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砺锋:真正有价值的作家作品,不可能永久湮没

莫砺锋 程门问学 2022-10-07

曾巩画像

曾巩是北宋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之一,欧阳修《送杨辟秀才》中赞曾为“百鸟而一鹗”,王安石《赠曾子固》赞曰:“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赞曰:“醉翁门下士,杂沓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欧、王、苏三人皆非轻许他人者,但对曾巩则交口赞誉,可见其文名之盛。曾肇《亡兄行状》云:“欧阳文忠公赫然特起,为学者宗师。公稍后出,遂与文忠公齐名。”此非昆弟之私言,乃天下之公言也。《宋史·曾巩传》云:“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此非一时之论,乃后世史家之定评也。可惜到了现代,由于曾巩最擅长的古文不大符合今人受西方文论影响所持的“散文”概念,而曾巩诗歌的成就又被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元祐三大家的光辉所掩盖,于是曾巩在学界与社会都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冷落境地。1983年,纪念曾巩逝世九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曾巩家乡南丰举行,会议论文结集成《曾巩研究论文集》,王水照先生在序中论曾巩云:“他曾得到他的老师、同辈、门生的交口称誉,其文学和学术地位在当时实与王安石、苏轼等相埒,历元明清而盛名不衰。但从‘五四’以来,特别是开国以来,他的名字突然从中国文学史和学术史上消失了,遭到了异乎寻常的冷落。除了几部文学史一笔带过外,竟没有一篇研究文章。”此语真乃慨乎言之!

然而真正有价值的作家作品是人间奇珍,不可能永久湮没。就像龙泉、太阿那两柄著名的古代宝剑,虽被深埋在离南丰不远的丰城的狱屋地底,其精气仍然上冲斗牛,终究被晋人寻迹掘出,重现人间。故唐人郭震咏之云:“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曾巩及其著述也是如此,自从1983年的那次学术讨论会举办以来,相关的学术成果逐渐出现。1984年,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由中华书局出版。1990年,王琦珍著《曾巩评传》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1997年,李震著《曾巩年谱》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宋友贤著《曾巩传》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李震编《曾巩资料汇编》由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李俊标著《曾巩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至于曾巩研究的单篇学术论文,更是时时刊登于各类学术期刊。2019年是曾巩诞生1000周年,曾巩故里南丰县未雨绸缪,组织学者撰写“曾巩文化丛书”,并于2019年6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同时推出全书8册:王琦珍《曾南丰先生评传》,李震《曾巩年谱》,罗伽禄《曾巩家族》,李俊标《曾巩散文考论》,夏长老《曾巩政治思想研究》,夏汉宁《曾巩诗歌研究》,王永明《曾巩故事》,熊鸣琴《曾布研究》。它们或为旧著重刊,但都经过著者认真订补乃至重写;或为新著首发,更是曾巩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此同时,曾巩故里还认真筹办关于曾巩诞辰1000周年的各项纪念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由抚州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主办,南丰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纪念曾巩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于2019年9月下旬在南丰隆重举行,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曾巩文化丛书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宋代大文学家的称号中凡有地名者,多取其曾任地方长官或曾长期居住者,前者如王禹偁称“王黄州”,后者如范成大称“范石湖”。虽然也有取其故乡地名者,但往往其号不彰,比如王安石虽然也称“王临川”,但远不如“王半山”之名震遐迩;又如苏轼虽也称“苏眉山”,但远不如“苏徐州”“苏杭州”乃至“苏黄州”“苏东坡”之妇孺皆知。只有曾巩,“南丰先生”或“曾南丰”的称号广为人知,永垂千古,成为与家乡地名结合最紧密的文人称号。曾巩对故乡一往情深,故乡也对曾巩投桃报李。当代的曾巩研究日益昌盛,便与南丰的地方政府及父老乡亲的努力推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曾巩地下有知,当感欣慰!

当然,对历史文化名人而言,最好的纪念是研究其历史功绩,阐发其历史意义。所以我认为,“纪念曾巩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本次会议在论文方面可谓准备充分,成果卓著。会议组织方提前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征求论文,得到学术界与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前后收到论文百余篇。大部分论文都在南丰的研讨会上进行宣读并进行讨论,与会者充分交流观点,商榷是非,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曾巩研究的学术水平。会议结束后,主办单位又及时编纂会议论文集,为学术界留下可靠的文献纪录。

这部会议论文集的编纂过程比较特殊,有必要向读者进行介绍。早在会议举办之前,会议组织方就从收到的百余篇论文中剔除一般性的纪念文章或不合学术规范的论文20余篇,对其余87篇进行等级评定,并在会上给予奖励。值得注意的是,南丰方面参加会议筹备的有关人士并未参加论文评选工作,而是从学术界邀请长期从事宋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担任评委。所邀请的学者中计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二人,北京大学二人,复旦大学一人,中南民族大学一人,南京大学一人。七名评委认真研读了87篇论文,各自打分,然后统计总分,评定等第。评奖结果是: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人,三等奖7人,优秀奖20人。获奖论文中除了3篇将在学术刊物发表者以外,其余的27篇全部编入本集。所以说,本论文集实际上是从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全部论文中择优选取的优秀论文,它们完全能够代表本次研讨会所达到的学术水准,也基本上反映着当今曾巩研究所达到的学术高度。

莫砺锋先生夫妇参观曾巩纪念馆

我应会议组织方的邀请为这部论文集撰序,谨将本集与1983年那次曾巩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对读一过,感慨良深。两次会议相隔36年,如今前一部论文集的作者中有不少学界前辈已经去世,尚健在者也大多年臻髦耋。后一部论文集的作者则多为年富力强的后起之秀,如今正活跃在曾巩研究的第一线。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两书的作者名单无一重复,却有好几对属于师生关系,鲜明地体现着曾巩研究中的代际传承。我更深的感受是,随着岁月的迁逝,我们的曾巩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良好态势。如从内容来看,某些主题是两书共有的,比如曾巩古文,前书中共有6篇论文,后书中共有8篇论文;又如曾巩诗歌,前书中共有4篇论文,后书中共有5篇论文,数量大致相埒。但也有一些内容是前书中仅有滥觞,后书则大畅其流,比如曾巩的交游,前书中仅有一篇《曾巩与王安石、欧阳修》,后书中却有《陈师道与曾巩》《曾巩与王安石的交游疏密考辨》《历经坎坷真情在——也论曾巩与王安石的“始合终睽》《欧梅唱和圈中的曾巩形象与创作》等四篇,论述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所拓展。还有一些内容在前书中未曾涉及,后书中却有较深透的论述,比如曾巩文集的版本渊源,后书中有《隆平续考——曾巩存世文献与隆平集比对研究》《元丰类稿的成书与版本》《元丰类稿元明刻本经眼录》等三篇,为我们深研曾巩提供了坚确的文献学基础。又如曾巩在诗文写作之外的贡献,后书中有《试论曾巩对西夏问题的关注》《文本背后的故事——曾巩在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地位考》二文论其政治思想及业绩,有《曾巩的图书编纂成就》论其文献整理之贡献。又如曾巩之家族,后书中有《金石学视野下的曾巩家族书法研究》《从史学到道理心性——论北宋南丰曾氏的家学传统及曾巩对家学的转化》二篇专题研究。总而言之,后书不但论文数量大增,而且在问题意识与论述深度上均超过前书。更值得指出的是,后书收录的三篇荣获二等奖的论文,即熊礼汇《浅论曾巩古文醇厚严密、简淡明洁所蕴涵的文学美感》、李俊标《隆平续考——曾巩存世文献与隆平集比对研究》、成玮《辨析几微:道论与曾巩古文风格的形成》,都是论析精微、观点新颖的长篇学术论文,堪称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一大亮点,也代表着当今曾巩研究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2019年适值曾巩诞辰1000周年,曾巩故乡南丰与曾巩曾任地方长官的济南等地都举行了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这本《纪念曾巩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就是上述纪念活动的一个文献记录,从这重意义来说,本书是我们缅怀前贤、致敬传统的心声。如果单从学术的意义来看,则本书既是对曾巩研究已有成果的总结,也是促进曾巩研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起点。我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宋代文学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对论文集的编成深感欣喜,谨拟序述其始末。

(《纪念曾巩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即出)

>原题《曾巩研究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载《中华读书报》2021年3月3日

【相关阅读】
程千帆:怎样研究宋代文学
莫砺锋:宋代文学研究的价值与担当

莫砺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开幕词

莫砺锋:今天的诗歌研究应达到怎样的水平

莫砺锋:我们今天怎样继承传统

莫砺锋:苏东坡的现代意义(上)

莫砺锋:苏东坡的现代意义(下)

莫砺锋:我怎样研究江西诗派

莫砺锋:中华文化是诗意人生的乐土
莫砺锋:唐宋诗词是最优雅的文字表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