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略智库夏骥:关于上海发展五型经济及做好招商引资的几点思考(下)

刘昕 夏骥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夏骥 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整理:刘昕 华略智库高级研究经理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从做强做优到全面发力,“五型经济”既勾勒出上海经济的重要长板,也代表其都市经济的关键走向。日前,夏骥老师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22年招商引资大讲堂系列网上培训班”,就“上海发展五型经济及做好招商引资”作出精彩分享。本文为下篇,重点聚焦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如何发展五型经济及如何围绕五型经济做好招商引资,一起来看!


全文6968字,阅读约18分钟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如何发展五型经济


前面提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不仅仅是发展“开放型”经济,也同时是发展五型经济的集成区。从一开始,虹桥的发展就是围绕“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三大功能展开,这三大功能奠定了五型经济发展的雏形。



从字面看,“国际”意味着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代表着虹桥的能级;“开放”意味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代表着虹桥的使命;“枢纽”意味着各类资源要素在此汇聚、交融与配置,代表着虹桥的地位。


从内涵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上海“四大功能”中的“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的具体载体,也是上海“五型经济”形态的集成空间,目前全国仅此一家,代表着我国继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之后的一种全新的开放形态,在全国开放格局中举足轻重。


角色定位的谋划方面,主要是“推进四个新集合,打造四个新极核”。


——推进“内外开放×双向循环”新集合,打造战略链接新极核。刚刚提到的“开放型”经济中的三大拓展空间,各自有着侧重点。其中临港新片区在名称上突出“中国(上海)”的地理空间,角色上侧重于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任务上重点是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一体化示范区在名称上突出“长三角”的地理空间,在角色上侧重于更好形成对内开放的引领示范,在任务上重点是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从名称上突出“虹桥”但不是“上海虹桥”,名称里既有“国际”的属性,地理空间上又跨越沪苏浙,体现“长三角”的属性,角色上侧重于以扩大对外开放来深化对内开放,更好形成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的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任务方面重点是彰显开放优势、强化核心功能,持续深化长三角协同开放,引领长三角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所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既不是自贸区、也不是示范区,而是集合了双向开放功能的枢纽区。作为全国唯一个以对外开放引领对内开放的开放枢纽,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举措,在全国开放格局中举足轻重。


——推进“一核引领×两带支撑”新集合,打造功能辐射新极核。从空间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不再仅仅局限于上海一个城市,而且包括了苏州和嘉兴的8个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地区的人不再仅仅是“上海人”“苏州人”“嘉兴人”,而且都是“虹桥人”“长三角人”。从功能上,有些功能是“一核”所独有的,有些功能是“一核”所引领的,有些功能是“一核”与“两带”共同构建的,有些功能是“两带”支撑“一核”的,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功能分区。


——推进“时空同城×服务同城”新集合,打造都市一体新极核。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中,以市域(郊)铁路为重点的交通建设将成为关键。同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以“同事同标”、无感办理跨区域业务将成为关键,这也极大促进了上海大都市圈的建设。



——推进“产业社区×人文社区”新集合,打造宜居宜业新极核。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既是功能载体,也是城市空间,要注重产业、功能、形态的一体化发展,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为了支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以支撑五型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29项制度创新政策,其中有27项是其它地方已有的,例如从临港新片区复制而来的政策,2项是原创的。之所以很多政策不是完全创新,是因为虹桥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探索制度创新落地的职责,很多创新场景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虹桥范围内开展实践,有利于观察它们是否在五型经济发展方面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从“一核两带”中的“一核”来看,从功能定位上,“十二五”期间是“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十三五”期间定位为聚焦“三大功能”(大交通、大商务、大会展)、强化“四个服务”(服务国家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服务“四个中心”建设、服务周边区县发展)、突出“五个特色”(产城融合发展的特色、低碳化和智慧化发展的特色、现代商务创新发展的特色、商贸展旅文一体化发展的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十四五”期间定位为“一区五新”,其中“一区”指构建以一流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为承载主体,“五新”指打造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联通国际国内综合交通新门户、全球高端要素配置新通道、高品质的国际化新城区、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新引擎。



从这里可以看到,五型经济中“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的内涵已经包含于“一区五新”当中,而“中央商务区”则是打造五型经济的集成区。


可见,虹桥商务区自设立以来,其定位始终围绕“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三大功能来谋划,并围绕定位明确发力重点。从“十四五”“一区五新”的功能定位来看,还延伸拓展出“大通道”“大都市”“大引擎”的功能。具体来看:


一流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是“一区五新”中最顶层的定位,源于“大商务”的功能,重点是要加快集聚商务企业,特别是总部企业。

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是“一区五新”中唯一一个平台,源于“大会展”功能,打造流量型经济需要平台的支撑。

联通国际国内综合交通新门户,体现了“一区五新”中的门户作用,源于“大交通”功能,也起到了“促流量”的作用。

全球高端要素配置新通道,体现了“一区五新”中的通道作用,是延伸拓展出的“大通道”功能,支持开放型经济和总部型经济的发展。

高品质的国际化新城区,体现了“一区五新”中的产城融合方向,是延伸拓展出的“大都市”功能。

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新引擎,体现了“一区五新”中的区域一体化方向,是延伸拓展出的“大引擎”功能,成为上海、长三角、中国乃至世界的虹桥。


经过一年的发展,虹桥中央商务区在发展五型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是一流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加快形成。目前,虹桥中央商务区已经集聚了具有总部功能的企业近400家,包括罗氏、壳牌、伊顿等世界500强、外资地区总部、上市公司和长三角企业总部。特别是安踏等长三角之外的民营总部选择迁到虹桥,以满足企业自身走向全球的需求。


同时,虹桥中央商务区设立了会展产业园,目前已成为全国会展企业聚集最多的地方之一,引进了10家会展行业领军企业,集聚会展及会展相关企业164家。此外,虹桥中央商务区还积极引进商务新业态新模式,比如2021年的英雄联盟S11全球总决赛中,来自虹桥中央商务区的EDG电竞俱乐部斩获冠军。



同时也要看到,虹桥中央商务区距离一流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虹桥中央商务区的300多栋楼宇中,税收“亿元楼”仅有7栋,与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广州天河CBD等尚有较大差距。


第二是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加快培育。虹桥中央商务区依托虹桥保税物流中心,设立了联合国亚洲采购中心,这是亚洲唯一得到联合国授权的采购中心,有利于更好地“走出去”。引进了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中国马来西亚商会、新加坡企业中心、中国瑞士中心等31家代表组织和机构(这些也是总部),占上海境外非政府组织和国际贸易促进机构在沪代表处总数的1/6。


同时,虹桥中央商务区建设了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其中作为“6+365平台”的绿地全球贸易港,已吸引7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家客商入驻,设立了61个国家馆,引进进口商品9万余件,已经形成购买跨境商品的一个便捷之地。


同时也要看到,虹桥中央商务区的国际贸易平台功能还有待深化。比如,我们讲到的打造“首店经济”,由于新产品在进入虹桥时,检验检测的中外市场准入标准不一致,有很多在境外可以销售的新产品无法及时进入虹桥,错失发展良机。


第三是联通国际国内综合交通新门户加快塑造。目前沪苏湖城际在加快建设,北沿江高铁沪宁合段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上海地区首趟中欧班列从铁路闵行站开出,特别是沪苏通铁路创新推出了30日定期票、20次计次票新型票制产品。同时,虹桥中央商务区强化区域交通联络,机场联络线、嘉闵线、2号线西延伸、13号线西延伸和17号线西延伸工程开工建设。



同时也要看到,虹桥中央商务区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从对外交通看,虹桥中央商务区交通枢纽设计的城市交通量为110万人次/日,但目前交通量达到115.6万人次/日(最高峰达到145.6万人次/日),已经超过设计容量;虹桥机场航班时刻资源已经饱和,国际航线增设难度较大。


第四是全球高端要素配置新通道加快建设。主要是各类资源的集聚,例如人才资源方面,“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正式开通。科创资源方面,虽然整体资源聚集度不如张江,但虹桥也有自己的特色,例如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已经聚集了10余家国内外著名的医疗诊所、生物医药研发机构等,另外北斗产业园也是比较重点的特色园区。此外,金融资源方面,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虹桥分中心建设持续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稳步推进,首批虹桥中央商务区内的企业开立了自由贸易账户。


同时也要看到,虹桥中央商务区的要素配置通道仍有待进一步畅通。比如,人才方面,特别是产城融合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另外研发方面虹桥也存在短板,主要由“一核两带”中的“两带”进行补充支撑。


第五是高品质的国际化新城区加快打造。主要是为五型经济的集成提供比较优质的空间载体。


第六是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新引擎加快构建。例如提出了全市首个“中央法务区”,为企业走向“一带一路”提供咨询、法律服务、安全评估、仲裁服务、信息服务、贸易服务等。


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一周年之际,为进一步推进五型经济“具象化”,虹桥中央商务区提出“四高五新”的产业体系,即高能级总部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溢出会展经济的产业形态,以及聚焦数字新经济、低碳新能源、生命新科技、汽车新势力、时尚新消费五个产业门类。


另外,今年上海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支持虹桥商务区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围绕“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进行提升,并着力强化要素支撑和政策保障,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功能。


如何围绕五型经济做好招商引资


围绕五型经济开展招商引资,除了上海之外,江浙皖不少地区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总结下来,有六种比较有效的招商引资模式。


第一种是“飞地招商”模式。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就出台了《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飞地”分为“正向飞地”和“反向飞地”, “正向飞地”就是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设立一块飞地,发达地区负责出资和招商,不发达地区出地、出劳动力,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反向飞地”是由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两个行政地区,为了打破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开发实现资源互补、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合作模式。


浙江和江苏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有代表性,比如苏州相城在虹桥中央商务区设置了两块飞地,用以发展“前店后厂”,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浙江在2020年发布了《关于建设数字经济“飞地”平台的指导意见》,位于虹桥中央商务区的嘉善国际创新中心,也为浙江的企业走向上海和全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跳板。此外,江浙在临港新片区、张江、紫竹等功能区也设置了一些“反向飞地”。



第二是“目录招商”模式。随着现在产业链发展愈加深化和细化,需要更精准地找到产业行业发展的细分赛道,围绕“链主企业”进行招商。例如江苏的昆山、常熟、张家港、嘉兴秀洲、福建晋江等,目前都在开展目录图谱招商,围绕上海优质资源编制目录图谱,以及围绕各自的主导产业,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挖掘领军企业进行招商。


第三是“数字招商”模式。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往往对于选择在哪落地,缺乏足够的信息进行决策上的支撑。苏州在2020年提出了打造“开放创新合作热力图”,也就是类似于CIM系统的一个招商地图,目前已发展到3.0版本,拥有平台导引载体图、产业用地供应图、人才创新合作专享图等“八张图”。


第四是“人才招商”模式。引进人才往往意味着引进产业,例如昆山通过“吸引一个人才,集聚了一个团队,培育了一个企业,带动了一个产业”,最终实现了小核酸产业的“无中生有”。江苏宜兴、浙江嵊州等江浙城市都积极引进乡贤人才,从而引进和创造了整条产业链。


第五是“合伙人招商”模式,或者叫作“投资机会招商”。目前成都、张家港、武汉等地提出了“城市合伙人”制度,其中成都每个季度会发布一批“投资机会清单”。其它类似的提法有一体化示范区成立的“开发者联盟”、上海市青浦区倡议的“长三角数字干线合伙人”等。



第六是“生态招商”模式。典型案例有东莞松山湖华为总部基地、上海青浦华为研发基地,以及上海最近打造的“一江一河”,依托北外滩、徐汇滨江、前滩等国际级滨水空间,集聚五型经济,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


最后,上海在本轮疫情中受到了正面冲击,“五型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如同一开始所言,“五型经济”首先承载的是功能,是为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服务的功能,必须具备比较强的韧性,也需要同长三角形成更加紧密的功能有机体。随着疫情控制取得显著成效,市场的信心也在持续恢复,相信上海的“五型经济”发展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华略智库夏骥:关于上海发展五型经济及做好招商引资的几点思考(上)

【原创】“城市HR”:人才发展集团凭何成为“抢人大战”突破口?

【原创】华略智库夏骥:疫情消散后,上海这个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轨道

【原创】《古镇旅游,敢问破冰之路》之二:讲者严巍,“人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是不变的”

【原创】新电商“二十二条”重磅出台:杭州能否坐稳“电商之都”NO.1

【热文】1986、1998、2010、2022,上海的虎年

【热文】浙江干部的数字化思维,究竟是如何领先的?

【热文】多地重提“工业立市”!谁是全国工业第一城?

【热文】合肥再出招商大招:疫情下如何与企业共建产业链?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