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意大利研究 患者康复后泪水中仍含有病毒

善恶抉择 2020-09-14


意大利研究人员发现,在患者康复几日后,泪水中重新出现冠状病毒,或成为潜在感染源。图为戴着护目镜的意大利医护人员。(Getty Images)
面对扩散全球的冠状病毒,科学界一直有新发现。最近一项刊登于《内科医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意大利研究发现,即使患者已康复五日,泪水中竟还含有病毒,或成为潜在的感染源。
报告中的案例是一名65岁的意大利妇女。1月23日,她从中国武汉飞往意大利,其后不到一周,开始出现干咳、喉咙痛、鼻黏膜发炎、眼睛红肿等症状,1月29日就诊后,经筛检确诊为冠状病毒肺炎。
由于该妇女的结膜持续发炎,因此院方从第三天开始针对她的眼结膜进行采样,从她的泪水中也检出了冠状病毒的RNA。结膜炎症状在第15天已明显改善,并在第20天消失。
然而,就在结膜炎消失五天后,于开始发炎后的第27天采集的眼结膜样本中,又再次检测到病毒的RNA。尽管在患者的呼吸道中已连续几天未检出病毒,但在眼结膜的样本中,病毒仍存在了数天。
研究人员表示,眼睛既可能是病毒的入口,又是传播的源头。他们警告眼科医生,在为患者检查眼睛时,必须格外小心。他们也强调,避免触摸眼口鼻,以及经常洗手的重要性。#

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在1965年已被分离出来,但人们目前对它们的认识相当有限。5~9岁儿童有50%可检出中和抗体,成人中70%中和抗体阳性。鼻病毒是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的。人们首先发现鼻病毒与感冒有关,但是只有大约50%的感冒由鼻病毒引起。1965年,Tyrrell等用人胚气管培养方法,从普通感冒病人鼻洗液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B814病毒。随后,Hamre等用人胚肾细胞分离到类似病毒,代表株命名为229E病毒。1967年,Mclntosh等用人胚气管培养从感冒病人中分离到一批病毒,其代表株是OC43株。1968年,Almeida等对这些病毒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这些病毒的包膜上有形状类似日冕的棘突,故提出命名这类病毒为冠状病毒。1965年,Tyrrell与Bynoe利用胚胎的带有纤毛的气管组织首次培养出冠状病毒,此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如日冕般外围的冠状,因此被称为冠状病毒(Coronaviridae)。1975年,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冠状病毒科。已知有两种冠状病毒会影响人类,2/3早产儿的普通感冒与呼吸道感染是由这两种病毒引起的。目前所知,冠状病毒科只感染脊椎动物,与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自1980年在德国召开第一届国际冠状病毒讨论会以来,日益受到医学、兽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家的广泛重视。这类病毒具有胃肠道、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的嗜性。儿童的冠状病毒感染并不常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