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国民党抓壮丁的潮汕人,卖沙茶卖到让台湾人爱上吃牛肉

廖信忠 廖信忠 2022-07-28

这次在台南待了三个月,终于找到人和我一同去吃隐藏在中正路巷子里的火锅名店─小豪州,每次拐进去,远远就能闻到沙茶香气。


沙茶炉或称沙茶火锅在台湾南部很流行,真难想象这么个全年都很热的城市,大家都爱吃火锅。台南比较有名的火锅店还有如“松大”、“富香”、“大口味”等店,不过小豪州我从小每次跟着父母回台南就会去吃,还是比较有感情。但我从小就有个疑惑,为啥台湾卖沙茶炉的店名前几乎都有”广东汕头”四个字。


沙茶可追溯至南洋的“沙嗲”(satay/sate),后经南洋返回的潮汕移工带回原乡。近十几年汕头牛肉锅在大陆从南往北开始流行,“沙茶”这种原本地方性酱料逐渐被全国所熟知。年初去漠河时,当地火锅店老板还挺自豪”我们沙茶是特地去汕头拜师学来的”。

但记得我2000年左右,在上海古北吃火锅,问店员有没有沙茶酱,店员愣了会,后去问老板,老板给我勺了一碗拿过来,有点酸说“只有你们台湾人才沾沙茶酱”,原来老板早有准备。

去年我去了一趟汕头,肯定要吃一次牛肉锅,那滋味竟然勾起了似曾相识的回忆,从那时候起,我才将从小吃的沙茶炉跟潮汕连系起来。

涮七秒


这次回台湾,刚好读了台北医学大学曾龄仪老师当年论文改编的书《沙茶:战后潮汕移民与台湾饮食变迁》,醍醐灌顶,她用人类学的方法,整理了“沙茶”这种外来食物如何在台湾本土化,访谈许多潮籍店家,像一本美食导览似的。我趁着在不同县市游走的机会,去了书里提到的店家,发现很多店我小时候其实都有去过,那些朦朦胧胧的碎片回忆都串连起来了。


说起来小豪州创办人陈木盛一生经历曲折流离。“小豪州”这店名来自于他叔叔陈豪州,他年轻时就跟许多潮汕人一样下南洋打工,后来他去新加坡探望叔叔,叔叔将制作沙茶的密方教给他,跟他说”潮汕人不论去哪都能贩卖沙茶维生,这本领学起来以后不怕没饭吃”。

1949年后滞留台湾的潮汕人主要有三种,一是来往两岸的商人,一不小心就回不去了;第二种是接管糖厂的专家,还有一种是1949年胡琏军团从汕头撤退时在当地抓的一批壮丁。

后来陈木盛30岁时从新加坡回老家不久,国民党溃败兵荒马乱,就被抓壮丁跟着部队到台湾。因为他人高马大,曾经担任蒋介石的侍卫和司机。到70年代,从军中退伍,正想着接下来如何谋生,脑子里忽然闪过叔叔教过他制作沙茶酱,于是就在台南中西区开了一间专卖沙茶炒牛肉及沙茶炉的小吃店,为了纪念当年叔叔提携之恩,特将店名取为”小豪州”

就跟当年许多外省老兵一样,陈木盛在退伍后五十几岁才娶了台湾籍的妻子,夫妻两人胼手胝足,几十年将小豪州推向台南知名餐厅之林,成为这座城市餐饮文化的一部份。

小豪州

一间优秀的沙茶火锅店,沙茶酱一定是自家炒的,有自己的秘方,包括花生粉、蒜头、辣椒粉、葱干、虾米等...以及相关中药材配制而成。小豪州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们家的沙茶酱,磨得非常地细致。当然啦!正经的台湾吃法,在沙茶酱里都要拌颗蛋黄进去搅拌,增加酱的黏稠。


台湾沙茶火锅,南部爱称”沙茶炉”,其实就是潮汕牛肉锅,端上来的锅底已经是大骨、扁鱼、虾米以及各种蔬菜熬好的高汤。不同的是,潮汕地区只在食材下锅前先捞清汤洒些葱花喝,台湾人火锅边煮边喝,食材丢得越丰富认为越熬越香,怪不得台湾痛风比率超高。有时你见到台湾的火锅店卖”痛风锅”,那大概就是指超丰盛的海鲜锅


在大陆有许多标榜台式火锅的餐厅,严格说来,火锅这玩意的历史在台湾也就百多年,更别说台湾人以前不吃牛肉了。在台南一些传统料理名店,如阿霞阿美,现在仍然不见牛肉料理。一般认为是日据时代,所谓”文明开化”的理念,鼓励民众多吃牛肉改善体质,在上世纪20年代,日式锄烧料理,或称寿喜锅传到台湾,牛肉从知识阶层开始流传开来。

无疑地,“沙茶牛肉”这种烹调方式是由潮汕人带进台湾,沙茶酱特别适合用来烹调牛肉,香浓滋味很好地抑制了牛肉的腥味。在早期只有外省人与部份台湾人会这么吃。直到六七十年代,台湾由农业社会转型工商社会,大量年轻人从农村往城市发展,对吃牛肉这事没太大禁忌,牛肉料理才逐渐普及起来。

也许是地缘、语言、饮食习惯都很类似,潮汕人比起其他省份来台人士,更快融入台湾社会。如果追溯更早以前,屏东的潮州镇那亦是清朝雍正年间潮州府人士来台开垦之地,最早名为“潮庄”,后改名潮州。不过现在潮州镇上除了三山国王庙,基本已经找不到一点原乡的影子,都已经被闽南化。

台湾人很少将潮州菜列入外省食物,如果你跟台湾人说沙茶酱也是外省食物,估计很多人信仰要崩溃。

就拿台湾第一神酱─牛头牌沙茶酱来说吧!只要在台湾打开冰箱,一定都有这么一瓶,地位大概跟大陆的老干妈一样崇高。简直就像魔法食材,是不管烹调什么食物,加上一匙沙茶酱都美味,像我这种沙茶狂热者,小时候白饭可以拌沙茶,土司面包也能涂沙茶,饼干沾沙茶也好吃,让我妈都要把沙茶酱藏起来怕小孩吃太多对身体不好那种。


牛头牌创办人刘来钦是潮安人,也是1949年时随着国军部队来台,一开始在台南的糖厂担任警卫,几年后他离职,为了养家糊口开始卖杂货,没想到卖什么倒什么,最后他只好在台南街边摆摊卖面,理由竟然是面卖不出去还能自己吃。啊大家都在卖面他家的面有什么特别的?他想起老家的面都会拌沙茶,结果一试不得了,大受欢迎,生意越做越好,索性不卖面了开厂专制沙茶酱。直到上世纪70年代,沙茶这种佐料在台湾已经广为人知,牛头牌成为台湾市占第一的沙茶酱品牌。


早些年高雄赤牛牌沙茶酱也相当有名,与牛头牌差不多时间进入市场,创办人杜象是澄海人,十八岁那年为了躲避捉壮丁,反正横竖都要来台湾,索性提早一步渡海来台,在高雄同乡开的冬菜厂当学徒,后来自立门户开始卖沙茶酱,逐渐打出知名度。

潮汕人开的沙茶炉店遍布全台,当然现在有些台湾人还是忌吃牛肉,所以也都提供猪肉炉。“火锅”这种饮食形式在五六十年代台湾可说是新的饮食体验,店家只提供高汤等基本食材,顾客要主动烹调和调味,台湾进入工商社会后,加班夜宵、交际应酬,火锅提供了那种围炉的热烙氛围,是一种新型的饮食公共空间。为了在炎热的夏天也能吃炉,沙茶炉店可能是台湾第一批加装冷气空调的餐厅。沙茶和牛肉,就随着火锅逐渐在台湾普及开来。

高雄也有很多汕头牛肉火锅。像之前高雄王韩国瑜,选赢了要去吃火锅,选输后第一件事也是去吃火锅,总之就是要吃火锅。他爱去的汕头泉成火锅,据说是台湾第一间潮汕锅店,1943年开业。

嘻嘻

高雄这座依港而生的城市历史并不久,也就百来年,日据时代就已经有潮汕人聚集在高雄老城区盐埕区,鼓山区哈玛星一带,因为当时这里商业贸易就已经非常发达。到了1945年台湾光复后,更多潮汕人来高雄。

高雄潮汕同乡会就在哈玛星

潮汕人在这里主要做着中药材生意,还有贩售如沙茶、冬菜等潮汕地区食物。如今在盐埕一带,还挺多潮汕口味餐厅以及火锅店,都是传了几代下来的店。

说起来总感觉潮汕人在取店名时很喜欢用”香”这个字,在台湾餐厅小馆如果看起来有点老派,又带个”香”字,大概都能跟潮汕人扯上关系。高雄有名的潮州菜馆首推盐埕的可香餐厅,开了六十五年。如果是潮汕小吃,大概就是味味香老店,也有六十年了,现在第三代接班。


味味香虽然也是高雄老字号代表名店,可是店里还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平价朴实,特别喜欢他们墙上在红纸上大笔挥毫的菜单。


味味香

虽然他们还是以牛肉锅出名,但我还是喜欢他们的沙茶炒面及沙茶烩饭,以及各种潮味小炒。

沙茶牛肉炒面

当我看到菜单上有一个”干煎蚵仔蛋”时,我心想,该不会是那个吧!店里阿姨说,就是蚵仔煎啦!我半信半疑,奇怪,潮州菜怎么会有蚵仔煎这种说法。等他一上来,哈哈!果然没让我失望,果然还是蚝烙。


大概是阿姨怕我不懂是啥,换个台湾人懂的说法,虽然材料都是蚵仔、蛋和地瓜粉等,可是蚝烙偏干煎、台式蚵仔煎喜欢做成有些湿黏糯糯拉丝的口感。

这些餐厅火锅店,店名之前几乎都会写”广东汕头”四字,主要是地方认同。当然这些店家创始人不一定都来自汕头,可能还包含揭阳潮阳潮州等临近地区,不过汕头毕竟是当地最大城市也是他们离乡必经海港,所以多挂上”汕头”字样。


另一原因可能是台湾一提到广东菜,想起的就是广府菜,潮州菜好像被边缘化了,其实在1949年后,各省人士来台,各种大员的家厨后来出去开餐馆,各种菜系在台湾都吃得到,标榜汕头也有与其他省份餐馆甚至广府菜区隔的意思。

至于做大生意的潮籍人士多扎堆台北,相比起来,北部做餐饮的潮汕人更多开潮州菜馆,而南部的潮汕人倾向卖沙茶炉或搞沙茶酱。

前阵子去了基隆,这座海港城市饮食习惯受外来文化颇深,比如咖啡这玩意,基隆可能是全台最早流行喝咖啡的地方,从以前各种产业工人就习惯喝咖啡提神,现在一大早就可见老人聚在咖啡店,到现在基隆是全台唯一咖啡店比饮料店还多的城市。

另一种外来饮食是咖哩,在日据时代也被当做”洋食”传到海港基隆,这种很适合在海上航行时吃的食物,香气四溢带点辛辣的特殊口味,在冬天寒冷潮湿的基隆,被认为有”脾胃”功能,很快就受到一般百姓欢迎。在基隆,好像什么食物都能用咖哩来改良。

还是不敢试

1945年,有另一批潮汕人随着国军从基隆上岸,他们退伍之后,自谋生路首先想到的还是”沙茶”。复旦路上老店“汕头牛肉店”创始人林广省当年卖沙茶牛肉之余,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将基隆流行的咖哩加进沙茶当中,于是,革命性的”沙茶咖哩”就出现了。


复旦路聚集了几间专做沙茶牛肉的店家,大多挂上”汕头”字样,大概老饕都知道要吃沙茶牛肉就要到这,成了沙茶牛肉一条街,大多都是沙茶咖哩。


咖哩沙茶,配上黄牛肉、芥兰菜与乌冬面一同炒,份量大热量高肉多又容易填饱,这香浓重口味很对旁边码头工人、矿工的味口。大概全台湾只有基隆会用沙茶配咖哩炒面炒饭炒各种肉及海鲜,这种特殊味觉是这座湿冷港口城市的温暖记忆。


我走到复旦路上,早年那些像梦境般的回忆都浮了出来。

父亲年轻时当药厂业务员,骑摩托车足迹遍及北台湾各乡镇,每去一处就去尝试当地特色小吃。后来我大一点,随他一起,沿着公路一个个村镇卖货;正值中二年纪,父子俩路上话不多,公路风景无止尽地在眼前展开,在那没手机的年纪我能很专心欣赏一路风景,藉此逃避他的话题。只有停在某路边小店吃饭时气氛才会好一点,总是从吃的开始聊起,他会告诉我这间店很有名,这个镇什么东西好吃,这一带的民风如何,公路再往前走是什么地方.....想想大概就是那时爱上旅行的。

有几次做生意来到基隆,送完货在这吃了几回沙茶面,只当它是普通地方小吃,从没有将它与”潮汕”这地名连结在一起,也不清楚那两字代表的意义。直到去了趟汕头,这笼统的概念才逐渐具体化。

当“汕头牛肉店”这几个大红字出现在眼前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这!”仿佛多年来经历的一切,都像一步一步地将我带回这里。


台湾也有许多标榜着“汕头意面”的小店。在台湾指的”沙茶面”,并不像厦门那种带沙茶汤底再加各种料的捞面,更像是有沙茶酱的拌面。基隆也有比较本格传统的汕头沙茶面,爱一路高架旁的一小小门面,卖沙茶粿条,也是本地知名老店。


现在老板很年轻,原来他外公也是汕头人,小店传到现在第三代。这沙茶粿条跟我在汕头吃到的粿条基本味道是相同。基隆这港口城市真是.....除了咖啡咖哩沙茶...还有福州红糟肉渔丸、大陈岛的鳗鲞....山东葱饼大馒头....都是百多年来各地移民来台时,带进的家乡口味。

沙茶粿条

我父亲每次到台南都会去小豪州吃沙茶炉。他当年工作的药厂公司在台南,因此认识在隔壁开打字行的母亲,两个人就经常去吃小豪州。

前些年我外公过世,告别式前夜全家搭高铁回台南,出了站亲戚在外面接,第一件事也不是直奔老家,竟然还是直奔小豪州。大家围坐一桌,聊聊彼此近况,聊聊故人八卦与家族往事,至少表面上还没有太多悲凄情绪,甚至气氛还有些热络温馨。我心想,原来人生最后一件事,就是将平常已不太连络的亲朋好友重新聚集起来啊!

饮食大概是种让人放下心防的方式,鼓起勇气尝试一种新食物,喊出”好吃”,隔阖就少了一半。喜欢一个人,一种文化,也许是从喜欢一道食物开始。这么说起来,味觉的融合亦是文化的融合。

沙茶从南洋,被带回潮汕,又被带到台湾。移民因各种原因去陌生的土地,为了生计,因为思乡,将最熟悉的口味拿出来叫卖。大概也从没想到,“沙茶”已不再只是单纯的酱料,会成为异乡城市的饮食特色,成为岛屿百姓的味觉记忆,也帮许许多多人讲述家族故事。


图:维基百科






奇怪的知识点增加了系列: 

周慧敏挡泥板究竟有多值钱?

◎北 方 父 母 新 年 灯 光 大 赛

◎中老年App的顶流网红有多努力,你知道吗!

◎实鎚了!台湾当局掌握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合格的小红书博主,20岁到30岁都有什么成就

◎武康路月租1000到50000都能住什么老洋房

◎隔离酒店:2020年最刺激的盲盒
◎台 湾 邪 教 朋 克

◎中华男性十万个为什么

为何台湾中部粽总让人联想到杀人弃尸

◎世界男性保健品包装设计大赏

”具有日本特色的圣诞节”是如何形成的

◎iPhone是杀死国产手机想象力的最大元凶!!

北京设计 VS.上海设计 风格到底差在哪?
当你觉得生活又苦又累時,看看快手吧!




想看更多内容,请加以下关注




现在有以下平台,欢迎关注
尤其小红书,很多零碎好玩素材都发在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