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三角,正越来越强



来源:澎湃新闻、伴公汀


长三角,一片公认的富庶之地,亦是无数奇迹的诞生之地。翻开2021年长三角“成绩单”,41座城市正雁阵而列,GDP格局提档升级背后,上海龙头高高引领,苏浙皖三省各擅胜场。领风气之先,答时代所问,长三角究竟何以越来越强?答案或许就蕴涵在41城各扬所长、握指成拳的进阶密码中!


全文4902字,阅读约13分钟


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8月16日起在上海举行。


澎湃新闻梳理经济统计数据发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018年11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上升,由2019年的23.94%增至2021年的24.14%;在区域内,经济增长从核心城市向中心城市,再向外围城市渐进扩散,显示产业正有序实现梯度转移,创新资源分布趋向均衡。


GDP格局提档升级


去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7.61万亿元,区域内41个城市雁阵而列。“头雁”上海的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台阶(4.32万亿),人均超过17万元;财政平衡率达到92.2%,在31个省份中大幅领先。


“最强地级市”苏州GDP突破2万亿(2.27万亿),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在4万亿以上。加上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长三角经济体量过万亿的城市共8个,占中国大陆“万亿城市”数量的三分之一。


其后,经济规模超过8000亿的城市有2个,在5000~8000亿的8个,3000~5000亿的8个,1000~3000亿的14个,不足千亿的1个。


通观全域,去年长三角城市GDP级差格局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在此前一年的短暂空白以后,8000亿至万亿的区间出现了两个城市,江苏一南一北的常州(8808亿)、徐州(8117亿)同年达到“准万亿”——经验上,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突破8000亿后,有望在两三年内超万亿。


据两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后五年常州的目标之一是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徐州要保持快于全省的发展态势,跻身万亿级城市行列。


此外,浙江温州(去年7585亿)、绍兴(6795亿)、嘉兴(6355亿)今年也已提出“十四五”末或未来5年实现万亿级生产总值或GDP破万亿;江苏扬州(6696亿)提出5年后在确保8000亿的基础上向万亿迈进,入列“万亿俱乐部”。


雁阵另一端,皖南名城黄山市掩映在连绵的丘岳之间。该市常住人口133万,是长三角人口最少的设区市之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也约束了工业的大规模展开,但其以文旅业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56.6%)在区域内仅次于上海和三省省会,去年经济增长9.1%,总量达到957亿元。


8月11日,黄山市召开会议,要求巩固来之不易的旅游复苏成果,全力抓好三季度经济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如该市今年的名义增速能达到4.5%,GDP就将破千亿,长三角所有城市的经济体量都可以万亿、千亿为单位计量。



苏浙皖三省各擅胜场


“分地域比较,去年苏浙皖三省城市在总量、增量、增速上各擅胜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孙敏山告诉澎湃新闻,江苏13个市全部是“全国经济百强市”,GDP大幅领先浙、皖城市,在三省共40个市的前十位中占6席、前二十位中占11席,均超过一半,为省内殿军的连云港、宿迁也分列第21、22位。


论GDP增量,浙江城市的表现引人注目。东方大港、工业强市宁波去年GDP增长2186亿元,在40个市中仅次于经济体量是自己1.6倍的苏州。总量在40市中排第17位的金华,去年的增量排第15位。全面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嘉兴去年的GDP增量达到845亿,排位较其总量排位高出5个名次;该市陆域面积在浙江11个市中排倒数第二,但去年常住人口增加10.5万,占全省增量的1/7。


从经济增速看,去年长三角有6个城市达到两位数,其中4个在安徽,且增长最快的前三位(芜湖、六安、池州)都在安徽;合肥的增速达到9.2%,在24个“万亿城市”中仅次于疫情后强势反弹的武汉,实现了高基数之上的高增长。


竞争是区域经济关系的基本面,有效的竞争增进区域合作。2018年以来,苏浙皖三省城市呈现前半区(GDP前20位)浙江追江苏、后半区(GDP后20位)安徽赶浙江的态势。


在前半区,浙江宁波超过江苏无锡,安徽合肥超过江苏南通,浙江绍兴连超江苏盐城、扬州,浙江嘉兴超过江苏泰州;杭州与苏州、温州与徐州、金华与泰州的差距也在缩小。后半区,安徽宿州、亳州、六安分别实现对浙江的山区市衢州、丽水,以及海岛市舟山的赶超,其中亳州的位次上升5名。


经济辐射,增长扩散


“长三角的经济增长正表现出从核心城市向中心城市,再向外围城市渐进扩散的特征,表明产业正在区域内梯度转移,创新资源的分布渐趋均衡、合理。”孙敏山说,2018年到2021年,除上海外14个核心城市的GDP合计在三省总量中的占比下降约1个百分点,除上海外26个中心城市的GDP合计占比提升0.7个百分点,历史上处于外围圈层的合肥、芜湖、金华等9市成为重要的增长点。


图:2019年首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共享合作展区


这里的“核心城市”,是指1997年长三角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升格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时的15个成员,包括上海以及江苏8市、浙江6市;“中心城市”指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22.5万平方公里中心区内的27个沪苏浙皖城市。


孙敏山说,从主要城市辐射圈看,上海辐射圈形成最久,周边设区市的GDP已在6000亿以上;南京、杭州、合肥辐射圈内的六安、宣城、湖州、滁州等市的经济增速均超过本省平均增速;芜湖、嘉兴、滁州等处于两个辐射圈内的城市增长尤为明显,如宁合间的“安徽第二城”芜湖左右“开”源,去年11.6%的增速在长三角城市中居首位,今年上半年遭遇疫情扰动,但经济增速仍达到5.2%,在41个市中排名第二。


延伸阅读



2022年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四年。


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过去四年,沪苏浙皖大动作频频,各扬所长、协同发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要知道最重要的发展成果是什么?以下9张数据图带你了解。


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长三角的各项经济增长指标都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


2021年长三角地区GDP在全国占比达到24.1%,研发经费投入在全国占比达到29.8%,进出口总额达到14.1万亿元,占到全国的36.1%,同比2018年增长了27.7%。


长三角全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达到8.1%,高于全国增速3.2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2021年长三角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国占比都达到四分之一以上,分别为25.6%、25.3%和26.6%。


协同创新快马加鞭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设也在马不停蹄地推动着。


在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的评选中,长三角地区共获奖137项,在全国占比超50%,其中一等奖获奖6项,在全国占比超4成。


2021年长三角获得的发明专利数为18.2万件,较2018年增长了63%,在全国占比达到26%。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达到104家,在全国占到20%。



由科技部批准、沪苏浙皖合作共建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于2021年6月正式揭牌成立。这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部位于上海张江,将打造长三角“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枢纽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战略节点,以高水平的技术供给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


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长三角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已形成产业优势集群,坚持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也在不断提升。


目前,长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为58.3%,其中设计业、制造业、和封测业在全国占比分别为48.9%、47.2%和78.4%。


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三分之一,近三年获批新药数量在全国占比为70%,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比例达到三分之一。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约为三分之一,企业数全国占比达到30%,并规划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和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两大算力集群。



互联互通跑出加速度


随着高铁网络的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规模壮大,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加速“奔”来。


2021年,长三角高铁营业总里程达到6542公里,比2018年增长54.7%,将三省一市、41个地级市“抱”得更紧。


长三角2021年的集装箱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在全国占比达到41.8%,同时机场货邮吞吐量达624.6万吨,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7亿人次,互联互通、互济保供的长三角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绿色生态持续向好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如今的长三角,区域各项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正持续向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2021年长三角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较2018年上升9.6个百分点,达到89.1%。长三角PM2.5平均浓度2021年为31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26.2%。


区域内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以来,太湖饮用水安全包装、污染防治、蓝藻防控、生态修复等重点任务扎实进入,入湖污染物总量大幅削减,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十年禁渔让江豚等珍稀鱼类种群数量持续恢复,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绿色发展示范效应凸显。



开放活力奋楫扬帆


作为外向型经济的典型区域,长三角近几年来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不断增强。


2021年5月,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成立。2021年沪苏浙皖自贸试验区货物进出口总额3.1万亿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的46.2%,实际使用外资总计1042.6亿元,占全国自贸试验区的48.9%。


已经成功举办四届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快速发展也彰显出长三角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构建成果。


4年来,进博会累计成交额达2722.2亿美元,累计专业观众注册人员约170万人次,累计展商超过1万家。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2021年“一核两带”全域生产总值达到2.6万亿元,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近10%的经济总量。



“一网通办”便利共享


聚焦公共服务便利共享,长三角区域内的“一网通办”平台持续迭代升级,让人民群众跨区域生活工作更加便利舒心,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目前,长三角”一网通办”应用于138项政务服务事项或场景,共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实现37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


长三角10城更实现“一码通行”,累计异地乘车超1300万人次。


区域内333个图书馆、353个博物馆(含美术馆、文化馆)、657个景区均实现社会保障卡的“一卡通用”。


除此以外,长三角还率先实现门诊费用直接异地结算,覆盖超10000万医疗机构,累计结算约988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26亿元。



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硕果累累


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打造一体化发展“试验田”和“样板间”,对全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示范区已形成95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由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于2020年11月、2021年12月发文分批次向全国复制推广。同时,全力推进100余个亮点项目建设。


以位于沪苏浙交界处的水乡客厅为例。水乡客厅面积约35.8平方公里,是依托长三角原点、沪苏浙两省一市联合打造的体现示范区生态绿色理念的功能样板区。



共同抗疫,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2022年3月以来,长三角地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中,苏浙皖三省紧急驰援、协同抗疫、共同守沪,在医疗救治、物资保供、交通保畅、复工复产等方面给予了大量及时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据统计,苏浙皖三省派出核酸采样人员2.5万名,累计完成采样量1.6亿人次。25个地市隔离密接人员12.3万人,最高峰时使用隔离房源4.3万间。3个省、26个地级市、29个县级市援沪抗疫物资4300吨,建成投运14个生产生活物资中转接驳站。



同心同愿、守望相助、互联互通,国家战略协调下,相信未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将更加各扬所长、形成合力,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寻找增长新机遇: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半年度经济答卷PK

【原创】郭茹、夏骥对话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长三角水乡客厅的近零碳之路

【原创】原来,苏州这样招引科技人才

【原创】从远郊到前哨:上海这个郊区的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

【原创】华略智库黄玉杰接受专访:“飞地经济”的浙江样板

【原创】这家公司如何让行政部门与业务部门一样有战力

【热文】郑永年:如何重新思考当下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

【热文】人靠谱事办妥——专访普陀区委书记姜冬冬

【热文】世界500强企业分布图鉴:北京领跑,上海抢眼,成都破零

【热文】美对华“芯片战”弱点在哪?韩国这个动作说明了一切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