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iart space 新展 | 能看见触觉的“新雕塑”


同为视觉艺术门类,雕塑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显然没有办法像架上绘画那般,可以快速且碎片化的时刻表达着这个时代的纷乱。在造型、形象、材料、题材等方面的“提纯”,显然比架上绘画工作者要来得更加“审慎”。

也因这种创作形式上的“咀嚼”属性,雕塑工作者的创作表达往往需要更加细微和精到。


新雕塑2022”展览现场


最新呈现在深圳hiart space的“新雕塑2022”,“雕塑”愈加跳脱框架的限制。

在青年一代创作者这里,材料和形式更多只作为物质和沟通媒介出现,他们不再过多“利用”材料中所携带文化符号性信息,即材料的社会属性和文化隐喻更多被剔除了。

他们的目标似乎直指“看见触觉”,即对于触感性视觉部分的自觉。



新雕塑2022”展览现场



PART01

  #科技的古典学、未来学,跨媒体的“浪漫表达”#  

安德烈·纪德曾说:“艺术是上帝与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在这个合作中,艺术家做的愈少愈好。”艺术家汤杰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在这种古老的文化积淀里可形成一种稳定的精神和力量,他将这种传统哲学渗透在他的一件件互动装置里。




汤杰 切面体 2022 亚克力、互动电子元件等 100×92×295cm


擅长研究物质关系与物理关系所构成的视觉关系,汤杰多年来一直用当下的新媒体手段去呈现一种物质朴无华的诗意,以各种媒介寻索着人生、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在新作《切面体》中,由多个亚克力切片悬挂组成,当观众靠近感应互动,控制中间片左右旋转带动其他片运动,产生涟漪。中心一个片的运动可以传递其他圆片依次运动变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辗转往返,时而闭合,时而绽放,带来变幻。作品循环的来来去去,在空间中缓慢的流逝时间。



范晓妍 金珠-02  2021 不锈钢镀金及电动装置  190×60×150cm

范晓妍的《金珠》表现出另一种细腻。细细的金属丝线和金色的露水在电机带动下微微晃动着。看似微弱的物体表面往往隐藏着无穷的巨大力量。
范晓妍说她喜欢用自然中,看似平常的小事物表现背后无形隐藏的生命力。“金珠”的微微摆动/抖动,肯能是小小生命在努力活着的痕迹,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都是尽全力的想要生存下去。

田晓磊 神话 2018-2021 循环视频 尺寸可变

新媒体艺术家田晓磊则在近年来一直坚持着自己的长期计划——《神话》系列,将话题带到赛博朋克和元宇宙领域。在他手中诞生的一件件“动态雕塑”大都只存在屏幕光影里。
他设想的是下个时代人机结合的标本,人类通过外挂和内挂在演化上趋于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人变成了多族群和多分支,最后成为地球上动物界唯一的多样性生命。艺术家基于混合,杂交,错位等方法,用创造标本的方式进行一场思维游戏,最后形成一个百科全书似的虚构标本系统。



占研 黑洞 2022 综合媒材 155 ×155×32cm

擅长各种动态机械原理的占研,在机器艺术的阵地已经耕耘研究了十余年。在占研看来,机器零件之间的物理联系中所蕴涵的数学规律正是它们的魅力所在。机器艺术并不单指动态的作品,静态作品中往往也包含着由机器结构所传递的美。
在占研的新作《黑洞》里,时间与空间在其中发生着变形与扭曲。



颜石林 悄然而至的天使与驻立的女孩 2021-2022 ,综合材料 173×40×42cm 

而曾以传统具象雕塑为创作主线的颜石林,在近年来“出逃”了原来的经验和系统,跑进VR雕塑领域里乐此不疲。对于颜石林来说,VR软件是一个趁手的雕塑工具,虚拟空间也是新的情感的萌生地。
颜石林在虚拟空间里更多的像儿童玩积木一样,以拼接、搭建和组合倒三角等几何体的造型方式塑造了一个驻立的女孩,并且让这个整体努力的寻找平衡。然而女孩身后突然出现的一只小手却试图打破这个平衡与僵局,同时也成了新的平衡和矛盾体。在这里,艺术家建构的这些看似柔软、充气和努力保持平稳的身体里,支棱起来的却是坚硬、有穿透力的人类情感。



华成 未来-机器人 2020 炫彩亚克力 200×100×80cm

艺术家华成则在压抑的疫情日子里,玩起了几何拼接的炫彩亚克力装置,以应对不惑和困扰。隔离、压抑、孤独,不管是对于浩瀚星宇的向往、对亲密关系的渴求,抑或是对于未来生命的沉思,通过结合儿时喜欢玩的卡片机器人玩具形式,童趣与幻想的结合,艺术家找到了情绪的出口。


王成普 幻象No.3 2019 镜面不锈钢 33×85×43cm 

与华成不一样的是,王成普的几何幻象系列单纯只是在探讨抽象空间概念。
王成普将椭圆设定为基本元素,在空间中通过放置和组合来搭建一件雕塑的方式造型,然后再将各椭圆之间的曲面以闭合的方式维合起来。椭圆与椭圆形状之间形成不同造型的自然曲面,通过各种变化的曲面对空间进行不同方向的隔离,同时椭圆的弧线又将空间打通连接在一起。



袁松 风景No.4 2018 铁、不锈钢、玻璃、树脂、亚克力、木、纸、泡沫、LED 灯  79×103×20cm

艺术家袁松在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多为日常物品——破碎的玻璃杯、镜面不锈钢弯头管、水晶墙面贴片等。这些物品大都具有着相似的特性,即外表看起来是闪闪发光的、反光的或者是具有反射效果的,而实际上却都是极其廉价的产品。袁松将这些日常碎物拼接组合,创造出《风景》系列作品。
艺术家自称这些外表看似华丽、耀眼、充满甜蜜的诱惑,其内在却是廉价与空洞的。灯光与镜像的空间将被组合后的物体本身的特性放大、增多,反射出的仅仅是一个碎片化了的、虚幻的梦一般的假象,甚至只是一个幻觉。真实与假象,哪一个更真实似乎不是最重要,重要的可能是这过程中折射出人们当下所处现实的形状。

PART02

  #更新的材质和触觉#  





曾健勇 出神者(一组两件)  2019-2020 ,纸浆空壳、水墨上色  ,左:64×37×28cm 右:64×44×30cm


艺术家曾健勇以水墨创作为人们所熟知,但他在雕塑方面的创作也已有10几年的尝试,将平面与立体的结合与实验,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在曾健勇这里,他想做到的是让水墨和雕塑可以自然的过渡。他用发泡胶塑形,表面上涂上纸浆,再将内里的发泡胶掏掉,只留下一层薄薄的纸壳,然后再水墨上色创作。
刀与笔的结合,细腻的着色和纸壳上的裂缝提示着人性中的脆弱与敏感。用水墨的方式来解决立体的课题,曾健勇认为自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雕塑形态,用自己擅长的特殊材料和方法,去向观众展示自己的创作面貌和艺术的可能性。



张天幕 走慢些走慢些才会看见我 2022 ,棉布、不锈钢、填充物 90×36×15cm

同为水墨艺术家,张天幕则几乎放弃了“纸”这个材料,去进行她在立体方面的创作尝试。
多年来,张天幕拉扯起了“布”这个材料。而关于怎么用布,张天幕选择尽量降低裁剪和缝纫技术手段,给布料留有发挥的余地,艺术家做一部分,布料自己完成一部分。手头一张一弛,褶皱和缝纫痕迹因为线的力度形成不一样的外貌形态。
与水墨创作不一样的是,张天幕的视觉元素不再是具体的人物或动植物场景,那些元素被艺术家“拆分”成片段存在于立体作品中,走向一种形式上的抽象化。
在张天幕的立体作品中,她把形象归纳成概念提取出来,用一个“符号”暗示完整的内容,比如弧线,有时像鱼鳞,那就代表鱼以及鱼背后的延展内容。这个弧线有时又像眉毛或者乳房或者括号,或者就是弧线本身。在她看来,形象一旦处于既明确又似是而非的状态,看上去便具有很好的开放性。
不同时间不同境况得到的观看结果大相径庭。这也抽离出具象与抽象的问题,或者说具象与抽象不再是问题。

费璇 星期天的野鸽-点暮鸽 2022 纸浆着色 46×80×25cm

90后艺术家费璇一样利用纸浆作为主要材料创作,但呈现的质感却和曾健勇大相径庭。
在费璇的工作里,她试图从人类的生存状态出发,把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呵护注入在作品之中,借用超现实主义和装饰性手法,将自然、人、动物进行衔接组合。再结合纸浆材料的直接性和收缩性和可塑性,在雕塑本体语言上进行几何化造型的探究。



王立伟 惑多 2022 牛皮、不锈钢 125×44×30cm

王立伟在雕塑创作中独树一帜的采用了皮革材料,在他最新系列的尝试中,则延续了不同材料间的融合感和冲突感。在《惑多》中,皮革和不锈钢金属的结合依然亮眼。“惑多”出自“惑多妄想障於聪”。
人物的动态是在低头看向自己,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追问,整体构图表面上看似很“安静”,没有激烈的肢体动作,而下垂的臂骨所幻化成的翅膀会给人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奋力勃发的联想。
当创作材料只作为物质媒介出现,那么它的社会属性和文化隐喻也就剔除了。在青年一代创作者这里,我们能看到艺术家对于触感性视觉部分的自觉,他们不再过多“利用”材料中所携带文化符号性部分,而是目标直指“看见触觉”。

PART03

  #时间的刻画者#  
在“新雕塑”群展中,以木头为材料的创作者名单从未缺席。
木头这样一种普通却又奇妙的材料,如同人一样都有着生命年轮的痕迹。有疤结,有裂痕,一种不完美的真实存在。


任俊华 琴 2021 香樟木 62×40×22cm

艺术家任俊华在和木头的“对话”中,找到了内心的一种安定。在任俊华的作品中,被冲淡的面部表情,概括的身躯轮廓,舍弃细节的具体描绘,都是主观选择的结果,为了能够与形象、材质完美契合来准确传递他期待的观众能够接受并产生共鸣的信息。
在任俊华看来,“如同人一样出于尘土又归于尘土,同样也符合生命生长的规律。我想这种‘平安’具有超越性,这是我创作的原动力——我想用一件件作品来传达这种平安。”


杜春风 息羽 2020  香樟木、金属 120×67×25cm

艺术家杜春风同样认为“木本身具有生命,本身具有温度。”在“息羽”中,杜春风描绘的是无脚鸟落地的一刻。替代无脚鸟的猫头鹰静止落在身体的另一半,将一半现实,一半幻想并置,刻划出艺术家和矛盾依存的自我亲密关系相互消解的边界。
杜春风笔下刻画出来的人物散发着静谧安详又神秘的气质,与艺术家早年学习国画背景息息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杜春风所追求的作品个性化,对他来说每件作品的独一性就像每一个个体在世界中的唯一属性。


张思雨 春天 2022 香樟木、榆木、荔枝木、松木等综合材料 160×40×20cm

年轻的张思雨一样喜欢用木头作为创作媒介,在她看来,寻找木头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创作。不一样的是,张思雨的创作大都从身边细小的事物开始,从身边阿猫阿狗等小动物开始。
在创作中,艺术家以应物象形的方式保留木头独特的造型与肌理,有无限的自由与可能性;同时它又是空间的真实存在,是与实体物互动的过程,能实时的让艺术家看到它的真实变化。尝试着通过创作来发现、认识自己,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PART04

  #“动物”不凶猛#    
动物题材的刻画似乎是诸多雕塑创作者恒久弥新的主题。
作为80后雕塑艺术家代表之一的金钕,近年来常创作出以人马为原型的系列作品,表达出自己对人的状态和情感的描述。





金钕 川岩 2021 铸铜化学着色 80×138×45cm

动物身体的加入让形象更独特,也更凸显真实的人性,在近作《川岩》中,这样的特点被进一步强化。女性驱体和毛发似水样顺服,而兽的部分则雄浑如山石伫立于天地间。
驯服,挣脱;柔软,刚硬;水和石,将这几种矛盾的状态融于一身,是金钕作为女性处于世时的感受。应对生活的压力需要强大的自我支撑,柔顺似水的女性也拥有倔强顽强的兽性。在瑜伽经典中,人马往往被誉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人的部分,象征的是精神意识,而马代表的是物质,精神驾驭着物质,二者合一为一个整体,无法分开。



李伟&刘知音 顷刻,或拥有 2021 铸铜化学着色 125×55×25cm

李伟&刘知音则一直坚持着自身温情的创作主题,在《顷刻,或拥有》中,人物与小鹿互相依偎呈现稳定的三角构图。将小鹿拟人化的塑造,使人物与小鹿看上去如此相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艺术家不惑之际,感慨朝夕相伴才是生活的本真的同时,坚持一种内敛的格调,将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气息融为一体,希望观众可以感受到那片刻的恬静,哪怕只是一瞬!




景晓雷 TIGER-2# 2022 青铜铸造化学热着色 23×67×19cm

景晓雷的新作《Tiger—2#》则延续了艺术家一贯风格化的艺术语言以未来感的动态流线设计与解构意识的形体表现,重新诠释兽王沉着、矫健、威猛的步伐身形,寻求形态与意象、传统与时尚的完美契合。
《Tiger—2#》延续了“骨”系列作品的创作路径,科技与未来构成的主基调,流线与解构代表着对后工业时代的理解,隐现在时尚表象下的理性意识。
在创作语言中,“结构的分割”是景晓雷所追求的一个重要核心,在过程中产生的曲线也是理性的。正像高迪所说: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将曲线作为分割方式,意味着工业解构与组合的无限可能。


夏航 甲午·午 2018 不锈钢 140×58×28cm

夏航的作品同样来自科技未来与传统并存的基调,表面的电镀反射和隼卯式镶嵌的手法是夏航作品中的惯用手法,用工业化的视觉去表达《甲午·午》,形似颇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之韵味。
在夏航十二生肖系列的雕塑中,一样试图通过艺术化的拆解,去唤起更“开放”的视觉系统。



高孝午 再生·蜻蜓 2020 不锈钢镀色 110×95×100cm

艺术家高孝午则在近几年的创作中开启了“再生”系列作品。高孝午用一种温和无戾气的方式,试图用唤醒最初的“自然”。
“再生”系列作品以自然界的飞潜动植为主题形象,以诗意、宁静的形态,通过夸张、隐喻等手法表现自然界的异化幻生。在这其中既看不到直接的、视觉暴力般的批判语态,也没有重压下的不适感,而是通过“再生”幻化出来的美丽,唤醒人对最初自然的梦想与憧憬。


曹云 圆 2021 综合材料 90×180×180cm

艺术家曹云爱猫,也自诩为猫,其工作室收养不少流浪猫,她将工作室里的猫提取出形态,创作出“圆”,将雕塑“改造”成沙发,增强其使用的可能性,团块如石头般造型的猫暗含回归自然,归于宁静的精神向往。



李鑫宇 骕骦 2017 青铜化学着色 98×100×40cm

李鑫宇创作的浑圆丰满的马,是将自己的经历内心投射到创作中,将雕塑作为自己和自己的神之间共鸣的产物,将雕塑家的状态诉诸于雕塑的形态。

张弱 动物家-兔 2022 铸铜着色 56×18×52cm

张弱则将不同动物形态置于倒立的椅子/家具上,渐而去提示人类生存的境地,这些形象以一种不改变、不认同,冷眼避世的目光注视着你我,它们宁静甚至略显木讷的情感是对当下纷乱世界的回应。

黄运长 秋暝 2021 青铜 60×40×20cm

黄运长的《秋暝》,是其猿猴创作系列中的一件,子母猴于林中休憩,造型语言追求简洁、内敛的效果,动态动静结合,赋予猿猴以人物性情;猿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是文人比较推崇的赋有人性的动物,是一种隐士、智者遗世独立的象征,生活在深山丛林之中,守得一方天地。


陈松林 生灵-拜石 2015-2018 青铜着色 58×75×33cm

陈松林的《拜石》则是巧妙的把猪和太湖石戏剧性的组合到一起。拜石源于宋四家米芾的典故“米芾拜石”,体现中国文人的至高境界,与自然心灵相通超越物的极高智慧。在陈松林这里,猪在拜石,猪静逸与虔诚的对话太湖石,表达了大智若愚的哲学思想。

PART05

  #自我的多样性# 
在新雕塑的名单里,除了媒介的多样性,同样具备身份及题材的多元化。
比如80后艺术家代表高瑀在雕塑方面的尝试,此次收录的《非礼》系列来源于高瑀2012年创作的一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






高瑀 非礼 2013-2021 铸铜贴金 70×57×46cm×3 

《非礼》提示的勿视,勿听,乃至勿言,不过感于其时之舆论环境。而雕塑作品诞生于今时今日,仿佛更加贴切当下现实。“唯惶惶然,裹一身金灿灿流俗做个消费品,道路以目而已。”



李绿野 集体记忆 2021 铸铜着色 75×32×32cm

李绿野延伸了早期的“防化服”系列,作品中的“危机感”经过几年创作的演化,已不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成为一种独立气息下的语境探索,找寻真相和自由的坚定立场。


夏理佳 彼岸三 2022 超轻粘土 45×30×26cm

夏理佳有感于疫情期间被困在“方寸”之间的感受,试图通过作品引发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思考,让灵魂回到身体,在自然的触摸中生成自我,抵达“彼岸”。



张国亮 摇篮 2020 铸铜化学着色 45×40×38cm

张国亮则用一种“童话日常”记录着和孩子的成长。2020年2月2日那天,小女儿第一次喊了爸爸后,艺术家心花怒放,抱起女儿就转起了圈圈,继而有了作品《摇篮》。
在张国亮这里,保持童真是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杨东鹰 莲花生 2021 铜铁老石雕 83×35×40cm

杨东鹰的作品则展示了古物新作的东方美学的新审美意趣。艺术家偶得石雕莲座,为下生根,为上生山,创作了《莲花生》。
比作“圣洁之境”,山中焚香出雾可为山峦增添生机,多少为枯燥乏味的尘世间增添一丝仙气。


  #走过八年的“新雕塑”# 

2014年以来,hiart space推出的“新雕塑”群展连续多次举办。此次展览亦聚焦70、80、90后为主的创作者范围,将30余位青年一代的雕塑装置创作者同场汇集,让柔软和坚硬并行,轻盈和重量并存,让机械与灵动共舞,古典与新潮共置,站在人类的文明逻辑与未来时空,去凝望和欣赏最初的单纯与伟大
好的创作也许没有新旧,但好在我们可以随时重启,以期于“新”。

“新雕塑”展览开幕现场
 

END




关于展览:



新雕塑2022
展览时间:2022.9.17-11.9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五10:00-19:00 
周末及节假日10:00-21:00
电话:0755-86546869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望海路1187号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L106-Hi艺术




*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由ArtAlpha编辑,图片来源自hiart space,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