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经济的颠覆性:如何重塑市场逻辑(二)

张一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张一 长三角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关键力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数字经济究竟如何施展其“重塑”本领,来改变市场的基本逻辑?我们分别选取三个有趣的经济学话题,以捕捉数字技术挑战市场规律和生活常识的断面。今天为您带来系列文章第二篇:生产者VS消费者,我们究竟是谁?


生产者VS消费者,我们究竟是谁?


《数字经济的颠覆性:如何重塑市场逻辑(一)》中讲到,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逐步走向丰饶的世界中,我们将有能力生产越来越多的产品,这会带来怎样的社会演变呢?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大规模的社会分工以其难以匹敌的效率优势冲破了全世界自给自足的经济壁垒,全球的生产要素通过分工与合作一步步地串联为一个整体。


我们每个人为他人的需求而从事生产劳动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自己从事粮食生产、服装制造等等活动的成本远远大于通过参与社会分工获得报酬再去购买这些产品的成本。于是所有人都只能随之转变去打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专业技能),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一个部分。


亚当·斯密对于这种分工协作机制有着极为经典的论述:“我们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或是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特别关注”。


同理,我们每个人从事劳动的目标都可以算是生产商品并销售给他人,但是我们并不是为了这些陌生人的福祉而劳动,我们自己的真实目的同样是“对自身利益的特别关注”。


这种生产与消费的相对分离,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处于一种微妙的关系。表面上顾客是上帝,生产者如果不能将产品转化为销售额,那么他将衣食无着。正是由于消费者具备这种“转化”的功能,才迫使生产者别无选择地关心消费者,因此对于生产者而言,实际上消费者只是能够将产品转化为金钱的动力源。


因为消费者的福祉与生产者的利益常常是正相关的,所以我们时不时会颠倒这种逻辑关系,误以为生产者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而忘了他们是以利益为中心,从而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不能肯定经济繁荣是否会保障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但可以肯定经济繁荣一定是以生产者利益最大化为基础。这就是掌握生产力的生产者相对于消费者的优势。


放眼未来,如果消费者希望扭转这种不对等关系,就需要不断提升属于自己的生产力,而降低对外部生产力的依赖。技术进步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当生产力极大发展之后,能不能生产这个问题会变得愈发不那么重要,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要生产?


如果条件允许,每个人自然都不会满足于仅仅消费已经被生产出来的东西(生产决定消费),而将越来越倾向于自己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消费决定生产)。


这样的变化在消费端与生产端两头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势,使得消费与生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消费者不再是等待商品被生产出来然后再去选择合适商品,而是更多地直接介入到生产的过程中,同时承担着消费与生产的双重角色。


对于消费者而言,为自己生产是再自然不过的需求。千万年来人们一直在为自己耕作,生产可以果腹的粮食。但值得注意的是,想要成为自耕农仍然有相当的门槛,首先需要占据一块产量不能太低的耕地,然后至少要拥有锄头、镰刀等等生产工具,总结起来就是要能够掌握相应的生产资料。


古往今来,这个道理都是一致的,当我们自己有能力、有资源的时候,天然会倾向于自己去生产和创造,毕竟个人的需求本人最为了解。


数字技术对于个人的赋能就体现在能够持续不断地降低各类生产工具的获取与使用成本,广泛地普及了生产工具。比如,以前写作发表是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如今大家都可以在各个网络平台分享、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大家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这篇文章);以前照相摄影都是专业技术,但现在很多人的手机、相机里都存储了大量照片以及精修图;以前我们都不得不等待工厂生产出各种用途的工业品,但如今3D打印技术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制造的曙光。


如果3D打印机的性能足够强大,可以生产相当部分的生活所需品,那么到时候个人的生产力就能匹敌现在整个工厂的生产力。以3D打印机为代表的生产工具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普及,那将促进个人生产力极大提升,所有人都能够近乎随心所欲地生产自己喜欢的物品。


当然,这些生产工具不一定只能专属于个人,但只要能服务于每个人,将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未来会出现这种目的的共享工厂,说不定会如同当下的电力一样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将生产力配送到每个人身边。


这些变化都来自于生产工具的普及,其结果将是“我们正在由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生产者”,毕竟生产工具就摆在那里,易于获得且便于使用,那么谁都有进行生产和创作的冲动。


对于生产者而言,未来的生产大概率会越来越靠近消费终端,归根结底生产的最终目的是销售。为了能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收集、整理、组合为能够指引工厂进行生产的供给信息,再将产品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输送到消费者面前,完成需求与供给的对接,我们演化出各式各样精密运行的商业模式。


商业环节越多,说明从生产到销售的信息差越大,需要一层一层缩减信息不对称,最终完成商品流通。因此,在保证信息和产品传输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又能减少商业模式的中间环节,将是未来生产制造和商业形态发展的主要趋势。


数字技术为此提供了必要的驱动力。为了让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与产品流通更有效率,电商平台应运而生,形成了B2C的商业模式。而后工厂意识到通过搭建网上销售平台,工厂可以跳过销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于是创造出F2C的商业模式。虽说F2C大幅拉近了生产与消费的距离,但这种模式仍是先生产再销售,并未实质性改变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随着数字技术进一步升级,消费者与生产商直连的业态已经生根发芽,即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模式,也叫作先销后产


简单说就是供应商直接根据消费者需求来进行定制化生产,先有订单再生产,每个商品在“出生”之前就已经销售出去了,实现“需求拉动式”经济。相当于生产者将自己改造成一个“共享”生产力的平台,消费者与生产者合作完成商品生产。对于消费者而言不会出现买不到东西的情况,对于生产者而言也不会有库存和销售的难题。


图1:传统产销模式与C2M对比,图片来源:《C2M:数字经济时代,下个十年的制造新业态》


以汽车为例,目前需要厂商先生产出汽车(不论是成车还是样车),然后我们作为消费者才能去选购。当C2M模式足够成熟,我们甚至能够自己构思和设计喜欢的汽车,根本不需要商家来告诉我们可以消费什么,只要我们能够把想法传递给工厂,借以强大的人工智能帮助解决动力、安全等过于复杂的问题,生产线就能根据我们的需求来调配生产力。这样一来,生产的主动权将有机会回到消费者手中。


在这种模式下,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不仅仅是贴近而已,而是深度融合为一体。但是要实现这种模式却并不容易,对于制造商而言,首先要能够与消费者直接“对话”,再根据纷繁不齐的订单要求进行灵活的生产安排,这就需要工业软件、物联网等IT要素对生产线进行数字化、柔性化改造,达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的要求。自然而然,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必须更为灵活有效,对于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需求也将日益提升。


在C2M领域相对成熟的案例来自于必要科技。为了串联供给端和需求端,必要科技打造了一整套面向产品端、用户端以及生产端的C2M底层操作系统,通过将消费者的需求翻译为生产指令链接到生产线,驱动制造商形成柔性制造能力,从而使得工厂能够直面终端消费者,让消费者享受到极具性价比的产品。


打开必要APP,扉页就是他们“大厂品牌,工厂价格”的宣传语,商城内所展示的商品都还没有实体,等待消费者输入自己的喜好与条件再由工厂完成生产。


图2:必要C2M模式,图片来源:《C2M:数字经济时代,下个十年的制造新业态》


可以说C2M模式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成果。根据中金公司的研究,他们断言“C2M是数字经济时代下个十年的制造新业态”。


图3:C2M生产流程示意图,图片来源:《C2M:数字经济时代,下个十年的制造新业态》


这项发生在制造业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改造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当生产与消费足够贴近直至融为一体,消费者就有可能成为实质意义上的产品设计者与生产安排者。


同时,考虑到生产工具的不断普及,个人生产力大幅提升,未来的消费者可能并不会像如今一样这么依赖于工厂的生产能力来满足物质需求,这将影响到整个经济运行的机理。


随着消费和生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两个经济学中基础性要素的相互关系或许会由量变积累为质变,那么在未来,可能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方法也将与现在大不一样。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数字经济的颠覆性:如何重塑市场逻辑(一)

【原创】“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集群,显露最牛地级市的雄心

【原创】全球服务商:上海打造国际大都市的顶级引流(下)

【原创】全球服务商:上海打造国际大都市的顶级引流(上)

【原创】本土主题公园发展,路在何方?

【原创】精彩胜于增长:打造“近悦远来”的大城市主城区

【热文】刘鹤:我呼吁大家重新认识新经济

【热文】锚定数字经济“主赛道”,苏州这么干!

【热文】2022年,最有前景的8个城市

【月刊】2021年最后一个月,华略智库发生了什么?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