都在以政治和外交手段转移西方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压力。

相比之下,西方虽然形成56个拉姆施泰因援乌联盟国阵营,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多方面对俄国形成了绝对优势。

按照常人想象,56个拉姆施泰因援乌联盟国一起用力,帮助乌克兰决战俄国,取胜不过就是一周、二周的事情。

然而,国际政治与外交并非我们“老乡”斗地主这样简单。

从2022年7月约翰逊辞去英国首相以后,北约、欧盟及拉姆施泰因援乌联盟国阵营一直缺乏核心政治人物提擎纲领和务实政策的常态化有力推动,因而就在战略上苦于被动应对俄乌战争变局,颇显有心无力。

其中,北约、欧盟及拉姆施泰因援乌联盟国阵营最大战略疏漏,就在于战争进行一年,耗费最大量的政治、外交、经济等资源,却仅仅为了“理想化”地封锁、制裁俄国,意图迫停俄国进攻。

可惜,西方封锁、制裁无法实质性限制俄国军工运营,一年以来也仅仅使得俄国GDP缩水约3%。

俄国GDP缩水约3%,民生经济大受挫折,但是俄国“堡垒经济”正常运营,俄军依旧可以在“机械化战争框架 ”继续战争。

反之,北约、欧盟及拉姆施泰因援乌联盟国阵营既有明确的援乌抗俄共识,却又始终囿于“防御作战”框架,画地为牢地完全根据俄军进攻力度,滞后、低效制定援助乌克兰计划。

尤其一直忽略了在财政、军事上扶持乌克兰建立战争经济体系进行持久战、消耗战。使得乌克兰抗战对外援有着极强的依懒性。

如此经过一年战争,尤其俄军对乌克兰全域实施无差别战略轰炸,本具较好工业基础的乌克兰约30%GDP毁于战火,更是加大了对西方外援的依赖。

被炮火夷为废墟的巴赫摩特东区一部。

被炮火夷为废墟的巴赫摩特局部。

回望2022年9月、10月期间乌军反击最为顺利时期,挺乌读者普遍对局势感到乐观,认为战争可望短期结束。然而,我在当时分析、推演和综述战争,即从后勤、外援、政治、外交等多方面考量,认为乌军可能会泛力后续攻势,使得俄乌战争没有短期内结束的可能。

战争进入2023年,俄乌战争重心回到“承载俄乌旧怨”的顿巴斯战场。

这时,随着俄军收缩战线、集中兵力,使得现实陡然严峻起来。

随着俄军凭借其庞大的机械化战争资源在顿巴斯战场发起重点攻势,乌克兰纵然夺得哈尔科夫反击战、利曼反击战、进军赫尔松及第聂伯河下游右岸地区等等重大胜利,夺得一定战略主动;却又受限自身经济、后勤保障乏力,以至于在2023年新一轮外援迟迟没有入场的情况下,不得不以更大的人员伤亡艰难承受俄军持续攻势,以至于几乎失去了最为宝贵的战略主动。

3月,为了守住战略主动,争取足量外援尽快入场,守住顿巴斯地区交通枢纽及俄乌双方战略扩张要点巴赫摩特,就成为乌克兰方面悲壮和无奈的战略选择。

此外,乌军在库皮扬斯克-斯瓦托夫-克雷明纳,在顿涅茨克外围阿夫迪夫卡-马林卡-武赫莱达尔战场,同样面临类似战略选择。

按照北约、英、美及乌克兰战前战略设定,乌军在乌东战略防线实施机动防御、退后作战,只要能够滞敌攻势,杀敌有生,保证战线不被击破,适时后退本无大碍。

但是,随着俄乌已成正面顶牛角力态势,以及俄军绝对机械化军力优势“一年跳水”,乌克兰收复领土的意愿更为激烈,如今已经没有在顿巴斯地区大幅后退的战略考虑。

然而,受俄军战略调整和全球核大国的“核衡势”政治等等影响,西方外援继续囿于“防御战框架”且迟迟无法足量到位,北约及英美在“高科技灰色地带”助战力度也是大幅降低,使得乌克兰在顿巴斯地区的以消耗库存、油料、劳动力及“夕阳武器”的 “机械化”大战中,备受俄国庞大的体量和数量的压迫。

2023年3月的俄乌战争确实出现了怪异的场面。

早在八十年及百年前的一战、二战的大炮互轰模式,如今戏剧性地成为俄乌战地主要景观。

毫无疑问,俄乌战场之所以出现这样战争景观,既有顿巴斯湿润冬季和“翻浆”等自然条件限制,同时更是有着高科技战争能力的西方国家基于“核衡势”政治,“暗箱”妥协俄国的必然结果。

当然,在国际政略、战略词典里,“妥协”并非完全是狭隘的“贬义”,而是谋略的一种高级体现方式。就此细致分析,也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对俄国的“暗箱”妥协,本身也是一种隐蔽而严厉的战略反制。

机械化战争是一种过时和低效的战争,有着劳民伤财,乱捅蜂窝,杀戮深重等特点,不具有现代战争的“初战即终战、看到即毁灭”的效率。

截止3月11日下午,俄军在巴赫摩特西北、东部和西南方向继续向巴赫摩特发起攻势。不过,决定性影响巴赫摩特战场走向的巴赫摩特市区战场、巴赫摩特西郊防线、科斯蒂安季尼夫卡-恰西夫亚尔-巴赫摩特防线等,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简言之,参考俄军推进速度,可以确定至少在未来一周,巴赫摩特还是在乌克兰人手里。

这样,俄乌双方开启“大炮互轰模式”,每天都在对轰消耗数千至数万枚的炮弹,乌克兰靠着西方国家及前华约国家搜集苏式炮弹援助,俄国则靠着苏联遗产和国家资源,全开军工产能,昼夜加班生产……

产量不敷消耗,甚至不惜向朝鲜求购军火。

从去年北顿涅茨克攻防战至莱西昌斯克攻防战期间,俄军海量消耗炮弹,疲于维持攻势作战,以至于用力过猛,不得不在战后进行休整、补充,以至乌军得以组织反攻,反手挫败俄军攻势。

如今,俄军在顿巴斯战场消耗窘态更甚2022年7月。

战事延长至今数月,俄军顿巴斯集群无力充分整合作战部队,无法充分升级武器和补充物资,每日消耗极大却只能缓慢推进……

这个战争态势虽然符合克里姆林宫以“消耗战、持久战”维持战局,以待时变的战略;但是同样也使得西方国家能够充分借用时间和空间,逐步消耗俄国和俄军的“机械化战争”资源的优势。

这大概是西方国家战略“放血”俄国的一种手段。

现在,综合新闻频传俄军力图从伊朗、朝鲜等国进口武器,以及俄军近日不惜以金扎尔高超音速导弹等战略武器攻击乌克兰普通后勤基础设施目标等等资讯,虽然不能完全判读俄军弹药情况,但是也可管窥俄军后勤和军工窘困。

然而,即便一路流血,走到现在,克里姆林宫为未来一丝战略希望,还得咬牙继续现在的持久战、消耗战的战略。

不过,站在理性视角可以推测,参考俄乌双方目前作战烈度、俄军战场表现和攻击能力,克里姆林宫要想以这样低效率高消耗的攻势,一举在斯拉维扬斯克-巴赫摩特战场、库皮扬斯克-斯瓦托夫-克雷明纳战场,顿涅茨克外围阿夫迪夫卡-马林卡-武赫莱达尔战场等夺得战略主动甚至胜利,实为难以想象的事情。

感谢诸君情谊,遥问春好。


点击关注流浪的橡树。
私人微信,简单说明,然后交流。

2023年3月11日
橡树·广都·铭贤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