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 年,中式设计如何勾勒当代生活

☁️ 乌云装扮者 2023-07-11


一百零四年前,当德国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动荡不安的德国建立起包豪斯学院(Staatliches Bauhaus)时,他或许没有预料过,包豪斯运动的精神会如此深刻地塑造现代生活的模样。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大楼


在当时,工业革命后的技术革新,让机械化大生产的产品与传统手工艺制品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外形和制作逻辑,那些“缺少灵魂”的工业制品,引发了一种“创意正在和制造业分离”的恐惧。而包豪斯的目标就是将这两者重新结合起来,正如他们的口号“将艺术融入工业”预示的那样,这一风格关键词是极简主义、反装饰、几何学,同时拥有明显的大规模生产标志的美学。


几把著名的椅子就能勾勒出包豪斯设计的精髓:简单、精确、忠于材料、将物体还原为最基本的构成元素。



不难理解包豪斯设计时至今日仍然被推崇的原因:它把科技时代的技术性重新编入一种艺术美学的神韵,强调简洁之美(“少即是多”),设计服务于功能,也因此几乎重塑了现代工业设计的样貌。


我们最熟悉的包豪斯主义信徒,大概是史蒂夫·乔布斯:从经营公司的方式,到产品设计和广告,都贯彻了“明亮、简洁、诚实”的风格。平滑的线条,去掉了几乎所有装饰性元素,只采用最淡雅颜色的产品设计,也成为了“现代设计”的代名词。


● 在乔布斯最具划时代意义的设计上,都可以找到包豪斯风格的影子


许多人会因此认为包豪斯主义和“中式设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毕竟,国际认知中的中国风格,总与那些过于繁杂和华丽的涂漆、嵌金、点缀工艺结合起来,这是西方学者和艺术家眼中的“中国的洛可可风格”,东方主义的猎奇增长了这些元素的滥用。


而更致命的是,中国并未经历完整的现代文明发展过程,在 90 年代成为“世界工厂”之后,对国外设计的仿制是由表及里的,与实现创新的过程相逆。


——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一种真正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设计语言,是可能的吗?


实际上,中国文化中同样拥有那些被视为“高级设计”的极简主义的土壤。从宋代艺术中的留白和克制的工艺,到榫卯结构家具的巧妙简洁,一切都能够成为滋养现代东方设计的原料。



王澍在获得 2012 年普利兹克奖时,扎哈·哈迪德的评语至关重要:“他有独特的能力唤起过去,而不直接引用历史”,并评价“他的作品是永恒的,深深地扎根于其历史与背景,但又具有世界性”。


王澍设计的博物馆、大学、家宅和老式砖瓦垒成的公园,都深受古代建筑的影响,但却又如此普世。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到宁波历史博物馆,都用当代的手法显示了对历史价值和传统叙事的尊重。



在 vivo 的新总部园区建筑中,同样可以看到中国文人概念和人文情怀的影响:在这里,中国文化中朴素的“天圆地方”哲理,对称的空间平衡,以及以四水归堂为代表的自然因素,都通过几何元素的精准实用传达给了住在其中的人们。


即使是一个以科技、制造为核心的建筑群,人们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身处自然之中的心灵和谐,因为它的内涵是如此“中式”:以总部办公区为例,环形的设计让人想起围合的传统土楼,让其中使用者能感受到一种传统的社群感。


© Boris Shiu

© Boris Shiu


而在家具设计中,设计师杨明洁的标志作品“榫卯的重构”就将传统榫卯工艺重新建构,用燕尾卯结构将不同角度的靠背、座面、扶手斜角拼接为折纸状的整体构架,融合了功能上的兼顾和形式上的优雅。这也是榫卯工艺和现代主义设计的共同之处:揭示材料之美,避免不必要的装饰。



服装设计中的东方风格崛起,是更加让人无法忽视的趋势:国潮和本土设计师已经拥有了相当高的声量,“新中式”成为了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穿搭趋势。而设计师蒋琼耳和爱马仕集团共同创立的 SHANG XIA,早在 2008 年就开始探索: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奢侈品牌,应该以什么样的形态成长?


SHANG XIA 给出的回答是“取之神,去之形”,去寻求那些支撑东方审美的精神,并且将它运用到当代。



正如包豪斯设计诞生于欧洲飞速发展的工业化大生产时期一样,设计中的东方之美拥有自己的背景故事:在更当代的语境之中,让东方的美重新融入我们生活的环境、使用的物品以及思考的方式之中。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服装、家具到建筑乃至艺术,这些领域的东方设计在传统的档案中都多少能找到依据与参考;但把视线转移到科技产品上,却很难从那些精密的工业设计中寻找到东方韵味。


我们见到的大部分科技产品的设计依然追求极简、普世、没有明显文化参照的价值观,或者只是仅仅挪用颜色和图案来致敬中国传统。


而近年来,在科技领域,让人印象深刻的对“中式风格如何融入工业设计”的回答,是 vivo 在手机设计的方寸之间的新尝试。


在 X 系列的机身设计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后置相机模组的方圆结构,镜头被包裹在圆形模组中,同时与方形背板构成“天圆地方”的设计语言。


● 从 X Fold 到 X90 ,X 系列的设计中均能见到各有不同的“天圆地方”


在 vivo 总部建筑中反复出现过的“天圆地方”理念,实际上是以方形为基础,通过方与圆的结合,将思辨和对比的精神融入到设计表达之中。在机身设计上,从 X80、X90 到 X Fold 系列都贯穿着这一理念。


这一共性背后的逻辑,是整个 X 系列所坚持传达的审美底蕴 “简洁与优雅”。坚持形体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和材质间的搭配之美,同时在视觉和谐的基础上去传达更深层次的,有韵味的、富有文化价值的感官感受。


在 vivo 即将发布的旗舰机型 vivo X Fold2 的机身设计中,我们看到了整个 X 系列审美逻辑的延续,也见到了中式美学和思考在现代科技产品中的新可能。对中式意境、浪漫和那些“柔软的哲学”的强调,正是让 vivo 的设计在当下的中国依然拥有生命力的原因。



标志性的天圆地方设计依然得以延续,圆形的镜头模组位于左侧的居中区域,形成中轴对称式的设计,带来稳定感、平衡和秩序。



但更让人惊喜的是整体设计的留白与拼接:素皮和玻璃并置,提供了视觉上的光影对比,以及手感上柔和与温润的对比。右侧的玻璃区域,还暗含了展开折叠巨幕后,包罗万象的意义。


vivo 将“两仪万象”的中式思维融入到 vivo X Fold2 的设计之中,它来自伏羲《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一仪以平衡秩序强调科技,一仪则以留白意境传达韵味。以二者包罗科技人文。


在韵味的传达上,并非是直接就能读出的“以物喻物”式的直白中国元素,而是需要阅读、理解和想象的巧思


玻璃拼接的区域,在不同光线下可以看到浮现的隐约花纹,像传统家具上经过年月洗礼的木纹,也能够读出千里江山图的轮廓——在不同的环境和光影下,呈现出层次丰富且各不相同的细节意境,正如看似雷同的山水画中也找不到两座一模一样的山峦。



机身的华夏红,同样也是经过大量色板比对后,最终确定下的、代表东方气韵的红色。华夏红可能会让人想到故宫的红墙,但实际上,建筑上大面积平铺的红色,与日复一日相见的手机背壳,需要考虑使用环境以及对于材质的表达上的不同,在细微的色调差别之中会发现不同,而这也正是“魔鬼藏在细节中”的一部分。


“华夏红”的配色在 X 系列中延续下来,设计师希望能够让这个具有代表性和东方气韵的色彩,更好地表达品线所坚持的特性,并让它与用户形成更深层次的沟通



另一个需要反复观看才能察觉到的细节,是摄像头装饰圈上的精雕翠羽纹:源自三角坑纹的金属纹理细节,营造出丰富闪亮但并不浮夸的饰面效果。它并不是把 vivo X Fold2 拿在手中时立刻就能发现的设计,却能在日复一日的使用过程中让人发觉一点“愉悦的不同”



在工业设计中,有许多需要创意向“理性”妥协的时刻:手机设计是一个受到很多现实限制的门类,需要考虑到种种技术和硬件问题。譬如,要把影像系统做强,就一定会在整机里占据很多空间;要想提供更好的快充续航,就意味着厚度会受到限制。


但这并不意味着,感性的、浪漫的元素需要妥协:手机几乎是陪伴我们最长时间的物品, vivo 希望能够在硬件的配置为用户带来理性价值的同时,以设计为用户带来更多的感性价值,传达情绪的愉悦,文化的共鸣——这也正是 vivo 在“设计驱动”中寻找到的突破点。


我们常说的“设计语言”,其实意味着设计师们希望通过设计与用户沟通。vivo 想用设计向用户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与 vivo X 折叠系列工业设计总监顾翔面对面聊了聊 vivo X Fold2 和 vivo 的设计理念,听听他对“工业设计中的中国浪漫”的见解。


作为设计师,你们期待 vivo X Fold2 给用户带来怎样的“情绪价值”?

我们期待用户看到这款手机时,能有种“熟悉的陌生感”。熟悉之处在于,这款手机不会是怪异的、猎奇的。它所蕴含的造型元素,应当遵循理性的稳定,平衡,对称。分割和比例需要讲究节奏,秩序,以符合用户的视觉习惯;陌生感则来自于元素组合以及搭配形式上的创新,来自以颜色,材质,工艺相互配合后的意境表达,包括上手之后感受到的,在平衡和稳定中的全新的比例节奏,感受到的光影及触感对比,以及光影变幻中不同配色对于其不同的意境表达。


我们同样会考虑那些“理性的价值”,譬如尺寸和不同状态下的持握手感,每次开合时的力道、阻尼、声响,以及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种种。在以设计解决问题和提升体验的同时,我们也明白手机作为用户朝夕相处的伙伴,除了处理器、摄像头这些参数硬件带来的东西以外,手机的工业设计,对于造型以及 CMF (Color, Material, Finish),所传达出的整体气质也同样重要。

vivo 在整个 X 系列里一直在坚持传达中国的文化和韵味,这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我想先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当我们谈到无印良品的时候,大家想到的是极简风格,它不会带有很强的文化标签,是一种舒适且普世的设计——在全世界的门店里,售卖这样的衣服都是相对合适的,但普世的设计也会存在一定的标签化和个性的缺失。


所以,回到用户导向,我们所希望传递的对象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于设计风格的选择。作为植根于中国的品牌和设计师,我们在践行设计驱动时,更多考虑的是我们的核心用户,以及如何为我们的核心用户带来更多的感性价值,传达情绪的愉悦,文化的共鸣。因此,也就希望能以东方气韵的表达,触达欣赏这些中国的、东方意境之美的人群。


在东方气韵的个性之上,X 系列的整体基调是简洁优雅,而简洁优雅是符合人群的、也是普世的。所以在文化韵味的表达上,我们也基于此大原则,保持简洁优雅的普世美感,将气韵内涵于润物细无声的表达之中,告诉用户 vivo 之美。

在通过设计语言传达“中国意境”的过程中,vivo 的方法论是什么?

许多国际品牌在制作“中国限定”商品时,会选择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东西,譬如中国结、中国红这样的元素,这在我看来是一种相对较浅的“以物喻物”。


中国式的审美更在意神似而非形似,在意形而上的韵味表达。如同扎哈·哈迪德评价王澍的评语:“他有独特的能力唤起过去,而不直接引用历史”,是一种对于意境的唤醒而非形态的照搬。我们设计手机时思考更多的是整体的意境之道,而材质搭配以及手法的运用,例如留白、交融,映衬则是服务于整体意境之术。这实际上是有难度和一定的理解门槛的,但是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难度和门槛,我们才不停滞地努力思考和对其加以理解,在过程中认识和挖掘更多文化价值。

你会怎么看待“中国美学”在科技领域中越来越大的声量?

近些年在设计中东方美学,或者民族情绪的崛起,其实是因为我们拥有了更多自信。科技的来源其实更偏向于西方,在消费类电子的设计领域,我们所接触的面对的和理解的也相对西方,因此在这个领域中做出中国文化的表达对我们来说是符合用户导向和设计驱动的,这是一件重要的、我们想要尝试的事。


许多科技品牌已经开始针对中国市场做一些节气性的、有文化传播属性的东西,但是大多的传达都相对浅显,也没有形成体系和坚持。我希望我们能够做持续性的、有深度的输出,在工业设计的语境中,找到更多优雅地解构与重构中国文化的方式。

执行:Lili  摄影、版式:Andy

常看常新的旅行、媒体观察和日常随笔。前往京东、当当等网站搜索“乌云装扮者”,就能找到这两本书。

Jetlag Books 创办于北京三里屯,是以“分享世界资讯、美和创意”为宗旨的独立书店,亦是创造美和趣味的文化创意机构。

关于人文、旅行、审美的微博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