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里是元阳一中,有你的记忆........

元阳人,就关注➪ 元阳梯田网 2021-01-30

关注元阳梯田网、每天生活从这里开始



没有围墙的校园

我是1978年7月到元阳一中读初一的,距今已经有三十九年了。现将当年在元阳一中求学的点滴见闻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据载,元阳一中创办于1954年10月,最初校址在今下节街观音寺内。1957年,当时名为元阳初级中学的元阳一中搬迁到阿花寨后山。校园新址选在三面环山的半山腰上,原因是这里地势平缓,又有一股长流不断的清泉水,被选为一中新址。


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应该是新校址距离新街集镇远近适中。1957年到1997年,学校一直没有围墙。阿花寨的农民到山上挖地都要从校园穿过,元阳变电所(现改为新街变电所)的职工,上下班也要路过校园。

特别是阿花寨的农民经常到校园里放牛,所以校园里杂草丛生,牛屎遍地。再说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之间的空地上,还有几冢坟。1990年代实验室所在地原先是荒地,还有许多灌木,又隐藏着一些年代久远的坟岗,阴森森的。另外,有些老师还在房前屋后开荒种菜,所以整个校园显得荒芜,杂乱。

1997年夏天,时任校长的王国平同志带着副校长吴志成和我,在校园察看了一段时间后,决心排除万难,修建围墙。在此之前,元阳一中的开创者之一刘寿祺老师,长期负责学校的基建工作,他也和历任学校领导有修建围墙的热切愿望,但限于财力和物力,只能把校舍当围墙,隔几年修建一栋房屋,希望逐步把校园围起来,使之具有围墙的功能,因此,山头的部分,只要把几栋教室之间的空隙部分砌几段墙就行了。但其他地方除了原有实验室楼旁一小段不足百米的矮墙外,都需要修建围墙。

除了需要筹集资金难度大外,最难办的是如何解决变电所和阿花寨农民横穿校园过路的问题了。其次,还要处理学校与阿花寨农民存在地界纠纷的问题。经过艰苦努力,王国平校长妥善处理了各种难题。

经过一段时间后终于把围墙修建好了。这是元阳一中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首先基本确定了校园范围,杜绝了地界纠纷的问题,再次保证了校园的安全与卫生,第三排除了外界对学校的干扰,使校园成为相对封闭的空间,有利于正常开展教学工作。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洋瓜

自古以来,读书求学是艰难的事,所以有“十年寒窗”之说。我小时候在农村,就常常听到这么两句话:书难读,屎难吃;读书不读书书,脚杆一样粗。前一句有点粗俗,但话粗理不粗,充分说明读书伤精费脑,费力费神。第二句说读书太难了,不读书也照样生活过日子,好像暗示读书没有用。

确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除了圣贤之道、科学知识难以掌握外,更多的是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多数学生家庭困难,难以做到衣食无忧,很难全心全意去读书,严重影响了生活学习。

我在元阳一中读书的六年中,绝大多数学生来自贫寒家庭,特别是住校生,很难做到吃饱穿暖。虽然有少量的助学金,但往往是杯水车薪,对一些同学来讲,吃饭都难以为继。所以除了节衣缩食之外,还要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给学校干小工,诸如搬运建材、敲碎石,滤石灰浆等,得到少量的报酬,约莫一天两元钱。

在一间大宿舍里,住着很多学生,只有父母是国家干部职工的子女,才会有蚊帐。即使到了冬天,农村来的同学只垫一张席子,盖一床薄薄的被子。生活用品,除了一个脸盆,一个洋铁碗外,连漱口的口缸都稀奇。


每个同学一个月的生活费(伙食费)是七元五角。食堂出售的饭票是火柴盒大小的白色塑料片,上面印着几个绿色的字:元阳一中,饭,0.45斤。这是一张带菜的饭票,我们去打饭时交一张饭票,食堂的师傅就打一碗饭再舀一勺菜给你。

通常,每一顿饭只吃一个菜,最多的是吃南瓜或者佛手瓜(元阳人叫丰收瓜或者洋瓜),有时是青菜,油水很少。这对成长中需要很多营养的青少年,仅仅能填饱肚子罢了。部分身强力壮的学生,有时还要饿肚子呢。


那时,每天都有水卜龙的农民背着许多南瓜和佛手瓜卖给食堂,食堂的空地上,南瓜和佛手瓜堆积如山。我们看见每天都有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在不断的削瓜皮,她好像是专门削瓜的,因为每天都要吃很多瓜。


八十年代初期,有一首叫《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歌非常流行,因为我们几乎天天吃的菜是瓜,有些同学就改动其中的两个字,唱成“我们的生活充满洋瓜”,俏皮中透着心酸。

为了改善学生的生活,当时的学校总务主任普玉林老师想方设法到建水曲江等地购买蔬菜,有时也会从新街的集市买一些青菜给学生吃。另外,每个星期供应一次酸菜炒肉之类荤菜。不用说,那一天,是住校的学生最开心的日子。饭量大的同学,为了多吃一点肉,抓住机会,用两张饭票打两碗饭吃。


每天的早餐,雷打不动的是酸汤面。偶尔会蒸馒头,或许多放了碱,馒头又黄又硬,还带着肥皂的味道。许多年以后,我一看见酸汤面,就想起中学时的艰辛日子,既怀念又抗拒,难以言说。


劳动与种菜

    学校一天的课程,除了早自习外,每天只上6节课,上午4节,下午2节,每节45分钟。晚自习从7点半到9点就结束了,其他时间都由学生自由活动。

每一个星期有一节劳动课,安排学生专门干劳动。劳动的内容很多,有时是打扫卫生,有时是在校园内挖地种菜,或者到山上背石头作建盖校舍之用。

记忆最深的是学校有一个粉笔厂,每次劳动课都会抽调手脚麻利的女同学穿着白大褂,烧石膏,筛粉,和石膏粉等。据说当时学校用的粉笔都是自己生产的,还有少量外销。


由于校舍只有五六栋房子,校园又没有围墙,校内空地多,如今水龙潭周围,学校球场下方三妹面包房后面,当时有许多地方是学校的菜地。学校因地制宜,划几块地给每个班的学生种菜,同学们就利用课余时间挑大粪浇地,再过几天就栽种一些青菜。平时,我们又是浇水又是除草,劳动中充满快乐。过一段时间后,我们把又肥又嫩的青菜卖给食堂,得少量的钱作班费,开展一些活动。


伙食堂的大锅大灶,每天都要烧很多燃料,除了烧煤外还烧柴,学校为了节省开支,每学期都利用一天时间组织学生到新街镇菲莫村背柴。只见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新街一路开到菲莫,有说有笑,很是壮观。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体力,背多背少不限。下午,学生们又兴高采烈地背着学校从农民家购买的干柴,返回学校,虽然艰辛,却也充满乐趣。那天,学校免费给学生提供两餐饭。

为了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学校还组织学生到芭蕉岭后山栽树,多次到大渔塘山坡上植树。来去时,学生自带工具,徒步前行。这些活动,符合当时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这类似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今天看来,我认为避免了学生死读书的弊端,锻炼的我们的身体,增长了社会知识,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2017年4月10日

                                                                      编辑:徐顺开



2017年4月10日

来源:元阳一中 李志军

  

   他们都在看.......     

    航拍元阳    

     元阳电影及MV.......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元阳梯田网"公众号

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投稿及网络,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我们24小时内删除

视频、图文、音频等投稿邮箱或微信410999158@qq.com

18687380428(微信同号)广告可联系。

微信公众号、元阳梯田同城:

↓↓↓长按二维码有惊喜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