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砺锋:走近伟大的灵魂——阅读杜诗的三大理由

莫砺锋 程门问学 2022-10-07

蒋兆和绘杜甫像

我非常喜欢读杜甫的诗,时常翻阅,常读常新。有人问:这是为什么?我想,不外乎以下三大理由。


人格楷模:常使诗人拜画图



北宋后期的两位大诗人——王安石和黄庭坚,几乎不约而同地写诗题咏杜甫画像,前者说:“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后者说:“常使诗人拜画图,煎胶续弦千古无!”是什么因素使他们在杜甫像前如此虔诚地顶礼膜拜呢?当然是杜甫的人格境界。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评判前代人物时,总是持着近乎苛刻的高标准,但他对杜甫却是青眼有加。朱熹提出了一份历史上的“五君子”名单: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细察这份名单,诸葛亮等四人都是重要的政治人物,都有轰轰烈烈的功业建树。唯独杜甫不然,他不但没有任何功业可言,而且经常身处民间,只是一位“杜陵布衣”或“少陵野老”而已。那么,杜甫有什么理由跻身“五君子”之列呢?朱熹说得非常清楚:“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原来他们有重要的共同点,那就是高尚伟岸的人格精神。

儒家极其重视修身,这是他们实现仁政理想的必要条件。杜甫对此心领神会,他年轻时就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经过长安十年的沦落后仍坚定地表示:“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稷、契是古代的著名大臣,杜甫这样说是否自许过高呢?非也,杜甫想表达的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是古代有志之士的崇高人生理想,也是杜甫的人生信念,他对此身体力行,终生不渝。杜甫一生坎坷,甚至连家人的温饱都无法保障,但他始终忧国忧民,始终不放弃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杜甫在人格上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这是后人尊他为“诗圣”的重要原因。儒家一向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杜甫以自身的行为证实了这种理论:普通百姓同样可以进入崇高的人生境界。这种伟岸的人格精神是成就“诗圣”的重要条件。否则的话,杜甫怎么可能在屋漏床湿的风雨之夜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他又怎么可能在湘江孤舟上奄奄一息之际还牵挂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苦难人间?

要想成一个好诗人,首先要做一个品格高尚的好人。古人如此,今人亦然。当代的诗人如果想写出真正的好诗,当务之急就是向杜甫学习,努力修身进德,在人格境界上力求进步,从而具备优秀诗人必备的胸襟和人品,舍此别无他途。

清刻本《杜工部集》


主题走向:少陵有句皆忧国



杜诗题材之广阔,前无古人。一部杜诗,从朝政国事到百姓生计,从山川云物到草木虫鱼,凡是当时诗坛上可能出现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新唐书》称赞杜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此语既针对杜诗风格之百花齐放,也指其题材之广阔无涯。但是,杜诗在题材走向上有一个最突出的优点,也是杜诗最有光辉的精华,那就是反映民生疾苦,以及抒写忧国忧民的情怀。宋人周紫芝诗云“少陵有句皆忧国”,正是对杜诗主题走向的准确概括。

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前后的大动荡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个皇帝的统治,正好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相终始。那个多灾多难的动荡时代对杜甫成为“诗圣”起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关键作用。然而,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盛唐诗人并非只有杜甫一人,为什么只有杜甫的作品达到了“诗史”的高度呢?

仿佛是命运的有意安排,正是在唐帝国的朝廷和整个社会开始动荡的天宝初年,杜甫开始了沦落长安的十年生涯。他上下求索,但始终被排斥在统治集团之外,过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辛酸生活,有时甚至穿着粗布短衣与贫民挤在一起去购买太仓的减价米。所以杜甫最早从盛唐诗人的浪漫群体中游离出来,开始以清醒的目光观察社会。在哭声震天的咸阳桥头,杜甫仔细聆听征夫的怨愤诉说。在仕女如云的曲江池畔,杜甫远远地冷眼观看杨氏兄妹的奢华排场。于是,《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产生了。到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杜甫终于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不但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进行了入骨三分的批判,而且直到今天还对贫富不均的社会隐患有着巨大的警示作用。也仿佛是命运的有意安排,在安史乱起后的几年内,杜甫始终与战乱、灾荒相纠缠,凡是中原人民所遭受的痛苦,杜甫几乎都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从而写出了“三吏”“三别”等不朽之作。天翻地覆的动乱时代,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苦难社会,都在杜诗中得到了生动真切、毫发无隐的披露和记录。千万读者都能从杜诗中认识那个动荡的时代,从而获得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杜诗也从而赢得了“诗史”的称号。

优秀的诗人必定具备仁爱的胸怀,他们理应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优秀的诗人必定具备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理应成为时代的“晴雨表”。杜甫就是这样的诗人。一部杜诗,就是“安史之乱”前后那段历史的生动画卷,杜诗的字里行间激荡着时代的疾风骤雨和内心的感情波澜。这才是真正的诗,这样的诗才能感人肺腑。古人如此,今人亦然。如果诗人只关注个人生活中的风花雪月,甚至只盯着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他们就只能发出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他们的作品注定要被广大读者弃之不顾。

清人卫克堉书杜甫诗册


艺术境界:语不惊人死不休



一部杜诗,其艺术造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格律精严而气势磅礴,字句冶炼而意境浑融,成语典故与口语俗字并得妙用,泼墨濡染与工笔细描同臻极境。杜甫在五七言诗各种体裁的写作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杜诗达到如此高度的艺术造诣,固然有其天才卓荦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艰苦卓绝的创作态度。杜甫对待诗歌创作的态度极其严肃认真。对杜甫来说,写诗绝不是吟风弄月、怡情养性,更不是无病呻吟、舞文弄墨。杜甫视写诗为毕生的事业,一部杜诗融入了诗人整个的生命。杜甫从幼年就开始写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直到生命即将终止,还奋笔疾书,写下了《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的绝笔诗,为持续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画上了句号。即使在流落长安、一筹莫展的艰难处境中,即使在奔走荒山、濒于绝境的蜀道上,杜甫都没有停止写诗。更重要的是,杜甫在诗歌艺术上孜孜不倦,千锤百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无论是炼字、琢句,还是运思、谋篇,杜甫都达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如果不是将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对诗歌艺术的探索,杜甫怎么可能以一人之力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中华文化是一种闪耀着诗意光辉的文化,华夏大地从古就是诗人的乐土。在当代社会,物质的巨大吸引力正诱使人们远离由诗神守护的精神家园,我们其实比古人更需要诗歌的精神滋养。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阅读杜诗,学习杜诗,让杜甫的光辉照亮我们的精神生活。

>原载《秘书工作》2020年第1期

【问学书屋 · 今日推荐】

《诗意人生》

莫砺锋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签名本




《莫砺锋讲杜甫诗》

莫砺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相关阅读】
为什么是杜甫
莫砺锋:读杜甫诗的正确姿势
莫砺锋:对轻慢杜甫说NO!
莫砺锋: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到底是香还是臭
莫砺锋:杜诗中的“佳人”实有其人吗?
莫砺锋:中华文化是诗意人生的乐土

莫砺锋:我写《杜甫评传》

葛晓音:我读《杜甫评传》

我们与杜甫,相差一行诗的高度
薪火相传讲杜诗——从程千帆到莫砺锋
冷浪涛:程千帆《杜诗镜铨批钞》发微

刘重喜:平淡而山高水深——读《杜甫诗选》

白彬彬:一部后出转精的杜诗选本——评莫砺锋、童强撰《杜甫诗选》

讲座视频 | 莫砺锋:我与杜甫的六次结缘
讲座视频 | 莫砺锋教授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之美(4)——杜诗的境界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