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想的体操 | 圣地二十五年手记

张平 平行逻辑 2022-06-16

独角兽导读

《圣地二十五年手记》是张平教授的散文作品集。最初是《圣地八年手记》,后来是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五年。


结合在以色列长年生活经历和学术研究,《圣地手记》(简称)贡献了了解以色列及犹太人世界的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文化趣味的不二选择。


作品集分七个部分:人物记风土记政情记战火记问学记智慧记顿悟记。未来,将在“平行逻辑”公众号,陆续发表。集子还未出版,能抢先阅读者,不可谓不是一种福利。

思维的体操


《托拉》三经——《旧约圣经》、《密释纳》、《塔木德》,为犹太教的核心经典,也是犹太传统与犹太思维的渊源所在。按照犹太传统,《旧约圣经》属于书面《托拉》,当初上帝在西奈山顶传给摩西时就是缮写好的;《密释纳》、《塔木德》属于口传《托拉》,是上帝口头传给摩西,并由贤哲们代代口耳相传,后来才结集成书的。犹太传统的看法是:书面《托拉》是一种普世经典,早晚会被世人所广泛接受;口传《托拉》则属犹太民族专有,是犹太思维有别于其它思维方式的终极秘密所在。


《密释纳种子部》,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旧约圣经》早就随基督教与天主教流入中国,广为人知,两部“口传托拉”则长期无人知晓。九十年代中我受犹太教“千年一出”的贤哲拉比阿丁•施坦泽兹委托,将《阿伯特——犹太智慧书》译为中文,是为口传《托拉》进入中国之始。不过《阿伯特》只是《密释纳》六十余卷文本中的一个小卷,而且以道德问题为主,与《密释纳》专注律法的基本精神相去甚远。如今我译注的《密释纳》第一部《种子部》正式出版,中文读者总算有了一个管窥犹太精神渊薮的机会。


按照拉比犹太教的传统,在上帝将《托拉》经典传授给犹太民族之前,曾召集了世界上七十个民族的代表,逐个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这部经典,并由此而接受律法的约束。所有的民族代表都拒绝了这部大典,唯独摩西代表犹太人接受了这繁重的“《托拉》之轭”。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上帝手中的《托拉》不会只有一个希伯来语版,而至少有七十个语种的版本。考虑到那时发达文明尚少,中华民族无疑应在受邀请之列,因此那些版本中无疑应该有一个中文版。


在我译注犹太经典的十五年间,我反复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便是:如果那部中文版的《托拉》真在上帝手中存在,它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由此我的看法是:“上帝的文本”应该是一个“回到本原”的文本,也就是一个发掘出语言自古至今、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普遍共性,并且用那种共性构筑的古今通识的文本。这样的文本便是我的追求。从15年前的《阿伯特——犹太智慧书》到今天的《密释纳》第一部,我的译文一向遵从一个基本原则:在可以理解的情况下,尽量遵循古希伯来文的语言结构,并融入大量古汉语的成分。


密释纳的主编——拉比犹大—哈纳西之墓

图片来源:网络。


这样一种语言风格,加上犹太传统的思辩特色,中文版的《密释纳》自然谈不上明白易懂。不仅对读者不容易,就是对我本人也绝非易事——它耗费了我几乎五年的生命,仅注解就写了3500多条,而当我完成译注,从头审读时,我自己也看不懂那些经文到底在说什么,只有看了我自己做的注解之后才算明了。那时候我就想:当初拒绝上帝传授《托拉》的那七十个民族代表中,不知道有多少是因为看不懂这本书而加以拒绝的。这当然是句笑话,但《密释纳》的确是一部智者之书,它不是写给那些思想的懒惰者的。读此书的人,如果不是思辩能力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的智者,至少也应该是象我一样沿着思想者的阶梯攀登的学习者吧。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并不按照犹太律法去生活的人来说,《密释纳》不像是一部进行说教的经典,而更像是一部逻辑或者思维的习题集。阅读者没必要也不可能从头到尾一口气通读下来,而是应该象对待一本数学习题集一样,每天摘取两三则,读一读,想一想。这里的“想”并不是要你去发掘微言大义,而只是要你想明白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的阅读,有点像是思想的体操,而不只是一种知识的获取。


阿富汗犹太社区的古密释纳经文残片。

图片来源:网络。


要了解一种思维,一种智慧,读多少介绍性的文字其实都是隔靴搔痒,只有阅读原典才能算是切身体验。要了解犹太智慧,至少要读几段《密释纳》经文,即使读得半懂不懂,你对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也会比以前深入得多。




张平 2011年10月24日 于北京


文内配图仅展现摄影艺术,与本文内容无关


 

平行逻辑

微信:Mishnah_in_China


和张平教授一起

探寻以色列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