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锈带”到“秀带”之四:钟律,如何让“旧迹锈厂”锐变为“时尚秀场”

张继军、羿鸣杰 上海华略智库
2024-09-03



作者张继军 华略智库文商旅研究院院长;羿鸣杰 华略智库文商旅研究院研究员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上海又称“魔都”,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精美绝伦的各类建筑甚至是心旷神怡的公共空间都让“魔都”一词更加入木三分。上海成为如今的国际大都市离不开设计师们呕心沥血的付出。本期,华略智库《从“锈带”到“秀带”》系列访谈栏目,特邀了上海市政总院专业总工程师钟律女士进行专访,聊聊从“一江一河”到“美丽街区”的城市更新中,她如何将工业遗存活化利用,让上海变得更有温度。全文6051字,阅读约16分钟

题记

这几件大事,串联起几年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发展脉络。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指出,这里原来是老工业区,见证了上海百年工业的发展历程。如今,“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人民群众有了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制定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出要从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角度出发,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学习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探索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的有效路径。

同月,中共上海市委审议通过《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提出要把更多“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和创新空间。

2021年8月,《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经市人代会常务会议通过,正式公布施行。

去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海市城市更新指引》印发施行,进一步明确城市更新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就在上周,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从“锈”向“秀”的活化和焕新,有人早在路上,有人方才起程,有人坐而论道,有人躬身入局。对于每一处工业遗产来说,其保护利用意味着迎接一次分娩再生,无疑是一段前世今生的时空交合,应是极具个性、极富想象、极其生动的。然而,想推动老去的年轮时针倒转,又谈何容易,结果往往难尽如人意。

华略智库文商旅研究院推出《从“锈带”到“秀带”》系列访谈,旨在通过聆听一位位亲历者的陈述,把一个个匠心独运的案例盒子打开来,以便读者由外及里、删繁就简,窥知隐藏于其中的关于工业遗产何以化茧成蝶的那些秘密。

本期,上海市政总院专业总工程师钟律女士做客华略智库,讲述她关于城市更新、遗存活化、景感空间、温度设计、色彩写意等的思考与实践。相谈甚欢间,我们真切感受到她和团队倾注于上海这座瑰丽之城的愿力、热爱和心智……


专访嘉宾:

钟律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专业总工程师、钟律景感空间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风景园林与生态环境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设计之都首席城市空间艺术专家】


以“柔性设计”理念进行综合思考


华略智库文商旅研究院(以下简称华略):您怎样看城市更新的发展趋势和重点内容?



钟律:当前城市更新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探索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相应经验,完善城市实践、改造内容、行动模式与政策制度等多方面。我感到,未来城市微更新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和重点:


  • 年轻化,具有“年轻力”的城市改造运动。

年轻力与年龄无关,这是一个带有想象意味的符号,其所思所想,既与传统承接,又常别出心裁。新一代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文化喜好,同时也充满创意和活力,甚至能带来市场与产业的新契机。创新、开放、包容的上海,需要从“年轻力”中汲取养分。


  • 成熟化,具有“存量提质”视角的社会设计。

上海的城市更新需要城市形态的多重纬度、市民参与的多元叙事、上海品牌的整体表达。通过精准设计、长效设计、合众设计启示更新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精准设计:未来城市决定空间关系的关键是“秩序”和“效能”,精准设计是量化城市形态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新的可能性。大量城市数据的涌现与智慧城市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理解城市、管理城市以及规划城市的方式,催生出用各种数据增强的规划设计新途径。


长效设计:长效设计是解决环境与发展、能源与利用、绿色与可持续的重要手段。长效设计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反思我们的消费文化,成为设计的必要环节。在考虑设计产品自身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可持续问题。


合众设计:合众设计就像是一个赋权平台、一个想象空间,使得人们有机会在设计上得到权力和能力的展示。改善整个设计的结果和解决潜在问题,需要多个利益相关者一起积极创造。设计师是设计过程中的促进者,有指导地推动共同探索、构思和开发。


  • 以“柔性设计”理念进行综合思考。

柔性设计,即无界的包容,融合街区的物理与精神边界,强调公正与资源共享,以适应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社会阶层、能力素养的使用者的需求,为全体城市居民打造无界的街道服务圈。在网格化治理的背景下,城市街区的柔性设计将绣花功夫融入民本理念,从细节处彰显城市街区的精细度,以此打造集成健康监测、安全保障、环境友善、网格管理等功能的城市街区。

图:“蝴蝶谷”花园——蝴蝶湾三角绿地空间设计(收录于《2022年世界城市日:行动,从地方走向全球——城市发展案例集 》)


延续和保护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建立在新时期的时间性与场所感


华略:您认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应把握哪些关键?



钟律: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场所,将原本封闭的建筑空间转化为公共文化空间,“更新”的观念与“原真性”保护修缮理念似乎永远存在某种矛盾,而事实上原真性在建筑脱离其原本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再现的。工业遗产的修缮和保护更应在延续和保护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基础上,建立在新时期的时间性与场所感,由此拉近大众与艺术和设计的距离。

强调“新旧共生”的设计策略。在尊重历史环境整体风貌基础上,工业遗存作为艺术呈现的载体,建筑更新在空间和功能上充分活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成为艺术展陈的城市文化空间。以场景再现、要素演绎等多元化手法,彰显历史文化底蕴。

强调多样化功能的重塑。植入创意、展示、演艺等文化功能,让旧迹斑斑的“锈厂”锐变为文化时尚的“秀场”。同时,建筑本身也是场地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与周围景观自然衔接,打破传统场地边界概念,吸引公众来感悟艺术、体验自然、感受工业蜕变后带来的活力。

图:嘉兴茧库·建党百年光雕秀(与比利时Dirty Monitor数字艺术工作室合作)


通过适当的表现形式将愿景赋予或融入载体,使他人能够从中获得领悟


华略:请谈谈您关于“景感空间”的理论观点和具体的实践运用。



钟律:“景感空间”的理论是我2011年前后开始思考的。人们通过适当的表现形式将其某些愿景赋予或融入某种载体,使他人能够从这一载体获得领悟。城市公共空间是重要的载体形式,具有这种属性的载体空间即为“景感空间”。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把“景感空间”的思考融入传统的市政项目中,使之变为城市系统性治理的技术方法。

2018年浦江两岸照明更新改造工程是“景感空间”理论的重要实践。我首次提出了“光景”(lightscape)创新艺术亮化设计理念,用光来阅读建筑,用订制的音乐旋律呈现光影变幻。在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与灯光景观管理所的精心组织下,各领域专家通力协作,使浦江光影秀成为一场光影盛宴、一项融合了城市、建筑、音乐、舞美、影像、心理学等多个专业的艺术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华略:您参与和关注的城市更新项目中,认为具有一定代表性、创新性、方向性的案例?请谈谈其具体特点。



钟律:首先,上海外滩滨水区景观设计项目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我和团队与“一江一河”的首次结缘。此次改造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服务功能,在最大限度地体现外滩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的基础上,为市民提供优美舒适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以这个项目为起点,以滨河空间贯通为主体的“还江于民”理念开始在上海生根发芽。

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团队通过空间的综合梳理,打通滨江“堵点”,形成顺畅慢行体验网络,同时做到了公平与精致均衡,将一条靓丽的黄浦江岸线归还于了上海市民,让母亲河再次深入到上海人的生活当中。“还江于民”浦江贯通项目最终收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作为全球案例收入了2020年联合国世界城市日发布的《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2020年度报告》中,并获评2020年“上海设计之都100+”十大设计奖。

图:黄浦江两岸城市夜景照明更新设计项目

黄浦江两岸城市夜景照明更新设计项目中,我带领团队针对黄浦区外滩沿岸的33幢历史保护建筑和陆家嘴核心区进行了整体点亮设计。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首次提出了沉浸式的景观感知理念,将光影与音乐进行互感联动。外滩历史建筑的那抹经典暖黄光是这座城市最经典的记忆画面。

我们在保留建筑经典光色改造提升的同时,运用沉浸式景观灯光的创新手法来实现互动体验性景观的层次性、多元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为此,我们对城市空间、城市建筑、景观环境、音乐艺术等跨专业的艺术联动做出综合性思考,以此为理念进行的滨江景观照明更新设计,也为后期的浦江光影秀打下了坚实基础。

苏州河(静安段)贯通工程设计由上海市静安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建造,以“阅读静安·诗话苏河”为设计理念,跨越4个街道22个街区,最终实现6.3公里的苏州河滨水慢行系统全线贯通。以“1+2+3”节点为主要目标,打通全线1个断点,为释放步行空间重新组织2种交通形式,通过城市微更新打造3处滨河景观节点。

如果说黄浦江项目是吸收了优秀国际理念之后结合现场实际的一种塑造,那么苏州河就是我们在汲取上海历史文化基础上的本土原创。苏州河静安段是一个串联了生活街区的滨河空间,我们寻找她特有的地域文化符号,通过与市民的共同创造,把诗话苏河诗歌征集、盲文铭牌镌刻、诗歌朗诵录播等方式置入贯通后的岸线空间,让苏河开口讲述她自己的故事。这个项目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获评2021年“上海设计之都100+”十大设计奖。

图:苏河湾北岸总商会段:“时间定格”剪影装置

去年,十六铺旅游码头景观提升项目由上海市黄浦江码头岸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委托设计,是我和团队在“一江一河”中的最新作品。我们以“坐标海派·阅读城市”为愿景,在挖掘场地自身的区域符号性和内在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空间布局、景观绿化与公共装置实现场地的时空更迭。

我们在码头门廊两侧设计了故事光影景墙,在我的手绘素描底稿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穿孔铝板这一新型材料的应用,展现从19世纪30年代到新千年这百余年光影里的5段历史时期的码头景象。我们运用绘画的形式,将十六铺的历史景象永远留在了当下——在当代的空间中,留下对时间的记忆。这也是我们在思考的,如何在城市更新中,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留下城市的历史痕迹。

图:十六铺码头景观提升项目


为体验而设计、为无界而设计、为引领而设计、为温度而设计


华略:您提出“以柔性设计理念打造有温度感的城市社区”。您认为什么样的城市设计是“温度设计”?上海的城市更新如何契合和彰显“城市有温度”?



钟律:相对于传统的刚性设计,柔性设计更强调无界的包容,融合街道的物理与精神边界。更强调公正与资源共享,以适应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的使用者的需求,为全体城市居民打造无界的社区服务圈。我认为,以上理念便是城市设计中的“温度设计”。

图:苏州河四行仓库段:可触摸阅读的盲文铭牌


我认为,上海的城市更新应从三个方面着眼,彰显与契合“城市有温度”的设计目标。

为体验而设计:强调更广泛的公平和公众参与,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体验和用户。

为无界而设计:引用包容性设计的实施流程与方法论,打破街道的物理与精神边界,为全人群打造无障碍街道服务圈。

为引领而设计:引入可持续发展标准制定,为街道设计带来新的设计引导准则,以设计手法优化街道市容管理、绿化养护、环卫运维等流程。

精细化设计,是实现以上设计目标的关键路径。城市更新设计的“精准”与“精细”,能够让城市更新的生命周期更长,从而降低重复或者无效更新的投入,提升每一次城市更新的“费效比”。这个过程中,需要努力探索我国城市实现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化解传统的城市管理矛盾,形成特色的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系统。

城市街道既是一座城市的血脉,也是一座城市的颜值


华略:您主持负责黄浦区“美丽街区”项目。请谈谈美丽街区的设计理念和实践。



钟律:城市街道既是一座城市的血脉,也是一座城市的颜值,既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品质,也承担了重要的城市功能。“美丽街区”始终以街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微更“心”的设计价值导向。

其中,南昌路街区微更新与复兴路街区微更新项目由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建造。南昌路微更新把沿线大量的红色旧址、名人故居、海派建筑等历史人文记忆元素融入景观设计,营造可视、可听、可读、可闻、可触的街区氛围。2021上海空间艺术季黄浦展区选取南昌路街区作为参展场地,由黄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承办,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协办,我与团队总体策展,通过跨界联动展开多维度活动,重塑烟火气与文艺氛围共存的南昌路“心灵之约”。

复兴路街区微更新推出民防科普、印象派植物、交互式画廊等系列亮点设计,关注聋哑学生与低年龄段儿童的关爱与愈疗,整体营造治愈氛围,并通过艺术视觉感官为城市人群提供科普和乐趣。

未来由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办事处主持的瞿溪路街区微更新,将依托城市网格化治理背景,强调精细化的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注重城市日常状态下的人文性功能与城市应急状态下的保障性功能。

图:南昌路美丽街区改造项目


开放、可达、漫游、停留


华略:您主持负责黄浦江两岸开放空间贯通工程24小时城市活力圈、苏州河(静安段)公共空间等项目。请谈谈您对滨水空间设计开发的理解。



钟律:从“一江一河”这些年的实践经验理解,滨江环境提升向腹地整体升级转变,链接生活区和滨水区域界面,将原来封闭的滨水岸线和临江不见江的空间状态做彻底的空间结构调整,是首要要务,也是形成公共空间的基础。这包括了四个关键词:开放、可达、漫游、停留。从规划格局上最大限度挖掘滨江开放空间资源,同时设置带状发展、指状渗透的公共空间体系,进一步将滨水公共空间同城市腹地咬合,强化其可达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密垂直于滨江的慢行通道,衔接公共交通。构建以滨江为主轴、有效链接腹地、纵横交织、立体复合的慢行网络体系。在新增成片公共空间的同时,注重小微空间的发掘,结合各类活动空间的量身定制,融入文化、游憩、体育等功能,从而有效消融滨江“飞地”的灰空间场域,凸显场所活力,提升场地人气。

采访手记

访谈钟律总工,可谓“蓄谋”已久。

还是在两年多前,华略智库文商旅研究院在开展静安苏河湾区域的规划研究时,我有幸结识了她。那时,她刚刚主导完成苏州河静安段的贯通设计。沿河漫步,清风微拂,她娓娓道来为这段河堤赋予的慧心和巧思。这之后,我又陆续游学了她融入“设计”“营造”心力的十六铺码头、南昌路街区和蝴蝶湾绿地,都是她不舍昼夜、殆忘寒暑的代表作。

隔三差五,我会被她朋友圈“色彩笔记”主题里的一幅幅手绘画作惊羡到,优雅的线条、灵动的笔触、活跃的机理,她采撷或熟悉或陌生、或静止或灵动的片段,将属于她的“形影双城记”,于莫兰迪色系的笼盖下,自然温和地缓缓铺展开来。

我在想,她给予景观、给予草木、给予空间、给予城市的敏锐、细腻、丰富而个性的感触、共情、创想和表达,何尝不是源于作为女性设计师在洞察人与城的共同命运中所迸发的第六感啊……

图:钟律色彩笔记《双城记》·巴黎埃菲尔铁塔&上海东方明珠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ChatGPT风靡全球:未来人工智能最可能取代的5类工作
【原创】大咖对话上海广播电台:全国首个跨省域智慧大脑是个啥
【原创】全景解构:上海这个区历时17年的储备人才“引育用管”【原创】中国香港新市镇TOD模式开发经验对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启示【原创】华略智库王亚捷:长三角是怎么锻造链主企业的?【热文】浙江招商引资模式及案例分析【热点】安徽省省长王清宪接见华略智库企业家考察团【热文】华略创始人姚荣伟为浦东区委中心组讲解上海营商环境6.0版
【热文】江敦涛履新重庆,匠心独运讲新经济,跨界类比出新意
【热文】北大报告:中美科技脱钩,中国制造业关键领域或陷入瓶颈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