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涂鸦,城市会变吗|DS Talk回顾(下)

Dstalk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2022-11-17
2022年9月27日,在《涂鸦意像:Mr Doodle》同期,设计互联首次举办DS TALK NEXT,邀请了涂鸦艺术家及街头文化策划者、当代艺术策展人共同畅聊街头艺术与涂鸦艺术。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回溯涂鸦艺术在大湾区发展的历史——大湾区涂鸦艺术20年;二是探索街头艺术所承载的时代意义——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街头艺术。
街头艺术作为一种相对小众但又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希望能给予大家一些新的灵感与力量。以下是论坛回顾的第二部分,发稿前经过发言人的审校。


*温馨提示:文章较长,建议加入收藏慢慢看




whyyy(左):艺术家,现居于深圳,2001年开始以喷漆作为主要创作媒材,人称“涂鸦界的活化石”,作品横跨家具、绘画、街头艺术等不同艺术领域。他将西方精粹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融合,在理解西方美感和东方哲学的基础上,创作出独特的新中式风格。


雷童(中):艺术家,街头文化策划人,街头艺术创意单位PSSSST主理人。


卓楚楚(右):E238创始人,策展人,艺术栏目猫瞳山主持人。金融学、心理学专业毕业,拥有11年从业经验,策展落地400多场艺术商业项目,商业艺术与数字藏品课程讲师,威尼斯首届元宇宙艺术年展执行策展。



雷童


我从05年开始进入街头艺术创作这个领域,我的团队叫做PSSSST,乍一看是一个很奇怪的名字,像某几个单词的缩写,其实是一个象声词,按动喷漆的“扑嘶”的声音。我们通过策划人的角度从整个文化展开对街头艺术的研究,一方面是向前去找寻街头艺术的基因是什么、特性是什么、本质价值是什么,往深挖掘。另一方是向后看,结合当下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去探索我们该如何去做今天的街头艺术,借此推导未来的可能性。
在展开关于街头艺术的格式讨论之前,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定义“街头艺术”是什么
首先,街头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它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要点是——创作场域,它所有的创作都发生在街头,公共场域。这个因素产生的最大的不同是观众的不同,我会称之为“经过这个场域的人流”
“人流”以为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在街头艺术创作时经过这个场域的人流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性格、教育背景,来自不同的民族、文化系统,观众是多样且不可被挑选的。相对来说,美术馆、艺术空间、展厅可以带有自身的风格属性,近现代的、科技的、水墨的,观众是经过选择前往的,空间内的所有展示和表达可以是针对性的。
第二层,“人流”意味着观众只是快速经过。不像展厅中的观众是做好充分准备的,安排一个下午或一天专程在美术馆看展,可以阅读前言和各个展签、听导览、了解作品和艺术家的背后故事。来自街头的观众不会给街头艺术的创作者这样的机会。在很短的时间如果作品抓住我了,那么我会停下来观看,若抓不住我就走了。
截然不同的观众导致街头艺术创作语法的截然不同,最终塑造了这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创作语法的核心是——在最快时间内抓住不同观众的注意力



不同的街头艺术家围绕着这个核心语法做着自己的个性实践,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共性,如使用公共符号——当画面中出现“麦当劳叔叔”的时候,大家很快理解到这是美式快餐文化的代表,艺术家借助这个共有认知作为表达的基础,比如骨瘦嶙峋的、肥胖的、不友善的“麦当劳叔叔”,观众可以非常快速地理解。
街头艺术快速抓住不同文化不同群体观众的注意力,并建立表达共识的语法使其成为一种国际化的通用“语言”,从美国开始到欧洲、亚洲,成为世界各角落各都市炙手可热的文化名片。今天,潮流艺术作为热门话题,背后所呈现出的重要趋势是大众向艺术的靠拢,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登顶的几位艺术家,BANKSY、KAWS、Jean-Michel Basquiat,都出自街头艺术的背景。




雷童:很多人会讨论街头艺术是否一定跟“反叛”有关,以及是否就是用喷漆创作的墙面作品等等,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门类,朦胧和标签化的认知是正常的,但同时也会包含一些误解。在对于街头艺术核心基因的探讨中,我们归纳了三个核心特性:
第一个关键词是自我。不同的艺术形式带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判断,有的标榜集体价值,又像水墨里讲究传承。街头艺术强调的核心是个体的价值与可能性。从街头艺术的开篇,称为“GRAFFITI”的以字母为主的创作类型为代表,这些艺术家创作的主要内容是代表自己的创作昵称(TAG),抛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守法,实际上艺术家们就是在街头不断重复书写“我我我”,让大家看到“我在这”。
关于个体价值与自我基因在创作中的强烈表达每一位优秀的街头艺术家都有着个性探索,下面先把发言交给whyyy老师,以他的创作作为个例,讲解作为中国街头艺术家,如何在街头创作的实践中融入自身的文化基因。



whyyy


最开始我是以字体创作为主,就是写“YYY”,当时在那个时期所了解的这种涂鸦就是你得写涂鸦代号到处画,所以YYY就作为基础字形出发进行创作。,就是写涂鸦字体告诉别人“我”在这里。
我就思考作为中国人为什么要按照西方逻辑去创作呢,后来我就加入一些中国祥云,植物纹样。同时在结构上更加松弛,强调岩彩配色和留白。除了表达自我的存在感以外的另一层艺术表达。在基本的脉络里寻找新的元素。



©️whyyy


同时我用抽象表现主义去表达古代的山水,通过喷漆自身的特点和理性的设计语言加以创作。


©️whyyy


因为我很喜欢看大自然的纪录片,所以创作的系列里也会画一些中国传统的动物形象。


©️whyyy


2012年,我当时的团队IDTcrew 发起了项目《在路涂》,通过旅行纪录片去把我们的创意拍出来。当时从昆明出发到拉萨,每经过一个城市会根据当地的特点,基于我们看到的东西、所理解的文化,在当地找一面墙进行创作,总计用时差不多两个月。2014年,我们在美国洛杉矶出发到纽约,一边旅行、一边创作,感受美国最原始的街头艺术文化。我们希望用街头艺术文化像驻地项目一样,感受本土文化,再创作。



到最近两年,我更倾向于物哀的感觉,表达时间流逝,人与自然的共生。


©️whyyy



雷童:关于街头艺术的第二个特征,我会称之为“占领”。从街头艺术创作的传统和惯性来看,街头艺术家不断寻找城市中更中心、更大、更高的墙面进行创作。为什么大家要选用这些墙面呢?它的核心逻辑并不是对场域的占领,而是对观众注意力的占领,在互联网前的时代,这些社区中的墙面是居民的注意力最好的载体。街头艺术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画布,就是火车车厢。在火车上创作的作品,会随着火车的移动在城市中巡展,让更多人看到。街头艺术选择“画布”的核心本能是聚焦点,以文化和创意的方式占领它,让创作价值最大化被展现。



今天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都在变化。我们看到窗外很多优秀的建筑,虽然我非常喜爱街头艺术,但同时我也会认为如果在上面涂鸦是不和谐的,以及我也不希望所喜欢的东西由于不恰当的呈现方式成为被大家认为困扰和捣乱的东西。那么在城市空间的新状态下,街头艺术在今天也同样应该有新的表现形式。
在我的理解里,曾经社区里最中心、最高、最大的墙面是注意力的中心,那么今天的注意力中心是什么?比如互联网、商业、美术馆。那么在当下,是否能抓住新时代的注意力,新的观众,即是下一步街头艺术发展新可能的突破,也是纯正街头文化基因的传承。


“798现场”活动图片 ©️PSSSST


北京的798每到十一国庆节期间,有近10万的总人流量,但其中只有不到10%的人会进入美术馆,更多只是在园区的艺术环境里打卡,咖啡店商店逛一逛。作为街头艺术的特长,今天大众向艺术靠拢的趋势,我们能否成为一个阶梯的,帮助这9万人一步一步走近艺术?
于是,PSSSST在2020年策划了“798街头艺术现场”,邀请了10组顶级的中国街头艺术家,选择了10个在798里最好的墙面开展创作。同期还做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小项目:一是“漫画亭”,邀请艺术家以自己的风格给观众画肖像;二是“怪兽游行”,将国外、港澳台无法到现场的艺术家创作的形象做成穿戴玩偶,由演员穿着在798与观众互动。在人流量巨大的艺术园区里创作,“占领”场域里最好的墙面,与观众进行互动,进而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占领”互联网上观众的注意力。

第三个街头艺术的特点是 “行动”它既是个人的价值表达,又通过成千上百个不同的个体差异互相成为一个参考系,最终呈现整体文化现象与文化浪潮。对于街头艺术的理解相对于“具体在表达什么”的艺术,更接近一种文化现象。恰如奥运会和划龙舟的区别,重要的不是第一、第二的名次,但重要的是十条龙舟在江面上伴随着鼓点疾驰的场景,它唤醒我们心中的澎湃和对于民族的认同与链接。重要的表达来自于集体的行动,无数自我的表达凝结的是一种关注个体的文化价值观,关注自我也关注每一个具体的人,这种自我不是自私和排外的。
行动的另一个层面是关于“体力”的。在一个百倍于人的墙面上,以一己之力开展创作,或是说走遍城市与世界留下巨大数量的在地创作,我们会看到个体力量与其产生的巨大成果的参照,墙面上的每一个平方都是艺术家体力的结果。


“Bomb It!”活动图片 ©️PSSSST


PH玩家是北京最著名也是全国最早的HIPHOP CLUB。最初的空间是在工体北,因为工人体育馆整体改造工程的需要不得不结束这个空间的营业。在最后一个营业日,我们组织了所有在北京的街头艺术家,一个白天的时间把所有的场地以街头文化的方式“毁掉”,做一个ENDING PARTY。在这个活动中构建惊喜的核心即是行动力,一天之内的彻底颠覆最后呈现了一个这样有份量感的成果,这里面同样包含了行动之下所彰显的文化的团结与凝聚力。




刚刚分别以三个段落介绍了关于自我、占领、行动,我认为这三个特点是街头艺术基因的核心构成。作为街头艺术领域的策划人的角色,我们一直在关注和讨论未来的街头艺术该如何继续发展?如何在信息繁杂的当下占领新的注意力?从具体的抓手来说我们认为有两个要点:
第一是商业合作。商业的体量非常大,比如之前我们的一个项目是一面20米高、60米长的墙面,从个人来说难以执行的。另一方面,商业和街头艺术有着同样的目标——快速的捕捉不同人群的注意力,这恰是街头艺术最擅长的。这让与商业的合作并不是一种甲乙方的服务或妥协,而是建立在街头艺术的基因与商业的目标上共同的创作,融合创作的艺术性和商业的功能性。

第二是互联网的传播。互联网是现在占领大众注意力非常集中的地方。自2017年北京佩斯画廊的《Teamlab: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展览开始出现“网红展”“票房展”,大众作为消费者票房作为运营方式成为新的呈现展览的方式,再到潮流艺术、NFT,象征这大众艺术时代的到来。今天互联网无疑是最高效、便捷、高性价比的触及观众的通道。结合街头艺术的大众基因,将是街头艺术的价值得以彰显的前所未有的契机。



卓楚楚


卓楚楚:当我们把街头艺术从城市空间里面转移到白墙、或是将其与商业空间和项目结合,它自有的属性就会被消解掉吗?我认为不会。原因有两点:1、涂鸦的属性并不会因为场所的改变而消失,而是会随着场所的多元化拥有更多的想象力与可能性;2、与商业的合作能帮助艺术家更快的走进大众视野,通过与各个产业的结合,将艺术化作影响力。

第一点,我认为街头艺术的观众并不会因为场所的改变而消失。whyyy提到《在路涂》中,他们根据每个国家、城市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定制”场景化的创作,你并不知道这面墙会存在多长的时间。而这,是我认为涂鸦艺术的魅力,它并不是永恒的,而是有即时性,转瞬即逝,但倘若记录下来了,那它就是永远存在你心中的、表达当下的作品。
任何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自带的磁场,会吸引着相同的观众进入到能量场里面去观看作品。比如说Bansky的小女孩大家可能不知道具体是谁画的,但只要他对这个作品有印象,那这个就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Bansky作品,图片源自网络



第二点,这个问题其实等同于在讨论,当我们把“艺术”带到商业世界时,艺术自身有没有被消解?我认为,这是个伪命题。2015年,我在华侨城展出70多幅来自里昂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将每幅作品的价格都打在标签上,有观众来问我,“原来艺术品是可以买卖的吗?”。我当下是很震惊的,我反问他如果作品不卖,那艺术家靠什么吃饭呢?
艺术不仅为生活与精神而服务,同时也是艺术家的谋生方式,安迪·沃霍尔曾说,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成功的商业是最好的艺术。曾经街头艺术是备受抵制的,但随着凯斯·哈林巴斯奎特将街头艺术带到当代艺术,街头艺术成为了老少咸宜,快速抓住新生代眼球和注意力的艺术形态。曾经被街头艺术家“乱涂乱画”的墙面,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打卡,让商业项目有了更高的溢价空间。
最早大家是凭着热爱去做涂鸦和创作,后面逐渐变成生存的方法,或是一门生意。但这门生意最好的一点是:作者总能通过一些小心思,可以放肆地把自己的情绪、希望传递的内容藏在里面。艺术与商业从来都是共存的,艺术家的创作得到回报,大众获得更多精神体验,品牌与艺术完美结合,达到商业与文化与社会的多赢效应,何乐而不为。
如今,网络科技与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可以更快速帮助艺术家得到更多的商业合作机会,我们的每一个点赞,都有可能共同将一幅作品,一位艺术家打造成“顶流”,而这也让艺术家可以在艺术与大众商业之间创造无限可能,每个人都随时可能成为聚光灯下的“艺术明星”,以独特的作品捕获新生代的心,主导艺术风格品味的“代言人”。



观众:刚刚看到很多现有的涂鸦作品在不同城市中展示的图片,我之前在布鲁塞尔时会有涂鸦地图,显示你将在哪个城市可以找到某幅作品。我想知道深圳是否有类似于集合、地图,可以方便想要去探索的人使用的?
卓楚楚:我觉得涂鸦艺术的魅力就是随街发现,而不是像打卡咖啡店一样打卡,我觉得“指定地图”会变成一个刻意行为而不是一个偶遇的行为。
mok_one:其实网络这么发达,找关键字可以找到了,各种途径的关键字可以找到一点。
Ruiz:我们之前做的项目后来做成小程序的形式,小程序可以找到每个城市的具体涂鸦地点,在哪个地方会出现涂鸦,就像我刚刚给你介绍的小程序里面了解一下。现在国外有很多针对于寻找涂鸦网红打卡点推出一系列旅游服务,但是在中国现阶段是没有。从最开始的涂鸦发展形式,最早我们只是让它出现在街头,让了解他的人自己去发现。


CHINAGRAFFITI.COM

COLLECTION 2020





观众:我是一个街头运动的爱好者,从事的项目是BMX,跟滑板、轮滑并称为三大街头项目,玩了十年左右。我们的圈子可能比较接近,有很多问题都很相似。抛开商业、自我这两个议题,你们有没有进行过涂鸦文化的传承?比如我曾从事过一年带小朋友进入这个领域的教学工作,你们有没有在这方面的尝试或者已经有过的项目?我想了解一下。第二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每个人创作的时候遇到的一件最尴尬的事情是什么?
mok_one:之前也有搞一些一起涂鸦入门的课程,但是坚持下来的人还是占少数,因为现在太多东西玩了,手机就可以玩一天。以前我们没有那么多东西玩,都会选择你觉得很突出的一项去玩,玩出个水平来。我们像传承一样带他进来玩,他们可能一时的冲动,就进来试一下,坚持下来还是很少。毕竟这个东西在户外日晒雨淋的,又脏、味道又不好,我们这个运动可能是站一天的运动。最尴尬的事情就是画的时候被人家打断,然后今天的心情就不好了。
whyyy:我说一下传承的问题,因为你一直在做,有人观察你的作品,他会尝试去创作、使用工具,并且很多人问我可以教学吗?其实挺难教学的,其实这种工具是很简单的,可能你画几幅作品就可以容易使用工具,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他为什么去做这个事情,他是使用什么工具,是用喷漆、海报还是什么的媒介也好,为什么他要做这个?他要传递什么信息,我认为这是比较重要的问题所在。尴尬的点就是工作的时候不够材料。
mok_one:传承的话我以前是看whyyy他们一路走过来,如果你喜欢的话就喜欢,不喜欢的话,真的是打一下卡就收工了。有一部分人坚持下来的话,肯定会有人看得见的。
卓楚楚:我比较喜欢yyy的作品,很少看到有人能将中国的山水融到涂鸦创作里去。借这个问题延伸,我想请问歪老师在涂鸦中加入中国风,这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的?
whyyy:我最近在研究书法、水墨字,我的理解就是“洋为中用”,就是运用外来的文化,加上特有东方诗意的所创造一个艺术表达。如何用中国传统水墨的手法去画,创作应该是基于自身的民族属性或文化属性。街头艺术是从西方流传进来的,但艺术家学习的经历、世界观、价值观会自然地融合到创作里去。



观众:我是一个建筑设计师,和mok_one老师曾经“合作”过,是位于龙岗南岭村的咖啡店。本来我们设计的建筑是纯白色的,店主觉得他们的店缺一些东西,就邀请他的朋友mok_one在转角的卷帘门画了一幅画,我印象中是一个男生牵着狗在转角遇到一个女生,这个合作效果意外的非常好。白天的时候卷帘门拉上去,建筑是纯白色的,当夜幕降临,卷帘门拉下来,就可以看到这幅作品。
后来我在社交平台上发现mok_one所创作的东西是非常抽象的字母,而不是这些具体的形象。很多其他的涂鸦艺术家也是一样,一开始做的就是字母或者非常抽象的画作,他最后真正能变现上墙的东西反而是相对具像、符合商业逻辑的。我想问你们觉得在商业合作中,艺术家的风格与题材、绘画的内容是不是有必然的关联?
mok_one:其实我现在也有上班,用另外一个方式去对待这个涂鸦这个事情。我上班,我空闲的时间去玩一玩,不要想太多,就把这个东西平衡掉,商业是商业,你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最后在线上平台发的东西也是自己的。商业化的东西就是满足你们的需求,我不管什么价不价值,什么提升自己。我就是很纯粹玩的想法,坚持下来就好了。
雷童:拿一个项目来说,它本身有自己的诉求,但反过来说我们从一个宏观的眼光来看,我觉得每一种方式,无论是字体、抽象、具像,是否可以在兼具艺术内容的同时,平衡外部的需求?无论是商业合作、或是城市管理等。这是文化发展中持续存在的问题,它不应该成为一种困扰,寻求多个部分的平衡点就是工作的着力点本身。
观众:平衡是很重要。
雷童:平衡是必须的,是躲不过去的,比如我们推行的项目,商业的需求和艺术的表达一定是并行的。



 


 涂鸦主题电影推荐🎬

《脸庞,村庄Visages, villages》,2017《少年嘻哈梦The Get Down》,2016《画廊外的天赋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2010《凯斯·哈林的世界The Universe of Keith Haring》, 2008
《潮流之战Style Wars》,1983《伴我闯天涯WildStyle》,1983










策划:张睿编辑:张睿*除文中特殊标记版权外,其余图片均来自设计互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