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保基层运转,这三点得实实在在做到!

梁启东 社会科学报社 2021-06-07

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提出了“六保”要求。其中“保基层运转”是一个全新提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保基层运转,就是确保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行。当前来看,就是在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应该说,保基层运转是推进“六稳”工作、实现“六保”目标的前提条件。


原文 :《保障基层正常运转要建立长效机制》

作者 |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梁启东

图片 | 网络


基层一般指的是县、乡镇(街道)等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及农村的村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基层运转主要是指基层治理特别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转,比如教育、医疗、卫生、治安、水电、公交等。疫情发生以来,从扎牢社区防控、村镇防控的篱笆,到居民家庭隔离的生活服务保障、社区管控的值守、社区社会的正常运行,甚至居民的心理疏导,无不是基层干部包括各级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各种志愿者的超常规工作和无私奉献的结果。在加快推进企业单位复工复产、复商复业,恢复经济正常运行过程中,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也是发挥了牵线搭桥、保驾护航的作用。正因为基层的有效运转,才有了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阶段成果。



今年之所以突出强调保基层运转,主要是因为在目前基层运转中有好多困难,使基层工作运行不畅。据笔者近些年的调研和基层工作实践观察,基层工作在运行中存在“三缺”:


一是缺钱,基层经费不足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越往下面走,经费越困难。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在疫情期间,财政收支受到巨大冲击,加上为支持疫情防控保障供给、企业纾困和复工复产采取减免税费等措施,对地方维持运转的财力保障形成较大压力,极个别乡镇甚至开工资都成了问题。


二是缺人,部分基层乡镇特别是偏远地区,招人招不来,招考没人报,不少乡镇干部岗位空编;城市社区和农村的村组,更是缺乏高素质的年轻干部。


三是缺长效机制,基层政权运转中,财权事权不匹配,基层责任大,而掌握的资源少,处理手段少;尤其是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其职能定位在社会转型中尚待明确。保基层运转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在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要建立保基层运转的长效机制。主要是要做到“保财力”“减压力”“放权力”



首先要“保财力”。保障基层的正常经费开支。一些地方财政受疫情影响较大,中央财政采取了及时下达转移支付资金、强化对地方的督促指导、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等一系列措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

  

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既开源又节流,积极应对收支压力。基层政府要担当财政支出责任,坚持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和保运转并重,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积极开展排查,把握基层运转支出缺口,及时调剂预算补足。努力增强地方自身抗风险功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基层有效运转。统筹各类慈善基金、社会捐助等多种资金渠道,为疫情严重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重点人群提供援助,作为保基层运转的补充手段。



其次要“减压力”。让基层单位和基层工作人员从繁琐的、无谓的事务压力中解脱出来,把心思和精力用到抓落实求实效上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纠治“四风”,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要落实中央《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和《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精神,狠下猛药、靶向攻坚、综合施策,认真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更好地为基层和基层干部松绑减负。上级施策不能不顾基层的人员力量、工作任务、物质条件等客观实际,“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

  

转变机关职能,切实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让干部更多地走到群众中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策于民,使决策措施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对困难艰苦地区和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切实树立实干为本导向。落实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提高基层一线干部在评先奖优中的名额比例。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年度体检等制度,关心关注基层干部身心健康。



第三要“放权力”。坚持“依法下放、权责一致、能放即放”,做到“基层权力给基层”,精准放权、系统赋能。明确属地管理权责,厘清不同层级、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建立责任清单,推动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沉到基层,保障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基层。权力下放,让“看得见的”有权管事,解决“软法儿不顶事、硬法儿不敢用”的问题,跳出“看得见的管不着”的低效治理困境。制定赋权清单,运用清单管理的办法,把审批服务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把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把服务触角伸到乡村、社区,让“群众少跑腿”,打通便民惠企“最后100米”。在给基层放权的同时,要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套建设,确保向基层放权赋能“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12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感谢盘古智库。


拓展阅读

治理 | 基层社区心理防疫,“平战结合”求变革

治理 | “基层减负年”过去了,“基层减负”工作还要不要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