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男青年,在威尼斯,请守好男德

廖信忠 廖信忠 2022-10-10

上月在威尼斯期间,抽空去了一趟圣米歇尔墓园岛(San Michele),这座被赭色高墙围起的岛,像座要塞似的。


圣米歇尔岛


威尼斯人的祖祖辈辈都葬在这座岛上,近年来墓室已逐渐饱和,所以威尼斯人可能在此下葬一段时间后,迁葬至岛外墓园,来来去去,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墓园”


平常很少游客在这下船。我来此是寻找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墓,他葬于墓园外国人区,入口有标注墓地方位,但不精确,我找了几圈。我见到另头还有一对男女像无头苍蝇般也在逛墓园,最后我停留在一株月桂树前,那对男女见我杵在这不走,也就朝我走过来了,我们心照不宣地对视一笑“你果然也是在找他”


在庞德墓前


中文读者不太熟悉艾兹拉‧庞德。有些人是通过艾略特《荒原》第一句话“献给艾兹拉庞德,本世纪最伟大的匠人”知道这名字。但可能有听过他那首《地铁》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枝上朵朵花瓣”


庞德28岁(1913)


不远处葬着苏联出生的美籍犹太裔桂冠诗人,1987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洛斯基(Joseph Brodsky)。他也算是金句王了:“比焚书更严重的罪行,其中之一就是不读书”“坐在黑暗中,很难弄清什么更糟糕,里面的黑暗或外面的黑暗”...


布洛斯基墓


布洛斯基住在纽约,但每年冬天威尼斯一起雾,就会来此小住,长达17年。他过世后,先是葬于曼哈顿,后迁葬至此。


布老師有名的一張照


在这“流动的墓园”,能被永久下葬的外国人,一生必定是跟威尼斯有深厚的联系。在另一区,还葬着音乐家史特拉文斯基及他的妻子,他1971年在纽约去世,也葬于威尼斯。往前二十年,他的歌剧《浪子的一生》在威尼斯凤凰剧院首演,获得巨大的成功。


史特拉文斯基及他的妻子


史特拉文斯基更有名的作品是芭蕾舞剧《火鸟》,这是他与俄国老乡谢尔盖·佳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所共同完成。佳吉列夫墓也在一旁,他是闻名全球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创办人,俄国革命后他流亡海外,最后病逝于威尼斯。



很多人看过这幅画,但不知道他是谁


有些人可能听过那个戏剧性的故事,下葬之时,他的舞星妻子与朋友们一同跳入墓穴中起舞,坟头蹦迪成为当时许多人仿傚的流行。



佳吉列夫墓


佳吉列夫墓挺有趣,上面摆了几双舞鞋,并留有一些字条,看来是有许多舞者来这许愿还愿吧!



毕竟是芭蕾老祖之一


其实我读不太懂庞德的诗,他的诗像图像碎片,瞬间感受,有些像中国古诗或日本俳句意境。有种飘忽的美感,读不懂却莫名的喜欢。比如另首一直很喜欢的《普罗旺斯晨歌》

有如苍白湿润的
铃兰凉凉的花瓣
拂晓时她躺在我身边。
庞德年轻时,就多次来到威尼斯。后来他读大学时被学校开除,只带了一些钱和四十首写好的诗,在威尼斯过了一段穷游生涯,天天饿肚子的情况下逛遍威尼斯的大街小巷,又在这自费出版了诗集。他立誓,一定要在欧洲文学界取得功名。
待他第四度来到威尼斯,上回出版的诗集已经在欧洲文学圈引起巨大回响,被评论家认为是白朗宁后最杰出的英语诗人,名声鹊起。后来他在那伦敦圈子里的沙龙里,认识了富二代年轻女画家桃乐西,庞德在威尼斯期间不断给桃乐西写信描述所见所闻,寄了许多风景明信片,终于把桃乐西请到威尼斯同游。回到伦敦后,两人结婚。
然而婚后不久,夫妻两人在伦敦一次沙龙中认识已经小有名气的美国年轻小提琴家奥尔嘉‧拉奇。原来拉奇是一位房地产富二代,第一次来威尼斯时也爱上了这,爱女心切的拉奇爸,在她二十岁那年,在威尼斯多索都罗区买了一间房给她做礼物。


多索都罗区


各位观众,这简直就是迷恋老上海的沪漂文艺男,爱上有老洋房本本富二代文艺女的故事好吗 (翻桌) !!总之不知怎么的,桃乐丝也没跟他离婚,两位女人先后都为庞德生了孩子,彼此住得很近,他们三人近二十年的时间都住在意大利,庞德不断写作,继续造访威尼斯。


但庞德的渣,比起他的政治遭遇,简直微不足道。庞德很反感罗斯福总统身边那群美联储犹太人。二战期间,他在法西斯掌控的罗马电台中发表一系列演讲,不仅批评美国政府,也谈音乐,谈东方文学,朗读他的诗作....结果战后他以判国名义被逮捕,被移送回国接受审判。


庞德差点被送上电椅,结果是由几位精神科医师以精神失常的名义把他救下,后来被安置在精神病院中达十三年,直到七十二岁。


在疗养院期间,庞德获得美国国家文学奖,引起相当大争议。很多人不相信庞德支持法西斯,妻子桃乐丝他奔走,文友诗人艾略特、海明威等人也一直关注这些事,众人不断为他请愿。拉奇当时已是响誉国际的小提琴家,也用自己人脉关系争取艺术界的支持。这男人到底是有多大魅力啊!


庞德终于被放出来后,回到了他的精神故乡意大利,起先他与桃乐丝、拉奇,三人住在一起,后来终于与桃乐丝离婚了,庞德回到威尼斯,与拉奇住在那栋小楼中,直到去世。


晚年庞德在威尼斯


虽然庞德也算开宗立派的大师,大概是有过黑历史,所以长期被边缘化。像布洛斯基就不掩饰对庞德的厌恶,不仅因庞德为法西斯站台,还装病逃避刑罚。有年苏珊桑塔格去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布洛斯基一同去那栋小楼拜访奥尔嘉拉奇,两人虽然知道拉奇逢人就为庞德辨护,但坐在房里听她囉囉唆唆说得没完,还是挺不耐烦。他忍不住想,到底什么时候能去吃晚餐。


庞德葬在那棵月桂树下,墓碑不怎么起眼,后来拉奇也下葬在树另一侧。



二战爆发前夕,拉奇组织一场维瓦第音乐周。那时她在台上演奏,眼角余光瞄到一位绅士走了进来,坐在门旁。这乐章很长,她正要进行到下个章节,不得不翻动乐谱,又不能打断演奏,她有些紧张,越接近翻页显得越紧张,她又瞄到那位绅士消失了,就在必须翻页那刻,一只手出现伸到谱架前,帮她翻过那一页。


待最难演奏那段结束后,她抬起眼睛要致谢,“噢!是史特拉文斯基!”


奥尔加拉奇虽然才华横溢,人们似乎只记得她是庞德的情妇。然而她也心满意足。


结果布洛斯基最终也没葬在俄国名流聚集的那一区,反倒跟庞德和拉奇做起了邻居。



晚年的庞德与拉奇


威尼斯随时随地都能见到旁若无人地热吻及拥抱,这座城市的氛围是如此容易令人陷入热恋。尤其是午夜的威尼斯,那种神秘深遂,太适合散步约会了,让人忍不住越走越深,陷入其中。


我总算能理解《魂断威尼斯》里,那位痴汉作家,在错综复杂威尼斯小巷中追寻美少年芳踪的身心迷乱。稍微能念两句诗的人,在那千折百回迷宫般的巷道,花香迷惑着你,贡多拉的暗影如潜意识流过,每拐过一个弯,总能激发出几句浪漫灵感。不然你在北京试试,在胡同这头就只能对那头大吼“哈哈哈!爷找着你了!


午夜的威尼斯


威尼斯不仅让人想谈恋爱,还让人文思泉涌,比如我去一趟威尼斯,就想起那么多同行老師的不伦往事。威尼斯更适合“沉浸式写作”,比如海明威的《渡河入林》。

1948年初冬,这年海明威五十岁,刚结第四次婚,她与妻子来到威尼斯附近的切洛托岛,威尼斯的发源地;他租下一栋小套房,专心写作与猎鸭。


切洛托岛


两周后,妻子先行离去。海明威在猎鸭途中,遇到一位19岁的黑发少女亚德里安娜,一位举止高雅,眼神忧郁的威尼斯富商继承人。


亚德里安娜在战争中失去了父亲与兄长,爹味十足的海明威一遇到她,立刻又爱上她了,经常叫她“女儿”,带她去猎鸭,坐船,去有名的哈利酒吧喝东西。


于是,海明威的灵感来了,他塑造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美国上校的角色,爱上一位威尼斯年轻贵族女性的故事,就是这本《渡河入林》。


本来说今年要上映

《渡河入林》里,年纪悬殊的两人,谈战争、谈死亡、谈青春,谈勇气,对话冗长,与海明威以前的短句风格有极大差别。出版之后,差评如潮,当年被认为是海明威最糟糕的作品。更糟糕的是,威尼斯人人能对号入座,都知道女主角原型就是亚德里安娜,这为她带来极大的困扰。
幸好亚德里安娜教养良好,从头到尾都没接受过海明威这位老男人的追求,她向海明威的妻子保证,那只是他的意淫下的文艺产物。据海明威说,后来两人仍然一直是朋友,呵呵


19世纪美国作家亨利‧詹姆士在威尼斯写完《一位女士的画像》,另外如《鸽翼》、《阿斯彭文稿》的场景都在威尼斯。


《阿斯彭文稿》是詹姆士的杰作,讲的是美国一位艺评人为了追寻大诗人阿斯朋的手稿,来到威尼斯,为了取得文稿,他想尽办法住进一栋古宅,并与阿斯朋老去的情妇展开各种周旋。


一般认为“阿斯彭”是在影射英国诗人拜伦。说到如今大众对威尼斯的浪漫多情印象,几乎有一半都是由拜伦所构建起来,他是威尼斯八卦往事无法跳过的重要人物。


脱拜伦在文学上非凡成就,他私生活可说相当淫乱,渣男中的渣男。威尼斯这座充满情爱欲望及各种庆典舞会的逸乐城市,简直就对了他的味口;但另一方面,拜伦来到威尼斯当时,城市已颓圮没落,穷困不堪,曾经辉煌的威尼斯共和国已不复存,拜伦就在这种诡异又浪漫的氛围中去建构那心目中的威尼斯。


叹息桥这名字就是拜伦所取

拜伦一到威尼斯,租住在布商塞加提的家,没想到才安定下来,马上就跟塞加提的22岁幼妻玛莉安娜搞上了,他们两人心里都没半点不安,反正塞加提也另外有情人。直到有一天, 玛莉安娜的漂亮妹妹来访,用非常爱慕的语气跟这位英国首席诗人聊天,这时,玛丽安娜突然出现,先是礼貌跟两位打招呼,接着就歇斯底里完全失控痛揍小姨子,拜伦花了好大力气才把两人分开。

就在拜伦急忙安慰玛莉安娜时,塞加提也突然出现在门口,他问发生了什么事?拜伦想着完了,说“这还不够明白吗?”没想到塞加提也不以为然,丢下一句话“在威尼斯,不会出现吃醋的事”

原来在当时威尼斯人观念里,婚姻制度也并没那么神圣,只不过是种社会制度而已,中产阶级女性一样可拥有过去贵族才有的特权,也就是说,就算是老公的朋友,也可以是情人啦!

拜伦这种社会风气中简直是如鱼得水。据他自己说,他在威尼斯三年,不算上一夜情的话,公开的绯闻少说也有数十件,还闹出啥被情人拿刀追杀,搞上已婚女爵被教皇警告等八卦。但不谈恋爱的时候,拜伦的水城生活也挺激情,不是在写诗写剧,要不就是参加各种舞会、骑马、射击、博击、跟人决斗啥的,最有名的记录就是他在游泳比赛中,从丽都岛游回威尼斯,又继续游完整条大运河。威尼斯简直是为他放荡不羁量身打造的欢乐城,又渣又迷人的拜伦爵士。 


大运河


提到威尼斯的逸乐传统,肯定跳不脱“交际花”,也就是高级娼妓的雅称。一位高级的交际花,除了美貌,应该精通音律诗书。不仅全城男人为之疯狂,就连异国王公贵族来到威尼斯,也与能和知名交际花共渡良宵为荣。


16世紀威尼斯的薇若妮卡‧弗朗柯身兼交际花、诗人、慈善家,被认为是欧州早期女权主义者


有名交际花的寓所富丽堂皇如宫殿般,有如天上人间。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有名的旅行家托马斯‧柯里亚特(Thomas Coryat)曾形容:


四周墙上铺满富丽堂皇的壁纸和金箔的皮革,她们把自己装扮得有如女王和爱神,戴着金项鍊和东方珍珠现身....她们的亵衣是华丽金边红色的羽纱,粉红的丝袜,吐气如兰,全身飘香,让你迷醉.....”



科老师后来一路旅行到印度


可是柯里亚特明明是位保守的卫道士,巴不得上帝用火和硫磺毁灭这座堕落的罪恶之城,他为什么会知道交际花的家是什么样子?


他再次强调,他仅仅只是参观参观而已,正所谓记者借口身体不适离开该场“阳光穿透污秽之处却不被沾污”。科老師认为见到这类罪恶,更能砥砺自己的男德,呵呵


16世纪末威尼斯


卢梭31岁时,以法国公使秘书身份在威尼斯待了好一阵,他立刻爱上这座充满娱乐消遣,各种节庆与音乐的城市。他在《忏悔录》中自曝了些在威尼斯的艳史。


话说卢梭年轻又闷骚,想接触热情美丽的威尼斯女子;但他心里牴触交际花,又碍于身份不敢冒然泡良,一年未近女色,心里烦闷,连朋友都为他急。


有一回,他和朋友在船上用餐,有一艘摇船靠了过来,走下一位美得炫目的女子。据卢梭描述,这位最多二十岁的美女,很快地坐到他身旁,虽然只会说意大利语,但声音就足以让他神魂颠倒。女子莫名其妙地搂着吻着她,假装跟他很熟,这让卢梭情不自禁。


卢梭开始跟这位名为朱丽叶塔的神秘女子约会,仿佛被她PUA,给她买了很多礼物,做了很多事,帮付了很多钱,心甘情愿舔狗,只为了能继续跟她约会。


花前月下,就在他终于进入茱丽叶塔闺房,欲火烧到最旺那刻,不知为何突然逻辑推理接上了线,原来茱丽叶塔是朋友安排来招待她的交际花!那刻,欲火好像被浇了桶水,全身发冷,卢梭竟然跟小孩一样大哭起来。


茱丽叶塔温柔地安慰卢梭,等他平静下来之后,顿时觉得茱丽叶塔再也没有魅力了,只不过是人尽可夫的娼妇,卢梭由爱生恨,开始挑剔起她的身材。


到底是阅男无数的交际花,一下就明白了,茱丽叶塔默默起身坐到窗边。当卢梭又想坐到她身旁求抱抱时,她又立刻起身,若无其事地摇摇扇子,然后用冷酷讥讽的语气说:


亲爱的,你还是别搞女人了,去学数学吧!





去一趟散尽家财了,请各位老板支持打赏


想看更多内容,请加以下关注



现在有以下平台,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