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译海拾贝 | 《诗经》中的重章叠唱及其翻译

2017-11-07 李玉良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击上方蓝色的“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关注。每周至少两次精彩内容,第一时间呈现给您。欢迎留言和转发。


《诗经》中的重章叠唱及其翻译

 

在《诗经》众多修辞手法中,重章叠唱是比较特殊和应用相对较多的一种。

 

重章叠唱从形式上看,其特点是每章的行数和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行中换用个别同义词,譬如《芣苢》《采葛》《芄兰》等。

 

重章叠唱虽然讲求各章在形式上相同,内容上相近,但却并非简单地为重复而重复,而是为获取一种一唱三叠,使诗的情感螺旋式上升的艺术效果。据诗经学研究,《诗经》中大部分诗篇最初就是用来吟唱的民歌,歌唱时需要一唱三叠,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以深化情感表达。从这个角度来看,重章叠唱当是《诗经》必不可少的重要修辞手法。

 

从翻译的可能性上来说,重章叠唱还是比较容易翻译的。至于是不是要在译文中翻译这种修辞形式,那就要看译者是否把诗篇当文学作品来翻译,是否承认这种艺术手法的价值。

 

从译本本身来看,詹宁斯和理雅各是重视这一修辞手法的艺术价值的,因此他们把每一篇重章叠唱的诗,都以与原文相同的形式翻译成英文。据我们考查,詹宁斯译本和理雅各译本中重章叠唱诗篇的数量和原文是吻合的。在这一点上,詹宁斯和理雅各都在译文中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修辞特色,这对丰富英文诗歌的语言艺术形式无疑是有益的。如果说理雅各是一味地追求忠实,战战兢兢于经典之神圣,詹宁斯则大概是有师人长技的意愿。例如,他翻译的《陈风•月出》(Lover's Chain)读来颇有一唱三叹之情趣: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O moon that climb'st effulgent!

         O ladylove most sweet!

Would that my ardour found thee more indulgent!

         Poor heart, how dost thou vainly beat!

 

O moon that climb'st in splendour!

         O ladylove most fair!

Couldst thou relief to my fond yearning render!

         Poor heart, what chafing must thou bear!

 

O moon that climb'st serenely!

         O ladylove most bright!

Couldst thou relax the chain I feel so keenly!

         Poor heart, how sorry is thy plight!

 

理雅各的无韵体译文也用三章复制了原文形式,不仅准确反映了原诗主题,而且在内容细节上也要比詹宁斯的译文忠实得多。唯一的不足,是译诗中没有用韵。

 

The moon comes forth in her brightness;

How lovely is that beautiful lady!

O to have my deep longings for her relieved!

How anxious is my toiled heart!

 

The moon comes forth in her splendour;

How attractive is that beautiful lady!

O to have my anxieties about her relieved!

How agitated is my toiled heart!

 

The moon comes forth and shines;

How brilliant is that beautiful lady!

O to have the chains of my mind relaxed!

How miserable is my toiled heart!


我国的两位译者,许渊冲和汪榕培,也做到了在译文中如法炮制重章叠唱的修辞形式。但我们相信,他们和詹宁斯的出发点并不相同。作为中国译者,他们更多的是欣赏祖国的文化,因此愿以白璧相送。例如许渊冲的译文:

 

The moon shines bright;

My love's snow-white.

She looks so cute.

Can I be mute?

 

The bright moon gleams;

My dear love beams.

Her face so fair,

Can I not care?

 

The bright moon turns;

With love she burns.

Her hands so fine,

Can I not pine?

 

在语义细节上,译文与原文有很大不同。原文中的“僚”“舒窈”“纠”“劳心”“悄”“懰”“舒忧”“受”“慅”“燎”“舒夭”“绍”等在译文中都没有充分得到修辞艺术上的体现。虽然译文大致描绘出一幅单相思的生活画面,但相较于原文,其只是一幅素描而已。这说明,若要在译文中获得重章叠唱的修辞效果,译者还需要深入到语义细节中去耐心经营,而不仅是机械地把重章的形式复制下来。

 

虽然从语言的角度来说重章叠唱是可译的,但译者却不一定去翻译它。庞德就把这种修辞形式彻底抛弃了:

 

The erudite moon is up, less fair than she

who hath tied silk cords about

                          a heart in agony,

She at such ease

                          so all my work is vain.

 

My heart is tinder, and steel plucks at my pain

so all my work is vain,

                  she at such ease

                  as is the enquiring moon.

 

A glittering moon comes out

less bright than she the moon's colleague

that is so fair,

                  of yet such transient grace,

at ease, undurable, so all my work is vain

torn with this pain.

 


当然,庞德所拋弃的还有原文的质地,译文中只剩下了原文所蕴含的诗人的单相思。在这里,我们是无法简单地用对与错,抑或用忠实与背叛来评价庞德的译文。语言上可译而译者不去翻译的东西,不能说是译者所犯的错误,而是他的选择。艺术上的选择是自由的。从译文的内容来看,译者全文所用的意象只有月亮,月亮被译者赋予了人的某种知性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相思之情。


译者之所以如此,有一种可能是他并没有认识到《诗经》中重章叠唱这一修辞手法及其艺术价值,而更大的可能则是译者借原诗的启发而进行新的诗歌创作一意象主义的诗歌创作。笔者在《庞德〈诗经〉翻译中译古喻今的“现实”原则与意象主义诗学》一文中说:“意象主义原则使他的翻译更具有意象派诗歌的艺术魅力,且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意象主义诗学有重要意义。”把庞德的《诗经》翻译说成是意象主义诗歌创作理念的进一步实践和发扬,是符合事实的。当然,从美国诗歌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样翻译《诗经》,传播效率是很低的,甚至会误导读者,阻碍其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知,不宜提倡。这种做法,也为普遍性翻译规范所不允许。庞德《诗经》译本在美国一直不太受欢迎,大概就是由于这个缘故。

 

与庞德在翻译中借题发挥,发展英语诗歌艺术的动机相比,阿连壁译的《月出》则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一种文化傲慢和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心态。阿连璧在其1891年英译本的前言中说:“在当代中国人看来,理雅各的译文与原文十分对应,很是完美,但作为英语诗歌,就无甚价值可言了。”他在译本的前言中表达了如下主张:

 

对中国人来说,四行一章的四言诗,是一种简单率真的表达方式。而在英语诗中,使用这样的结构则至多是一种特殊技法。英语诗需要的是史文朋(Swinburne)先生那样的诗艺,向诗中注入音乐性一类的东西。若略降一格,就是必须改变诗的结构,并用另一种形式对原文进行重写。这就是我一直所遵循的方法。我尽最大的努力把诗译得富有韵律而且使之与诗歌主题和谐一致。如果一首诗是由一句话重复几次组成的,句中变化很小,我就把它压缩成一章。


据考查,阿连璧的确是把所有重章叠唱形式都按照英诗的审美标准改写了,可见阿氏所言不虚。这样,虽然译诗仍反映了原诗的爱情主题,从音韵到意象再到境界创造都有一定的艺术性,但诗中原有的重章叠唱的独特审美价值所剩无几。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译文不利于文学的共生与发展。这种过度强调译入语文学规范,并把这种规范强加到翻译作品头上,是对文学多样性的漠视和无知;把文学置入某种形而上学的樊篱,强行令其服从某种固定模式,抹杀原文化本色,这在本质上已经不是一种文学行为,而是一种文化操纵行为,乃至文化政治行为。这种文化自负心理并非罕见,在其驱使下,翻译虽然也或多或少能吸收异域文化的某些长处,但从长远来看,其文化保守性和狭隘性必然会掣肘两种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阻碍自身文化的正常发展。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英国国势持续式微,岂非导源于此!


以上内容整理自《<诗经>翻译探微》,作者李玉良。有部分删节。

本书从中西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以多个《诗经》英文全译本的近200篇诗篇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诗经》名物、韵律、修辞、意象、题旨的翻译,对《诗经》翻译的文学性及其与历史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诗经》文化传统的对外翻译传播问题进行了客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评述。书中还从文学审美和文化传播的角度对《诗经》翻译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


如果您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点“阅读原文”购买。


延伸阅读

书讯 |《诗经》翻译探微

《诗经》中的叠词及其翻译

译学译家图书10种

典籍英译图书5种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微信号:CP-English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书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