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目 录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逻辑与时代创举


刘红凛 刘 蓉(1)

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中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遵循

朱庆跃(13)

理论、历史和现实: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三重逻辑

李明霞(26)



政治学研究

战争想象:国家建构的动员机制——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例

郭台辉 曾 敏(36)



乡村振兴研究

乡村性的再造——基于“三生空间”的权利视角

姚尚建(48)

乡村性的流失与重塑——基于空间、产业和身份的视角

陶青青(61)



数字时代专题

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斯丽娟(73)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激励机制

潘光曦(86)



公共治理研究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推动共同富裕?

范逢春(97)

数据开放中的算法依赖:发展模式与驱动路径

于文轩 魏 炜(109)



基层治理研究

嵌入与自主:转型社区纠纷化解的内在逻辑——以成都市D社区无讼建设为例

叶 林 卢 玮(123)

重大突发事件防控中的应急组织动员何以实现?——以党员干部下沉为例

陶 振(135)


英文摘要                                                                

(150)



文章摘要


1

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逻辑与时代创举

刘红凛 刘 蓉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刘红凛、刘蓉:《党的自我革命的历史逻辑与时代创举》,《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摘 要】党的自我革命是二十大关于党的建设精神要求的一大“关键词”。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实现党的自我革命,乃二十大党建精神的根本要求与“灵魂”所在。党的自我革命的思想理论来源,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党的自我革命的精神之源,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革命精神”“政治品格”,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党内改革”与自我革新,而是事关党的执政成败与生死存亡、“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只有紧密结合全面从严治党、从“第二个答案”高度来系统认识党的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基本内涵、实现途径、根本目标与目的,才能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核心要义与重大意义。从根本上看,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自我革命,二者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有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才能推进与实现党的自我革命;正是因为我们党具有自我革命的伟大精神与政治自觉,新时代才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自我革命;自我革新;历史周期率;中国式现代化;斗争精神


2

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中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遵循

朱庆跃

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引用格式

朱庆跃:《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中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遵循》,《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摘 要】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最大的优势。而要深化对自我革命本质的认识和增强其实践进路,务必要上升到对自我革命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自我革命的规律是由构成它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内部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其中,社会发展要求与党的现实主体具体素质状况之间、党作为整体意义上的党格要求与其现实主体具体素质状况之间、党抽象的理论观念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现实中党员个体内在已有的素质状况和所接受的各种素质要求之间等矛盾性关系是主要内容。相应地,这些内容决定了党在实践中必须遵循适应和引领规律、教育和斗争规律、转化和创新规律、内化和外化规律等。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自我革命;斗争精神;矛盾运动



3

理论、历史和现实: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三重逻辑

李明霞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编审)


引用格式

李明霞:《理论、历史和现实: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三重逻辑》,《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摘 要】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之治”的独特治理密码。党在领导人民接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推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在理论依据、历史演进、现实遵循方面实现了周延与自洽。理论依据方面,政党纲领是彰显党的运动水平的旗帜和里程碑,党的决议是约束党的权力运行的纲目和度量衡,党内法规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法宝和助力器;历史演进方面,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演进历程从发轫初创、曲折探索、恢复发展到全面深化渐次明晰;[JP2]现实遵循方面,必须以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作为制度体系建设的科学指南,必须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相融作为制度体系建设的科学保障,必须以供给需求与新陈代谢一致作为制度体系建设的科学路径。

【关键词】党内法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逻辑进路


4

战争想象:国家建构的动员机制

——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例

郭台辉 曾 敏

(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郭台辉、曾敏:《战争想象:国家建构的动员机制——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例》,《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摘 要】查尔斯·蒂利提出“战争制造国家,国家制造战争”经典命题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争议不断。新中国的政权建构诞生于战争,却通过战争想象进行战备动员,而战备是为了防御而非制造战争。文章以20世纪60年代中期攀枝花三线建设为案例,讨论新中国政权如何想象与准备战争,嵌入社会并推动全方位动员,实现中央集中意志与社会积极回应的互动关系。战争后诞生的新兴政权把战争想象作为国家建构的动员机制,经验上为解释中国三线建设提供新视角,理论上提出“国家战争想象”新命题,以部分修正蒂利命题。

【关键词】国家建构;战争想象;三线建设;查尔斯·蒂利



5

乡村性的再造

——基于“三生空间”的权利视角

姚尚建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姚尚建:《乡村性的再造——基于“三生空间”的权利视角》,《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摘 要】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性的讨论伴随着乡村发展的政策调整。从乡镇企业的淡出到乡村振兴的政策转变,中国乡村走上了与城市不同的产业、空间与人口的发展道路。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都市圈的扩张,作为论证乡村内在结构合理性的乡村性定义,日益显示出不平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特征。一些地方推出的诸如乡村旅游等措施不过体现为将乡村整体包装为一种产品的政策努力,这种努力无法与城市化、工业化、规模化经营、资本下乡等众所周知的产业化路径兼容。立足“三生空间”的乡村考察可以发现,从城乡平等的角度,城市性与乡村性并不冲突,中国乡村性重构需要建立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之下,建立在基于权利平等的人口迁移进程中。基于“三生空间”和城市权利的理论贡献,中国乡村性的概念需要直面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成就,从而为城乡融合提供知识支持。

【关键词】乡村性;城市性;城乡关系;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三生空间”



6

乡村性的流失与重塑

——基于空间、产业和身份的视角

陶青青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陶青青:《乡村性的流失与重塑——基于空间、产业和身份的视角》,《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摘 要】乡村性伴随着乡村本质的理论反思,以空间、产业和身份三要素的扩展为表征,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双重交织中动态演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政府与市场共同展开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形象与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然而,对新时代乡村性的理解的一些偏误,产生了脱离乡村尺度对乡村进行主观构建和想象强加的系列行为,带来了乡村空间建设失真、产业利益分配错位以及乡村主体权利缺失的新困境,乡村性在积极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反而进一步流失。乡村性概念的重塑,纠正了乡村建设中乡村“他者”对乡村社会的叙事偏差,回答了乡村振兴“为谁而兴”的根本性追问,成为乡村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

【关键词】乡村性;乡村振兴;乡村权利;主体性



7

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斯丽娟

(兰州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斯丽娟:《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摘 要】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的时空约束,有效畅通区域间要素流动。从历史逻辑出发,我国区域经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低水平区域均衡到效率优先导向的区域非均衡,再到区域统筹协调转向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演进历程。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价值分配环节赋能资源有效配置;通过价值实现环节赋能市场变革;通过价值创造环节赋能区域间分工协作,从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现阶段,数字经济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良好的政策优势和基础条件,但仍面临“数字鸿沟”现象不断扩大、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地方数字治理方式单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难题。为此,完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融合,构建区域间数字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有利于弥合区域间“数字鸿沟”,通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分工协作;市场结构变革;资源有效配置



8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激励机制

潘光曦

(山东科技大学财经学院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数字经济研究基地研究员


引用格式

潘光曦:《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激励机制》,《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摘 要】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是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需遵循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逐步由“四化协同”过渡到“数实孪生”,最终实现“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目标。微观基础视角,财税激励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巩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中观载体视角,财税激励通过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畅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宏观保障视角,“分权+考核”激励通过引导地方政府积极作为,营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财税政策应聚焦发展基础、应用场景和数字化转型,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财税支持力度;深挖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深化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完善产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财税政策,提高激励效用水平。

【关键词】数字经济;财税激励机制;全要素生产率;数字化转型



9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推动共同富裕?

范逢春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范逢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推动共同富裕?》,《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摘 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所以成为共同富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因为二者在价值理念上统一于“人民性”,在理论基础上通约于“共享论”,在治理体系上耦合于“元治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共同富裕主要是通过社会阶梯效应、拉动增长效应、分配调节效应、全面发展效应来实现的。在未来,需要健全二者的有机衔接机制,通过调整空间布局、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更好发挥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效应。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基本逻辑;内在机理;衔接机制



10

数据开放中的算法依赖:发展模式与驱动路径

于文轩 魏 炜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于文轩、魏炜:《数据开放中的算法依赖:发展模式与驱动路径》,《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摘 要】数据开放已成为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数据效用,算法不仅依托强大的自学习和自决策能力让数据的潜在价值得到充分挖掘,而且也使得数据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更加依赖算法技术。本文从数据和算法的关系起源出发,构建一个类型学分析框架,提出驱动型、压力型、抵制型、黑箱型四种不同关系模式,并重点就驱动型关系模式结合实践案例展开分析。研究表明,算法“自学习”和“自决策”的功能特性充分挖掘了公共数据的潜在价值,算法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数据共享的精准高效,而且也为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数据开放;算法;算法依赖;驱动型关系;数字治理



11

嵌入与自主:转型社区纠纷化解的内在逻辑——以成都市D社区无讼建设为例

叶 林 卢 玮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研究生)


引用格式

叶林、卢玮:《嵌入与自主:转型社区纠纷化解的内在逻辑——以成都市D社区无讼建设为例》,《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摘 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村庄向城市社区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转型社区的过渡形态。转型社区面临传统性治理模式断裂、现代性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居民关系重构,多元利益分配机制缺失等难题。复杂的治理情境下社区矛盾纠纷不断,传统纠纷化解手段失效,现代法治策略难以广泛接受,数量激增、类型多元的纠纷事件影响了基层治理的稳定性。文章以成都市D社区无讼社区建设为案例,研究发现:通过观念、制度、技术等外部嵌入与治理主体吸纳、治理规则培育等内生自主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纠纷的有效化解和溯源治理;在嵌入和自主策略的运用过程中,呈现出不同阶段侧重点的不同,这为更好理解嵌入性自主、总结基层纠纷化解策略提供了现实启示,有助于实现矛盾纠纷治理的溯源化、精准化、持续化,推动转型社区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关键词】转型社区;无讼建设;嵌入性自主;社区治理



12

重大突发事件防控中的应急组织动员何以实现?——以党员干部下沉为例

陶 振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陶振:《重大突发事件防控中的应急组织动员何以实现?——以党员干部下沉为例》,《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2期。


【摘 要】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组织环境突变,事件处置的时间与空间被高度压缩,常态化科层管理机制容易出现失灵。有效的组织动员能使组织内部的潜能得以快速释放,形成强大合力,及时纠正常规化治理的失灵。党员干部下沉是政党组织通过话语共识引导、组织结构重塑、灵活化的组织激励等多种方式实现内部力量有效动员的重要方式。党员干部下沉体现了政党伦理的价值引领、政党统领的组织再造、灵活化的组织激励、技术赋能的精准治理等多重驱动逻辑。高效的应急组织动员可以降低组织间沟通成本、实现有限资源快速集中和优化配置、重塑科层组织激励机制等,但也需警惕高强度的组织动员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因此需要将组织动员纳入法治化轨道。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组织动员;党员干部;下沉


阅读链接

《理论与改革》2023年第1期

《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6期

《理论与改革》2022年第5期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理论与改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