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辟谣】马航MH17事件事关艾滋病病毒的内幕?错!!!

2017-02-14 Aviril 病毒学界


导  读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从1981年第一例有文字记载的艾滋病病例发现以来,滋病疫情的有效控制仍然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世界性难题。对于HIV的起源、何时开始在人群中流行一直存有争议。

    但是第一次听到以下消息,作为吃瓜群众的小编非常震惊!

    艾滋病是人工制造并投放的,目的是削减世界人口数量。

    2014年的马航MH17被击落是为了阻止艾滋病治疗突破性成果的发布。

    病毒黑幕的背后是政府与医药公司、金融集团的合谋。

    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

    借此机会,小编与大家一起分析上述消息的荒缪之处,并对艾滋病与艾滋病毒的发现历史进行简单的科学普及。


谣言勿信!!!

近期,小编看到多篇与上述消息相关的微信文章都在传播中,列举如下:

《艾滋病竟是人类发明,谁为中国撑起生化保护伞?》

《拨开马航MH17事件的另一个迷雾,中国为自己撑起生化保护伞!》

《马航MH17空难事件与艾滋病的内幕》

上述文章的一个主要论点如下:

2016年7月5日,罗伯特盖洛博士,这位声称在1984年发现HIV的科学家在“Sean Adl-Tabatabaiin健康”上承认他发明了艾滋病病毒来削减世界人口。


小编质疑

文章开篇所引用的核心消息中的明确时间、权威人物看似确凿无疑,而惊天秘闻的气息更让人们瞬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探究所谓的“被隐藏的真相”,继而主动交上智商税,相信了文中的种种论述。

果真如此吗?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其中漏洞百出。

根据文章原文链接和介绍,原稿出自美国洛杉矶的一个网站:

显而易见,中文翻译稿都是来自于此,细读原文,有几点不攻自破:

其一,时间不对。2016年7月5日,这是Sean Adl-Tabatabai于网站的健康栏目发表该文章的时间,而非“罗伯特盖洛博士在“Sean Adl-Tabatabaiin健康”上发表声明“的时间;

第二,内容不可信。文章只有开头的两段是这个Sean Adl-Tabatabaiin写的,其余部分仍然是转载自非洲域名的Dailypost.co.za网站,且而Dailypost虽然貌似媒体,而实则是一个有独立域名的个人网站,内容的真实性无从谈起。

第三,人物很可疑。Sean Adl-Tabatabai中文译为肖恩.阿迪,来自一个自远古以来幕后操控全人类的秘密组织-光明会/光照派,热衷阴谋论,网页上可以查到相关信息。

真相大白,盖洛博士是被冤枉的!


那么,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是怎样被发现的?其可能的起源又是怎样的呢?小编与大家一起进行简单的科普学习。


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的发现

   1981年6月5日,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发现一例男性同性恋患者有奇特的疾病,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表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周报”(MMW)第一次报道了一种“可能是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疾病。此后,美国和欧洲相继报告了一种“新型免疫缺陷综合症”,即今天所说的“艾滋病(AIDS)”。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严重损失,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卡波氏肉瘤(KS)和一系列的机会性感染,包括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巨细胞病毒(CMV)和粘膜念珠菌感染等(图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多数病人是具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较活跃的男-男同性恋。他们主要集中居住在大中城市,以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及法国的巴黎为主要代表。当时的美国,肺孢子虫肺炎是严重免疫抑制病人专有的疾病,在健康人群中极其少见。同时,这种“新型免疫缺陷综合症”还在男男同性恋的异性伴侣、静脉吸毒以及一些输过血和血制品的人群中逐渐发现,说明这种疾病很可能是由一种新型病原体导致的全新的传染性疾病。

图1 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于1981年发布的“艾滋病发现”的报告

    此后,世界多个实验室启动了寻找新型病原体的研究。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西诺西和蒙塔尼研究团队,率先从一些同性恋患者体内的T淋巴细胞中分离出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的病毒。由于逆转录病毒在正常人体极其罕见,两位法国科学家推测他们分离出的这种病毒,很可能是新型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元凶。该病毒经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罗伯特·盖洛教授确认,是一种新型的人类逆转录病毒(图2-3)。1988年,该病毒被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艾滋病病毒。20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授予了法国科学家西诺西和蒙塔尼,以表彰他们在该领域的重大发现。

图2 1983年,在美国《科学》杂志相继发表的有关分离艾滋病病毒的代表性文章

图3 1983年,电镜下观察到的病毒和感染的淋巴细胞(Science 220:868,May20,1983)

PS:说到艾滋病毒的发现,不得不提到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轰动科学界的大事“盖洛事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站上搜索了解。此外,关于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的发现及其起源,小编推荐大家仔细阅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曾毅院士1995年发表于《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杂志上的文章《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及其起源》,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记录与描述。小编在此不多赘述。


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的起源

      关于HIV起源一直存有争议。小编先给大家推荐几份资料参考:(1)冷泉港实验室的Paul M. Sharp与Beatrice H. Hahn教授整理的HIV和AIDS流行起源文章doi:10.1101/cshperspect.a006841(2)AVERT官网:(3)中国CDC蒋岩教授发表于《中国热带医学》的《追溯艾滋病病毒起源》(4)广东省疾控何翔教授分享的《HIV分子流行病学及其应用》。

    有五条用于证明灵长类动物的慢病毒在动物间传播的证据值得关注:1)相似的病毒基因组构成;2)种系相关性;3)在自然宿主间流行;4)地理的一致性;5)可接受的合理传播途径。然而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大猩猩或乌色白眉猴都可以感染SIV,但基本都不表现症状,因此科学家提出很多关于跨种群传播的理论。

    猿类携带有和HIV高度相似的病毒——SIV,这种病毒在猿类身上也能够破坏其免疫系统,引起艾滋病样的症状和表现,不过在许多灵长类种群中,这种病毒能和宿主和平共处。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喀麦隆南部地区的一些黑猩猩种群,SIV流行率高达35%。通过基因比对分析后科学家们发现,喀麦隆sanaga河流域的黑猩猩种群中的SIV病毒和HIV-1型病毒最为相似,于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HIV最早来自于非洲的猿类的说法就流传开来了。时至今日, HIV-1型的四个亚型都最终被证实确实来源于非洲中部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图4)。(Origins of HIV and the AIDS Pandemic,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2011;1:a006841)

图4 HIV最终被证实确实来源于非洲中部的黑猩猩和大猩猩


     PS:比较受关注的HIV起源有以下四种理论。

    1“猎人”理论 这是最受学者广泛接受的理论。在非洲,猎人捕杀黑猩猩作为食物,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些感染了SIVcpz的黑猩猩被宰杀时,血液中的SIVcpz可能通过猎人破损的伤口进入体内,从而使他们感染SIVcpz,在人体内,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对病毒进行免疫应答。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免疫抑制,SIVcpz逐渐适应了新的宿主变成了HIV-1。2006年,法国等国科学家于《自然》杂志上报道在喀麦隆南部野生大猩猩群中发现了一种与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的O亚型非常接近的猿类艾滋病病毒。他们在对从喀麦隆南部地区采集的数百份灵长类动物的粪便进行化验时,意外地在6份大猩猩的粪便中发现了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的抗体,基因分析发现,大猩猩携带的艾滋病病毒与HIV-1病毒的O亚型非常接近。这是科学界首次在大猩猩群中发现此类病毒。研究者研究对喀麦隆1099人份血液样品分析发现,有10例(约1%)样品感染了猴泡沫病毒(Simian Foamy Virus,SFV),分析是人类在屠宰过程或食用灵长类动物过程中感染。2015年3月,科学家研究证实艾滋病毒已知的4种病株均来自喀麦隆的黑猩猩及大猩猩,是人类首次完全确定艾滋病毒毒株的所有源头。


 2“特别癌症病毒项目(Special Virus CancerProgram,SVCP)”理论 Cantwell提出该理论。1964年,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国立癌症研究所获得了一个由政府支助的特别癌症病毒项目(SVCP),这个项目研究目的是研究各种能引起人类癌症和免疫缺陷的动物病毒,最初研究白血病和淋巴瘤,不久,这个项目就扩大到研究各种不同的癌症。每年,国立癌症研究所会发布一份研究成果的年报。1971年,SVCP报道了鼠的白血病病毒可以在人的体细胞内生长;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出了杂合了鼠的肉瘤病毒和猫科的白血病病毒的“杂交瘤病毒”,并可以在猫的细胞内生长;禽类和猫科的反转录病毒感染了猴子后,可以在猴子身上产生癌症细胞;猫科和鼠类的杂交瘤病毒和猫白血病病毒可以适应人工培养的人体组织细胞。因而,在这些实验中,病毒“跨种”传播是经常发生。很少人能够很清楚的理解AIDS是一种新形式的癌症,关于AIDS这方面认识,还没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明。

3“针具污染”理论 这个理论是对“猎人”理论的扩展。自0 世纪50年代起,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作为一种廉价,不需消毒的注射器开始在医药卫生领域大范围使用。然而,对于从事免疫接种和其他医疗活动的非洲医疗保健人员来说,大量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也是相当的昂贵。因此,一支未经过消毒的注射器在多个病人之间使用,这将使病毒快速在人群之间传播(例如猎人的血液),每个新感染者体内将会有大量的病毒颗粒复制成熟,尽管最初猎人感染了SIV还没转变成HIV。

4“殖民主义”理论 这是近期争论最为激烈的理论之一,首先由Jim Moore 提出。该理论还是以“猎人”理论为前提,但全面的解释从原发感染到流行的过程。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非洲的许多国家被殖民统治,像法国殖民统治非洲的赤道地区,比利时统治刚果。当时的殖民统治政策极端苛刻和严厉,许多非洲人被驱赶到劳动集中营。集中营卫生条件差,食物供给不足,劳动强度大,单单就一个因素,就足以危害任何一个人的健康。由于食物缺乏,对于被殖民者来说,捕食黑猩猩成为额外获取食物的来源,一些感染了SIV的黑猩猩被捕杀,他们很可能就感染了SIV,在免疫力低下时,SIV可能就转变成HIV。20世纪早期,HIV被认为开始在人群中流行,这刚好与集中营建立的时间相一致,可以支持这个理论。


附学习资料1:HIV的分类与进化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总体上,HIV可以分为两型:HIV-1和HIV-2。HIV-1型是世界上主要的流行型,HIV-2主要集中在西非。

通过对HIV系统进化树分析,HIV-1可以进一步分为四个组:M组,O组、N组以及后来发现的P组。其中M组又可分为多种不同的亚型。HIV-1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其中95%属于M组病毒,根据它们在系统进化树上基因距离的远近,M组可以分为不同亚型[A-K和重组体(CRFs)],亚型又可分为不同的亚组/亚亚型。在一个亚型内,基因变异率为15%到20%,而在亚型之间,亚型的变异率通常为25%到35%。HIV-2可以分为流行型和非流行型,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小  结

     综上,马航MH17失事,虽多位HIV研究大牛不幸遇难,但将飞机失事与艾滋病内幕进行关联,纯属无稽之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系统进化树分析的扩大疾病监测、分子钟技术和一致性理论的提出和应用,使得研究者在探索HIV起源方面有了更多的方法,争论也更为激烈。尽管如此,研究者基本达成共识:艾滋病是一种动物源性的病毒性疾病,起源于非洲中部的野生灵长类动物。HIV-1与黑猩猩的免疫缺陷病毒(SIVcpz)在基因构成方面非常接近,很可能是跨种群传播给人类;而HIV-2与乌色白眉猴的免疫缺陷病毒(SIVsm)非常接近,很可能是来源于此。


本文由病毒学界原创,欢迎转发与分享,转载请联系获权并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Aviril

中国病毒学论坛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公益性论坛,致力于共建病毒学研究人员的交流互助平台。秉承“积极交流与分享,携手合作与共赢”的理念,中国病毒学论坛特创办“病毒学界”自媒体,在此向公众征稿,竭诚欢迎病毒学领域研究进展、科普文章、相关会议信息及求职招聘等各种形式投稿。

联系邮箱:china@virology.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