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为什么没有普惠金融?

蜗牛妹的零花钱 财经美女蜗牛妹 2018-12-22

今年市场这么差,比赚钱更重要的,肯定是不亏钱、守住钱啊。比如我早就叨逼你们,熊市别大手大脚,广屯粮,多存钱,缓称王!但是香港的困难群众们,存下来了钱就会面临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钱放在香港的银行怎么理财呢?

 

我们先来说理财的路径,比如金融民工们懂金融,那也应该比较会理财吧,我问了几个,大家的理财情况如下:

 

  • 我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能投,钱基本都投资出去了;然后也能做一些空单对冲市场风险。

  • 我三分之一的钱作为流动资金,三分之一买了债券基金,三分之一买买股票。当然,流动资金就是在银行里躺着~~

  • 怎么理财,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最近也在问自己,有啥可以买。你说利率这么低,就算拿100万出来存定期,也是然并卵啊。哦,我买过债券基金,给了银行1-2%的认购费。

  • 我是个穷逼,就那么小几十万,这还理个屁啊,就放着,偶尔炒炒股票呗。。。

 

以上是金融民工们的一些理财方法,如果他们都觉得理财途径不多,那就可想而知非专业的香港群众平时理财时的烦恼了。

 

香港居民730万,但四家银行就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根据银行2017年年报,汇丰49.57%,中银14.56%,恒生9.04%,渣打6.61%),这导致零售投资者对银行的议价能力非常有限。

 

除非你是个有钱人,上来就有个至少1000万美元的流动资产,可以随便挑私人银行,家族信托、保险、结构化产品、Pre-IPO等各种产品都可以了解帮衬下。或者如果没有1000万美元,至少有个100万港币现金的,也能勉强去商业银行成为高端客户,看看有没有人给你推荐产品。

 

但如果你没有那么多钱,就要感受香港困难群众(曾经我也写过一篇香港困难群众的物价文章,不知道为啥被删了,只能告诉你们密码是:困难群众)的生活压力了。


钱放银行存活期吧,看到几乎为零的银行利息,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存定期吧,今年掏出50万,明年汇丰还你501550。不要瞧不起区区1550的利息,毕竟已经给你加了0.01%。

 

你说要不趁早买点债券基金、股票基金跑赢通胀,毕竟香港的金融产品多呀。好的,在首次认购费优惠的情况下,在汇丰要是买债券基金或者货币市场基金,认购不到100万,汇丰会收你2%的认购费!就算认购金额超过100万,银行账户也是100万以上的客户,汇丰也要收你1.5%。

 

恒生认购费更贵,通胀挂钩债券认购费3%(看看管理费还不到1%)!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又不像股票,本身收益率就低,搞来搞去就为了那几个点么,这认购费,等于第一年基金经理和基民都是给银行打工的。

 

再看买股票基金,要是碰到去年的大牛市,认购费多一点大家应该也还可以接受吧。很显然银行也是这么想的,认购费没有优惠的情况下是5%,基金经理一年的管理费才1.87%,银行拉一次客户赚的钱,基金经理需要好好盯上三年的盘才能赚回来,也是醉了。

 

当然今年市场不太好,银行也知道不能收这么贵的过桥过路费,所以恒生所有类别的基金都有特别优惠。债券基金认购费半价1.5%,其他类别基金也差不多半价砍,2.5%的认购费(反正还是比基金本身的管理费贵就对了)。

 

因此在香港,你会发现一个深受市民欢迎的投资类别——高风险高回报的衍生品,比如投资杠杆、涡轮产品。港交所数据,截止2018年6月,涡轮,牛熊证成交额占港股市场是15.3%;2018年6月的比例是17.5%。

 

这样不难理解,利息几乎为零,认购基金至少第一年的收益率都被银行渠道吃掉,自己买股票又怕踩雷,那还不如玩个杠杆大的,万一猜对了呢!

 

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为啥香港市民喜欢买楼了。毕竟钱放在那没处去,房贷低过租金,付出去的首付还能因为杠杆,充分享受楼价上涨的好处。但残酷的现实是,现在即使永居买第二套房都要交税了,这钱放在银行还是没地方去啊。

 

我们看恒生银行过去五年的营业收入,尽管香港仍然处在低利率环境,但恒生过去五年的净利息收入还是在不断增长。

 

而且整个香港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也是非常充裕。香港金管局的数据,截止2018年5月,存放在香港持牌银行中的活期存款就有1.23万亿港币。

 

代表13亿中国人民理财的天弘余额宝货币基金,截止2018年6月30日,其基金总额是1.45万亿人民币;730万香港群众的总活期存款约抵得上四分之三的余额宝规模了,说明香港还是有非常广大的普惠金融的空间啊。

 

然鹅,香港并没有广而周知的普惠金融产品(现在只有一些Fintech,比如之前给你们安利过的Aqumon)。内地已经很成熟的余额宝,在香港就几乎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

 

截止2018年1月4日,香港规模最大的传统公募型货币基金,柏瑞港元货币市场基金AUM为6.2亿美元,三年年化收益仅为0.28%;第二大的汇丰港元A类单位-A,AUM为5.6亿美元,三年年化收益还是-0.03%;第三大的施罗德金融市场基金,AUM是1.8亿美元,三年年化收益0.08%。

 

这些货币基金是非场内可交易基金,需要通过银行渠道销售,这个就会造成投资者本来就不多的收益被银行蚕食;并且由于现时利率低下,银行从储户这边拿到存款的成本几乎为零,所以更加没有动力去向储户推销货币基金损害自己的存量存款。

 

对比下余额宝,这也是一款非场内可交易基金,但其认购费、申购费和赎回费率都是0%,管理费、销售服务费和托管费率年化加起来为0.63%,还是能给普罗大众留下主要的收益的。


这就是马爸爸那句经典的:如果银行不改变,那我们就改变银行!

 

之前我们也讨论过,在香港如果卖基金产品,走银行渠道销售的话,费用又高、效果还不一定好,所以做成ETF、去交易所上市突破银行这个销售渠道的限制也是一种办法。比如货币基金领域,南方东英今年就出了港元货币市场ETF(3053.HK)。

 

本来我以为,像我这样的困难群众,终于被基金公司重视起来了,毕竟以三个月Hibor为基准,南方东英的余额宝在除去费用后预期收益率可以做到1.5%(是不高,但也比现有的货币基金好很多)。而且基金的费用比余额宝还更便宜。

 

准备买一点点赚一丢丢零花钱的时候,悲催的发现,投资港版余额宝是100万起买!!(场内货币基金的市值刚过10亿港币,基本上跟香港传统的非场内货币基金第三名的规模差不多了~~)

 

这么高的投资门槛,不科学啊!

 

毕竟内地也有交易所上市的场内ETF,比如华宝添益,截止2018年6月30日,在A股的AUM有946亿人民币,近7日年化收益率为3%,但A股的货币基金最低买入门槛只有1万人民币。

 

货币基金都是低风险,高流动性,但为啥港股的货币基金,投资门槛为啥会跟A股差这么多呢?

 

研究了半天,发现还是败给了渠道。在A股,货币基金的认购和赎回费用都是0,所以基金的收益主要留给了投资者。

 

在港股,货币基金的交易佣金和股票是一样的。虽然港交所豁免了股票印花税,但是交易征费和交易费用都还是跟股票一样,一分钱都不能少;而且这里还没有算经纪费用。

 

这几个点一加上去,3个月的Hibor基本上就没剩多少渣渣了。所以,我猜为了达到货币基金应该有的货币基金的效果,港版余额宝只能做大每次认购的规模,令固定费用摊薄,使得产生收益的时间提前。

 

假设买卖港股货币基金,券商都不收佣金,那货币基金持有人仍然需要一定时间的持有,才能将港交所征收的二级市场交收费用给赚回来,达到收支平衡。入场门槛越低,收支平衡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如果跟内地一样1万起投,那就需要持有至少20天,才能产生收益;只有起投资金足够大,比如100万,才能尽快达到收支平衡。


如果直接找参与证券商直接在一级市场申购,那么还可以把二级市场的交收费用省去。不过,这个现在还只是针对机构及高净值人群,零售投资者们还要再等一等。只能说,在这一个专业服务富豪、机构的市场中,普罗大众想追个通胀都不容易啊。


我又不是马爸爸,汇丰恒生我没那个能耐让他们去改变了;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港交所,你说你们打通了上海又打通了深圳,现在还有新经济、同股不同权、生物医药公司,生意好到锣都不够敲了,要不要考虑给场内货币基金们降低一点交易收费,回馈下广大有理财需要的群众嘛!


毕竟香港1.23万亿活期存款可是在账上趴着呢,万里长征,始于足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