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stud178 Intro 专注高智人群思维、审美与消费。新浪微博:小日先生2016,国家课题发展研究顾问,科技公司COO,曾任上市公司VP,方向:TMT、VR、AR、海外资产配置。你来我信你不走,你走我当你没来。(三天不更,就是封了,去微博找我) 阅读本文前,先关注我的新浪微博 小日先生2016 公众号写得太好,总被删号 我还真是受够了   感谢你的如约而至。 据说关注本号后很多妞都变聪明了呢。好吧,这个号叫撕蛋,STUD,没错,就是种马的意思。这是一个反低智社会的号,当然,又渣又贱的我会希望写一些故事感动你,并改变你的审美。未来的世界,一定是有趣的人打败无趣的人。so,失联的人们再次相遇。 昨天文章:《只要足够真诚,就能得到世界的回声》里我把高樟资本的范卫锋老师写成真樟资本了,特此道歉。 今天继续是安静的书写,虽然阅读量不会很多,但足以问候安静的灵魂。   上海:《天台》 向每一座有骨气的城市致敬 文/小日  (一) 我去过很多城市。 每去一个城市,我就会想是什么机缘,让我来到这里,在我匆忙的人生里,我曾到过这里。我像江湖里的一叶孤舟,在一个时空缝隙,嵌入了这座城市,我们创造新的价值,或者,改变城市的气质。 而当我走完大半个中国,当我参与过价值5亿的豪宅,无数个城市规划新区,涉足过沿海四大自贸港的设计后,我去看待城市,是无尽的悲凉,那些被资本绑架的城市,那些满目疮痍的未来。在中国,每一座城市都像风中蜡烛,那些真正值得留下的东西随时都会被瓦解,那些不太被需要并毫无逻辑可言的建筑正在快速被增加。 所以,我经常说,我们说要尊重每一个人,但拜托,前提是尊重每一座城。所以我总是想给很多所谓市政府城市规划的人上上课,你们做的东西真的是城市需要的么? 一个城市的漂泊 (二) 我关心城市的骨气。 忘了是什么时候,我突然想到城市的骨气这个词。忘了是参与前门大栏栅还是大连旅顺南路的整体改造,也不知是不是看了“悦食中国”中关于南京“桂花鸭”的专题,或是温岭风情的微视频《风从海上来》,总之,我想谈谈城市的骨气。 说到骨气,先从骨开始说,十年过去了,回想起我最早做的第二个地产项目是万科•第五园,那时的广告语叫“骨子里的中国”,陈幼坚的美学深入建筑本身,做得性感而有风骨,我也是那时候才开始喜欢竹子的,才明白,什么叫“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后来,我接触了上海的另一个项目,是北大人在上海做的项目,叫燕南园。之所以叫燕南园是因为,立足南方的上海,回首北方的燕都。这样的遥远对望,是我在这头,你在那头,是情怀,更是情结。 深入骨子里的东西,才算是伴随一生,只要足够深入骨子里,才能靠近本质。本质即真相,真相即核心的精髓。把握骨子里的精髓,才有方向正确的想象力。而在我看来,“骨子里的XXX“是很讨巧的文字游戏,任何事物只要前面加上“骨子里的”就深入精髓了,骨子里的自信、骨子里的骄傲、骨子里的优雅。记得以前也很喜欢用“穿过骨头抚摸你”的字眼,任何事情触及骨头,就是根深蒂固,包括当时很出名的影片集《十分钟年华老去》。 十分钟年华老去 (三) 骨气是城市里的人文气象。 而说到骨气,首先是一种气息,转化到脑海里,就是不同内容营造的氛围。 为什么我们经常可以看一个城市就能感知到那里的人?为什么我们看一个人基本就能猜想出他出生的城市?毕竟,对人或城市而言,城市的骨气,首先是一种性格,这是拟人化的,例如宋代罗烨《醉翁谈录•钱穆离妻而后再合》:“幼而聪敏,长而好学,风姿粹美,骨气轩昂。” 而同时,城市又是空间概念,所以营造出的骨气,是影像化的,是影像背后的温度,是气氛的冷暖与滋味,这点在中国山水中就是意象之深远与空旷,多视点构图背后的文人墨客的出世与入世,一如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叙画》:“夫象物必在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 当城市的气息和空间影像深入人的内心,那么,人的身上就会释放出城市的影子。所以,在快速发展的国家,在多城市混合的文化交流里,城市的骨气,更多时候是指城市的身分认知。 城市影响了人,所以,我们确实很容易通过身边人的行为方式判断出他的家乡。 你的城市在哪里? (四) 比人文气象更进一步, 城市的骨气却又不仅仅只是让你辨别出新朋友来自哪里,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之沉淀,最后转变成了城市的骨气。” 简单地说就是,无论时代的发展还是盲目的开发建设,也无论城市经历怎样的灾难与破坏,城市的骨气始终流淌在这里。它盖不住,也无法隐藏,在雨后打湿的泡桐树下油迹点点里,有城市的骨气;在老街小巷的鸟笼和象棋棋盘边,有城市的骨气;在茶余饭后热腾腾的牛杂铺和甘蔗摊边,有城市的骨气;在春暖花开的气候、在人来人往的集市、在车水马龙的街道、在泡上一壶峨嵋的江边、在风风火火的海岸,城市的骨气,无所不在,坚守、缓慢、自信、游刃有余。 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城市里留守? (五) 城市的骨气,是兵荒马乱的绝处逢生。 我总是会通过寻常人的生活去打探城市所谓的骨气。我路过寻常巷陌,在那一杯茶、一支烟的光阴里,感应那种恬然和宁和。然后我发现,所谓城市的骨气,更多是体现在当地人的生活选择上的:在他们的生活里,是很多人来、很多人走之后的停留;是一意孤行的留守;是一种天生的骄傲与坚持。 这样的热爱与坚持,会有一些外人看不懂;这样的城市关系,也只有当地人明白其中的信念与道理,正如你所看到的,城市无论如何发展,总有老一派城市居民的坚守。他们根植城市,城市再大、城市再新,他们依然安然的停留在城市。 那些看似保守、看似死板、看似固化的思维,通通在他们身上体现。我以前不明白,也不曾理解,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其实这些保守、死板与所谓固化的思维背后,藏着城市的骨气。 在我眼里,这些老派的城市居民,才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们不像我们,只看到城市的新,从50年代、60年代到今天,他们和城市一起见证太多的苦与难,正是这些与城市同步一心的经历,城市过往的苦与难深入他们的骨髓,尝过比苦更苦的苦,自然知道城市的好与不舍。而在面对城市苍凉的开发时,他们还对过往城市的精神,保存一丝期盼。 对正在老去的城市保持期待 (六) 用一辈子去守候一张底牌:与城市不离不弃 更重要的是,对老居民而言,他们人生已和城市融为一体,城市发展史就是他们的成长史。 在漫长的城市发展中,他们比我们更知道选择,更明白平淡日子的快乐,也更知道,无论进退,最终都需要一个点,就像商业博弈中的底牌一样,他们很清楚,自己也有一张底牌,这张底牌,就是和养育他们的城市,不离不弃。 城市的骨气,最后都会成为流淌在生活意识流中的气象、口腹饱暖后的气韵,以及,汤汤水水中的气息,无比接地气地渗透在市井中,最后构成所有外来者看到的风貌。 城市的骨气到了最后也逐步成为被口口相传下来的心诀与处世之道,而当我们从大都会回望老去的城市,不难发现,在那条熟悉老街,依然可以清晰还原出城市原本的精神,那些善意、宽厚、勤勉与包容,是永远不会因为时代而丢弃的坚守,是真正意义的骄傲。 一辈子的守候,最后的人生底牌 由摄影师Marcin Stawiarz拍摄的黑白城市照片,流动的是镜头里的光晕幻影,凝化的是影像背后的,城市的骨气。   温岭:《风从海上来》   下面,是每次看都让我热泪盈眶的 台北的骨气所在 严谨、自信、不负、虔诚   台北2015设计之都 “第一次遇见你,就爱上你的样子” 如您所见,全世界有趣的妞 基本都关注了本号 留言区已开放,好姑娘一起浪 “我爱来自全世界的你” 当你可以跟一个人不说话,分享片刻寂静,且不会觉得尴尬,那一刻你就会明白,你遇到了对的人。《低俗小说》 故事还在继续,呵呵,小傻逼 你有世界上最美丽的灵魂 你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嘴唇 珍视你的每一次阅读,犒赏你的高级味蕾 期许你在午夜梦及所爱,天亮之前有所待 兵荒马乱里的绝处逢生 Reward people gave a reward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