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栏 | 吴水澎:把我的爱献给会计改革和发展事业

吴水澎 财务与会计 2022-01-11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图片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1959年秋季,我进入厦门大学经济系会计学专业学习,开始与会计同呼吸、共命运,至今已整整60年。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简要回顾与会计之间发生的故事,抒发心中的认识和体会,这些故事和认识、体会既是我个人历史的核心部分和心灵体验,同时也能从中体味到新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机缘巧合踏入会计大门不忘初心 努力前行


我出生在福建省诏安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依靠党的教育必须向工农子弟开门的政策,以及人民政府所提供的助学金,于1959年夏季完成中学学业后参加了高考。填报志愿时,因对高校绝大多数专业一无所知或是一知半解,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把厦门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

8月中旬,我收到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打开一看,是被录取在经济系的会计学专业。当时厦门大学经济系有政治经济学、统计学和会计学三个专业。在录取新生时,如果出现某一个专业生源不足,而有的专业生源有多余时,不同专业间的考生可以相互调配,以保证国家招生计划的完成。那时,因多种原因,报考会计专业的考生很少,我就是从政治经济学专业被调配到会计学专业的,机缘巧合就迈进了会计学的大门。

说实话,那时不知道会计学为何物,只知道它是一项收支钱财和打算盘的工作,被称为“账房先生”。很多人问我并认为,做会计还需要去上大学吗?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同样也有会计,只要有小学文化程度就可以胜任。更加不能理解的是,在有关小说、戏剧和电影中,会计人员往往被定位为反面人物。受此影响,和许多同学一样,我有点闷闷不乐,觉得学会计低人一等,提不起对会计这个专业的兴趣。但当时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计民生的一切都要通过国家计划进行安排,给个人自由选择的空间极其有限。这样,虽然个人对学会计有看法,也只能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进入厦门大学后,我看到了许多胸前挂着红色校徽的教师,又听说教师都是从各届最优秀的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因此我暗下决心,要成为全班最优秀的学生,并把争取能在高校当教师设为人生目标。这在无形之中给我的学习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学习时期,有三件事影响我向着人生的目标前行。

第一件事。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这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我高考的第一志愿是政治经济学专业,因此我对这门课有着浓厚的兴趣,除了听课和复习外,还阅读了许多有关的参考资料。到了期末考试时,为全面检验教学效果,经济系的政治经济学、统计学和会计学三个专业的学生,实行统一命题并在同一个时间进行考试,即所谓的统考。试卷中有一道名词解释题“价值与价格”,把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解释的这种题型,过去从未见过。价值与价格这两个范畴,按当时政治经济学界的说法,它们在质与量的规定上既有相一致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是两个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要辨证地说清楚这对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別,对初学政治经济学的学生确实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同学把价值与价格混为一谈,有的则答得不够全面。我在阅读参考书时,书中对这对概念有很明白的解释,因此只有我回答正确,这件事让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

第二件事。在学习《工业会计》材料核算这一章时,要练习材料核算中的“余额法”。这个作业程序非常复杂,是前苏联会计专家设计的,光题目就有一本书那么厚。它同成本计算中的“定额法”,被誉为社会主义会计学的两个塔尖。听任课老师说,这个作业如果顺利,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那时我年轻气盛,喜欢挑战,专心致志,日以继夜,不到5天就完成了。老师阅卷后,说我的答案全部对。因有一部分同学做不出来,也因作业量太大,批阅的难度较大,老师还把我的作业作为全班的标准答案。

第三件事。大学四年级我们学习《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这门专业课。该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又很复杂和灵活,许多问题需要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得出答案,被公认是一门比较难于掌握的课程。我是学习委员,期末考试老师改卷结束后,要我去拿成绩单,并通知不及格的同学补考的地点和时间。老师在告知全班有关考试情况后,还说到我的答题全部正确,可以得满分。

1963年夏季,我毕业了,因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政治表现也合格,实现了留在母校任教的初心。


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我参加工作没多久,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这10年本是我人生中的黄金时代,然而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我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偷偷地苦苦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论》等经济学著作。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逐步走向正轨,我珍惜点滴时光,加倍努力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1978年年底,中央决定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重心,并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也就是要打开国门,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按劳分配等。这一国策的实施,使我国经济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或者可以说,没有会计,就不可能有现代企业。正是时代的召唤和平时的积累,使我能够顺势而为,很快投身于会计改革与发展事业的洪流之中,成为会计改革与发展这一时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一)辛勤的园丁

改革开放开始时,我才三十来岁,正是人生中年富力强、勇挑重担的黃金时期,而且在高校当教师、做一名称职的园丁是我的初心,我怎会失去这个报效祖国的大好机会呢。因此,无论家庭有多大的困难,也不管担子有多重,只要哪里有工作的需要,我就会出现在哪里。在为地方、各部委培养会计人才的课堂里,在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讲坛上,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在本科教学中,我先后主讲过《会计学原理》《工业会计》《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会计理论专题》等课程。我所讲授的《会计学原理》这门专业基础课,曾接收过当时江西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学院、陕西财经学院、湖南财经学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等院校的许多进修教师,有时一年多达十几名,他们对我所讲授的《会计学原理》都做出了较高的评价。

除了培养本科生外,我还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生。

1983年,在我还没有取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时,经校长特批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我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有近百名。1984年年初,我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批准(全国第5批)我成为博士生指导教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在我门下取得博士学位的有53人,出站的博士后5人。

每当研究生一进校门,我就明确提出:“你们到我门下,至少要铸造三种力量。第一,做学问,必须要先学会做人。而做人最为根本的是要铸造人格的力量,即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光明磊落地做人、诚信地做人等。第二,要铸造友谊的力量。所谓友谊的力量,重要的是要与人为善,宽容待人。对师长、家庭、朋友、同学等,都要友谊第一,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第三,要铸造知识的力量。你如果没有知识,没有做事的本领,沒有创新的能力,一切都会力不从心,一切都是空谈。

我培养的研究生大部分在高校任教。现在有很多人已具有副教授、教授职称或担任博士生导师,有的还兼任系主任、院长、校长等行政职务,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为我的学生感到自豪与骄傲。

(二)为会计科学大厦添砖加瓦

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进下,会计学科也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1977年,我在《中国经济问题》杂志第2期发表了题为《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一文,它是我的处女作。现在来看,该文的学术观点很平常。但在那个年代,能这么早地把企业必须抓经济核算问题提出来,真的是独树一帜。该文的发表对我激励很大,也在无形之中培育了我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探索理论的勇气。1980年,我又在《中国经济问题》杂志第5期发表了题为《会计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吗》一文,对会计学界的解放思想和拨乱反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981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刊物《会计研究》投了一篇题为《怎样正确认识会计的性质与对象?── 兼评资金运动说》的论文。“资金运动说”在当时是会计界的主流学派,绝大多数人没有提出过异议。该文被全文发表后,在会计界引起较大反响,得到了许多老前辈称赞,把我誉为是会计学术界的“后起之秀”。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只要充满激情和兴趣,只要坚持不懈,就有获得成功的希望。 

全国恢复高考后,开始招生的许多院校上课没有新的教材,此时上海人民出版社到我校约稿编写《会计基础知识》新的教材。经会计系党总支批准,指定由葛家澍教授出任主编,并要求编写组要实行老中青三结合。我作为青年教师的代表,参加了该书的编写工作,由我执笔的约有8万余字。该书于1978年10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1版,这是恢复高考后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会计教材,得到许多学校选用和很高评价,前后印刷十几次,发行了几百万册。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学生在见到我时,都说读过我编写的教材,是我带领他们走进会计学的殿堂。

通过不断努力,我个人撰写及与他人合作撰写的学术论文达百余篇,独著、主编、合编的专著及教材等有40余部,许多科研成果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奖励。

(三)全心全意做好行政工作

毕业后,我留在厦门大学的经济系财务会计专业教研室。当时的专业教研室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系。其行政职责是负责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安排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组织编写教材、招收学生及进行毕业生分配、学生日常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管理工作等。在行政上,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1978年秋天,经教研室全体教师无记名投票我当选为教研室副主任,从此,我开始过上既要做好本职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又要履行行政职务职责的“双肩挑”干部的日子,直至退休。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经济系由原本的三个专业又恢复了和增加了财政、金融、国际贸易和企业管理等专业,规模扩大了许多。为方便管理,经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经济学院,下设五个系,我被任命为会计与企业管理系的副主任。

1986年,会计专业与企业管理专业分开各自设系,我被任命为厦门大学解放后首次组建的会计学系首任系主任。那时,厦门大学会计专业在国内的知名度很高,能当上名牌系的首任系主任,我深感自豪。

之后,我又陆续在多个行政岗位工作:1987年我被调到经济学院担任副院长,主管全院本科的教学和各种培训等工作;1991年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主管文科研究生的教学与学位等管理工作;1995年被国家教委任命为厦门大学总会计师;1997年被教育部任命为厦门大学副校长、学校党委常委。

此外,还先后担任了校职改领导小组副组长、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校教师职务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校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这些职务,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政策性很强,可谓重担在肩,也深深考验着我的智慧与为人。

尽管做行政工作花费了我许多时间和精力,但也提高了我个人的综合素养。

(四)尽职尽责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我先后有近百项的社会兼职,主要包括:教育部高等教育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资深会员、常务理事,中国教育会计学会顾问,中国会计教授会会长,福建省会计学会副会长,厦门市会计学会会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会计理论探索丛书》主编等。

我所兼任的中国会计教授会会长一职,任职时间最长,取得的社会效益也最大,借此机会多说几句。

改革开放后,会计工作枯木逢春。相应地,我国的会计教育也得到迅猛发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近80%左右的高校都创办了会计学专业,甚至连艺术类院校也纷纷设立。在我印象中,会计专业招生人数占全国招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几,有人形容这种现象为“全民办会计”。

因会计教育发展得太快,许多新开设的会计专业高校聘请了较多的青年教师,他们在理论素养、教材建设、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迫切希望能有机会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在这一形势下,其中之一就是需要建设一个可以让高校会计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学生培养等方面互相交流的平台,基于此,中国会计教授会应运而生,于1995年成立,由我担任副会长。两年后我当上了会长,时间有8年左右。

全国加入中国会计教授会的高校约有200多所,每年参加年会的人数多达几百人。会计教授会的工作同行政工作有着不一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参会单位都是兄弟院校,相互之间是平级的关系;会员都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还有许多是我的前辈。因此,工作中要非常重视处理好不同单位及教授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教授会的工作才能在民主与和谐的气氛中开展。二是教授会是会计教育界最高的学术组织,它的活动都必须根据这一性质进行精心策划与安排。

在每年暑假召开的中国会计教授会年会上,我始终坚持和注意两点:第一,要为全国高校教师提供练兵的平台。也就是参会人员一般都要准备学术论文,各种不同学术流派都有机会在全体会议和小组会进行交流与辩论,真理只能是越辩越明。第二,在召开中国会计教授会年会时,还要对当年会计教育界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进行检验和总结,同时又要提出一些今后发展的设想,为各校在未来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等。所提意见要有很好的现实针对性,并能对现实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受到与会者的欢迎。

图片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回忆品味人生爱就是奉献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间,我已是接近八十岁的老人了。闲下来时,同其他老人一样,爱回忆往事。在回忆中既品味到人生的甜酸苦辣,同时还喜欢对人生和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进行思考,得到在工作、学习、做人做事等方面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 对会计发展规律的初步认识

改革开放前,为什么我国会计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其症结是什么?为什么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会计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其原因何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照搬前苏联“老大哥”的做法,把商品货币经济同资本主义划上等号,视商品货币经济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地要消灭商品货币经济,取而代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企业实行国有国营,一切经营活动全部要服从国家计划的安排,利润则要全部上交国家财政。会计工作必不可避免地深受此种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界对货币时间价值、汇兑损益、融资租赁、会计准则、股份公司会计、合并报表等都闻所未闻。那时的会计工作仅仅是核算收支,确定应上交的国家利润,所扮演的是国家“出纳”的角色,被称为“报账型”会计。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现了空前大发展,会计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令人兴奋的是,许多优秀学生报考会计专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会计界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在终于明白,现代会计是以高度发达的商品货币经济为其客观环境的。换言之,沒有高度发达的商品货币经济,就不可能有现代会计。我认为,商品经济与会计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况且当今世界商品经济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如果把这视为是会计发展规律的话也不为过。这个历史教训必须吸取。

(二) 走好人生道路上的关键几步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坦途,也有曲折;会山穷水尽,也会柳暗花明。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有关键的几步一定要走好,对此,我深有体会。

第一步。解放初的1953年,大部分的县只有一所中学,小学要升初中时,必须进行严格的入学考试。按计算,我家乡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如果我去参考,能否被录取,把握性不大。在家人的支持下,我独自到录取率比较高的邻县参考,并被录取。这是人生一个好的开端。当时如果我不到邻县参考,不知我的一生又会是什么样子?

第二步。初中毕业时,国家办了许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只读三年就分配工作,而且在学校吃饭不用交钱,还有一定的零花钱,对初中毕业生很有吸引力,当时我同许多同学一样,准备参加中专的入学考试。但临近中考时,学校按上级决定,前所未有地保送包括我在内的10位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免试进入本校高中部学习。在父母的支持下,我进入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如果当时我放弃保送进入高中,就等于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人生也就不会发生这么多的故事了。

第三步。前文说过,高考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政治经济学专业,结果被录取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会计学专业。好在我没有固执己见和自暴自弃,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对会计的兴趣。所以说,兴趣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且兴趣是学好专业的重要基础。有了这些认识,无论碰到什么困难,我都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有了优秀成绩,才有之后留在厦门大学任教的机会。

考大学、学会计、当大学教师,这几个属于我人生的关键几步,任何一步的改变,都会改变我的人生轨迹。

(三)把人生的磨难当成自己精神上的财富

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兄弟已各自为家,我同父母相依为命。那时,父母已经没有谋生的能力,而我则无任何经济来源,加上遇到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生活上的困难完全能够想象得到。我曾经想打退堂鼓回家尽孝,但父母始终不同意,要我克服所有困难把书念完。

在我遇到困难曲折的岁月里,没有怨天尤人,完全凭着一个农家子弟的执着,把人生的磨难当成自己精神上的财富,同命运抗争。在抗争的过程中,我受益良多,有以下两点体会:一是正因为我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曲折,碰了不少“钉子”,才能得到那么多的磨练机会,也才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各种能力。二是正因为我人生有过太多的困难与曲折,才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苦,什么是甜;懂得什么是人间真情,什么是感恩等。

困难与曲折是上天送给我的一份宝贵财富,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四) 爱就是奉献

常常有人问,什么是爱?我同意的答案是爱就是奉献、而不是索取。长期以来,我集教学、科研、行政、社会服务等工作于一身,身上的担子很重很重,但我没有退却,而是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去学习、去工作、去探索、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在日常生活中,我没有时间看电视和电影,不能享受节假日,更无法陪伴家人等。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做到了和祖国的改革开放共呼吸共命运,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会计改革和发展的事业。

当然,我也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因国家的繁荣昌盛,我的家庭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有极大的改善,更有获得全面丰收的喜悦感。我感恩这个伟大而美好的时代!



▷来源:《财务与会计》2019年第17期

▷责任编辑:刘黎静

▷值班编辑:陈利花 曹媛媛

版式设计:刘莹



往期精彩回顾

PPP模式下政府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分析——基于国际经验的思考

现行会计准则下的商誉会计问题探析

上市公司商誉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建议

对新收入准则下合同变更与履约进度计量方法的思考

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转换的会计处理方法



▼大家都在看▼


声明:“财务与会计”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文章、图片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88227096,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学习/创造/分享

分享财务与会计之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