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中通道再起争议,广州愿意出资金,但“全桥全隧”为什么行不通

深圳梦 2019-10-07

据《财新》记者报道,11月2日下午,广州市人大主任陈建华来到中山市调研。与他同行的还有39名广州市的省人大代表。这次跨市调研,主题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情况。调研组先前已在东莞、深圳和珠海等市考察,中山是此行第四站。


图片来源:深中通道发布


据中山市交通局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调研组专程前往深中通道登陆点——翠亨新区马鞍岛实地考察,中山市交通局副局长、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均到场陪同。


调研主题虽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陈建华还是提出了建议,希望调整深中通道建设方案,为广州的发展留足空间。”上述匿名人士说,这让当地官员感到意外,“毕竟,深中通道已开工建设多时了”。


陈建华认为,东隧西桥方案存在重大缺陷,建议以全隧方案取而代之。这并非“心血来潮”,全隧方案本来就是深中通道建设备选之一,亦是广州方面力荐的方案。该方案着眼点在于,深中通道经过伶仃航道时,以海底隧道代替水面桥梁。


陈建华认为,伶仃洋大桥架设在航道上方,日后势必影响船船进出南沙港和广州港,阻碍广州市的航运发展。争议点是:《深中通道项目通航安全影响论证报告》将伶仃洋大桥通航净高定在73.5米,当时伶仃航道以20万吨级集装箱船为代表船型。未来发展需求可能会超过通航净高定在73.5米、20万吨级。这也是广州未来发展航运中心、广州港的顾虑。正如文章所写的:“伶仃洋大桥如一根门梁,高悬在广州市出海口上空,限制了日后进出广州港船阳高度的最大值。深中通道已经全面开工,广州欲作最后努力。”


关于虎门大桥教训。据该文报道称:广州对此记忆惨痛。虎门大桥通航净高60米,1997年建成通车时为全国之最。彼时,多方认为,这一通航净高至少能管50年。约四年后,虎门大桥就不能再满足通航需求,载重10万吨以上的集装箱船无法通过。这大大限制了虎门大桥上游的港口资源开发。也就是在这一年,广州在虎门大桥以南选址,开建南沙港。


在广州极力争取下,2015年交通厅向交通部上报的《论证报告》将通航净高提升至76.5米。2015年8月,交通部同意了修改后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3年,广州市曾委托中铁隧道设计院对全隧方案开展可行性专项研究,针对《工可报告》指出的九项IV级风险提出具体解决办法。陈建华认为,全隧方案技术可行,风险可控,运营安全。他在建议中披露,“广州市政府表示,若采用全隧方案替代东隧西桥方案,替代桥梁的隧道段可由广州市代建”。深中通道建设资金原计划由省市按比例分担。广州市愿意承担方案修改后引发的新增建设投资。


深中通道项目在深圳侧的道路接线工程已于2015年12月先行动工;珠江口海域上的东、西两个人工岛,分别于2017年和2016年开工。2018年9月6日,伶仃洋大桥和中山大桥主墩桩基在同日开钻。这标志着深中通道的桥梁工程建设讲入全面实施阶段。


深中通道定于2023年建成通车,此时若按广州方面的建议调整方案,项目必然停滞,严重拖累工期。


为何时隔多年,广州再提深中通道方案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深圳梦发现12月6日深圳交委官微在一周前的一篇文章间接作了回答。



【深中通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开始建设

 “全桥全隧”为什么行不通


“全桥全隧”行不通 


其实这跟深中通道的地理位置有关。


项目所在区域地质条件复杂,采用超长海底隧道穿越珠江口施工及运营期风险巨大,因此“全隧”行不通


∆中山大桥主墩桩基开钻平台


在项目东侧,由于同时受到深圳机场航空限高影响及矾石航道等多条高等级通航水道通航净高影响,必须采用隧道方式穿越,因此“全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沉管隧道5大挑战 


深中通道钢壳沉管隧道的建设具有5大挑战,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超宽”


隧道采用双向8车道技术标准,管节断面宽度46米,为世界首例,设计及施工难度大。


“变宽”


隧道为满足交通功能需求,设置615米的变宽段。


也就是由双向8车道加宽至双向12车道(因为接东人工岛这个水下互通的时候有着不同方向的转变)。


除此以外,管节断面宽度由46米变宽至约70米,在隧道内多次分合流。


“深埋”


沉管隧道埋置深度深,最深位置沉管底标高距水面接近40米,管节结构设计难度高。


“回淤量大”


洪季回淤强度平均接近2厘米/天,台风期最大回淤强度超过5厘米/天,沉管沉放及沉降控制难度大。


“挖砂坑区域地层稳定性差”


西岛斜坡段位于超大挖沙坑内,区域地层扰动严重,稳定性很差,对基槽开挖成槽及基础处理造成较大困难。


深中通道采用“钢壳混凝土沉管结构”,具有能适应超宽、深埋、变宽等建设条件,承载能力、抗裂性能好,耐久性有保障,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等优势。


 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位于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8公里,路线起于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岸。



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又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工程。


项目全长约24公里,包括6.8公里海底隧道、17.5公里跨海桥梁,双向8车道。



深中通道主要由长6.8公里的特长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主跨1666米伶仃洋大桥、主跨580米中山大桥、长约13公里非通航孔桥、东西人工岛以及深圳机场枢纽(地下部分)、万顷沙(部分工程)、横门枢纽(部分工程)3处互通立交等关键构造物组成。


 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20分钟可实现深中往来 


按照计划,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工程将于2019年开始管节预制,它的桥梁工程计划于2023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项目全线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


图片来自:深圳商报


深中通道建成后,珠江西岸城市去深圳,将由以往绕行虎门大桥上百公路变成,跨江直达,车程由约2小时缩减为30分钟左右。未来,将通过中开高速对接深中通道,便捷通往珠江东岸。


其中,中开高速中山至开平高速公路项目是江门着力谋划的深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52.5公里,主线采用双向六车道技术标准,设计时速为120公里/小时,总投资约265.17亿元,计划于2020年建成通车


来源:深圳商报、深中通道发布、南方都市报、宝安日报


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加快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2018年5月1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提出,到2020年,完成港航相关项目投资1000亿元,广州港的综合实力、现代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国港口前列,并且在自由贸易港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

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是推动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的重要支撑;是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推动引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加快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制定本行动计划。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完成港航相关项目投资1000亿元,新增港口通过能力3000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500万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5亿吨,集装箱占比力争达60%;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2500万标箱,集装箱航线达到250条,其中国际班轮航线120条,力争每年新增1—2条欧美航线;集装箱吞吐量国际排名力争提升1—2位;商品汽车运输完成150万辆;邮轮旅客吞吐量完成75万人次,力争达到100万人次;全市港航相关产业企业注册数超过6万家,本地航运企业经营船队规模超过4000万载重吨。港口综合单位能耗下降到2.96吨标准煤/万吨吞吐量,节能减排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力争经过三年努力,广州港的综合实力、现代化建设水平走在全国港口前列,自由贸易港建设取得突破,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主要任务


(一)优化港口结构布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规划引领,完善港口布局。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谋划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编制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中长期规划。结合港口功能调整转型升级,研究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遵循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原则,对各港区、各运输系统布局进行优化调整。


其中,以南沙港区为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加快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重点发展集装箱、粮食、原材料、商品汽车运输,发展现代航运物流业和现代航运服务业;


以黄埔新港和新沙港区为港口物流重要功能区,以集装箱、商品汽车、件杂货、散货运输为主,服务临港产业和城市生产生活;


加快黄埔老港转型升级,以建设第二中央商务区为契机,打造高端航运服务与航运科技创新核心区。内港港区重点发展滨水休闲产业,构筑独具特色的经济带、创新带、景观带。番禺、花都、白云、增城等地内河港口加强与南沙港区合作,充分发挥喂给功能,适度拓展港口休闲产业,服务临港经济发展。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功能。


提升港口综合通过能力。到2020年,南沙港区四期、南沙港铁路、南沙国际邮轮码头、南沙国际汽车物流产业园汽车滚装码头、南沙港区近洋码头和新沙港区二期基本建成。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工程、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扩建工程、番禺龙沙码头二期工程施工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抓紧启动南沙港区五期工程、南沙国际邮轮码头二期工程前期研究,继续推进南沙江海联运码头一期、南沙港区江海联运港宝码头工程前期工作。开展南沙港区小船候泊锚地研究。全力推进广州LNG(液化天然气)应急调峰气源站配套码头建设,开展LNG燃料水上加注站和加注码头前期工作研究,探索与珠海港合作开发珠江口海岛港口资源(包括LNG接收站)的可行性;规划建设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配套码头。在南沙港区四期开展自动化码头建设工作,南沙港区二期、三期逐步实施自动化码头改造。推进实施新沙港区和黄埔新港技术改造。推动黄埔老港转型升级,结合港口规划和第二中央商务区规划,研究推进黄埔国际邮轮港项目相关工作。加快琶洲客运口岸码头建设。


(二)创新现代航运物流体系,延伸航运物流产业链。


1.打造临港国际航运物流园区。


依托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南沙保税港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国际物流园、广州出口加工区,建设保税物流基地、保税期货交割基地、出口采购配送基地和保税离岸货物基地,建设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网络体系。加快临港物流仓储设施建设,力争三年新增仓储物流面积60万平方米,打造一批出口型物流基地和进口型分拨基地,引入国际知名第三方物流商进驻。推进南沙港区三期后方物流园、南沙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分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在南沙设立白云机场异地货站。利用保税港区后方用地、广远综合物流基地项目等,建设一批非保税仓。积极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和配送网络。


2.巩固和提升国际枢纽港地位。


提升集装箱枢纽港地位。积极拓展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加强与国际班轮联盟和班轮公司合作,重点开辟欧美航线,巩固东南亚、非洲航线优势,提升广州港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在南沙港区打造华南地区的集装箱调拨中心,开展集装箱运输集散及中转、分拨、拆拼箱、信息处理、保税等服务,拓展FOB(离岸价)市场,逐步完善结算、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实现南沙港区集装箱班轮非生产性在港停时降低50%,南沙港区集装箱码头桥时效率、船时效率位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研究推进港外集装箱集中查验场地建设。支持进出口集装箱海运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


巩固商品汽车枢纽港地位。发挥南沙汽车码头、南沙国际汽车物流产业园汽车滚装码头、南沙港区近洋码头及后方产业园集聚效应,开展汽车运输、贸易、检测、金融服务等业务,打造吞吐能力达到180万辆/年的沙仔岛汽车综合物流产业及服务基地。积极争取船公司在南沙港区设立固定外贸滚装船航线,吸引国际知名汽车品牌进驻南沙开展进口业务。


强化粮食中转港地位。依托南沙粮食码头、新沙码头、新港码头等物流节点,加快推进粮食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推进黄埔惠安明珠粮食物流加工中心和笔岗粮食仓储加工设施、广州长兴智慧粮食储备库、番禺港口粮库二期工程、广州东部粮油储备加工中心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新建粮食储备仓容100万吨以上。在南沙粮食码头后方规划粮食加工制造中心,建设南沙粮食存储加工基地。借力新沙二期码头建设,打通南北粮食物流主通道,对接北美、南美及东南亚等海外粮食进口通道,构筑珠江水系粮食运输网络,确保粮食运输安全。


打造冷链物流“母港”。依托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保税区等优势,布局建设具备国际中转、加工存储、分拨集散、保税、检验检疫等功能的冷链物流中心。抓紧推进南沙港区国际物流中心冷库等项目建设,培育“广州水产”远洋捕捞深海冷鲜品牌。建设冷链物流供应链与电子交易平台。引进国际知名冷链物流企业,推广应用世界先进冷链技术,推进冷链物流管理标准化,积极对接“泛珠三角”及“一带一路”倡议物流大通道,形成辐射华南、中南、西南地区的区域冷链分拨中心。


发展航运跨境电商。支持具备实力的港口航运企业延伸物流链,深度参与跨境电商业务,建设海外仓,发挥航运特色,推动快递与仓储结合,拓展“门到门”物流服务。鼓励班轮公司开辟东南亚精品快线,发展驳船共舱业务,在南沙建立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支持航运公司与电商企业合作,开通东南亚快消品快速航线。依托南沙东发码头快件监管中心,打通往返香港机场的水上通道。


3.加快枢纽网络建设。


建设江海联运核心枢纽。推进珠江枢纽战略,构建以广州港南沙港区为核心的珠江¬—西江江海联运枢纽,确立南沙港区在泛珠三角区域江海联运中的核心枢纽地位。打造南沙港区驳运中心,发展江海直达运输。发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优势,推进“大花都港”建设。拓展珠江、西江内河集装箱和以北部湾等为重点的沿海集装箱驳船运输网络建设,推动支线驳船网络航线共享、舱位互换。继续推动实施以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为离境港的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


建设铁水联运枢纽。争取国家多式联运试点工程。加快广州南沙港铁路及配套站场建设,构建南沙港区集装箱铁水联运枢纽;加快广州铁路大田集装箱中心站及配套码头建设;支持广州开发区开辟中欧班列,推动增城石滩铁水联运项目发展。增开铁路班列,重点开通粤桂、粤湘赣、粤黔滇川渝铁水联运物流通道,加强港口与铁路互惠合作,拓展“无水港”口岸功能,加大对内陆“无水港”建设和运营的扶持力度,以云南、湖南、贵州、江西为重点,形成10个功能相对完备的内陆港。


优化公水联运网络。加快建设南沙港区连接周边地区的快速通道,完善进出南沙港区高速公路收费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吸引货物向南沙港区集聚。重点推进广中江高速(放马互通立交收费站末端至桂格大道连接线)、番莞高速(“虎门二桥”段)、黄榄干线、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黄埔老港集疏港道路建设,搭建北向、东向主干集疏港通道,减少集疏港交通对黄埔中心城区的影响,逐步实现集疏港道路和生活通道分离。重点实施临江大道东延线、港前路(石化南路~开发大道)、石化北路(含广园路立交)、大沙东路四期(华坑路~开发大道~笔岗路)等工程建设。


建设海空联运通道。依托南沙港区、广州深圳香港机场、白云空港综合保税区,发挥海港和空港叠加优势,探索建立货邮海空联运通道,逐步推进发展海空联运中转业务。完善莲花山、南沙客运码头等客运口岸至香港国际机场海空联运通道建设,尽快开通白云国际机场至南沙邮轮码头旅客通道。


(三)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


1.培育航运要素集群。


打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产业集聚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航运要素功能集聚区。

在南沙,依托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集聚高端港航服务要素,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航运服务示范区,吸引国际航运公司、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企业,打造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区。

在黄埔,依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传统航运服务业集聚的优势,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航运金融、航运人才、“互联网+航运服务”等国际化航运服务产业,打造航运贸易服务创新示范区。

在沿江滨江琶洲等一江两岸地区,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各类航运企业机构总部、地区总部或营运中心,打造政府航运服务和总部经济集聚区。


2.建立现代航运金融服务体系。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借力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展国际航运结算、支付、融资等业务。鼓励设立航运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航运保险公司等专业性机构,大力引进航运专业银行。探索在南沙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离岸航运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建立航运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打造航运供应链金融服务一站式平台。鼓励发展航运保险交易、船舶融资租赁资产(产权)交易、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开发等航运金融创新业务。鼓励境内外社会资本参与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吸引多元化主体参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型船舶制造企业、港航企业和物流企业设立集团财务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拓宽中小航运企业融资渠道;推动设立航运产业基金和航运担保基金。


3.发展水上休闲产业。


完善邮轮旅游产业体系。制定广州邮轮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争取成为国家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开展邮轮综合旅游政策和创新试点。鼓励境内外邮轮公司在广州开辟邮轮航线,推动邮轮旅游与游艇旅游、“珠江游”及岸上旅游的有机融合,丰富粤港澳大湾区邮轮综合旅游产品。编制邮轮安全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制定与国际接轨的邮轮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鼓励发展邮轮设计、修造、供应、人才培训、邮轮旅游保险、免税购物等邮轮旅游服务产业。推进实施过境和出入境免签政策。完善珠三角机场群、高铁站、客运站至南沙邮轮码头旅客快速便捷通道。深化主辅结合的邮轮布局发展模式研究,南沙作为主力港,以大中型邮轮为主;黄埔为辅助港,以中小型邮轮为主。开展黄埔邮轮码头配套航道疏浚工程的相关工作。通过差异化、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推动邮轮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游船游艇休闲产业。结合城市旅游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突出城市标志性核心景观优势,丰富“珠江游”水上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水上观光特色旅游品牌。利用城市周边珠江水网自然生态景观,拓展水上特色“慢行”休闲旅游产业。促进游艇业健康发展,支持在广州建设区域性国际游艇博览交易中心,发展游艇生产维修保养、设计、展览、人才培训等产业。落实穗港澳游艇双向“自由行”,完善游艇出入境管理机制,争取游艇入境15天免签政策。


(四)推动口岸服务国际化,提升公共保障能力。


推动重点口岸开放。


完善广州港黄埔港区西基码头、大屿山及三门岛锚地水域对外开放手续。开展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南沙港区四期集装箱码头、南沙国际汽车物流产业园汽车滚装码头、南沙港区近洋码头、新沙港区二期码头、南沙国际通用码头等口岸查验设施规划建设和口岸对外开放工作。适应穗港澳游艇“自由行”,规范明确境内外游艇航行线路和区域。


(五)做大做强市场主体,激发港航产业活力。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支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优化扶持港航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研究出台相关行业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港航关联企业在广州开展业务,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地港口航运物流企业。鼓励港航龙头企业通过资产运营和资本运作开展资源整合,在用地、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发挥总部经济的示范效应和乘数效应,吸引航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广州集聚发展。落实我市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吸引和培育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航运大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或业务总部落户。重点吸引和培育国际航运物流、国际船舶管理、航运电商、海员服务等企业在广州发展,提升广州传统航运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三年内,争取1—2家集装箱班轮公司、2—3家滚装汽车班轮公司总部落户南沙。


(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


借鉴国际自由贸易港发展实践和先进经验,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申报设立广州自由贸易港。围绕国际贸易和离岸贸易发展,构建更加便捷的国际船舶、货物进出境监管机制,实施更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负面清单和重点监管对象,实现精简、精准监管,有效守住安全底线;创新“不申报、不征税、不统计”的一线进出境模式;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放宽贸易投资准入条件,建立离岸型经济管理体制,实现贸易自由;探索基于国际贸易业务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金融、外汇管理规则,实现资金“自由流动”。利用南沙毗邻港澳的优势,拓展自由贸易港发展空间,实现自由贸易港与港澳在通关监管、贸易规则、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有效对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航运枢纽建设。


加快港口资源整合。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明确的以广州港为主体推动珠江口内及珠江西岸港口资源整合的决策部署,打造世界级枢纽港区。支持以广州港集团为平台,采用市场化手段,通过增资扩股、收购等方式,加强与周边港口合作,抓紧推动开展港口资源整合工作,打造世界级综合型港口企业。充分发挥广州港集团的管理和网络优势,在结构调整、航线布局、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协同效应,促进整合发展。


深化区域合作。


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推广航运企业港澳商事登记银政通服务,简化港澳投资者在穗投资开办航运企业的注册流程,提供一站式注册登记和银行金融服务。积极争取放宽准入限制,吸引在港澳落户的国际港航企业和机构将业务延伸至广州。深化与港澳的合作,强化在集装箱运输、航运金融、航运法律仲裁、人才教育培训、邮轮游艇滨海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共赢,提升广州港与香港港口间集装箱运输量,推动港澳国际航运的高端要素优势与广州广阔的经济腹地优势有机结合。深化与深圳的合作,发挥广州港与深圳港的地缘优势,强化两港在航运物流、航运服务业、临港工业等方面的合作共赢发展。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珠江—西江沿线港口、沿海港口合作,促进在港口航线、航运物流和航运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展。积极参与粤桂黔区域合作,加强与粤东、粤西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共赢发展。




相关文章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